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开始给这群秦时的医者讲说心脏的结构,心脏如何推动人体血液循环。
许多医者也知道心脏的重要性,知道心脏大概怎么在人体中起作用,只是没李念此刻讲说的这么清楚。
李念之言给他们带来了大量启发,一些原本想不通的问题,此刻也有了答案。
医者们暗叹,他们对人体的了解不如这位公子啊,只是这位对人体这般了解……
要是这些不是他学到的,而是他亲自观察到的,那要剖多少人,才能知晓得这般清楚?
就算这位公子未曾亲自杀人,只是在人死后剖尸,那也得剖不少具吧。
李念注意到众医者看他的眼神有些许变化,既有敬佩,又有种莫名的惧意。
转念一想,他便猜到了这些医者的想法,大概是他讲得太详细,觉得他剖过很多尸。
李念也懒得解释,继续讲说人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
其实,他虽未亲自上手解剖过,但却因要给这些医者讲说后世人体知识,让人剖过几具尸体,观察过一番,确定这世界的人身体和原世界的人无差。
等李念讲完,众医者都感觉获益良多,原来五脏六腑在人体内是这般运行的,原先不太了解的那个病,很可能是肝出了问题,女子的天癸竟是这么回事……
见李念还要再讲,一旁的郭典提醒道:“公子,已到中午,膳食已备好,可要用食?”
李念向殿外看了看,虽看不到太阳,但见有阳光从外照进,知晓此刻必是太阳高升,遂道:“那就先用食,俗话说的好,‘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众医者在心里寻思这是哪来的俗语?
殿内的内侍、方士、侍卫对此已见怪不怪,公子学究天人,偶尔会说出这种他们未听过,却细思极有道理之言。
李念看了看众医者,问郭典:“可给诸位准备了饭食?”
郭典道:“回公子,均已备好!”
李念点点头,又看向众医者,笑道:“诸位在李某这先吃个饭,下午继续听我讲说。”
众医者也未拒绝,齐齐向李念行礼:“谢公子赐食!”
李念带着众医者到了另一处宫殿,那里已经备好桌椅。
待众人落座后,开始上饭菜,采用的是分餐,每人三菜一汤,及一碗主食。
李念道:“诸位若吃了不够,可再添!”
众医者连忙摇头,他们平时一般都只吃两顿,中午不食,现在完全属于多出来一顿。
李念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边吃边对众医者道:“今次向陛下谏言使诸位入咸阳,是有以下几件事需要诸位去做。”
见众医者停下用食,认真听他讲话,李念又道:“诸位且用食,边吃边谈。”
“其一为告知诸位一些与医术相关学识,即我所讲那微小之物、人体结构;其二为将一些医方交于诸位去验证;其三为陛下欲建医者学宫,需诸位相助;其四为有些东西需诸位替我作保,好传于天下;其五为我要从诸位中选出一批人去往域外。”
“其一其二便不多言,其三是如今天下民多而医少,许多人生了病也无医可治,陛下思及此景,便想到了建医者学宫,教导出更多医者,使大秦子民得病时人人皆能得医。”
听到此处,一医者激动起身:“陛下如此为子民着想,实为圣君!陛下圣明!”
这医者直接跪了下去,其他医者也只能跟着起身,同他一起喊:“陛下圣明!”
恰好此时,嬴政刚用过午食,知道李念今日接见从各地来的医者,遂趁着消食,散步过来瞧瞧。
还未至,便听到有人在喊“陛下圣明!”,嬴政怔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八成又是李念说了他什么好话,让医者觉得他英明。
嬴政的心情突然复杂,有些事根本不是他想到的,他也没想做,却被李念那小子安在他头上,成就了他现在的声望。
看了眼六英宫的方向,嬴政转身离去。
第211章 树立大秦健康生育观
那位医者并不只是因为觉得嬴政圣明而起身,也是因医者学宫一旦建立,那他们医者的地位也将大大提高。
医者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华夏古代的医者地位一直不算高。
韩愈《师说》中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便能体现。
“君子不齿”自不用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已经明着在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该不如所谓的“君子”。
简言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地位就是低贱,所以他们的智慧也就不该如君子,否则怎会“其可怪也欤”。
当然,此时不是唐朝,可医者的地位依旧不算高。
而那医者学宫若得建立,等于有了秦皇为他们背书,必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学医,医者的地位自然而然会被提高。
喊完一波“陛下圣明!”后,那名激动的医者向李念请罪:“小民失态,请公子责罚!”
李念摆了摆手,道:“诸位的心情,李某能理解,有何可罚?诸位请坐!”
待众位医者重新落座,李念继续方才未完的话。
“想要通过医者学宫教导出更多医者,首先得有一批好的医者为师。若无师,何人授学,学宫学子又从何学得医术?”
“诸位行医多年,医术了得,经验丰富,正好为学宫师者。望在学宫建成后,诸位能成为第一批师者,教出更多的医者,将你们的医术和行医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建立学宫其实还有一目的,建立大秦医学医疗体系,也即定下律法,日后医者须按律法给病人医治,病人也须按律法就医。”
听到这番话,许多医者不禁有些担忧。
秦律如今虽有作更改,但以往之严苛还未远去,依旧存于人心。
如果给他们医者所定的律法和以往的秦律一个样,那……
李念道:“诸位无须担忧,此次定下律法,诸位也可提议,毕竟诸位是医者,更了解行医治病时遇到的困难。”
众医者这才稍微放心,会让他们提议,那这律法应该不会太过为难他们。
李念又道:“其四让诸位替我作保,是有些事需诸位认同,才好让民众相信。这些事看似为小事,但影响却不小,若不注意,会害人性命。”
这么一说顿时让所有医者认真起来,只听李念道:“事比较多,之后我会列举出来发于诸位,现在先给诸位说几个:”
“一为水应煮沸再喝,尽量不要喝生水,这一点的原因,诸位都已知晓。”
“二、三、四与生育有关,女子最适合的生育年龄最好在二十左右,男子也一样,过早过晚都有害,且女子身体越健康,生育时风险越小。对了……”
李念看向医者中的女医者,道:“医者学宫中将设置女科,且我会向陛下谏言,请各地知名稳婆来咸阳,交流传授其等接生经验,使日后我大秦的女子皆能母子平安。”
这话听得一众女医者满脸激动,这位贵为公子,竟会关心她们女子的生育,当即便要起身致谢,李念挥手示意其等不必。
李念提出这些,既是为这个大秦的女子考虑,毕竟女子能更好生育,才能让大秦人口增涨起来,但同时也是为他未来妻儿考虑。
培训出经验丰富的稳婆,待日后他的妻子生产时也能更好保证母子平安。
“三为生子生女并不在于女子,而在于男子,所以民间认为女子生女而不生子是女子的问题,并不对。”
这倒是很新鲜,但这一条要是传出去,必会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要颠覆许多人一直以来所持有的观念,也将替许多女子翻案。
但为什么生子生女和女子无关,反而和男子有关呢?
一医者问出了这个问题,李念听后,想了想,还是以道家的阴阳作比解释。
“诸位应该都知晓天地阴阳乾坤一说,按此种说法,女子为阴,男子为阳。”
“当然,实际上不是如此,人体不能根据性别而简单地分为阴和阳。如果按阴阳之说,女子应该是阴阴,男子是阴阳。”
一些脑子转得快的医者已明白过来,“公子之意是,男女结合便是女子阴阴和男子阴阳重新组合,再决定生子,还是生女?”
“如此说来,的确不是由女子决定生子生女,而是男子决定。”
这就是个简单的组合问题,生子生女皆有一半的几率,但决定是子是女在男子。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但李某现在无法为诸位验证此理,所以才要请诸位作保。”
懂了,是借用他们医者的身份来使民众相信这些,民众会认为他们身为医者,更懂得这些,因而会更相信他们的话。
众医者齐声道:“公子施仁于天下,我等愿为公子作保!”
如果这位所言为真,将能改善天下很多女子的处境。
李念道:“再者是近亲不可结婚。”
在这时,若以律法强令禁止近亲不可结婚,必会被认为律法严苛,是秦皇有意不想让他们亲上加亲,从而生怨。
但如果是这些医者提出,并给出详实的证据,民众的怨恨就会消去,主动去赞同。
想到这,李念忽然想到现代的专家。
原来专家就是用来干这些活的,但现代的那些专家显然已经走上了歪路,做不到讲真话,且民智觉醒,也不再容易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李念将“禁止近亲结婚”的概念和众医者科普了一遍。
一医者叹道:“我有位故友之子便是全身皆白,如今想来,其父母的确为公子所言‘近亲’,父母无知,方有此子,可悲可叹。”
李念看向说话的医者,很想问:这里都是别人,你那位故友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又一医者道:“我也曾见过,父母亦为公子所言‘近亲’,其等所生之子双脚极短,被视为不祥,生下后便被……”
“若能早知近亲嫁娶有此害,天下能少许多祸事。”
这话听得一众医者沉默,他们行医多年,不少人都碰到过这种事,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都是近亲嫁娶所致。
华夏古时不是近亲结婚没有畸形儿,而是大多的畸形儿在一生下来时就被处理了,且这属于家丑,谁又会外传?
第212章 不可强令,只可引导
这时也有禁止近亲结婚,只是所谓的“近亲”和现代不同,直系亲属不可嫁娶,堂亲不可嫁娶,同姓不可嫁娶,但表亲却可。
像表兄妹嫁娶亲上加亲,一直到后来的王朝也存在。
又说了几条后,李念道:“这些事并非强令,是望诸位传告于众,使民自觉遵守。”
一医者道:“公子,此等皆为好事,应当强令使万民知晓,而非使民自觉!”
这话引得不少医者点头。
这些事如果是真的,都是有利于民的大好事,应广而告之,强推于天下,让人人都知而遵守,而非让民自觉。
李念尚未回答,有医者已代他回道:“哪有这般简单?如那水要煮沸再喝,虽为好事,但烧水要用柴火,一般人家的柴火,烹食取暖尚且要精心计较,哪有闲柴能随时将水烧沸了饮用?”
俗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第一位。
因为没有柴,即使有其他六样,也没法生火取暖,将食物煮熟。
而柴火得来不易,即使是八九十年代,柴火对一些民众也是个问题,何况在这时。
民众好不容易弄来的柴火,烹饪取暖尚且可能不足,还强令民众喝水要将水煮沸,把柴火浪费在烧水上……
即便出于好意,也会被民众认为是坏事!
这名医者一说后,其他医者也明白过来,好事虽是好事,可受制于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执行,要是以律法强令,更是会适得其反。
回答的那医者又道:“公子智深如渊,早已料见了此情,因而不强令,只传告于众,是为让能者知而去做,不能做者也能先知,待日后能做时再去做。”
其他医者看向李念,只见李念点了点头,表示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这些事碍于大秦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到,但可以提,可让民众知道有这回事,以实例让他们看到这么做的好处,让有条件者自发去做。
李念道:“确是如此,若李某将这些事定为律法,强令各地执行,那便不再是好事,也不再会于民有利,甚至会化为暴政、苛政,而苛政猛于虎!”
一句“苛政猛于虎”让众医者心中一凛,那名提议要强令的医者起身,面色羞愧道:“小民见识浅薄,所思不周,幸公子英明……”
听他要致歉,李念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便是圣贤,也会有过,你因出于好意而发言,何过之有?还请落座!”
待此人落座后,李念道:“这其五一事,再过些时日,陛下将派人前往异域之地,而异域路远,需跋山涉水、穿林过野,纵使挑选往异域的人皆为身强体健的军中健卒,也很难避免会生病。所以,需有医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