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明水师的帮助,马穆鲁克人东西两岸终于可以进行交流了。
法拉吉得到消息,也带着残余部队从山里走出来。
接着就是双方的正式谈判。
最后法拉吉以马穆鲁克国王的名义,宣布与大明结盟。
奥斯曼和欧罗巴联军也没有闲着,趁着这段时间攻城略地,占领了马穆鲁克大半的土地。
并且他们还在继续往南打,准备彻底吞并马穆鲁克。
双方正式结盟之后,明军就有了出兵的借口。
汤、张靖运等陆军将领,带领六千骑兵登陆西奈半岛。
准备来一出围魏救赵。
他们先是突袭了驻扎在凯瑟琳山的奥斯曼军队,斩首两千余级。
之后与法拉吉带领的残兵一起北上,在西奈山(半岛中部)与奥斯曼三万援军相遇。
汤和法拉吉带领主力正面与奥斯曼军交战。
张靖运带领一千骑兵绕了个三百多里的大圈子,突袭了奥斯曼位于西奈半岛北部的军需粮仓。
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出现在了奥斯曼军后方,并发动了突袭。
奥斯曼军大败,被阵斩七千余人,又有万余人被俘虏。
之后两国两军一路向北,收复了大片土地。
正在开罗围剿抵抗势力的巴耶塞特大惊,连忙带兵返回西奈半岛。
双方数万大军缠斗数天,谁都奈何不了谁。
只是大明一方的军队太少,法拉吉这边也是残兵败将战斗力有限,关键是后勤也严重不足。
只能被迫退守西奈山,据险而守。
奥斯曼一方也没有追击。
后勤粮草被烧,他们的补给一时间也难以为继。
之前损失那么多人,手里的兵也有点捉襟见肘,必须等国内援军到达才行。
更何况比起西奈半岛中南部的山区,开始开罗等地的广阔平原,更值得占领。
于是双方就这样默契的罢兵了。
奥斯曼占领了西奈半岛北部地区,法拉吉在明军的支持下,占据了中南部山区。
在苏伊士河西岸则是另外一种局面。
因为大明水师不敢太过深入运河,无法从水上提供援助。
光靠马穆鲁克残兵,根本就挡不住奥斯曼的兵锋,只能一步步后退。
最终整个开罗地区全部丢失,他们只能退往相对贫瘠的西部荒漠地带。
奥斯曼军队还想继续追击,但被明军水师的大炮超视距射击了一波,顿时就老实了。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对峙。
奥斯曼和欧罗巴联军占据了富裕的北方,马穆鲁克在大明的扶持下,勉强在贫瘠的南方站稳脚跟。
接着双方都开始进行内部整合。
奥斯曼和欧罗巴联军,开始瓜分战利品,同时在占领区域建立统治。
马穆鲁克一方,各势力也忙着聚拢难民,建立定居点。
明军水师反倒是最轻松的,站在一边看戏。
而且为了答谢对他们的帮助,马穆鲁克拿出了许多压箱底的宝物,用来犒劳明军。
大家对此都非常满意。
虽然偏离了最初的计划,可结果是好的,此行可谓是收获满满。
随着战争的结束,很多内幕消息也逐渐披露出来。
除了大家早就知道的欧罗巴联军和奥斯曼合作,还有一个秘密被揭开。
那就是鱿人的首鼠两端。
最开始他们背刺马穆鲁克,后来因为不满日本人勾搭卡洛斯,又在暗中捣鬼。
当这些消息被证实,不出意外的,他们再次成为了过街老鼠
马穆鲁克人就不说了,他们可谓是恨极了这群渣滓,将境内所有鱿人全部抓起来贬为奴隶。
奥斯曼和欧罗巴联军虽然没有那么极端,却也处死了大批鱿人,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
鱿人再次被踩在脚下,成为了社会的最底层。
至于狈京……他提前得到消息逃走了,但他组建的势力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就算能找到下一个收留他的人,也只能白手起家重来一次了。
如此很快三个月过去,双方经过无数次摩擦之后,也基本确定了大致的边界。
之后大家都保持了默契,不会轻易去到对方那边。
不过这个时候,奥斯曼和欧罗巴联军那边,却派人来了使者。
询问能否允许商船通行运河。
你看看,运河这么大的利益,就这样被堵住了是多大的损失啊。
不如咱们各退一步,你们这边不拦我们的商船,我们这边也不拦你们的商船。
大家有钱一起赚。
马穆鲁克一方是有点心动的,他们确实急需钱财回血。
但这事儿的决定权不在他们,现在运河红海入口被大明水师掌握。
大明水师说了才算。
徐膺绪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开入口,就提出了一个条件。
谈判可以,先把日本人交出来。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一来卡洛斯不同意。
二来日本遗民人虽然少,可战斗还是很强的,他们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将对方得罪死。
前提条件达不成,谈判自然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不过徐膺绪也没有将话说死,只说此事还得回国请示大王。
于是谈判就此搁置。
总之,这场大战就此落下帷幕。
安西也彻底进入了两极对峙的时代。
-----------------
大明。
专项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自从杜同礼和桑敬打开突破口,全国各地的行动都变得顺利起来。
被以各种罪名抓起来的人,数以十万计。
这些人中间,罪行恶劣的被当做典型处死,其余人全部被发配到诸侯国为民。
下滑的社会风气肉眼可见的好转,一时间大明变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起来。
人权相关法案,也从纸面上走进现实,并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使用。
人权二字也随着行动的开展,深入人心。
就在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来自安西的情报被送入了紫禁城。
第593章 尾声(一)
洛阳城西,几辆马车在田间小路缓慢行驶。
老朱掀开马车的帘子,探头看着半人高的殷米(玉米)田,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看看这庄稼,长的真壮实,这化肥真是好东西啊。”
马娘娘也高兴的道:“是啊,增产一倍还多,这下再没人反对打造工业体系了。”
老朱有些不高兴的道:“那些人就是太迂腐,什么数据问题,成本问题……”
“竟然还有人说没有先例,会坏了人心。”
“咱看他们就是因循守旧,无法接受新事物。”
“不,他们就是非蠢既坏,光想回到以前那老一套。”
“也就景恪总想用事实说服他们,换成咱早就一声令下,不愿意干的全都滚蛋。”
马娘娘笑道:“景恪这是给后人立规矩呢。”
“做什么重大决定,都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在数据面前还不肯改的,那就是非蠢既坏,把他们罢官也是合理合法的。”
“否则都学你一拍脑门想干啥就干啥,坏事儿的概率比成事儿的概率还要大。”
老朱不高兴的道:“咱现在就一致仕老头,发发牢骚都不行了吗。”
马娘娘笑道:“好好好,是我错了,你就好好发牢骚吧。”
后面一辆马车上,听着爹娘拌嘴,朱标不禁露出了微笑。
再看向地里的庄稼,他就更开心了。
化肥真是个好东西啊,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了。
有多高呢。
一亩地的农作物产量加起来,不够制造化肥的成本钱。
这也是很多人反对的借口。
现在粮食是够吃的,甚至还有极大的富余,完全没必要在这方面大动干戈。
不如弄点实际的,比如修铁路。
因为钢铁产量、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铁路的修建速度非常慢。
到现在为止加起来也就一千五百里左右,而且都是围绕洛阳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