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32节

  只是当中亦有漏洞,或者说还有细节未曾完善,冯去疾便出声问道:“尚书讲那钱币之法时,曾与李副令一问一答,言钱币非财富,冯某至今仍有不解。”

  “大秦钱币为铜所成,而铜可用来打造兵器,制作器具,即使不能直接用来衣食住行,也是有一定作用,为何就不是财富?”

  听完冯去疾的问题,李念笑道:“铜确实可作为一种财货储存,但钱币不是财富。”

  “冯副令是将二者混为了一谈,认为铜就是钱币,钱币就是铜,所以铜有用,可作为有用之物囤积储存,等同于钱币也就是财富。”

  听到“认为铜就是钱币,钱币就是铜”,冯去疾已经明白过来,但他还是向李念行礼:“请尚书解惑!”

  李念道:“这其实是将铜作为一种金属的物质属性同钱币的作用混到了一起。铜并非钱币本身,而是钱币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

  这话听上去好像很绕,但殿内众人稍加一想,很快便能明白,何况李念还在给他们解释。

  “据闻在古老的时期,人们以漂亮的贝壳、特殊的石头作为钱币,到了现在,将金银铜等金属铸成钱币,从贝壳、石头到金银铜的变化,实则是钱币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但我们通常将钱币的载体默认为是钱币,混到了一起,可实际上二者是有差别的,作用上也有很大不同。”

  “像铜能被用来打造兵器、制成器具,是铜本身作为一种金属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这些作用使得铜是一种优秀的钱币载体,但这些却不是钱币本身的作用。”

  “铜作为金属具有的作用,使它可作为一种财货被囤积,但钱币依旧不是财富。”

  “简言之,铜可以被当作财货,但钱币不能,且铜能被当作财货是因为它是金属,具有实际价值,跟它是钱币的载体没有关系。”

  “铜就算不再被铸造成钱币,它一样有价值,这并不是其作为货币载体才有的,而是它作为自然界一种金属所拥有的。”

  某斗牛国就犯了这个错误,认为白银是钱币本身,然后钱币又等同于财富,所以他们在美洲找到的白银就是一笔巨大无比的财富,以后整个国家都可以过上不耕种、不生产,只需要到处买买买的好日子。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狠狠的一记耳光。

第280章 第123 天降横“财”的陷阱

  尽管斗牛国的衰败是多方面因素下促成的结果,但普遍认为白银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在获得大量白银后,斗牛国以为自己拥有了天大的财富,看谁都是穷鬼,天下唯俺斗牛富,尔等皆穷鬼也,孰不知白银要想等同于他们所期望的财富,还得要看其他国家愿不愿承认。

  其他国家承认,那白银就是,其他国家不承认,那白银就是一种金属。

  见斗牛国暴富拥有了这么多白银后,其他国家又羡慕又嫉妒,于是他们开始恶意抬高对斗牛国的商品价格,原本一银币卖的东西,斗牛国人买,那得收两银币,谁让斗牛国人是富爷!

  斗牛国知道其他国家在针对他们,但没太在意,爷富,不差这几个钱儿,接着奏乐,接着买,连自家国内的建设不放心上,反正有钱豪横,缺啥就买啥。

  可等到某一日,其他国家限制或者不再将商品卖给斗牛国时,斗牛国土豪们瞬间懵逼,然后便成了“人最痛苦的是人还在,钱还在,但钱花不出去”,空有白银,却难买到商品。

  李念总结道:“我们时常将铜作为金属的价值和其作为货币载体的作用混到一起,放在平时,其实没什么,影响也不大。但在某些特别的时候,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甚至会影响一国之兴衰!”

  听到李念语气认真,殿内众人也打起十二分精神倾听,有些人其实已经想到了李念的意思。

  古人并不傻,只是受制于时代,在某些方面想不到,但只要给他们开个头,捅破那层窗户纸,他们自己就能想到。

  李念就是帮他们捅破窗户纸的人!

  李念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陛下和诸位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大秦突然间有大量金、银、铜流入,诸位会有何想法?”

  冯去疾老实回道:“未得尚书之言前,恐会认为大秦在一夜间暴富,自此后,大秦将强盛无比。”

  冯劫接着道:“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会让大秦的人口、兵器、粮食、丝麻发生变化。因而,除了多出这些金银铜,大秦国力实则未有变化。”

  王绾也出声道:“然若未能看清此点,那便危矣!认为有了金银铜便等同有了大量钱币,即使大秦粮食、兵器不足,可大秦有钱,能从外买到足够的粮食、兵器……“

  李斯补充道:“然而若是其他国邦不卖给大秦粮食、兵器,或是不认同金银铜作为钱币,再多金银铜,又有何用?”

  尉缭再作补充:“甚至他们可以设计一个陷阱,先卖给大秦粮食、兵器,让大秦产生‘外间诸物均有,唯独无钱,而吾有钱,诸物皆可买于外,无须再勤于耕种生产’的想法,随后再不卖给大秦物品,从而使大秦陷入困境。”

  王翦也插了一句:“到时,空对着一堆钱币,却没有粮食、兵器等物,且已被人养成‘吾有钱,诸物皆可从外买’之想,荒废了自家生产,的确危矣!”

  虽然众人推演出了李念想告诉他们的那个结果,但他认为这种情况在华夏发生的机率不高。

  因为……这里有块地,要是不种点什么上去,一直空在那,总感觉浑身不舒坦。

  这种思想几乎是刻在华夏血脉中的,哪怕是现代人,看到块荒地,也会生出个念头,这地能种些啥?

  砖缝那点地方都想种菜,还有啥地能不想种?

  且华夏人们还有一习惯,总是要囤些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而西方人在这方面很多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将明天和后天的也赊来一起喝了。

  冯去疾叹道:“以此推演,确能影响一国兴衰,我等必须牢记,不可犯此过错。”

  李斯等人纷纷点头,但始皇、蒙恬、蒙毅知道这不是推演,肯定是后世有国家因此而真的衰落了。

  从李念过往讲说过的话中推断,应是那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感叹完,冯去疾看向李念,又道:“然今时天下莫不如此以为,金银铜既为钱币,亦为财富,因此囤而积之,尚书要以何法改之?”

  李念道:“李某并不打算改变这种想法,只要陛下和诸位能认清其中区别即可。”

  “因为这种想法利于大秦,尤其是对大秦外的诸国,不仅不能让想通其中的区别,还要加深。”

  众人转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话中之意。

  让匈奴人、百越人知道那么清楚干什么,就是让他们不清楚,才好让他们将手中掌握的真正资产转化为大秦钱币,从而受大秦控制。

  他们要是懂了,不愿将粮食、土地、矿藏等真正的财富转为大秦钱币,要死死控制在手里,那对大秦才麻烦。

  就像毛熊的那些富豪,将手里掌握的资产转化为刀乐儿,放到西方国家储存,然后被以鹰酱为首的一票西方国家冻结,完了犊子。

  当然,那些富豪也是没太多选择,总不可能把通过各种手段捞来的财富存国内吧?国内说不定比国外更危险。

  王绾这时又发声,他指出了几个关键性问题:“但想做到尚书所言之事,还须得解决如下事宜:”

  “其一、必须能铸造适量钱币于民间流通,因为人们会将钱币囤积起来。”

  “一般民众还好,可那些商贾,会囤积很多钱币。”

  这话让众人点头,有些商贾恨不得将赚得之钱全藏进家里,烂了朽了也不拿出。

  这会导致很多后果,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个是:明明朝廷铸造了足够的钱币,可民间就是没钱流通,发生钱荒。

  大秦现在的钱币是用铜所铸,而大秦的铜却没那么富裕,这帮人将钱币给囤起来,还真不好解决。

  王绾指出了第二点:“其二、如何让诸国愿意将钱币存放到大秦来?尚书所言之法若得实现,确实利我大秦,但诸国凭何要将钱币放于大秦?”

  “若此事宜不得解决,尚书之法不说不能成,即使能成,影响恐将不及尚书所言。”

第281章 第124 造一种新币解决问题

  王绾解释起了他的问题:“诸国若知钱币与财富的区别,其等定会对大秦心生警惕,不便于尚书之法施行;诸国若不知,其等又会将大秦钱币囤积起来,然何处不可囤积存放钱币,为何偏要到大秦?”

  这是个好问题,何处不能囤积存放钱币,为啥要存你大秦?

  我自己挖个密室、找个没人知道的山洞藏起来,不好?

  其他人的目光落到李念身上,想知道李念会怎么解决,反正他们一时没能想出好的解决之法。

  这不是他们智力不足,而是他们没考虑技术的发展,更没想过用纸币的可能性。

  李念未回答,王绾仍在继续:“除非尚书之法只用一次,但用过一次后会损害尚书所言那‘国家信誉’,之后诸国将有防备,将不再好用。且‘国家信誉’一失,也不利于大秦日后!”

  坑第一批人是很好坑的,就算他国之人将钱币给囤积起来也能坑到,到时大秦只要将现用的钱币作废,改换为另一种钱币,让持有旧币的人限期兑换新钱。

  这对大秦子民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就在国内,可以及时兑换,其他国家的人就不行了,他们在大秦之外,若无法及时兑换,囤积的钱币会瞬间变成一堆有用处的金属。

  但这个方法只好用一次,在大秦这么做过一次后,其他国家的人必然会有防备,再想做就难了。

  且也无法达到控制诸国的目的,要想以此法控制诸国,必须有一定的国家信誉,还要让其他国家的人肯将钱币存到大秦。

  这也是王绾说“尚书之法不说不能成,即使能成,影响恐将不及尚书所言”之故。

  王绾还在继续:“其三、大秦今时所用钱币铸造不难,民间亦有人可铸,何况其他国邦?”

  话未说完,王绾像发现了什么,对李念道:“尚书想让大秦铸造一种新钱?”

  在王绾话后,其他人也随即反应过来。

  如果是铸造出一种其他国家无法铸造的新钱,且这种新钱不好囤积、不好存放于他们本国,最好是储存在大秦,那以上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可是,能制造出这种新钱吗?

  遍寻脑海,还真给他们想到了一种材料,即唯有大秦才有的纸!

  以纸来铸造新钱?

  这位真是好大胆的想法!

  李念的话也佐证了他们的猜想:“确有此想!首相所言的问题,需制造出一种新钱来解决。”

  “这种新钱要只有大秦能制,他国不可制,且大秦能大量制作,制造这种新钱的材料在众人眼中认为比较珍贵!”

  “只有大秦能制,他国不可制”是解决王绾所说的他人也能铸币的问题,“制造新钱的材料被众人认为比较珍贵”是方便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钱,“能大量制作新钱”是防止有人囤积新钱造成钱荒。

  “有人可能已想到,在如今的大秦,较为适合制作这种新钱的便是纸!纸唯有大秦可造,他国皆不可,且民间皆知纸之珍贵,其等在知道新钱是用纸所制后,会更易接受。”

  纸在后世常见,但现在可是珍稀物品,咸阳大考的考生允许被拿走考卷,几乎所有人都将考卷当宝贝一样珍藏。

  从时代上看,大秦处在公元前两百年,多落后古老的时代,怎么能适合搞纸币?

  但若分析大秦的环境和条件,会惊奇地发现大秦反倒比后来的某些王朝适合。

  这也是时代早、落后的好处,掣肘和不利因素也少,后世王朝的某些阻碍,在大秦这时并不是阻碍,甚至都不存在。

  “相较于金银铜所制作的钱币,纸币相对而言要无惧某些人囤积,还能减少铜等金属的消耗;纸币更便于携带……”

  李念一连讲了多条关于纸币的好处,又道:“至于让诸国愿意将钱币存放到大秦,主要是得让他们相信大秦,能保证他们的钱币存放在大秦很安全,也即大秦要有信誉。”

  “但光有信誉不够,不足以让他们所有人将钱币存放到大秦,毕竟只是存放保管,他们找些隐蔽之所、信任之人,依旧可以存放,何必要到大秦?”

  对政要富豪而言,能保证他们存放的钱安全最重要,就算收他们较高昂的保管费都没关系。

  某知名银行便是以此成功,然而等其不能保彰储户们财产安全时,也会迅速崩塌。

  “因此,在最初时,可以给予其等一定的利益吸引,譬如他们将钱币存放到大秦,大秦每年会给他们利息,利息就是……”

  李念想了想,举例道:“存入一千新币,到一年结束时,这一千新币可以变成一千一十新币。”

  这话让一些人皱眉,其等过来存钱,不给大秦交钱就算了,大秦还要给他们钱?

  注意到这些人的神情,李念问道:“诸位可是以为给他们利息是大秦亏了?”

  李念道:“这些钱币是大秦所制,给他们算一点利息,对大秦谈不上亏,且其等能给大秦带来的利益已超过所出利息。”

  “再者,大秦也可将存放的钱币拿出去赚更多钱,并非像个仓库一样,将钱币放在那不动。”

  这话令众人眼前一亮,对啊,还可以将存放的钱币拿出去赚更多钱币,至于赚钱的方式,众人转念便想到了不少。

  赵高问道:“可是如果将存放的钱币拿出去赚取更多钱币,万一有人突然想要取出,又当如何?”

  问完,赵高觉得他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大秦怎么会缺钱呢?

  大秦可是自己就能制作钱啊,要是存放的钱币不够了,那再制作一批,不就行了?

  李念道:“会事先预留一定的钱币,保证不发生这种情况!”

  注意到赵高神情的变化,李念道:“赵副令可是在想若大秦钱币不足,又有人非要取,那就再制造一批钱币?”

  赵高向李念一礼,坦然承认道:“高确有此意,请公子指教!”

  李念道:“非特殊情况,此事莫要去做,不可认为大秦能制造钱币,就随意造钱!诸位莫忘了李某先前所言,钱币非财富!”

首节上一节132/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