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告诉他们原理。
仅仅只是科普的话,写本专门的教材谁都能教,用不着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学生都是种子。
天赋最好的那一批,留下继续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数理知识。
剩下的,大多都会去合适的地方任教,培养更多的数理人才。
各封国的国学,汇聚了大量权贵子弟,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西方科技的发展路数。
最早就是贵族们消遣攀比的玩具。
那会儿的科技还很落后,在应用方面几乎为零。
就算有了发现,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说白了,无法转化成利益。
举个例子,你提取出了氧气,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氧气的应用,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会去研究?就算想研究也没那个资本。
只有权贵,才有那个精力和实力。
权贵们研究这个,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啥的。
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成了攀比的工具。
你看,我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你没研究出来吧。
啥,你没研究过数理?
孤立你。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被发明出来,科技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
科技开始带来利益。
到了这个时候,研究科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既有利益方面的驱使,也有研究真理方面的伟大追求。
国家也开始鼓励人们研究科技。
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科技真正的开始腾飞。
陈景恪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凭什么只有有钱人才能研究科学技术?
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他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后门,那就是专利。
目前他不会搞专利法,就算有人想搞,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很简单,免费将有钱人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全天下的人。
反正这些权贵有钱,能经得起这些损失。
全当是为了荣誉了。
而且他也已经想好了,等各封国国学步入正轨,会设立一个科技奖项。
专门奖励那些做出突破的人,给他们金钱、荣誉乃至权势。
相信那些吃饱撑的没事儿干的权贵们,会挖空心思去研究这些东西的。
普通人里面,真出现天才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也能通过奖项改变命运。
等将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等朝廷有能力全面普及理科体系。
再顺势提出专利法案,以此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研究。
这就是他对发展科技树的大体计划,很早以前就构思好了,只是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实施。
解缙去南洋担任总教谕,负责南洋各封国的文教建设。
他是知道数理知识的重要性的,就几次写信,想让陈景恪派一些学生去各封国的国学授课。
这恰好和陈景恪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而且还能卖个人情给解缙,何乐而不为呢。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还得谢谢咱呢。
至于蒸汽机研究院,现在更像是大明皇家科技园,研究的东西可不只是蒸汽机一种。
这里才是最需要数理人才的地方。
洛下书院的学生,哪怕是天赋最差的,也都经过系统的数理培训。
是蒸汽机研究院最稀缺的人才。
事实上,这里也是书院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场所,双方合作非常紧密。
将来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会去这里工作。
程一民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部计划,但对于他推广数理知识的步骤,还是很支持的。
也同意了派遣一部分学生,去各国国学任教的计划。
况且,那些学生去了各国,也算是做了官,不算屈才。
而且他还帮陈景恪出主意,道:
“我觉得,可以让那些去封国任教的学子,先跟着你学习一下大同世界思想。”
“有助于你的思想全面推广。”
陈景恪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说道:“也好,正好那个培训班要开始了,就让他们一起去听吧。”
程一民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
“对了,这几日不少人来这里找你,大多都是要挑战你的,被我打发走了。”
“还有一些说是来找你学习大同思想的,你要不要见一见?”
陈景恪无所谓的道:“你帮着遴选一下,合适的就让他们来培训班旁听吧。”
程一民笑道:“看你满不在乎的样子……曹端你应该知道吧,他也来了。”
陈景恪惊讶的道:“谁,曹端?提出理驭气那个曹端?”
这个人他自然知道,不过不是前世听说的。
上辈子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明初理学之冠。
他知道曹端,纯是这辈子的事情。
没办法,这个人实在太出名了。
神童,二十岁就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当然,神童他见多了,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个曹端是坚定的理学门徒啊。
之前朝廷征召天下俊杰,到中枢担任书吏进行培养。
曹端也在征召的行列,只是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朝廷打压理学,他也数次上书争辩。
这次竟然主动来找自己求学。
这不禁激起了他的兴趣,说道:
“哦,那我可要见一见这位未来理学领袖了。”
第483章 将相之才
曹端并不在书院,不过离的也不远,在书院不远处的小镇上暂居。
那个小镇就是围绕书院形成的。
陈景恪规划的学城,自然也规划了生活区。
虽然目前这里书院才只有三所,学生也不多,但围绕这三所书院生活的人却不少。
比如洛下书院同时也是算学研究院所在地,上千名算学精英在这里学习搞研究。
这些人的家眷,很多也都被接了过来,就住在生活区。
然后三所书院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有配套的施舍,相关人员大多也都住在这里。
还有很多来这里求学的士子,干脆就在这里租房子常住。
目前生活区的规模,已经不亚于一般的镇子。
酒楼、茶馆、客栈等等设施一应俱全。
曹端并没有窝在客栈,而是四处观看。
发现这里的人都非常有素质,大街上看不到有人吐痰,垃圾都会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走路习惯性靠右边。
也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就连小贩的叫卖声都比较收敛。
但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两点。
其一,这里的人都懂得排队。
买东西之类的,都会自发的去排队,有人插队就会被大家鄙视。
商家也不会为插队的人服务。
这乍一看很不起眼,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太难了。
一个几千人的镇子,能做到这一点,足见治理这里的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百姓懂得羞耻心,知道在外面要保护自己的颜面。
说白了,要教百姓们‘礼’。
普通百姓都能懂礼,可见书院的影响有多大。
其二,几乎都识字会简单的算数。
小镇上的人懂礼貌这不奇怪,有太多办法可以做到了。
他自认为自己主政,也能将身边的人教育好。
可是让大多数人都识字,这一点就难了。
但这座小镇上的居民,几乎都会写自己的名字,都认识一些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