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46节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目前的默契局面来的很不容易,也不想破坏。

  所以他还是给几位学士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

  先是讲了不管的后果有多严重,又说了查办的难点在哪。

  “这次我们不光是要打击黑恶势力,还要同时把雇工法落实下去。”

  “如此一来,劣绅奸商和黑恶势力很容易就会勾结在一起。”

  “他们有钱有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方才曹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最后表示,锦衣卫力量不足,无法展开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行动。

  也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

  地方差役不可信任,因为本地人会相互包庇。

  况且就算他们不包庇,也会害怕被报复不敢出力。

  军队就没有这方面顾虑了。

  可以说,动用军队也是对地方官吏的一种保护。

  “地方官吏置身事外,等锦衣卫和军队的行动过后,他们也好出来收拾残局。”

  一番解释下来,几位内阁学士果然都露出释然之色,纷纷说道:

  “安平侯顾虑周全,是我们想的太简单了。”

  如此,在高层愉快的氛围下,达成了共识。

  一旁的内阁行走们,也听得连连点头,并再次赞叹。

  还得是安平侯啊,这么棘手的事情都能快速的理清,拿出方案,并统一大家的意见。

第545章 逆转潮流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他们几个关着门就确定了,很多细节需要商榷。

  各部门又要如何参与,这些都需要提前计划好。

  况且,也得去请示一下老朱和朱标不是。

  从内阁出来,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就前往慈宁宫,正好朱标也在这里,省的多跑一趟。

  由陈景恪开口,将此事告知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

  听闻过后,三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强硬如老朱都有些迟疑了,道:

  “动静是否有些太大了?万一逼起民变就不好了。”

  倒不是他年老变怂了,而是因为他经历过乱世,知道民变的可怕。

  朱标也说道:“是啊,这么折腾一次,恐怕又要乱上许久了。”

  马娘娘却说道:“你们的想法是对的,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制止,以后再管就难了。”

  “但你们的手段太过激烈了。”

  “可以一地一地的来,这样就算有民变也只是一地之事,朝廷反手就可以镇压。”

  老朱连忙点头说道:“对对对,妹子说的这个法子好,可以一地一地来吗。”

  朱雄英刚想开口争辩,就被陈景恪伸手阻止:

  “是我没有说清楚,情况看似很复杂,其实非常简单。”

  “出来作恶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撮人。”

  “大多数百姓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是最不想折腾的。”

  “恶霸横行,最先受到的伤害的也是他们。”

  “若说最想奸商恶霸死的,也是深受其害的百姓。”

  “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宣传到位,让百姓知道朝廷在惩奸除恶。”

  “如此他们就不会被裹挟。”

  “大多数百姓不参与,剩下那一小撮人,是翻不了天的。”

  朱元璋说道:“咱就怕有人借机生事。”

  陈景恪回道:“那您太小瞧均田制的威力了,百姓是从大明朝廷手里拿到的土地。”

  “只要他们的土地不丢,谁都别想鼓动他们造反。”

  “况且就算有人成功鼓动部分百姓又如何?大明百万大军还怕他们?”

  “更何况,武器研究院早就研发出了新式火器,其威力是现在火器的百倍。”

  “就算他们集结几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老朱眼睛一亮,说道:“咱早就想去看看了,择日不如撞日,走走走……”

  说着起身就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毛毛躁躁的像什么样子,先把这件事情说好再去。”

  老朱讪笑重新坐下:“看我,都糊涂了。”

  马娘娘忧心的道:“我不是怕有人造反成功,大明现在国祚稳固,不是谁都能动摇的了的。”

  “我只是不想多造无辜的杀孽啊。”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仁慈,但我有三点理由,证明此次行动势在必行。”

  马娘娘颔首道:“你说。”

  朱雄英说道:“第一点,千百年来百姓都以旧礼法为准则,如果不能扭转他们的认知,大同思想就无法真正落实。”

  “想要落实大同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想法。”

  “目前的局面,与汉武帝刚登基时非常相似。”

  “西汉初年推崇黄老之学,从民间到朝堂都提倡无为而治。”

  “不只是黄老之学讲无为,就连儒家和法家也讲无为。”

  儒家的无为是,君主不要天天指挥别人做事,自己先去做,做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去效仿。

  汉武帝曾经找一个大儒求教,该如何治国。

  那个大儒直接就告诉他,别瞎折腾,做好表率天下自然大治。

  法家的无为,君主就是个吉祥物,要保持神秘感,不要把个人思想参杂进国家政治中去。

  更不要轻易向外人展露自己的能力。

  因为这很可能会让外人看出,你这个君主其实没啥能力。

  国家自有法度在,大家按照职权范围干好自己的工作,天下自然就大治了。

  以儒道法三家在华夏的地位,当他们同时提倡无为之治的时候,那整个社会都将被无为思想笼罩。

  汉武帝是个表达欲望非常强烈的君主,他想化无为为有为,所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汉武帝只有一个人,他面临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洪流。”

  “可是最终的结果呢?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了洪流的前进方向。”

  “完成了整个社会的大转向。”

  “我们这里就有五个人,所有勋贵也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大多数百姓也是心向朝廷的。”

  “他敢做的事情,我们凭什么不敢做?”

  “他能做到的事情,没有理由我们做不到。”

  拿汉武帝举例子,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感受到了他话里的坚定。

  听到这里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无可更改。

  朱标心中叹息了一声,孩子长大了啊。

  老朱则欢喜不已,乖孙第一次在咱面前摆强硬态度,是真长大了啊。

  马娘娘也有差不多的感受,但她更想知道另外两个理由:

  “还有两个理由呢,继续说。”

  朱雄英点头,继续说道:“大明变革二十年,抚慰使、宣慰使制度实行了十余年,基层衙门重建也有十余年。”

  “理论上,朝廷的旨意能传达到每一个百姓耳朵里。”

  “但实际如何,我们谁都不知道。”

  “这次行动,就是对这些制度最好的检验。”

  “看他们能否将朝廷的政策,准确的传达到百姓耳朵里。”

  “能做到最好,做不到我们还有时间进行完善。”

  马娘娘颔首道:“原来如此,你这个想法不错,也确实需要检验一下机构改制的成果了。”

  老朱和朱标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大明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历朝历代都不相同。

  目前来看,这些机构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能不能经得起风浪?亦或者能不能达到理论效率,确实需要一场大风波来检验一下了。

  现在他们都还在,勋贵集团依然与朝廷同心同德,就算出问题也不怕。

  现在不敢做,将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那才玩完。

  见他们态度都转变了,朱雄英心下很是开心,这才说出了第三个理由:

  “大明高层迭代,继任者们能否肩负的起重担,也需要检验。”

  “趁着现在老一辈还没有去封国,展开一次大行动,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核。”

  “如果出了问题,老一辈还能再伸手扶一把。”

  “若是一切顺利,老一辈也能安心去封国享福。”

  马娘娘也终于放下心来,鼓励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就说明不是无的放矢。”

  “既然都计划好了,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你皇爷爷和我,还有你爹,都会支持你的。”

  老朱也开口说道:“对,咱永远支持你,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虽然还有一些想法,但见儿子考虑的如此周全,也不再多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朱雄英才是天子,强行干涉他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好事。

首节上一节846/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