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也没有搞特殊,拿出通行证顺利通过,到了作坊内部才亮明身份。
可把作坊的主管等人吓坏了,连忙出来迎接。
老朱现在脾气非常的和善,笑着和大家打招呼道:
“咱微服私访,就是不想闹出大动静,让大家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吧。”
自然没人敢把他的话当真,众人依然是战战兢兢的。
直到马娘娘和朱标从马车上下来,他们才松了口气。
有这两位在今天就出不了事儿。
之后在管事的引导下,老朱他们参观了整个作坊。
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各种原材料,供给百余间实验室使用。
每一个实验室都堪称‘奢华’。
这可不是瞎说,就这一间实验室,造价都得数十万贯。
当然,说的是市场价,比如玻璃器皿这玩意儿的虚头就太大了。
但即便刨除玻璃的溢价,造价也得一二十万贯以上。
比如显微镜,现在一台纯手工打磨出来的高精度显微镜,价格就得几千贯起步。
一个实验室就得好几台不同精度的,这造价可想而知。
而且还有市无价。
其余各种实验器皿也非金即银,而且基本都是纯手工定制的。
各种提取出来的高纯度元素,成本也非常高昂。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项重大发现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这整个庞大的作坊其实更应该叫实验基地。
就是为打造工业基础,建立的技术储备中心。
这里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各种原材料的制造方法,从实验室制备改进成工业化制备。
“……不光要改良出工业化制备法,还要研制相应的生产工具。”
“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所以进度非常缓慢……主要是缺人,非常的缺人。”
说到缺人的时候,一众管事眼泪都快出来的。
基地共有六千余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搞科研。
大部分都只是技工,帮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是工匠,负责协助研究员制造各种设备。
这里每一个人,都恨不得将自己撕成好几瓣,每一瓣都负责一项工作。
老朱也非常无奈:“咱知道大家都辛苦了,但人手的事情咱是真的无能为力。”
“你们也知道,接受过系统理科教育的人,全大明也才一万不到。”
“目前朝廷能召集回来的,只有七千余人。”
“就这点人,还得分配到各个地方,实在抽调不出更多的人给你们。”
武器研究院需要人,这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蒸汽机研究院也需要人,这是目前科技应用的最前沿。
洛下书院的研究中心更需要人,这关乎着未来。
各个地方也需要有一定量的理科老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理科人才。
可以说,洛下书院这些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是吊尾车也都有安排了。
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可用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老朱就懊悔不已。
早知道理科的作用这么大,就应该让洛下书院多培养一些学生。
这个情况几位管事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他们就说出了真正的目的:
“给我们一些有算学基础的年轻人也可以,我们自己手把手培养。”
“况且将来相应的作坊建成了,也需要技工去管理,将来这些人就是作坊的技术骨干。”
老朱立即就说道:“这好办,咱回去就让吏部征募一批通算学的人过来。”
几位管事大喜,连忙谢恩。
老朱在作坊里参观了一圈,并鼓励了工作人员,还去食堂陪大家一起用了餐。
当他发现大家的伙食比想象的要差一些,当即下令,以后食堂必须餐餐有荤有素。
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干实事儿的大家伙。
让众人感动不已,纷纷表示为国效忠。
一直到下午,老朱才离开作坊返回皇宫。
第594章 尾声(二)
朱元璋去参观工业化研究基地的时候,陈景恪也去了洛下书院研究中心。
大明目前有四个半研究基地,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蒸汽机研究院、工业化研究基地、武器研究院。
半个则是周王朱的生物学兼医学研究中心。
其中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规模最小。
但它却是最前沿、技术含量最高、最重要的研究所。
其它三个半研究所的人员和技术,主要来自于这里。
陈景恪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看一看。
真的只是看一看,最多在方向上给出一点提示,很少干涉具体研究了。
一来,正所谓一日不练手生脚慢,穿越到大明他就很少研究理科了。
很多东西都已经遗忘了,也很难再在具体的研究上给出指导。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在部分研究的大方向上,给出一些提示,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二来,大明的科技研究,总要学会自己走路的。
一直靠某一个人扶着,不利于长久发展。
得让他们知道,每一项新发现,都是无数试错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弄出来的。
三来,很多发现其实充满了偶然,本来想研究某一样东西,结果走着走着发现了另一样。
陈景恪也担心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会少很多‘意外惊喜’。
目前来看,在这方面大明的科研体系还是很健康的。
随着大批优秀学生学有所成,在新发现方面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比如他们对空气的组成进行研究,成功分离出了氮、氧、二氧化碳,还有部分稀有气体。
阿合马就参与了空气研究实验室,并和队友一起分离出了氢气。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也有着重大进步。
比如在陈景恪的提示下,他们已经成功弄出了青霉素和链霉素。
这两种药物的问世,意义有多大稍微了解过的都知道。
除了这些,机械领域他们也同样有研究。
毕竟这个世界第一台正式蒸汽机,就是他们手搓出来的。
之后又手搓出了第一台机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还弄出了抽水机。
后来这方面逐渐被剥离,弄了个蒸汽机研究院。
蒸汽机研究院可不只是研究蒸汽机,同时还研究蒸汽机的应用。
他们就搞出了蒸汽机带动的锯子、冲压机等等。
不过,虽然被剥离出去了一部分,并不代表就放弃这一块了。
恰恰相反,他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研究制造机器的机器上面,也就是机床。
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新一代机床出现。
就在半年前,他们研究出了丝杠传动机床。
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大螺丝杆,来回转动调整刀架的机床。
这个发明对机床领域来说,是划时代的。
将来撰写工业发展史书的时候,必然会大书特书。
只不过眼下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就连陈景恪都不知道这一点,毕竟他不是搞机械的,对这方面了解有限。
今天他来研究中心,属于是被邀请过来的。
陈修远兴奋的道:“院长您看,这就是我们研究出来的小型蒸汽机。”
陈景恪看着眼前这一台六尺长,五尺高,四尺宽的长方体机械,也不禁露出兴奋的表情。
虽然他对机械方面了解不多,可也知道发动机小型化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蒸汽机从国家走向民间的基础。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以蒸汽为动力的作坊出现,甚至蒸汽抽水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
从蒸汽机发明那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小型化。
只是受限于材料和加工精度等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弄出实用性小型蒸汽机。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给研究出来了。
这让他也不禁很是激动,问道:“怎么样,动力如何?”
陈修远说道:“动力方面没有问题,能轻松带动大部分小型设备。”
陈景恪又问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问题。”
“只要能解决批量生产问题,成本就能压下来。”
陈修远笑道:“批量生产也没问题,关键的气缸等部件,全都是用丝杠机床加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