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27节

  这玩意儿的好处是肉眼可见的,群臣都希望能多修一点。

  至于化肥……确实是个好东西,但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华而不实。

  关键是,围绕它打造一整套的工业体系,需要投入的资源更是看不到头。

  很多人就觉得没必要。

  还有些人觉得,可以慢慢来,不用着急。

  对于这些人的迂腐短视,老朱恨不得亲手操刀把他们给剁了。

  就连马娘娘都觉得,这些人迂腐的过分。

  反倒是陈景恪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还反过来劝他们放宽心。

  没办法,前世满清都被按在地上摩擦了,还有大把人反对洋务运动呢。

  明朝这会儿,有人反对工业化就更不奇怪了。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都已经是最强了,何必再折腾呢。

  好好的享受盛世不就行了吗。

  万一折腾不好弄巧成拙,大家历史风评都会跟着降低的。

  对于这种人,没必要太较真。

  将他们排除在决策层之外,让他们去干一些安民的活儿就行。

  然后慢慢的用新式官吏取代即可。

  这一大片属于皇庄,也是化肥试验田。

  走出数里,来到了普通百姓的农田里,多也是种的殷米,很少有其它作物。

  现在北方的农田,夏秋季主要种植棉花和殷米。

  至于原本的各种豆类,因为产量原因逐渐被放弃了。

  但也不是彻底放弃,豆类能养地,每隔两年都会种一季豆子的。

  这里的庄稼长势,明显比试验田差了很多。

  又走出很远,看到了一大片殷薯地,一群百姓在地里翻瓜藤。

  老朱从车上下来,走到一位头发都不剩几根的老农面前,说道:

  “老哥高寿啊。”

  那老头笑道:“八十有三了,老弟看起来有六十?”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可猜错喽,咱都七十六了。”

  老头说道:“那老弟这身子骨可硬朗啊,一点都看不出来。”

  老朱乐滋滋的道:“家里不愁吃喝,儿女孝顺,人开心了可不就显得年轻吗。”

  “对了,老哥都这么大岁数该颐养天年了,怎么还自己下地干活啊,莫不是家里有困难?”

  老头摆摆手,说道:“哪有什么困难,正如老弟你说的,吃喝不愁儿女孝顺,日子好着呢。”

  老朱疑惑的道:“那你这……”

  老头指着庄稼,笑道:“对咱老百姓来说,有地有粮就是颐养天年啊。”

  “当年哪敢想这样的日子……”

  老头和老朱一起回顾了当年的苦日子,说的两人眼泪汪汪。

  老头擦了擦眼泪,说道:“哎,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这些了,”

  “我和他们说这些,他们就觉得嗦。”

  老朱安慰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他们觉得嗦,说明现在日子好过了,这是好事儿啊。”

  老头连忙点头附和道:“那现在日子确实好过,这都是圣皇他老人家英明啊。”

  老朱心里别提多得意了,瞅瞅,咱就是这么得民心。

  不过他也没忘了正事儿,接着问道:“我看周围人家都不种殷薯了,这是为啥啊?”

  提起此事,老头骂道:“还能是啥,福享多了嘴刁了呗。”

  “嫌殷瓜不好吃,慢慢的就不种了,都改种殷米了。”

  这时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插话道:

  “贵人您别听我爹瞎说,主要是殷薯不耐储存,自家吃不完又不好卖,慢慢的种的人就少了。”

  “大家也不是不种,就是地头边角的地方种一些就够吃了。”

  那八十三的老头怒道:“屁的不耐储存,就是懒。”

  他儿子连忙说道:“是是是,就是懒,就是懒。”

  老朱顿觉好笑,打抱不平的道:“老哥,这咱得说你两句了,你儿子说的有道理。”

  “殷薯虽然高产,可确实不适合当主粮。”

  “灾荒年景多种点应急救命尚可,现在是大好的年景,种一点当辅粮就好了。”

  “正经吃啊,还得是五谷才养人。”

  那老头的儿子笑道:“就是,不过大家都不种了也好,我家种的就好卖了。”

  老朱若有所思的道:“这也属于分工了,他们专门种殷米棉花,想吃殷薯的找你们采买一些。”

  “你们多种殷薯,可以卖给有需要的人家,大家都方便。”

  老头的儿子笑道:“对对,就是这样,省的地里种好几样,来回照顾还麻烦。”

  闻言,老头又嘀嘀咕咕说他们懒云云。

  老朱心下莞尔,接着又问起了肥料的事情。

  一提起化肥,老头和他儿子就兴奋的不得了。

  “侯爷那是天命贤臣,辅佐圣君的。”

  “隔壁皇庄的地就用了侯爷肥,那庄稼生长的,真让人高兴啊。”

  “就是不知道这肥啥时候能推广开,咱们百姓也能用得起。”

  老百姓不懂什么化肥之类的,因为和陈景恪有关系,他们就称之为侯爷肥。

  老朱就趁机说了化肥成本的问题。

  老头父子俩顿时大受打击,肥料比产出还贵,这还有啥用。

  接着老朱又说,如果搞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能将价格压下来。

  但搞工业化成本太高,高到需要投入金山银山,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弄成。

  很多人都认为得不偿失,不支持朝廷搞这个。

  老头两父子气的破口大骂,都是一群数典忘祖的畜生。

  自己当官吃饱了,就不顾百姓的死活了。

  这可是肥料,多大的代价都得搞。

  “这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好东西,别说是金山银山,就算砸锅卖铁也得搞。”

  “皇上还是年轻啊,那些人都欺负他呢。”

  “这要是圣皇他老人家在位,谁敢说半个不字。”

  -----------------

  告别老农回到马车上,老朱气愤的道:

  “瞅瞅,连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那些自诩为精英的官吏都不懂。”

  “更何况工业体系又不只是为了生产化肥,方方面面都会给这收益。”

  “这么简单的帐都不会算,难怪都说肉食者鄙。”

  马娘娘安抚道:“好了好了别气了,再给身子气坏了。”

  “工业化是肯定要搞的,那些人反对就让他们反对去吧,回头边缘化就行了。”

  然后她感叹的道:“世道真的变了啊,记得殷薯刚拿回来的时候,多少人抢着种。”

  “当时一株红薯苗能卖几十文钱,现在百姓都不愿意种了。”

  老朱注意力被转移,笑道:“这说明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了啊。”

  马娘娘点点头,说道:“一切都被景恪说中了,人的需求是不停增长的。”

  “吃饱了还想吃好,等再富裕点,百姓就会追求餐餐有肉,还要有精神追求。”

  “如果朝廷的政策跟不上百姓的需求,哪怕大家都衣食无忧了,也会感到不快乐。”

  老朱说道:“是啊,需求理论真的是对‘人心不足’四个字最好的解释。”

  “放在十年前,要是有人和咱说吃饱了还不满足,咱肯定会骂人的,现在却觉得很正常。”

  “再回头看咱最初设计的制度,确实太儿戏了。”

  “竟想将所有人固定在一个框架里,不允许变动,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世不易。”

  马娘娘说道:“这不怪你,能看透未来的又有几人。”

  “咱们都是凡人,只能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经验。”

  “你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受到周朝制度的影响。”

  周朝就是严格人口控制,干啥的祖祖辈辈就干啥,延续了八百年国祚。

  朱元璋也没有考虑过什么万世不易,可模仿周朝的户籍制度,让大明国祚延续个两三百年总没有问题吧?

  现在他知道了,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西周啥情况,现在的大明啥情况?

  处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明就得往前走,给后世寻找道路,而不是往后看。

  至于陈景恪为啥能看那么远。

  他们做过无数调查和推测,甚至推测他真的是神仙下凡。

  但后来就觉得无所谓了。

  他的学问哪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老朱家一条心,才华能为大明所用。

  这就足够了。

  现在他们只怕陈景恪的能力不够,而不是怕他太强掌控不住。

  马车缓缓而行,一个时辰后来到一处占地庞大的作坊区域。

  这里守卫森严,一里外就有岗哨,站岗的也都是手持新式步铳的神机营将士。

  没有特殊许可证,任何人不得靠近一里范围内,违者格杀勿论。

首节上一节92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