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45节

  目前大明蒸蒸日上,实在没必要冒进破坏这种局面。

  所以,他们对这次的行动,是不支持的。

  甚至连朱标都是这种想法。

  只不过老朱、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都认为有必要这么做。

  四比一的情况下,朱标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们四个人都认为应该这么做,但想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老朱、马娘娘、陈景恪三人是深知,权力争斗是要流血。

  想让士绅、豪强阶层让出权力,更要流血,还要流很多血。

  朱雄英则是认为,和这群虫豸搞拉扯,只会耗尽国家的元气。

  以雷霆手段将他们全部摧毁,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同时也能震慑住所有人,让他们不敢不遵守律法。

  在当前的大明,他们四个人共同做出的决定,没有人能推翻。

  但正式的命令还未下达,内阁学士们依然在努力劝说。

  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力,倒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不过……

  陈景恪脸色凝重的想到,村匪路霸都出来了,这次恐怕不动用军队是不行了。

  他很清楚村匪路霸的性质有多恶劣。

  就这么说吧,前世八九十年代,整个村子一起犯罪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些人跑到外地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弄到钱之后回家乡捐一点出来。

  马上就能成为家乡的模范,全村全乡的人一起包庇他们。

  外地的JC过来抓人,被村民围起来殴打,车都给掀翻了。

  前世都尚且如此,现在的情况只会更加恶劣。

  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手,显然是处理不过来的。

  锦衣卫拥有两个卫所一万两千人,看起来很多,可他们要监控的是全世界。

  目前能调动的也就三四千人。

  看这点人打击一下劣绅恶霸还行,扫H处E就力有未逮了。

  至于依靠当地的衙役捕快……想都不用想,这些人肯定会包庇本地罪犯的。

  而且衙役都是本地人,也怕事后被报复,不敢参与进来。

  只有军队不怕,那些恶霸再恶也不敢动军队。

  况且,军人都是异地当兵,没有乡土情节,不会包庇那些罪犯。

  将来退役了回到家乡,那些恶势力也没能力报复他们。

  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陈景恪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

  然后他才迈步进入内阁。

  刚进门远远就听到朱雄英的声音:“……这就是你们说的民风淳朴?”

  “慢慢教化?你们告诉朕,这种要怎么改?”

  “法不责众?好呀,那你们给朕拿出一个处置的办法来?”

  连很少用的‘朕’都用了,可见他是真生气了。

  内阁七学士排成一排站在那里,脸色也非常难看。

  至于其他官吏,那更是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

  有眼尖的见到陈景恪进来,不禁大喜,救星来了。

  有人唱红脸,那就得有人唱白脸。

  陈景恪先是见过礼,接着又假装不知道缘由,问道:

  “陛下,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如此生气。”

  朱雄英秒懂,使劲拍了拍桌案上一尺多厚的资料,怒道:

  “这是锦衣卫刚刚呈送上来的,你自己看看下面都成什么样子了。”

  陈景恪走过去随便拿起一本翻了翻,又是一阵血压升腾。

  朱雄英说道:“看到了吧?都这样了,他们还反对朝廷出重拳,这与包庇罪犯何异?”

  陈景恪放下卷宗,假意劝道:“陛下,阁老们公忠体国,您这么说实在太冤枉他们了。”

  朱雄英秒接道:“公忠体国?那就我是坏人了?那锦衣卫的报告是伪造的?”

  “下面已经烂成了这幅样子,有人向上面汇报吗?”

  “内阁统管国朝内政,他们就是这么管的?”

  陈景恪说道:“按照按照以前的标准,这些确实不算什么大问题。”

  “或许下面的人也是因此,才没有向上汇报。”

  朱雄英怒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如果还抱残守缺,那大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落实雇工法你们拖延搪塞,打击犯罪你们觉得劳师动众。”

  “社会风气是怎么败坏的?”

  “今天这里差一点,觉得没什么。每天那里差一点,又觉得问题不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社会的风气焉有不败坏的道理?”

  “这点道理你们都不懂,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内阁七学士脸色别提多难看了,被指着鼻子喷,这还是多年来第一次。

  但他们不敢怪朱雄英,而是恨极了下面的人。

  劳资们天天维护你们,结果你们就弄了个这?

  说实话,刚看到锦衣卫报告的时候,他们也无比震惊。

  社会上竟然已经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这要是不管,恐怕社会风气、道德水准会大滑坡。

  这对熟读华夏典籍的他们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他们可以接受穷,可以接受弱小,但绝不能接受社会风气败坏。

  因为穷、弱小只是一时的,只要努力总有变富变强的那一天。

  道德水准一旦大滑坡,那就彻底没救了。

  陈景恪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再说就真的让人下不来台了,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说道:

  “阁老们也是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相信经过这一遭,他们能认清现实,支持朝廷政策的。”

  说着他又给几位阁老使眼色。

  内阁学士们还能说啥,就坡下驴表示支持陛下的一切命令。

  朱雄英也顺水推舟道:“哼,每人就此事给我写一份奏疏,明天就呈上来。”

  “我要看到你们对此事的态度,和解决的办法,不要想糊弄我。”

  见他将自称重新换成‘我’,大家都知道暴风雨过去了,纷纷松了口气。

  陈景恪又宽慰了几句,朱雄英也逐渐平静下来。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就此过去的时候,他又突然开口说道:

  “这次行动,需要动用地方驻军了。”

  内阁七学士有五个大惊失色,动用军队?

  但因为刚才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再强烈反对。

  詹徽小心翼翼的道:“安平侯,此事是否再商榷一二?”

  还不等陈景恪说话,同为七学士之一的傅安却说道:

  “如果锦衣卫的调查属实,不出动军队是无法遏制此事的。”

  众人都知道,他在南洋的时候,也是杀的血流成河。

  现在南洋能大治,多赖他打下的基础。

  所以,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敢不重视。

  景川公曹震也颔首道:“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处置几个劣绅、奸商那么简单了。”

  “有百姓参与进来,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不能用雷霆手段将他们震慑住,反而会激起民变。”

  他是元末乱世杀出来的,说出来的话更是没人敢不重视。

  民变,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

  大明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发生过民变了。

  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即便是所谓的大治之世,都经常有民变发生,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罢了。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十七年没有民变,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盛况。

  也正因为这么长时间没出现过民变,以至于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问题。

  所以当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阁老们都心中一惊。

  朱雄英也忍不住深吸口气,十七年没发生过民变,要是在他当政时期发生了,那这脸就丢大了。

  所以他斩钉截铁的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景川公你和顾大都督尽快拟定一份方案呈上来。”

  曹震回道:“是。”

  朱雄英又看向另外六个人,说道:“我不管你们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此事就此确定。”

  “我不希望你们谁因为私心拖朝廷后腿。”

  詹徽六人神情一肃,回道:“谨遵圣命。”

  这是目前内阁和皇帝形成的默契,在事情做出决定前,大家可以各种提意见。

  朱雄英就算生气,也最多喷他们一脸唾沫,不会真的拿他们怎么样。

  但事情一旦决定,都必须全力以赴去做。

  谁拖后腿谁出局。

  之前他们反对激进推进人权,那是因为这个命令还没有正式下达。

  现在朱雄英决议这么干,他们马上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围绕这个计划制定方案。

首节上一节845/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