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百姓去庙观祈祷,都会加一句希望肥料是真的。
关于神农等先贤的祭祀,也在小范围火了起来。
约翰胡斯也买了一份报纸阅读,对于肥料的事情他自然很震惊。
“如若报纸上所言为真,这将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对于报纸上其它内容,他也颇为感叹:
“华夏真的太伟大了,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他们为何崇拜祖先了。”
“而也正是他们重视祖先、重视传承,才让他们诞生了如此多的大德之士。”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遗忘。”
“他们生命虽然终结,姓名却会被后人永远传唱,这才是真正的永生啊。”
一旁的楚大保不禁挺直了胸膛,咱华夏就是这么厉害。
他是退役军人,被泉州那边指派给约翰胡斯的向导。
说是向导,其实就是监视人员。
大明除了几个开放口岸,不允许外国人随意进入。
只有某些学者才能获准自有行动,但也会被派遣专人监视,防止其做违法犯罪之事。
对此约翰胡斯虽然有些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后来他发现,只要他不触犯规定,这个向导是真的不会干涉他的行动。
反而会为他的行程提供很多帮助。
比如遇到身份检查、入住旅店等等,都可以由楚大保代劳。
而且楚大保是读过一些书的,还能和他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慢慢的他也就习惯了。
只是让他有些无奈的是,大明的学问家都很高傲。
他拜访了许多名人,大多数都直接拒绝,少数见了他也一副说教的语气。
愿意和他平等对话的凤毛麟角。
关键是,他认为很多人的学问,远远达不到他预期的那种高度。
很多三言两语就被他问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开始翻来覆去的重复圣贤经典。
还有一些甚至恼羞成怒,斥责他蛮夷之辈不懂圣贤之道,然后甩袖而去。
而且近距离接触,他发现大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比如盗窃、抢劫的很多,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大摇大摆的私设关卡收保护费。
虽然这种行为在欧罗巴很常见,可在那边设立关卡的都是贵族,严格来说他们是有这个权力的。
大明这边朝廷命令禁止私设关卡。
虽然都是有关卡,可性质是不一样的。
这说明大明的底层风气并不太好。
只不过和欧罗巴不一样的是,那边是贵族胡作非为导致的风气不好。
大明这边反过来了,朝廷接连不断的出台善待百姓的政策,反倒是有些百姓开始忘乎所以了。
这让他非常不解,你们是还没吃够官僚权贵欺压的苦吗?
还是说你们觉得,被禁锢在村子里一辈子出不去更舒服?
非要逼的朝廷收回善政,你们才觉得开心?
当然,他也知道,违法犯罪的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人依然是希望好好过日子的。
可是,事情往往坏在这一小撮人身上啊。
从约翰胡斯自己的角度来看,大明朝廷该好好管一下这些人了。
不能一味的搞什么仁政,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软弱。
他将这些写在了自己的笔记上,朝廷需要解放百姓,但也必须保持威严,否则会让部分人心生邪念。
至于要如何达成这个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他也在期待,那个在大明的真正掌舵人陈景恪,到底知不知道这些事情。
知道了之后又该采用何种手段来解决。
虽然有小瑕疵,总体上来说,约翰胡斯对华夏依然是充满了高山仰止。
他迫切希望能学到真正的华夏学问。
而且他也已经决定,不再到处乱跑,而是直奔大明的京师洛阳。
去拜访大明的第一智者。
只希望他不要如其他读书人一般歧视外国人。
在做出决定以后,他就将这个计划告诉了楚大保。
楚大保非常惊讶,你一个胡人还想去见侯爷?你得失心疯了吧?
再三确认没有听错之后,他倒也没有劝阻。
去就去呗,反正就当公费旅行了。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真能跟着这个胡鬼子见到侯爷……那就是祖坟冒青烟啊。
于是他立即前往本地的锦衣卫衙门,将约翰胡斯的请求上报。
锦衣卫的人也没有废话,直接找来本地的教谕,让其对约翰胡斯的学问进行考察。
如果连教谕都说不过,那也别进京去丢人了。
如果有真才实学,就发特别通行证,给他一个进京的机会。
这也是陈景恪之前就制定好的规则。
约翰胡斯知道,这次考核决定着自己能不能进京,也是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
-----------------
洛阳,陈景恪并不知道,有一个他期盼已久的欧洲大学者即将到来。
此时他正在镇抚司给杜同礼面授机宜。
“紧盯着青楼和赌坊去查,这两处地方必然存在违法犯罪之事。”
“而且能开青楼和赌坊的,背后都有人。”
“将他们打掉,顺藤摸瓜再把他们的保护伞打掉,才能更好的震慑其他人。”
“不要怕敌人太强查不下去,这次朝廷将会授予你们自专之权。”
“我还会说服陛下,赐你尚方宝剑,五品以下可先斩后奏。”
“五品以上可当场解职,押送京城由陛下亲自处置。”
尚方宝剑?杜同礼不禁有些兴奋。
这可是话本里才有的东西,侯爷竟然要把它变成真的。
自己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尚方宝剑的人,注定了要留名史册啊。
但他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陈景恪的器重,怕自己完不成任务。
另一方面是即将面对的敌人,会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强大。
但他并未退缩,大丈夫生当五鼎食,死亦五鼎烹。
能携带尚方宝剑,在这天地间横行一遭,死了也值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又说道:
“告诉兄弟们,所有参与者官升一级,立下功劳者朝廷不吝封赏。”
“如果不幸战死,享受阵亡将士的待遇。”
大明对阵亡将士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会给钱财方面的补贴,还会给家属额外补偿一份土地。
三代以内的家属,可以享受见官不拜等荣誉。
以至于很多自觉没有前途的底层士兵,会自请当先锋,死在冲锋的路上,给家里人一份保障。
对于底层锦衣卫来说,这个待遇依然有足够的诱惑力。
陈景恪又补充道:“不久后朝廷会再次扩编锦衣卫,会多出许多空缺。”
“这些空缺会优先从参与此次行动的人里面选拔。”
说到这里,他严肃的道:“所以告诉兄弟们,大好前途就在眼前,不要耍小聪明自误,一切依法办事。”
杜同礼眼神一冷,说道:“侯爷放心,谁敢趁乱行违法乱纪之事,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第552章 朱雄英的手腕
时间很快来到腊月十五。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新式肥料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时,朱雄英在这天的早朝大发雷霆。
狠狠地斥责了地方官吏不作为,纵容大户欺凌奴仆,甚至官商勾结、官黑勾结荼毒乡里。
登基这么久,这还是朱雄英第一次当众发这么大的脾气。
而且,新臣子们还没觉得怎么样,老臣子已经觉得莫名眼熟了。
当年圣皇想干什么事儿的时候,貌似就是这样。
新皇这是终于忍不住静极思动了吗?
懂事儿的老臣已经低下头,默默的后退了半步,尽量将自己藏在人群里。
只有近些年提拔上来的新臣,还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朱雄英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还让锦衣卫抬出了二十七口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卷宗。
这些大箱子摆在一起,满满当当的一大片,蔚为壮观。
但群臣却看得头皮发麻,这得多少案子啊。
大明民间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吗?
朱雄英愤怒的道:“都看看这些,锦衣卫从天下各地收集上来的违法乱纪之事。”
“这还是查到的,没查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群臣都缩了缩脖子,这可不是小事儿。
衡量一个皇帝的功绩,他执政期间民间治安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