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无那个题
朱雄英当即就去慈宁宫,将朱棣讨封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那叫一个愤怒:“朱高煦?朱高煦他是什么东西,想要封国他也配?”
“这种犯忌讳的事情都敢提,老四越活越糊涂了。”
“这事儿你别管了,咱这就给你四叔写信。”
“他要是敢咧咧一句,咱连他一块撵出家门。”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不过也确实担心老朱骂的太狠让朱棣下不来台,更怕老朱气坏了身子,反而劝道:
“您老也别生气,这些年高煦跟着四叔征战漠北,按照功劳理应给他一个封国。”
“只是规矩就是规矩,谁让他是郡王呢。”
“您写信说一下朝廷的难处就可以了,别说的太难听,免得四叔误会。”
老朱欣慰的道:“咱就知道雄英你是好孩子,惦念着血脉亲情。”
“可越是如此咱就越生气,他们就不能体谅你的难处?”
“咱知道朱高煦有点功劳,可如果他不是郡王,如果他不是燕王的儿子,哪来的机会立这么多功劳?”
“他不思回报朝廷,天天想着要好处,实在该罚。”
“规矩就是规矩,今天为了他破例,别的宗亲会怎么想?”
“行了你也别劝咱了,这事儿咱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朱雄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老朱突然重重叹了口气,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都说皇家无亲情,这话以前他并不相信。
他觉得自己就很重视亲情,自己的孩子也很重视,不会重蹈前人覆辙。
现在才知道,自己真的有些天真了。
孩子长大成亲生子,就该为他的小家考虑了。
有些事情明知道犯忌讳,可还是仗着身份去强求,就是笃定了朝廷不会拿他如何。
可是他们就没有想过,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别看方才他骂的狠,实际上那都是做给朱雄英看的。
你看爷爷站在你这边,你就别生气和他们一般见识了。
效果也很明显,朱雄英压根就没多想,还反过来劝自己,和老四说话别太重。
正常来说,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之所以没看出来只有一个原因,太信任爷爷了,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怀疑过。
可越是如此,老朱心里就越觉得愧疚。
越是愧疚,他就越是生朱老四和朱高煦的气。
“这两个混账东西,咱不打死他们就不叫朱重八。”
老朱不知道的是,离开慈宁宫之后,朱雄英也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岂能看不出老爷子这是在安抚自己,只不过是配合着装傻罢了。
本来以为,大分封能解决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的宗亲问题,可现在看来想多了。
他不禁想起了陈景恪说过的话,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世界前进的动力,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只要欲望还在,矛盾就不会消失,解决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但是……
“但是解开一个又一个矛盾,就意味着世界在进步,在一天天变好,所以这一切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四叔讨封虽然给朝廷带来了麻烦,但也将这个之前朝廷忽略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得想一个合适的规则出来,为后世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方案。”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的。
规定郡王不能封?
这是强行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后不再任命塞王,所有亲王成年就分封,这个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可这个方法,就相当于是将宗室里的人才,排除在大明统治体系之外。
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毕竟真要是国家遇到困难,宗室里出了一个将相之才,因为一些死规定就将其拒之门外?
这不符合皇家利益,也不近人情,对国家也没啥好处。
所以,必须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目前他和陈景恪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思考了。
-----------------
现在日本拥有人口约莫三百八十万,大明接下来要做的,是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本土。
计划迁徙三百万,留下八十万分给各诸侯国。
就连之前已经建立的那些诸侯国都有份,只不过需要他们自己派船去接。
为了迁徙这些人口,朝廷抽调了四千余艘海船执行任务。
在捷报传来后不久,这些船就相继出发。
这三百万人迁徙到哪里安置,也早就有了计划。
不外乎就是中原和江南几省,原因很简单,现在这些地方是华夏核心地带。
将那些人迁徙到这里,才能更好的同化。
当然,其中一部分会被分流。
比如部分女子会分给愿意去西域的人。
经过南北朝征战,日本男女比例本就严重失调。
大明征讨日本时,陆后城一战就杀死了超过十万青壮。
后续攻略各城池又有几十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也都是青壮,少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反而是年轻女人,死亡特别少。
这导致日本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衡。
虽然没有详细数据,但据估算十四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女比例,应该在七比一,甚至八比一。
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段,比例早就超过了十比一。
这些女人,大明自然要安排她们嫁人。
这也是朝廷敢于许诺,愿意去西域的人,分一个日本女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怕的不是没有女人,而是没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
为此,朝廷甚至将主意打到了乞丐身上。
老狗就是一个乞丐,名字叫什么多大了都没人知道,只知道大明还未建国他就在这一带讨饭了。
甚至连他为什么叫老狗都没人知道,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周围人也就跟着一起叫了。
在十年前的一个冬天,老狗讨饭的时候捡到一个襁褓里的婴孩。
他就将这个孩子收留,并养活了下来。
这孩子也是命硬,硬是靠着百家饭活了下来。
因为老狗认了他当孙子,大家就喊他小狗子。
老狗是乞丐,小狗子自然也是乞丐。
朝廷几次普查人口,给百姓上户籍分田地。
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群体难免就被排除在外了。
比如乞丐。
老狗和小狗就是如此。
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朝廷给所有流民上户口这事儿。
祖孙俩就这样一直在徐州讨饭吃。
还好大明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他们当乞丐日子也勉强能过得去。
这天老狗如往常那般,带着小狗子去街头讨饭吃。
因为是徐州老乞丐,他占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每天往来的商贾络绎不绝。
那些长途奔波的商旅,一般都会随身携带干粮之类的。
干粮自然不好吃,很多商旅进城后,会随手将剩余的丢给他们。
对他们这些乞丐来说,这可是美食。
遇到心善的,还会赏他们三文五文的。
总之,老狗这个乞丐当的还算不错的。
刚走到他经常乞讨的位置坐好,就见三名捕快围了上来:
“老狗,终于把你给等过来。”
“可给我们一通好等,你说你要饭都不积极,难怪是个要饭的。”
老狗吓了一跳,连忙起身点头哈腰:
“不知道三位爷找小的有何吩咐。”
小狗子则悄摸摸的拿起破碗,眼睛滴溜溜的打量周围环境,规划逃跑路线。
他跟着爷爷当乞丐没啥见识是不假,但看人脸色、逃命的本事那是门熟。
打头的捕快说道:“好事,跟我们走一趟吧。”
老狗腿都软了:“李爷,我最近可没偷人家东西,不信您搜。”
李捕快失笑道:“你小老儿说漏嘴了吧,快老实交代,上个月赵员外的钱袋是不是你偷了。”
老狗更慌了:“真不是我,要是我偷的,天打五雷轰。”
同时他心里默念,那是小狗子捡的,不是我偷的。
旁边一人催促道:“老李别逗他了,快把人带回去,咱们可还有别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