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时反应过来,这并不是真正的上课,更类似于强制通知。
将皇家的想法,以及朝廷即将要做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必须按照这个方法执行。
有不同意见可以私下反馈,公开质疑就是反对,反对就意味着被边缘化。
想通这一点,他再没了开口的打算,提起笔开始做笔记。
这让不少等着看笑话的人心中很是失望。
陈景恪可不管他们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说道:
“历朝历代,官僚都是围绕管人来建设的。”
“只要百姓不造反,就是大功一件。”
“至于事儿……官僚需要管的事儿只有一件,就是收税。”
“也不能说没有管事儿的机构,治水算是朝廷设置的少数管事的衙门。”
“至于将作监之类的,算不上什么衙门,他们只是为皇家和权贵提供服务的特殊部门而已。”
“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管事,是面向全民的衙门,而不是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的机构。”
这一点有点深,众人也是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陈景恪所谓的管事的衙门,应该类似于金钞局这样,面向全民的处理具体事务的衙门。
工部、将作监等机构虽然也是负责做事的,但更多是为朝廷服务的,并不直接面向百姓。
仔细算起来,好像还真就只有收税和治水,是面向全民的处理具体事务的衙门。
有反应快的,已经将这番话和变革联系了起来。
朝廷变革,给衙门加了很多担子,这些担子几乎都是让衙门去做具体的事儿。
衙门人手不够的短板就暴露了。
虽然朝廷设置机构分担了一部分任务,可首先职权不明确,其次人手还是不够。
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依然没有转变过来。
习惯性的去管人,而不是去管事儿。
看来新皇这次的变革,就是冲着这一块来的。
而且大概率会增设一些新机构,负责具体的事务。
想到了这些,众人的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这是好事儿啊。
要说精减官吏,这事儿确实不好办,会得罪人挨骂。
可增设官职就不一样了。
能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赞美,他们的工作也好做的多。
当然,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他们考虑的更多。
并不会一味的支持朝廷增设官位,要考虑朝廷的财政是否能承担得起,要考虑新增的职务是否有必要等等。
大明这艘船不管是好是坏,都磕磕绊绊走了三十年。
大家都不希望它沉了。
至少目前的官吏,都还是很积极,很有抱负理想的。
都希望这艘船变得更好,走的更远。
尤其是华夏文明这个概念提出后,大家的追求又多了一个。
为文明做贡献。
华夏不灭吾辈名不灭,这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
所以,他们支持变革,却不会盲目。
第491章 有为无为
重人轻事,政治制度、官僚体系都是围绕治理人来建立的。
不只是古代中国,全世界的古代政治集团,基本都是如此。
区别是,思想体系比较完整先进的集体,认为把人管理好,所在的集体才能健康有序。
古代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思想体系落后,甚至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思想的族群,单纯是不知道怎么去做事。
只能通过简单粗暴的管理人,来构建群体制度。
大多数政治群体,都是这种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则基本都是围绕事儿建立的。
政府机构的职能也非常的具体,就是专门管某一件事儿。
俗话说的各管一摊,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也因此,现代政府非常庞大,机构人员众多。
但优点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这也是工业化能够实现的前置条件之一。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非常难。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多数国家依然没能实现这个转变。
这一点都不夸张,‘现代化’不是设立几个机构,委派几个官员就能实现的。
而是整个思想体系,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转变。
前面说过,任何体制都需要思想做为驱动力。
没有伟大的思想,就不存在伟大的体制。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完成思想构建,只是模仿别人建立了一套体制。
实际上他们的内核依然是老一套。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本土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也有先发国家的封锁打压。
有句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只是处在其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
说陈景恪之前的种种变革,都是在打基础,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之前所有的变革,从始至终都没有触及本质。
都是在传统思想下,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补完善。
换个皇帝,很容易就能把他所做的一切废除,重新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他之所以要兜这么大的圈子,其实是在培养信心。
培养大家对变革的信心,更是在培养大家对他本人的信心。
同时也通过一次次体制变革,对传统势力做脱敏训练。
今天只改变零点一,大家会觉得有改变但不多,可以接受。
明天再改变零点二,大家也觉得还好。
等过上十几年再回头去看,才陡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模样。
这是在不进行流血革命的情况下,陈景恪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目前来看还算成功。
所以他才顺势推出了大同思想,就是要尝试完成思想上的大转折。
他只弄出了一个框架,而没有面面俱到。
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另一方面是给其他学派留下生存空间。
这样就能减少阻力。
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那个人的功绩。
但他要给世人树立一个标准,一个很高很高,无限接近于那个人的思想的标准。
即便三代五代,十代二十代人都无法完成,也无所谓。
种子已经种下,总有一天会发芽结果的。
现在对官僚体系的重构,就是一次触及本质的变革。
不只是增加职位那么简单,更是要把政府机构的职能,从治心向治事转变。
陈景恪停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的时间,然后才继续说道:
“基于以上原因,之前的官职设置非常简单。”
“一个县才两三个命官,其余都是辅佐的吏。”
“一旦朝廷想做什么事儿,就会发现人手不足。”
“不可能指望这两三个人包管一切,不说能力问题,精力也不足。”
“大明变革推进效率低,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要想变革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扭转这个思想,将单纯的管人,变成管人和管事两手抓。”
“甚至管事儿的重要性,还要超过管人。”
众人心道果然如此,就是冲着这一块来的。
就是不知道他要如何完成这个转变。
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听漏了关键的地方。
陈景恪扫视了一圈,见众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很是满意。
“为什么管事儿的重要性,还要超过管人呢。”
“首先说说管人,所谓管人其实就是治心。”
“古人认为,将人心管好了,天下自然大治。”
“所以,华夏思想自古以来最重治心。”
“这一点其实没有错,世间的大多数矛盾,都是人心引起的。”
“人心不治,世界就不会安宁。”
“但错就错在,朝廷将治心作为了唯一手段。”
“老子说的很清楚,治大国如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