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100节

  老同僚,很熟悉,经常往来。

  他今年一直在京师,根本没出过京啊,怎么到王徐寨驿站来了?

  想起来了,年初时,他外甥从老家去京一趟,说是探亲,实际上是为明年的乡试打通门路。

  八月初离京,据说走的是海路,到登州,走一段陆路南下胶州,在那里再坐船直下上海,逆江而上回九江。

  不晕船的话,又快又舒服。

  如此说来八月二十六日,过王徐寨驿站的是陈一德的外甥。

  太孙殿下真是洞幽察微,驿站里这难以被人察觉的弊政,居然也被他察觉到,临行前,还特意说起此事。

  所以自己才用心查勘了一番,果真是一澜死水下,弊端重重啊。

  自正德年后,驿符成了一种礼物,官员们去讨要一张,赠送给亲朋好友,成为居家旅行、走亲访友之必备。

  兵部车驾司,只要你官阶足够高、有一定名望,它也是来者不拒,驿符随便给,反正又不用它出钱。

  “刘驿丞,把王徐寨驿站这三年的账目,拿给本官看。”

  问心无愧的刘驿丞马上把账目拿了出来,张居正翻阅一看,王徐寨驿站的钱粮支出,是一年比一年高。

  张居正心里有数了,叫幕僚把一些数据抄录下来,叫退刘驿丞和驿卒们,转去大厅。

  “丁太守、梁副使,本官来晚了,还请见谅!”

  一进门,张居正客气拱手道。

  “抚台客气了。晚生见礼了。”丁悟连忙应道。

  “学生梁楚庸,拜见座师老先生。”梁楚庸行了个师生大礼。

  张居正眼睛一眯,“梁楚庸?记起来了,那年本官主持顺天府乡试,点了你。哈哈,缘分啊,都坐,都坐。”

第138章 张居正的亮剑第一刀

  “本抚记得,丁太守的座师是新郑公?”张居正轻飘飘一句,让丁悟坐立难安。

  “下官启禀抚台,下官会试时,确实拜了新郑公为座师,也在琼林宴上,得了新郑公的点拨。

  可惜下官只是三甲同进士,后来又转任地方,难有机会得新郑公教诲了。”

  张居正点点头,“新郑公与本抚同殿为臣,又在裕王府同为侍讲。他的学生,某自当照拂一二。”

  丁悟听到这里,心里不喜反优。

  官场上,谁会无缘无故地照拂其他人的门生故吏?自家的都照顾不过来。

  有时候,这话得反着来听。

  万一张巡抚跟座师新郑公有隙,他用另一种方式照拂自己,岂不是要完蛋!

  张居正瞥了一眼丁悟,捋着胡须继续说道:“丁太守,本抚奉皇命,巡抚山东各府县,除弊扶正。明日去到莱州府城,本抚需要翻阅你府衙的户房账簿,还有你莱州府五县两州的户房账簿,本抚也要看。”

  丁悟心里更慌了。

  地方上,从县到州再到府,都是一屁股的烂账。

  地方上各种支出繁多,光是驿站、递运所每年就要支出不少钱粮,还有衙门上下,县丞、主簿、县尉、典史、六房掌案、书办、衙役.

  需要的钱粮更是难以计数。

  然后太祖皇帝定下的官吏俸禄,低得令人发指,连土地庙的乞丐头子都不如。

  可是县官以上,得养家糊口,得请师爷,得请仆人丫鬟,子嗣艰难,还得娶一房小妾,以全人伦

  寒窗苦读十几载,皇榜高中,除了济世经邦,忠君报国之外,谁不想过得舒服点?

  这一切,都要钱粮,从哪里出?

  当然是摊派到辖下老百姓的头上。

  良心好一些,够用就行,没有那么穷凶极恶;坏了良心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

  都是一笔笔糊涂账,现在张抚台突然跟我说,要查账!

  心慌慌啊!

  丁悟迟疑地答道:“下官马上派人回去,把户房账簿整理好,再传文各县州,叫把户房账簿,抄写一份呈上来。”

  看到丁悟的脸色,张居正知道自己的轻轻敲打,有了效果,继续说道:“丁太守不必惊慌,本抚翻阅各府县的账簿,不是为了查账,只是想了解山东的民情。”

  了解民情?

  真的假的?

  以前没见过巡抚这么了解民情啊。

  张居正点了一句,也不去管丁悟是真懂还是假懂,继续直奔主题。

  “本抚来山东,还有一项职责,你们想必是知道的。前些日子,本抚巡按九边,发现马政积弊,尤其以辽东、山东为甚。

  皇上为之震惊。

  马政乃戎政大事,马政积弊,会累及边军,届时北虏寇边,无战马可用,那就是地动山摇的大事。故而,皇上圣谕,遣本官巡抚山东,访查马政。”

  丁悟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恭敬答道:“回抚台的话,马政乃山东大事。只是朝廷定制,马政设在山东西边的青州、济南、东昌、兖州四府,东边莱州和登州,无马政编户。

  只是正德年间兵部改制,从西四府马政分出部分马额,折银摊派在莱州和登州头上。下官殚精竭力,莱州每年摊派的马政折银,未曾缺少。”

  张居正捋着胡须,慈眉善目,“此事本抚知道。本抚想问问丁太守,马政折银此法,可好?对于地方百姓,增加多少负担?”

  丁悟想了想,谨慎地答道:“自永乐年间,朝廷定下养马例制,江北五丁养一马,江南十丁养一马,只是养马此事,不是普通百姓想养就能养的。”

  张居正赞许了一句,“没错。太仆寺身为大明马政总领,专职养马,都养得战战兢兢,何况普通百姓。”

  丁悟马上附和了一句,“抚台明察秋毫。故而这养马例制改成摊派后,倒是成了按丁征收的人头税。

  只是而今田地吞并严重,百姓流离,人丁缺失,养马折银,和其它人头税一样,越来越不好收了。”

  “侵占田地,隐匿人口?”张居正问道。

  丁悟额头上的冷汗都下来了,紧张地答道:“下官治下的莱州,南北为海,中间多山,良田不多,故而侵占田地,隐匿人口的事,并不多”

  张居正从丁悟谨慎的话语里,听出意思来,话题一转。

  “丁太守说得没错。马政不是莱州要政,要政在于民生。莱州左右靠海,海防是要务。掖县在北,明日本抚赶到,届时丁太守、梁副使,陪本抚巡视掖县一线海防。

  此外,本抚计划,绕着山东走一圈。三月后,当绕道至莱州南边的胶州和即墨,再去莱阳、文登、威海。”

  张居正把自己的行程提前通报给丁悟和梁楚庸,有让他们提前准备的意思,这让丁悟的心里,稍微放松了点。

  只是此时的他,被张居正左一招,右一招,搞得晕头转向,吃不准张居正到底想干什么。

  在莱州掖县巡视一圈后,张居正下令把莱州府以及五县两州,过去三年的度支账簿抄写一份打包,继续赶路。

  一路紧赶慢赶,七天后来到青州府城益都县,正式开始对山东马政一事,进行访查。

  按照定制,南北直隶、河南和山东的马政由太仆寺直管。

  “太仆寺掌牧马之政令,以听于兵部。少卿一人佐寺事,一人督营马,一人督畿马。寺丞若干,分理京卫、畿内及山东、河南六郡孳牧、寄牧马匹。”

  张居正出京时,查过太仆寺架阁库的文档。

  文档记载,太仆寺名下马户人丁有七十一万,专用于养马的田地有十七万五千顷,其中四分之一分布山东的西四府。

  张居正要查的,就是太仆寺在山东青州、济南、东昌、兖州四府的马户人丁十七万,马场田地四万七千顷。

  是夜,张居正接见完青州府大小官员后,回到青州府衙后院,在书房里任由两位丫鬟,轻手轻脚地为自己去帽,除去官服。

  换上一身便服,在座椅上坐下,端起一碗参汤,小口的喝了起来。

  马政!

  看来自己真的捅到了一个马蜂窝!

  从丁悟的闪烁其此词,到青州府官吏如临大敌,自己这趟山东巡抚之旅,没有那么简单。

  张居正放下参汤,信心满满。

  理藩院与俺答汗议和成功,山西开边互市,接下来太孙殿下准备在甘肃与青海地区开边互市,大明能源源不断获得良马,这是改革马政的大好机会。

  张居正希望通过这一役,巩固在朱翊钧心里的地位,也拔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想接住老师徐阶的衣钵,没有那么简单。

  马政是张居正精心挑选出来的,事关戎政,影响巨大。

  又跟各方势力,江浙党、江西党、太孙党、以及自己的楚党都关系不大。

  可能跟晋党有些关联瓜葛,只是旧晋党已经被太孙殿下打成了狗,不足惧!

  新晋党在太孙殿下的扶植下正在成长,他们跟马政的关系也不大。

  正适合自己亮剑第一刀。

  “老爷!”仆人在门口禀告,“太仆寺寺丞卢成驹投贴拜见老爷。”

  卢成驹,太仆寺派驻山东的寺丞。

  他从济南赶来青州府益都县,候着自己?

  张居正想了十几息,吩咐道:“请到前厅用茶,我换身衣服就过去。”

第139章 戎政督办处

  这日一早,严讷走进徐阶阁房里,拱手道:“少湖公,老寿星,严某祝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徐阶一张俊朗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花,挽着严讷的手,笑着答道:“养斋公,客气了,多谢,多谢啊!”

  两人坐下,严讷有些抱怨地说道:“昨日少湖公大寿,却紧闭府门,不收任何投贴,如此这般,冷了众人的好意啊。”

  “养斋公,你我同乡,又同殿为官多年,老夫也不瞒你。而今这多事之秋,老夫还是谨慎些比较好。”

  严讷一脸的诧异,摊开双手,好奇地问道:“少湖公,而今朝堂明朗,百官以元辅马首是瞻,怎么好说是多事之秋?”

  徐阶看了严讷一眼,知道他在装糊涂。

  “养斋公,越是如此,越要谨慎啊。西苑里的那两位”

  不好伺候啊!

  这句话,徐阶不敢说出口。

  严讷眼珠子一转,又问道:“听说昨晚少湖公在府上摆家宴,有贵客拜贺?”

  “没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黄公,带着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事冯保,到了鄙府。”

  “哦,是皇上和太孙的恩典啊。”

  徐阶抱拳,对着西苑方向说道:“皇上圣恩,太孙恩典,老臣铭记在心。”

  严讷突然幽幽地说了一句:“可惜,东宫没有派人赐下恩典。听说去年腊月,东宫有派内侍,远赴河南新郑,给高肃卿贺寿啊。

  徐阶瞥了严讷一眼,不动声色。

  “雷霆春雨,俱是天恩。我们做臣子的,当恪守臣礼,不敢奢求半分。”

  严讷盯着徐阶,心里感叹。

  果真是天下第一玻璃球,真个是滑不留手,不留一点破绽。

首节上一节100/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