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客气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蔡茂春有些羡慕。
嘉靖四十一年这帮人,蒸蒸日上,因为前三甲志同道合,齐心协力,进而把他们这一科凝聚成一股绳。
人一多,心一齐,声音就响亮了。
那像自己这一科,一盘散沙。
正想着,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沈鲤、许国等人仰首挺胸地从路的那一边,走进了太学宫。
前面的前辈还占据高位,后面的晚辈已经咄咄逼人,前有虎后有狼,仕途艰难啊。
蔡茂春一抬头,看到潘晟、曾省吾和王篆三人在前面走着,心头一动,撩起官袍前襟,紧走几步,走到他们旁边。
“学生蔡茂春见过老师。”
“蔡某见过三省前辈,见过汝文兄。”
“哦,华秋来了。”潘晟和蔼地点点头。
三人以潘晟官阶最高,是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现在被召回京城,在礼部任闲职。
资历最老,嘉靖二十年进士,更巧的是,跟张居正一起,做过嘉靖三十八年的殿试阅卷官。
那一科殿试,会元蔡茂春的卷子被潘晟看中,点了出来,不知为何呈到御前后,只被先皇嘉靖帝点为二甲第四名。
但不管怎么说,蔡茂春能勉强叫潘晟一声老师。
曾省吾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现任都察院右佥御史,是张居正的同乡。
王篆年纪比蔡茂春要大,却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现任吏部郎中,也是张居正的同乡。
他们三位,是以张居正为首的楚党中坚。
曾省吾和王篆也拱手回礼:“华秋兄/华秋前辈。”
“老师,今天太子把六品以上京官召集到太学宫,所为何事?”蔡茂春问道。
潘晟微笑着摇了摇头:“吾等也是一头雾水。”
蔡茂春继续说道:“此事有些突然,前所未有,学生等人是不知所措。”
潘晟意味深长地说道:“新朝新气象,大家要慢慢习惯。”
看到蔡茂春甚是恭敬的样子,潘晟知道他因为入赘赵家,被同僚们看不起,仕途艰难,比他晚一科的王篆都跑到他前面去了。
王篆已经是吏部郎中,蔡茂春还是个工部员外郎。
偏偏蔡茂春除了入赘之外,文采、才干、品行其实都是一等一,至少在潘晟心里,比同科状元丁士美要强。
心里顿时生起怜悯爱才之心。
“华秋原籍福建福州?”
“是的老师。”
“福建地灵人杰啊,不仅有华秋这样的大才,还出了卓吾先生这样的大家。”潘晟感叹了一句,“卓吾先生新近右迁为太常寺少卿,华秋身为同乡,没有去登门祝贺?”
蔡茂春心头一动,连忙答道:“回老师的话,学生有去卓吾先生府上祝贺,只是当时李府宾朋满座,学生一时找不到空隙与卓吾先生多攀谈几句。”
潘晟摇了摇头,“华秋啊,这样可不行。卓吾先生这样的大家,旁人想登门请教都是奢想,唯独你还是他的同乡,这样的好机会,华秋,你可要好好把握啊。”
蔡茂春听懂了,这是在指点自己。
李贽原本只是国子监一名普通的助教,因其学术偏激在士林小有名气。嘉靖四十四年突然入了太子殿下的法眼,成为他的幕僚。
然后国子监司业,礼部员外郎、郎中,现在又是太常寺少卿,升官速度,可以跟徐渭媲美。
徐渭可是实打实的军功,李贽却是凭借学问。
如此说来,李贽深得太子殿下信任,自己如果能够走通李贽这条路,等于直接成为太子一党,想想就让人激动!
蔡茂春知道自己声名狼藉,张居正为首的楚党也不大想接纳自己,他们又不缺羽翼。
算下来李贽那里,反倒成了好去处。
李贽、徐渭,一个举人、一个廪生,一个宣扬学术异端、一个幕僚师爷出身,倒是跟自己这位赘婿匹配。
他俩在太子那里都得到了重用,说明太子殿下用人不拘一格。
想到这里,蔡茂春心热了,连忙拱手道:“谢老师指点。”
看到他悟了,潘晟点点头不再言语,与曾省吾、王篆继续往前走。
“世叔!”
蔡茂春闻声转头,看到是陆绎。
他是前锦衣卫都指挥使、忠诚伯陆炳第三子。
陆炳长子、次子早逝,陆绎现在是陆府当家人。陆炳继室是赵祖鹏长女。蔡茂春娶了赵祖鹏幼女,要叫陆炳一声姐夫。
论辈分陆绎得叫蔡茂春一声姨父,只是继室姻亲关系隔得有点远,可以叫一声世叔。
“与成,你们也来了?”
“京城里六品以上文武百官,还有勋贵们,全部被召来,能少得了我们吗?”陆绎吐槽道。
蔡茂春与潘晟三人拱手道歉,与陆绎轻声说着话。
曾省吾转头看了一眼慢慢地落在后面的蔡茂春,笑着说道:“潘公起了爱才之心?”
潘晟徐徐答道:“蔡华秋比丁邦彦要实干。”
曾省吾点点头。
太子殿下重实轻虚。丁士美名声好,学问好,可是难入太子的法眼。蔡春茂名声不好,学问略输,但精明干练,长实务,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太子重用。
潘晟是在卖一份好,留一份人情。
蔡茂春问道:“与成,听说被转到金吾卫去了?”
陆绎神情有些沮丧,“是的世叔。西苑传下令旨,改制锦衣卫,所有挂职锦衣卫,不任实职的,全部改到金吾和千牛卫。现在外侄是左千牛卫指挥佥事。”
蔡茂春好奇地继续问道:“听说你们五军都督府也改了?”
“是的世叔,”陆绎强打着精神答道,“根据西苑令旨,五军都督改为五都督府,五军所辖各卫和亲军上直卫也都改了,目前只保留金吾、千牛四卫。
还新编了羽林、控鹤、骁骑、骠骑、云骑、凤翔、神威、神捷、天策、龙骧、虎贲、豹韬、鹰扬、飞熊、武德、武胜、武骧、威武、广武、兴武、英武、神武、雄武、勇武、振武、宣武二十六军。
成国公朱公改任中府大都督,英国公张公出任中府都督同知;兴化伯戚公改任左府大都督,薛公(薛麟)为左府都督同知,徐侍郎出任左府都督佥事。
带川公(刘焘)出任右府大都督,北山公(卢镗)出任右府都督同知,鸣泉公(梁梦龙)出任右府都督佥事;阳武侯薛翰出任后府大都督,兰溪伯马公出任后府都督同知,禹秀公(郑洛)出任后府都督佥事。
胡兵部兼任前府大都督,子理公(谭纶)兼任前府都督同知,萧夏卿(萧大亨)为署理前府都督佥事”
蔡茂盛一下子听出端倪来,这是要大改军制啊。
“与成,莫非西苑要改卫所军户制?”
陆绎答道:“有这个传闻。只是怎么改,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太多人关心。”
他们都是恩荫之人,再怎么改,都不会少了他们的一份俸禄,也不会叫他们去戍边打仗,不关心也是正常的。
蔡茂春看着陆绎一脸的忧心忡忡,知道这位外侄的压力,比他还要大。
陆炳在世时,似乎得罪过当前皇上。
陆绎又冒着风险庇护了严世蕃的次子,他的姐夫严绍庭。
严世蕃可是当前皇上最恨之人。
严世蕃在嘉靖末年被斩,皇上把恨记在了严世蕃儿子、孙子头上,加上陆炳的旧怨,有见风使舵之人,一直上疏弹劾陆炳,要求追究其罪责,夺褫谥号和追赠,也把陆绎一并弹劾。
幸好西苑太子留中这些奏章,司礼监黄锦也念及陆炳旧情,暗中相帮陆家。
加上陆家姻亲关系也够硬。除了二姐嫁给了严绍庭外,陆绎的大姐嫁给了成国公朱希忠之子朱时泰,三姐嫁给徐阶三子徐瑛,四妹嫁给先南京礼部尚书孙升之子,孙升两子皆是进士。
五妹嫁给原吏部尚书吴鹏之子。
所以一直平安没事。
可陆家得罪了当今皇上,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陆绎现在是陆家一家之主,上有继母,下有弟弟妹妹和子侄,需要他遮风挡雨。
焦头烂额,忧心忡忡!
蔡茂春知道陆绎的烦恼,可惜自己也帮不上忙,只能叹了口气,好生劝慰。
两人边说边往里走。
他们都是不招人喜欢的人,干脆走偏僻的路,不想刚转过一道弯,迎面撞到从旁边走出来的一行人。
蔡茂春和陆绎马上脸色一变!
第271章 这是什么大会?
蔡茂春和陆绎看清楚来人,马上跪倒在地,磕头见礼,“臣礼部员外郎蔡茂春/左千牛卫指挥使佥事陆绎拜见太子殿下。”
来者正是朱翊钧。
他身穿朱色蟒袍,头戴翼善冠,身边跟着冯保、方良、祁言,还有两位面生,陆绎勉强认出一位是新任少府监杨金水,还有一位年轻人就认不出来。
身前身后是数十位净军和锦衣卫奉宸司护卫,远处有上百位勇武营军校。
“陆绎,你是陆公第三子?”朱翊钧目光在两人脸上一扫。
“回殿下的话,臣是的。”陆绎连忙答道。
“嗯,皇爷爷羽化前,跟孤说起过他与陆公总角之交。可惜,陆公仙逝前,孤还年幼,不大记得他的样子。”
朱翊钧感叹了一句,陆绎心中大喜。
我的殿下啊,你可算还记得家父与先皇的情谊。
朝野上下都知道你是先皇好圣孙,知道们祖孙情深,你能爱屋及乌,眷顾庇护陆家,我们满府上下感激不尽啊!
“听闻陆公留下不少书信手稿,想必有不少跟皇爷爷有关,且陆公与国与民,还是做了不少政绩,你好生整理一番,不要疏忽了。”
“是,臣谨遵殿下令旨。”陆绎连忙答道。
朱翊钧目光在他脸上转了几圈。
此人可用,因为他爹陆炳给他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
不得不佩服,陆炳真是一位八面玲珑的人,看看他的姻亲关系图,黄锦、严嵩、徐阶,勋贵文臣,一个都没落下!
自己可以用他,居中联络、拉拢勋贵和部分文臣。
文臣里,也不尽是要与外戚勋贵划清关系的人,明朝文人儒生的风骨,比起前宋差远了,仅仅比历史上满清文人儒生好一些。
朱翊钧目光又落到蔡茂春身上,冯保上前一步,在耳边轻语了几句。
他提督东厂,有监视百官之责,满朝文武百官的履历都在脑海里装着。
原来赘婿会元蔡茂春。
好,这样的人可用!
因为这样的人被主流嫌弃,在正途无望,他们更渴望被器重,更渴望大展宏图。一旦自己重用,他们会不遗余力,奋勇向前。
有点皈依者的意思,胡宗宪、杨金水、徐渭、李贽、南宫冶、潘应龙都是类似的情况,现在可以多一个蔡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