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44节

  段海峰有些急了,说道:“这还能留到他们过年不成?”

  皮诚失笑道:“他们又不是年猪,怎么就不能留到过了年。”

  然后他正色道:“且末的情况很特殊,路途遥远与外界处在半隔离状态。”

  “所以这里的百姓虽然改信了伊教,却并不仇视大明。”

  “而且人口少,很多事情处置起来就简单很多。”

  段海峰说道:“既然这里发生的事情外界很难知道,那我们还担心什么?”

  “直接把道路一封闭,不听话的全杀了,要不了几年就变成大明的土地了。”

  皮诚反问道:“然后呢?把人杀光了,留下一片不毛之地有什么用?”

  “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人,大明最缺的也是人。”

  “为何只在且末安置了两个屯田所?难道朝廷不想多放几个?是没人了。”

  “你知道就这点人,朝廷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凑出来的吗?”

  “就这么和你说吧,大明现在见不到一个乞丐,全都弄到这里来了。”

  “且末本地的土民,没有受到外界思想的侵染,还比较简单淳朴。”

  “是最适合用来改造的一个群体。”

  “如果方法不对,将这些百姓给推到了对立面,那损失就太大了。”

  也就是为了这里的几千百姓,他堂堂西域锦衣卫总头子,才亲自跑到这犄角旮旯里来。”

  其目的,就是悄无声息的取代这里的上层阶级,然后推行大明的文化。

  计划方案都已经制作好了。

  且末非常封闭,这里的百姓并不认为自己和隔壁县(数百里外)的人,是一个族群。

  即便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在认知上,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大明改造他们的基础。

  先是教他们历史自然是经过大明加工后的历史。

  让他们知道自己族群的历史,再告诉他们西域的历史。

  在汉朝西域就是华夏的藩属地,在唐朝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份子。

  大家从祖上就是一家人了。

  一旦这些人了解了历史,有了历史归属感,对华夏的统治就会产生认同。

  相对应的,对伊教的信仰就会淡化。

  再加上加入大明之后,他们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吃饱穿暖了,对朝廷自然会更加忠诚。

  到时候佛教和道教就可以趁势而入。

  皮诚最后说道:“记住,大明要的不是一个羁縻地,而是真真正正的实控领土。”

  段海峰回道:“是,末将知道了。”

  但他脸上的不以为然,却根本就掩饰不住。

  什么改造不改造的,把人杀光地空出来又咋了。

  这不是迁徙的有百姓吗,五六百口人呢,努力生育几十年后人口不就涨起来了吗。

  但他却没有想过,且末国在汉朝时期只有两百三十户,一千六百余人。

  经过千多年的发展,也才只有六七千人。

  难道是这里的人不愿意生吗?

  不是,是条件太恶劣,生了也活不下来。

  是,汉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可人口基数太少了。

  两个屯田所两百户人家,共计五百九十一人。

  靠他们自然生育,得多少年才能把人口提上来?

  而且,且末只是整个西域的一个缩影。

  如果朝廷连这里都没办法顺利同化,其他地方就更难了。

  所以,这里的同化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这就是他来这里坐镇的意义。

  只是这些东西,段海峰等人是无法理解的。

  作为军人,他们最擅长的还是打仗。

  当然,朝廷也不会一味的怀柔,该杀人的时候是绝不会手软的。

  一些顽固不化之辈,也是要处理掉的。

  且末这数千百姓,也不是居住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居住在广阔的区域。

  村子和村子之间,能搁十来里地。

  而且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非常不顺畅。

  一个村子发生的事情,可能大半年才能传到隔壁村。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掉一些不听话的,也不会引起大面积恐慌。

  朝廷的预估是,这七千多人能改造四千就算成功。

  所以,这个过程不会很长,计划里最多五年就要完成。

  到时候大明就能得到四千忠诚的百姓。

  他们除了长相和汉人有差别之外,其余的包括语言、文字、信仰等等,都与汉人一般无二。

  到时候双方再互相通婚,联系会更加紧密。

  等时机成熟,再从中原迁徙一批汉人过来,然后将这里的百姓迁一部分到中原。

  如此这般,这个族群将彻底被融合。

  且末这块土地,将真正变成华夏领土。

  这一切,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但朝廷等得起。

  况且,用二三十年时间,就彻底消化庞大的西域,这个速度绝对称得上是惊人。

  主要是皇帝和安平侯都还年轻,朝廷有数十年时间去贯彻实施一个政策。

第544章 风气败坏

  这天上午,陈景恪悠哉悠哉的来皇城上班。刚走到内阁大门前,就见候显急的团团转。

  就笑着问道:“候显,你这是怎么了?”

  候显见到他,大喜道:“哎呀,我的侯爷您怎么才来啊。”

  “快去看看吧,陛下正发怒呢。”

  然后他凑近压低声音说道:“七位阁老被当孙子骂了小半个时辰了。”

  陈景恪不禁有些好奇:“陛下很少迁怒他人啊,今天怎么了这是?”

  候显也有些愤怒的道:“还不是下面那帮刁民给气的。”

  经过他的讲述,陈景恪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朝廷要改风易俗,要推行大同思想,自然会提前调查基层的实际情况。

  今天锦衣卫那边终于拿出了一份报告,结果很糟糕。

  雇工法形成虚设,各地依然在按照以前的习惯用人,也就只有几个大城市和试点城市才得到了执行。

  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调查报告还显示。

  随着商业的繁荣,各种黑恶势力快速孳生。

  各种收保护费的、绑票勒索、抢劫打劫,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

  村匪路霸也越来越多,朝廷取消了关卡,某些人仗着地利私设关卡收税。

  听到这里,陈景恪终于知道朱雄英为什么要发怒了。

  因为他听的也是血压升高。

  而且他比朱雄英等人看的更长远,知道这么下去会造成什么恶果。

  想要老老实实经商的,都被逆淘汰了。

  因为遵纪守法的商人在这种环境是活不下来的。

  只有那种恶人,或者和恶人有往来的,才能存活下来。

  这必然导致奸商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坏。

  到最后整个官场都会被染黑,变革的果实被摘走。

  想到这种后果,陈景恪不禁打了个寒噤。

  还好,还好这次为了推广人权,让锦衣卫去做了全面调研。

  算是误打误撞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

  要是等这种情况彻底蔓延开来,再想整治就麻烦了。

  候显发现陈景恪情绪不对,连忙问道:

  “侯爷,您没事吧?”

  陈景恪深吸口气,摇摇头说道:“我没事,这事情和阁老们也没关系吧?陛下为何会如此生气?”

  候显小心的说道:“阁老们之前对陛下和您这次的行动,不是有些意见吗。”

  陈景恪了然了,朱雄英这是借题发挥。

  以现在大明的权力架构,这么大的行动不可能不经过内阁。

  内阁学士们自然不希望如此大动干戈。

  甚至有人直接就是反对,觉得朝廷小题大做。

  不是他们不支持变革,也不是他们反对保障百姓权利。

  现在的内阁学士都是几轮筛选提拔上来的,是坚定的变革支持者。

  只是坐在内阁学士的位置上,他们首先想的是稳定大局。

  大明百姓所拥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

  雇工法的推行进展缓慢不假,可毕竟也在一点点推进。

首节上一节844/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