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30节

  呼索出声问道:“可有解决之法?”

  壑老摇头道:“没有,如今是我等有求于秦人,而非秦人有求于我等,且就算我们不答应秦人,总会有人答应……”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他们有求于秦人;二、秦人并非一定需要他们。

  这不仅是西瓯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百越部族面临的,但想解决几乎没有可能,因为那需要百越众部齐心协力,共同进退。

  秦人明显是把握准了百越部族松散,不可能团结的情况,才特意制定了这种计划。

  壑老话落,殿内陷入沉默,直到西瓯王发声道:“不,还有一种解决之法,即我等变得比秦人更强,也掌握治疟之法!”

  这确实也是个办法,可惜一样很难实现。

  因为他们疆土太小、人口太少,技艺也不如秦人,如何能变得比秦人更强?

  而且,秦人会给他们时间变强,会让他们学到先进工艺?

  西瓯王的话并未改善殿内沉默的气氛,但想想他们还是比之后的其他百越部族好,至少他们可以当秦人的帮凶,秦人待他们肯定会和对其他百越部族不同。

  给秦人当帮凶迫害其他百越部族,总比其他部族给秦人当帮凶来祸害他们好。

  要是李念知道这些西瓯人在想啥,定会摇头:什么帮凶走狗,多不好听,这叫代理人,要是诸位不愿当大秦在这片地区的代理人,那大秦只好扶持其他人了……

  西瓯王话后,众人没有了再继续商议的兴致,连向来活跃的呼索也不想说话,甚至对三日后的比试也失去了兴趣,即使在比试上胜过了秦人又如何?还不是要被秦人套上绳子!

  在西瓯王和众头领感到沉重压抑之时,屠睢等人也在住处开了一个三人小会,对今日所发生之事进行复盘。

  屠睢道:“陛下和公子交给我们的任务,如今已差不多完成,只待治疟之药被证实,就能给西瓯人套上绳索。这绳索一套上,想要挣脱,可就没那么容易。”

  “只是我还是不明白,公子为何非得让西瓯人接受大秦的钱币,还非要他们派人去咸阳……留学?”

  任嚣道:“公子高瞻远瞩,必有深意,此事于匈奴也同样在发生,必是公子针对他们的一步棋。”

  这也挺新鲜的,是他们以往没见过的处置他国策略,很想知道公子用这种方式能做到何种程度,能将匈奴和百越变成什么模样?

  屠睢道:“对西瓯人准备派使者前往咸阳恭贺陛下,此事未得陛下和公子交代,是我私自做出的决定,若有意外,我当一人承担。”

  闻言,任嚣和赵佗摇了摇头:“此事虽是大使决定,但我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是最合适的决定。我等会上书陛下,陈说实情!”

  虽说“使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毕竟是代皇帝陛下做了决定,就算皇帝陛下宽宏大度,不计较,可这始终有隐患。

  任嚣和赵佗愿意为他陈说清实情,等于变相削弱了这种隐患,屠睢向两人行了一礼,“谢两位!”

  行完礼,屠睢又道:“接下来主要还有两件事,验证治疟之药及和西瓯人比试。西瓯人想进行比试的心思,我等都清楚,其等想证明他们不好欺负,因此他们会派出族里最优秀的士卒。”

  和匈奴人的比试是大秦主动提出,而和西瓯人的比试,却是西瓯人提出,两边的选择也不同,匈奴相当于派了群杂兵,而西瓯人派的却是实打实的精锐。

  “此番比试会很不容易,尽管来前已在山林训练过一段时间,但时日太短,且这里的山林和大秦不同,他们生活于此,更为熟悉,我等却很陌生。”

  屠睢看着赵佗,将由赵佗率军与西瓯人进行山地作战比试:“来前,公子已预料到会有这种事,嘱咐过能胜最好,不能胜也无妨,这不会影响到对百越的外交方略。”

  赵佗心里不太服气,啥叫“能胜最好,不能胜也无妨”,虽说是比试,但谁都知道这是演练大秦和西瓯人在山林交战,他自然想赢。

  一晃,已到了三天后,西瓯王和一众头领脸色不太好看。

  因为在已经进行的各项比试当中,他们只在小场胜过,所有大场全败,角抵、奔跑、射、刀枪之术,无一例外都败给了秦人。

  虽然早就知道秦人很厉害,能随秦人使团出使的秦军更是秦军中的精锐,可没想到秦人会这么强。

  和秦军比试的也是他们挑选出的族中最能征善战的勇士,但只有几人能赢过些小场。

  这其实很正常,大秦的军队多少人,他们又多少人?

  从大秦军中挑选出的精锐,不说能强过所有的西瓯勇士,但也能强过大多数。

  这对西瓯王和众头领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希望的是能在各项比试里大胜秦军,小胜都不行,现在反倒被秦军胜过,更难接受。

  这代表秦军的素质超过了他们,那他们在最后一项山地作战比试中胜出也意义不大。

  因为秦军的素质摆在那,输给他们只是由于对山林不熟悉,对山地作战不熟悉,然而这些事是可以逐渐变熟的。

  也即是只要秦人熟悉了山林,掌握了山地作战的那些方法,那他们对秦人将再无优势。

  一些头领已经在思考也许不该提出和秦人比试,不比试即不会暴露,比试反倒让秦人知道了他们的底细。

  这种情况下,西瓯王和众头领脸色能好看才怪,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只有拿下这最后一场比试,让秦人能忌惮一点是一点。

  本场比试由赵佗和呼索带队,各自率领一百人潜伏到两片山林之中,获胜方式是谁最先将对方人数消灭殆尽或者夺得对方帅旗。

  比试的最终结果是呼索赢了,只是他并未多高兴,因为他虽取得了胜利,但并非他想要的完胜、大胜,而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折损过半。

  这如果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也就意味着消灭一支百人的秦军,他们需要付出超过五十人的伤亡,这对他们很难接受。

  一是西瓯人少,秦人多,撑不起这种消耗;二是他们占了地利之便,却依旧付出了这种代价,要是失去了地利之便,代价会拔高到何等程度?

  三是本次比试中只准用木制兵器,对秦人的限制其实比他们更大,秦人的甲胄和兵器绝对要优于他们。

  这些方面叠加在一起,会演化成一个后果,如果真和秦人开战,他们就算能得胜,也绝对是惨胜。

  而秦国比他们大,秦人比他们多,一直打下去,他们最终会被秦人击败,亡国灭族不至于,但也绝对会死伤难以计数。

  从这场比试得出这个结果后,西瓯王和众头领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他们不怕秦人,却也得承认一个事实:他们真不是秦人对手!

  大秦使团这边也没高兴,虽说早就预料到会败给西瓯人,但失败还是让人感到失落,连六国都被他们灭了,却在这败给了百越蛮夷?

  赵佗率领一百秦军走到屠睢面前,屠睢拍了拍赵佗的肩膀,又对一百名秦军士卒道:“诸位已在比试中尽力,失败非诸位之过。”

  “李念公子曾说过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回去后,诸位可以仔细回忆琢磨此次比试,总结教训,让下次不再失败!”

  听了屠睢的话,赵佗吐出胸中的闷气,如果不是在山林,呼索根本不是他对手,他道:“不会再有下次!”

  从比试中见识过秦军的部分实力,西瓯王和众头领对大秦的态度变得更加“欢迎”,等他们找来的得了疟疾的族人被使团带来的药给治好后,更是变得“热情”,对大秦提出的条件几乎没有异议。

  成功出使西瓯的消息被屠睢派人向咸阳传回。

  章台宫,李念接过一名内侍送来的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还未等他说话,首相王绾笑道:“此事,李尚书功劳甚大,没有李尚书提出的治疟之法,也无法制约住百越。”

  “百越可和匈奴不同,其等并不畏大秦,想让他们打开国门,受大秦影响,以往除了直接征伐外,很难做到。现今,大秦南方之患暂得缓解,可安心休养生息,发展国内!”

  在大殿内的其他重臣点头,不费一兵一卒,就给百越中最强大的西瓯套上绳子了,还让其成为了大秦的爪牙,帮助大秦对付其他百越部族。

  尉缭道:“但百越人不傻,知道他们吃了亏,不会永远想被大秦套着绳索,其等必定会想办法摆脱,像派人到大秦偷学大秦技艺,像私底下串联,约定一同反秦……”

  李斯接着尉缭的话道:“确是如此!短期内,大秦能用理由推脱,不教授其等技艺,但时日一长,其等必不会再受这些理由,只会认为大秦想永远拴着他们,从而心中生逆。”

  李斯看向李念,“对百越之策主主出于尚书,尚书可有法解决?”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怎么长期有效控制藩属国,让藩属国不能反叛宗主国的控制。

  李念并未立即回答,直到始皇道:“李念,说说你的想法!”

  李念这才道:“诸位所担心之事必会发生,这个问题的实际在问如何长期有效控制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难以反抗大秦。”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将其他国家化为大秦之地,让那里的人成为大秦之民。”

  “想要做到这个办法,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武力,通过大秦的军力强势征服他们;二是同化,让他们心向大秦,愿意成为大秦子民。”

  “但武力征服,就算一时将他们打服打怕了,那也只是口服而心不服,其等会在一段时间内畏惧大秦的强大,但当这种畏惧消退,其等依旧会反叛大秦。”

  这个都懂,就像六国贵族一样,大秦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摧毁了六国,但六国旧贵们心里并不服气,仍有反抗大秦的想法。

  “武力征服最终还是要回到同化上来,除非大秦能一直保持对被征服的人有绝对的军力碾压,或者大秦在征服那些地方时,便将当地人全部消灭,没有人,自然也就没有矛盾和冲突。”

  “一直保持绝对的军力碾压且不说能否做到,那其实也并非稳定住了当地,而是能在当地反抗时快速镇压,至于将当地人全部消灭,同样很难做到,即使大秦能做到,也得付出代价。”

  像百越这种地方,百越人往深山老林里一钻,和大秦打起游击,就算大秦最终能胜,也会很头痛。

  听到这里,王贲饶有兴趣地问道:“尚书是认为从军事实力上征服不可取?”

  李念笑着摇头:“当然不是,军事实力是基础,若军事不能强于他人,其他方面再强,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李某只是说不能单独靠军事实力!”

  王贲没再说话,李念继续:“因此,还要在军事实力之外,从其他方面加深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方能长久。椒离、陈平等人出使匈奴,屠睢、赵佗等人出使百越,已经带有了其中某些方面的目的。”

  “像在与匈奴、百越的贸易之中,规定必须使用大秦的钱币作为结算货币,这看似没有什么,实则便是一种控制手段。”

  李念适时向众臣提出了一个问题:“诸位可以想一想,钱币是用来做什么?”

第277章 钱币的作用

  钱币是用来做什么?

  当然是在贸易中作为一般等价物,方便人们贸易,要是没有钱币,人们的贸易将变成以物易物,变得极为不便。

  像有路人甲想买一袋米,但他手上只有一捆萝卜,而在集市上卖米的路人乙却不需要萝卜,需要的是一捆白菜,而在集市上卖白菜的路人丙又不需要米,想要一袋盐,手里有盐的路人丁又不需要白菜,想要一捆萝卜。

  那么想买米的路人甲就必须先用他的萝卜去路人丁那换了盐,再用盐去换路人丙手中的白菜,最后再拿着白菜去路人乙那换到米。

  一套流程下来,费时又费力,且这还是四人之间的模型,如果其中的人更多,想要得到的物品更多,则会更加繁琐。

  而钱币却有效简化了这个繁琐的过程,拿着它们既可买到米,又可买到萝卜。

  虽不知道“一般等价物”这个词,但在殿内的大秦重臣们却知道钱币的这个作用,只是这位问他们这个问题,肯定没这么简单。

  未等他们中有人回答,李念自己便答道:“钱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主要作用是方便人们交易。”

  自问自答后,李念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钱币本身是财富吗?”

  对这个问题,像王翦、王贲这类将领没深入想过,但王绾、李斯这类人还是想过的。

  思索了一番后,李斯回道:“钱币本身其实不是财富,其常被认为是财富,是因其能买到各种东西。”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钱币本身并非等同于财富,是因它能买到柴米油盐、买到车马房屋,所以它才常被认为是财富。”

  “那些富人在家中大量囤积钱币,当作他们的财富保存,实则囤积的是钱币能购买到的东西。”

  听到这,众人已经有些懂了李念为何要让匈奴、百越在贸易时都使用大秦的钱币。

  这样做可以将匈奴人和百越人手里掌握的实际财货变成大秦的钱币,像他们蓄养的牛羊、采集的药材、织出的布……本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却在交易中逐渐被换成了大秦的钱币。

  而钱币这玩意儿,本身既不能吃,也不能喝,需要用它去买到东西才能吃喝,到时大秦只要降低钱币的购买能力……

  而且这个点子还有一大妙处,那就是匈奴人和百越人手里真正的财货会被集中到大秦来。简单说,匈奴人放牧的牛羊,百越人挖采的药材会在贸易中被不断流到大秦,而他们得到的是钱币。

  大秦承认钱币的购买力,他们的财富能够确保,但如果大秦到时不承认钱币,那他们的财富瞬间就会被化为无。

  众人看向李念的眼神变了变,这位李尚书年纪虽不大,但手段着实阴险高明。

  可不得不说,李念的方法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以这种方式可以解除大秦境内那些富商之患,如巴寡妇清、乌氏倮……

  发行一种新的钱币取代旧的钱币,限期全国将旧钱换成新钱,过时旧钱作废,对每人每户所能兑换的旧钱进行数额限制,到达一定数额后便需要缴纳一定的税。

  如此一来,便可让那些富商积累下来的资产缩水,同时还将他们的资产填补进了朝廷,一举数得,简直妙哉。

  原来治国还能这么玩,一些人已经在脑中开始构思这类方案,但李念讲这并不是打击大秦内的富商,他针对的是其他国家,且钱币能影响的可不仅止于众臣所想。

  李念笑道:“刚已说过,钱币本身并不等同于财富,与大秦贸易后,匈奴的单于、百越的头领会囤积大量的大秦钱币。这些钱币,大秦承认,它们就有用,就的确是财富,但大秦如果不承认,它们就是一堆废铜。”

  “而且,不仅是匈奴和百越高层的财富会一夜变为废铜,匈奴和百越平民的财富也会如此。陛下和诸位可试想一下这会发生什么?”

  始皇帝和殿内众臣循着李念的问思考,在脑中推导模拟,得出的结论让他们有些惊讶:如果真发生那种情况,匈奴和百越会生乱。

  钱币变为一堆废铜可不仅是财富一夜归零这么简单,也意味着他们买不到吃、买不到穿,发不起军饷,看不起病,当基本的生存所需都得不到保障时,人们会怎么做,可想而知。

  当然,这是古代,并非近现代,这种情况不一定能对匈奴、百越形成致命的打击。

  “看来陛下和诸位已经想到,但在非紧急情况下,不建议这么做,因为这会损害国家信誉,不利于大秦钱币成为世界货币,构建大秦货币霸权。”

  又是新的词儿,“国家信誉”、“世界货币”、“货币霸权”,每个词都知道是何意,但它们组合起来的作用却不甚懂。

  李念解释道:“大秦钱币不仅要在大秦境内流动,最好将之打造成诸国都接受使用的钱币,使诸国在交易时都用大秦钱币。”

  “原因嘛,诸位应该已经猜到了一些,可方便将他国真正的财货集中向大秦……”

首节上一节130/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