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本身不能吃喝住行,但可以买到这些,以大秦的钱币将四方吃喝住行等物聚于大秦,付出的却只是一堆并不能吃喝的钱币,诸位以为划算否?”
这当然划算,怎么可能不划算?一些人已经开始明白李念真正的意图,这是要以钱币作为大秦的绳索,将其他国家给栓在其中,损诸国之利而肥大秦,以诸国养大秦一国。
大秦的钱币作为诸国通用的钱币,也就是大秦的钱币能买到诸国的货物,岂不是大秦只需要多铸造点钱币,就能收割掉诸国辛勤劳作得来的那些物资,简直可怕。
众人心中倒吸一口凉气,世间竟还有这种方法制约诸国,可仔细一想,这方法好像的确有实施的可能。
嬴政在心中更是想到,难道说在后世时,就有国家在以这种手段收割后世诸国?这个国家还是西方某国?
第278章 构建大秦货币霸权
虽说李念的金融水平、经济水平放在后世,啥也不是,也就在网络上嘴炮两下(就跟作者一样),但他在这时代要面对的对手水平更不行,就像三体人打地球人,那是跨时代的技术差距。
从众人的表情上,李念得到了答案:“所以,大秦必须得保持良好的国家信誉,至少在钱币这方面,要让诸国感到安心,认为他们的财货转化为大秦钱币是安全的,能得到保障。”
“要是能做到这,若由大秦建立一个存储大秦钱币的机构,能够确保他们赚到的钱币不会丢失,只要他们能拿出凭证,就能拿回他们存储的钱币。诸位认为他们会不会将钱币存到其中?”
担心众人听不懂,李念又补了几句:“无论是发生天灾,如地动、大风、洪水,还是人祸,如遭遇战争、与人相争时被杀,都可以保证他们存在大秦的钱币安全。”
这当然是会啊,就算不是所有人会将钱币存到大秦来,但肯定也会有人存过来。不对,这不对!
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将对方手里掌握的物资换成大秦的钱币,其等的物资流到了大秦这,现在又让他们把大秦的钱币再重新存回大秦……
那不等于大秦什么都没付出,白赚了别人手里的物资?
王绾叹道:“若真如此,其等定会有人将手中钱币存放到大秦,此法甚为高明,不必以武力,亦可谋国,王绾佩服!”
孰料李念摇头道:“首相错了,此法能否得用,须得依仗大秦的强大,若大秦不够强盛,此法亦不可行。”
鹰酱的美元霸权能够得以实行,主要因素在于鹰酱那强横的军事实力,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
王绾笑道:“确实如此,国不够强,纵有妙计,也难实行,若是国强,纵计谋浅显,也可做成。”
和王绾谈过这两句后,李念继续:“其等将所得大秦钱币存放至大秦,还可将他们绑上我大秦的战车,试想其等财货都化为了大秦的钱币在我大秦,其等会如何想,如何做?”
众人细细一想,还真是,他们积攒的财富都到了大秦,他们必定不会愿意看到大秦衰败,不会愿意看到大秦钱币贬值。
反倒是大秦遭受威胁,他们可能会比秦人更着急,会站到大秦这边帮助大秦,甚至不惜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
因为要是大秦倒了,大秦钱币贬值,那他们的财富也将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怎能允许这种事发生,损害的不过是国家的利益,但维护的可是自己的财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李念还在继续输出:“还可以此操控这些人,甚至他们的国家,像以查封其等在大秦的钱币作为威胁,像将其等在大秦有多少钱币传于其国内……”
这也太狠了,尤其后一点,要是给放出去,定能在这些人的国内产生巨大冲击,动摇他们的地位。
不过这方法和随意让钱币贬值一样,不可随便用,因为一旦用了,会损害这位所说那啥“国家信誉”,后面的人就不会再信任大秦,不利于大秦长远的收割利益。
真正的收割者不是一次性竭泽而渔,而是持续性竭泽而渔,毕竟人是可以生育的,割完了一茬,还能割下一茬。
“当大秦钱币在诸国流通,被诸国承认后,便会成为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的好处,诸位应当也能想到。”
能想到,就那条铸钱收割诸国的财货就不得了,这是让众人最惊讶的,世上怎会有这种手段?
以此便可掠夺他国财富,是他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
“世界货币好处如此多,因此当大秦的钱币成为世界货币后,大秦必须禁止其他钱币成为世界货币,以保证大秦钱币的霸权地位,谁敢挑战大秦钱币的霸权地位,都当以大秦的军队剿灭。”
李念再次强调:“所以,大秦在军事上的强大必不可少!”
众人都点了点头,尽管在某些细节上还未懂,李念也没讲那么深入,可大致已经听明白了。
李念做这个问题的最终总结,笑道:“这便是让匈奴、百越在交易中使用大秦钱币的原因,以货币对他们产生影响。”
李斯道:“此法甚妙,无须费多少力,便能使大秦收获巨利。”
冯去疾评价道:“尚书此法好比建一房屋,让其他诸国住到房屋之内,必须遵守大秦所立规矩,虽不动武力,却不逊于动武,若能达成,其效果甚至比武力征服更加。”
在这时代,李念所说之法相当于建立一个前所未有体系,规矩由大秦来定,诸国遵守。
李念道:“李某知晓也有人对条约中让匈奴、百越派人到咸阳学习有疑问,这也是一种对影响诸国的方式,李某个人认为不亚于大秦钱币之法。”
像方才讲说“钱币之法”前一样,李念又抛出了问题:“诸位以为是我大秦强盛,还是匈奴、百越强盛?是大秦先进,还是匈奴、百越先进?‘先进’指的是工艺比他们强,礼仪比他们好……”
赵高答道:“自然是我大秦强盛,大秦先进!”
回答时,赵高还露出一副“我很迷惑,请公子指教”的神情,让人很舒服,有回答他的欲望。
李念笑道:“正是如此,所以其等会畏惧大秦,但同时也会心慕大秦,尤其等见到大秦之优,再与他们之劣一比时。像匈奴这趟要送来的这批人,他们中一些人在匈奴地位不高,不受重视。”
“其等到了大秦后,如果受到了大秦子民一般的对待,其等会如何作想?”
赵高作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其等定会心生感激,若同他们在匈奴的待遇比较,大概会恨匈奴而喜大秦。”
李念点头:“不错!他们会恨匈奴而喜大秦,如此一来,便可为大秦所用。其等在咸阳学习,如果在学成后回去匈奴,又回到那种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甚至遭受欺辱的环境,会越发想起大秦对他们的好,也就会对大秦越发忠诚。”
没办法,匈奴、百越不把他们当人,而大秦爸爸却将他们当人看,当然是以忠诚回报大秦爸爸:匈奴、百越真不熟,大秦才是我的家!
第279章 培养亲秦人才
作为一名合格的捧哏,赵高又问道:“可其等回去后要是颇受重用,这又该如何?”
李念道:“这个问题和送到咸阳来的人中那些地位较高的人会怎么对我大秦属于一类。”
“这些人虽在匈奴或者百越的地位比李某方才所言那些人更高,通过待之如大秦子民,使之心向大秦不太容易,但其等一样会有向往先进、仰慕强大的想法。”
李念又提出了问题:“其等看到我大秦各大先进之处,再回想自家在这些方面远远落后于大秦,其等会生出何种心思?”
赵高这次没抢到首答的机会,给冯劫抢到了:“其等会对大秦生出畏惧担忧,畏惧大秦之强,担忧大秦会攻伐他们。但同时,他们也会思考有何办法可解决大秦对他们的威胁。”
“他们最有可能会想到的一个办法便是,向大秦学习,仿照大秦的措施去改变自家!”
随冯劫的话,其他人也都明白了,更想到了其中的问题,大秦可不是那么好学、那么好模仿的,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见众人目光又落回自己身上,李念道:“诚如冯主令所言,见识到大秦的强盛后,他们会进行很多思考:大秦为何强,他们为何弱?”
“甚至有人会思考得出是他们人种不行,大秦子民要比他们更加优秀的结论!”
殿内某些大臣闻言一笑,如赵高,以为这是李念说的一句玩笑话,怎么可能会有人觉得自己出身的民族不行呢?
但始皇帝、蒙恬和蒙毅没笑,认为李念没有在开玩笑,这可能是后世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且发生的对象还是自秦传下去的那个后世之国。
后世竟然发生过这种事,这也太耻辱了,大秦管不了两千年的岁月,但在他们还在的时间里,定不会让这种事发生,大秦子民就是天下最优秀的民族。
李念看了眼赵高,继续道:“接着,他们会思考解决之道,而大秦这个成功的现例就摆在这,他们不太可能视而不见,反而会如冯主令所言那般向大秦学习,吸取大秦的经验,然后去改造他们的国家。”
“这对他们的国家看似是件好事,向大秦学习,借鉴大秦优秀之处,让他们的国家变得和大秦一样,从而也能像大秦一样强大。”
“但是,他们想做就能做成吗?现今执掌匈奴、百越大权的单于、头领们会允许他们这么做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太会,这些人想进行的改革必会遭受重重阻力,甚至是打压。
实际上,放眼整个世界,从外接受“先进”思想,再对内完成改革的国家没有几个,更多是被毁了。
尤其是非洲、中东、拉美这些地区,无论是参考毛熊,还是参考鹰酱,没几个有好下场。
当然,大多没好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有熊、鹰、牛、鸡这类家伙在其中搅局。
众人现在也知道了,李念有时的提问并不是要他们回答,只是让他们感觉在参与,遂未有人回答。
“头曼单于、西瓯王大概不会允许他们这么做,而这些人又想要做,两者间便有了矛盾,若不能及时解决,有可能会变成内乱。”
至于为何会有矛盾,无须李念讲明,熟悉权谋的众人也知道:这些人想做事,就需要权力,也就是要从单于、头领等人手中分权,单于等人会允许?
而且,这些人要做的事还可能损害单于、头领们的利益,既要分他们手里的权,又要损他们的利,更难允许!
然而,单于、头领们越不允许,又越会让这些人感到愤怒憋屈:你们是看不到南边(北边)的大秦有多强了吗?
再不设法变强,迟早要被大秦吞并!与你们这群虫豸呆在一起,能做成什么事?唯有灭了这群虫豸,匈奴(百越)才有希望!
李念继续道:“即使他们能保持克制,不爆发冲突,产生内乱,大秦也可以在适合的时机‘帮’他们一把,毕竟他们都是大秦的学生。”
“这些人在大秦留学,看到了大秦的强大,大概率会倾向大秦,到时大秦只要在其中择选合适的人进行扶持……”
一些人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李念,这“帮”和“扶持”不太正经吧?
但这个方法还真有一定可行性,让他们自己人咬自己人,从内产生分裂,要是操作的好,不仅可以控制他们,甚至还能吞并了他们。
尉缭道:“尚书之法颇妙,然缭有一问,倘若这些人不接受大秦的‘帮助’、‘扶持’,只想回去后将自家建设强盛,又当如何?”
“尚书先前提到‘先进’一词,缭以为不错,然其等在大秦所学较其自家更为先进,若将大秦先进技艺传回,会否对大秦造成威胁?”
尉缭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即这些人在大秦学习,要是真让他们给学到了东西,造成大秦的技术外流,可能成为大秦之患。
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最典型的就是某脚盆,派遣唐使学习了大唐先进的工艺和文化,最终在多年后,成为华夏之患。
李念道:“确有这种可能,但李某以为无须太过担忧:一者,其等在咸阳学习会有严格限制,非所有学科皆能学。”
尉缭又道:“我知尚书之意,然像百越之人,其等前来,必是想学习治疟医术,大秦确实可阻止他们习得,可时日一长,百越人学不到想要之物,必定不满,如何解决?”
李念道:“对其等进行严格考核,可适当开放部分学科。”
见尉缭又要说话,李念先一步道:“李某知众位在想开放一部分学科,可能会导致技术外泄这个问题,所以才需要严格筛选,最重要的一条选择标准是:对大秦抱有恶意者不得入选,无论其天资何等优异!”
“当然,人心莫测且善变,其一时没表现出对大秦的恶意可能是伪装,说不定其在归国后,会立刻变脸。所以要对其等进行最细致的甄别,也不能将大秦最先进的技术放开给他们。”
“像治疟之法,在前期可以拖时间耗着百越人,实在拖不住时,便开放一些对于大秦已落后的技术给百越人,稳住他们,也可以将治疟之法拆分,传授给其一些有用,但又非核心的技术。”
说到这里,李念话锋一转:“做到这些,其实依旧不能完全避免技术外泄,从让匈奴、百越派人来咸阳学习时,就代表有些技术会被匈奴人、百越人学去。”
“除非禁绝匈奴、百越人过来学习,否则不可能没有任何一项技术不外传。”
众人稍微想了想,便明白确实如此,但经过李念所言,已经知道了这样做的好处,他们不想放弃这个办法。
相比缺点,好处大得多:可在诸国中培养出一群亲秦者,能极大提高大秦在诸国的影响力,方便大秦插手干预诸国事务。
见众人沉思,李念又笑道:“方才的话还未说完,诸位担忧技术外泄,无非是害怕他们会在他们国内发展和大秦一样的工艺,变得强盛。但实际上不需要太担心,这也是我要说的‘二者’、‘三者’。”
“二者,大秦的环境和他们所在的国不同,技术的发展是成体系的,尤其今后那些更先进的技术,远非一人所能完成,其等就算学成归国,就靠其一人或几个人,能做成的事不多。”
“在大秦,陛下英明,愿意支持技术发展,所以臣才制作出了纸、医者才找到了治疟之法,匈奴单于、百越头领能如此支持否?”
这个问题的答案依旧显而易见:不打压就不错了,即使支持,也不会多尽力。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很多人才,人才多,才更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之法,人少虽未必找不到,但通常花费的时间更长。”
李念说的这其实是指研究学习环境,大秦的研究学习环境肯定比匈奴、百越好很多,双方间产生新技术的速度当然不会在同一层次。
学有所成的匈奴人或百越人回去后,面对的是啥基础都没有的环境,要是能赶上大秦,那肯定是大秦自己出了问题。
李念道:“这些人想要发挥他们的才能,一展他们所学,天下间除了大秦,再无他国,所以他们在学成后,说不定会更愿意留在大秦,为大秦所用。”
“就像昔日之商君、张仪,今日之李副令、尉缭侍郎……不正是因大秦更适合诸位一展所学。”
听到李念用他们举例,尉缭和李斯还真不好反驳,因为李念说的是事实。
“三者,大秦相比于他们的国邦,大秦疆域、人口,尤其是人口,是他们多倍,也即意味着大秦能出现的人才多于他们,发展速度高于他们。且大秦现在本就领先强盛于他们!”
“就好比在水中航行,各国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但大秦的船更大、速度更快,还领先他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被他国追上……”
那是大秦自己没用,大秦自己出了问题,没有将这巨大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只能说一声“该!”
始皇听到这话,想起了李念与他讲说儒家思想不可治国时的一些话,指望别国弱小是不行的,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终究还得自身够硬,否则自身不行,迟早会朽灭。
尉缭向李念行了一礼:“谢尚书解惑!”
到此时,众人也明白了李念想要大秦控制诸国的方式:一、通过钱币;二、通过培养亲秦人才。
但听李念一番讲说下来,真别说,这两个方法好像还真有可行性,有一定的机会长期控制住诸国为大秦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