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39节

  此人道:“禀陛下,臣以为此功当予李念公子,若无公子,我等也制造不出火炮,陛下若赏,更应赏公子!”

  听了这人话后,始皇大笑道:“朕赏你等与赏李念,并不矛盾,予你等赏赐,好生接着便是,莫非当朕是那种赏罚不明之君?”

  始皇心情很好,后半句的问明显是在开玩笑,但此人吓得赶紧为自己辩白:“陛下赏罚分明,天下共知,臣岂敢……”

  这人话还未说完,始皇就摆了摆手:“好了,继续对火炮进行改造,若有功绩,朕还有重赏!”

  始皇帝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暴君,但很少有人认为他赏罚不明,在其执政期间,对有功之臣不吝赏赐,许多大臣都得了善终。

  可能有人会提吕不韦对始皇有功,但始皇对他却不咋样,甚至逼其自尽,可也不看看吕不韦干了啥。

  不说其他,单论其将弄入宫里,不被始皇帝记恨才有鬼,和赵姬可是给始皇帝整了好几个狠活。

  演示结束,众人随始皇帝离开,又注意到那六根铜管,一些人生出一个想法:造这玩意儿很费铜啊,难怪那位在前段时间要提议铸新币,甚至以纸铸币,原来是想将铜节省下来,用来铸造此物。

  这倒是他们想错了,李念确实想节省铜,但并不是想着造火炮。

  回到章台宫后,王绾、李斯等人离去,留下王翦、王贲、蒙恬、尉缭等人,李念和小韩信自然也在。

  始皇看向王翦等人,道:“将众卿留下,想必众卿能想到缘由,正是老将军方才所言之事。李念,你来讲!”

  被始皇点名的李念起身,道:“诸位今日看到火炮,当已知今后的战争会发生改变,不再是像现在这样,用刀枪剑戟弓弩等武器,而是用火炮、火铳等兵器。”

  “当然,在一定时间内,火炮和火铳不可能列装到大秦各军,但在未来,必定会是火炮、火铳的天下,而刀枪剑戟将被淘汰。”

  听李念提到又一种新的未曾听过的兵器,众人给勾起了兴趣,那火炮那般厉害,这名为“火铳”的兵器又是咋样?应该不会逊色吧!

  尉缭当即问了出来:“请问尚书,何为火铳?”

  李念笑着解释道:“火铳可看作一种小型化的火炮,可被士卒单人持在手中,用于战场作战,其功效仿若弓弩,为远程之兵。”

  原来是小型化的火炮,王贲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其比于弓弩,有何优势?”

  李念道:“最初时,其相比弓弩没太大优势,甚至不如弓弩,但弓弩发展已至极尽,难再提升,而火铳却仍有极高发展前途。在李某的预想中,单个士卒持一火铳在未来能达到一息数十上百发。”

  听到李念这个说法,王翦等人在脑中想象,一个士卒持着小型化的火炮在一息间发出数十上百次攻击,要是上百名、上千名,甚至上万名士卒呢,战场将铺天盖地是火铳打出的攻击。

  如果一发能杀死一名敌方士卒,那在战场上绝对是屠杀,若再配上那火炮,没有任何军队可以抵挡。

  李念继续道:“且其威力也可提升到超越弓弩的地步,射程也比弓弩更远。当然,要发展到那等程度,还需时日,在当前还是弓弩更具优势。”

  火器的发明时间不算晚,但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比不过弓弩,虽在宋元时已有应用,但军队仍以弓弩为主,在明时才因进一步发展,被广泛使用。

  但大秦有李念指明道路,大秦的火器发展自然不需要再经过那么多弯弯绕绕,能快速到达较为实用的地步。

  “刀枪剑戟弓弩杀伤敌人,除弓弩外,常需与敌军近战接触,且不带有爆炸、燃烧之物,可称为冷兵器;而火炮、火铳含爆炸、燃烧之物,常在远距离对敌人进行打击,可称为热兵器。”

  “诸位比李某更懂军事,定能想到在这两种不同的武器下,战争将变得不一样。相比于冷兵器,今后的热兵器杀敌范围更大、杀敌距离更远、杀敌效果更强。”

  “因此,自然需要适配于热兵器的军队和战法,冷兵器时代的战法未必能适合热兵器时代。”

  王贲问道:“尚书之意是热兵器必定会取代冷兵器?”

  李念道:“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热兵器前景更为辽阔,取代冷兵器是早晚之事。诸位今日所见的火炮便还能继续加强,其射程会是今日数倍,所发射炮弹也将不再是实心弹,而是开花弹。”

  “开花弹是在发射后会爆炸的一种炮弹,像今日六门火炮齐发才能将那些牲畜轰杀,用开花弹只需一炮,便能造成同等甚至更强的杀伤效果。到时,隔着数里之地,向敌军所在开炮……”

  虽不知李念说的那种火炮能否实现,但众人都开始顺着李念的话想象:火炮轰鸣,难以计数的炮弹从天空呼啸而下,隔着数里地轰击敌营,每颗炮弹还会爆炸,一炸一片,趁着火炮发射炮弹时,己方士兵人手一支火铳向前冲锋,打出数不清的攻击。

  尽管是冷兵器时代的将领,但通过李念的话,脑中也能想象到一些热兵器交战的场景:那场面绝对惨烈,士卒在战场上将变成真正的草芥,顷刻间便会身亡。

  那种战场对于士兵、对于指挥军队作战的将领将有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己方怎么使用热兵器进攻敌人,也要考虑己方怎么防御持有热武器的敌人进攻。

  他们在冷兵器用惯了那些方法,在热兵器时代未必再有用,须得重新去思考摸索。

  而且,大秦是现今唯一拥有热兵器的国家,他们更要将这种优势牢牢把握住,领先于其他国家。

  在他国没有时,大秦有;在他国有时,大秦拥有的更好;在他国获得发展时,大秦先一步迭代,始终保持着对其他国家的领先!

  始皇这时出声:“朕将成立两支新军,由这两支新军为大秦探索对火炮和火铳的使用,一支新军探索在陆上使用热兵器,一支新军探索在水上使用热武器。”

  这话令蒙恬十分欣喜,陛下话里的意思也即透露着像那火炮一样的热兵器能装配于他们海军。

  将火炮装在船上,轰击敌军的舰船,蒙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场景,不禁期待起来。

  始皇看了眼王翦,又看了眼李念,继续道:“这两支新军由老将军为主帅,尉卿、王贲、蒙恬为副,李念为参谋,若需其余将领,由诸位议择。”

  “诸位可根据你们的想法对新军进行操练,朕对诸位只有一个要求,尽力将新军训练为大秦热兵器之军。”

  其实还有要求,新军必须保证对大秦和他忠诚度,也还有目的,如今大秦暂无战事,给将军们找些事做,反正他们闲着也要拿俸禄。

  王翦、王贲、尉缭、蒙恬等人自然没意见,心里早就在琢磨这火炮要怎么运用于军中,热兵器用于战争会带来啥改变,会产生什么情况和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要咋解决?

  始皇曾问过李念为何不将后世的战法教给大秦,后世可是实打实的热兵器军队,李念给出的回答是他不太懂军事。

  且大秦现在热兵器刚起步,不可能瞬间全员列装热兵器,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是热冷兵器共存,也即冷兵器军队过渡到热兵器军队的这段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李念更不好照搬后世的经验,不如将王翦等经验丰富的将领集合起来,让他们研究适合大秦军队的方法,他在其中给出一些建议,让他们少走弯路。

第291章 王莽篡汉(二合一)

  王翦等人离去后,李念、蒙恬还留了下来,见始皇把自己和蒙恬留下,李念猜测始皇可能是又想听后世之事了。

  也是,距他上次讲说西汉之事已过了一段时日,且今日正好把他和蒙恬都凑齐了。

  最近都忙,四人组也不是随时都有空能凑到一起。

  始皇身为皇帝,要忙着处理各种政务;蒙毅要保护始皇安危,有时还得给始皇跑腿,执行一些机密任务;

  蒙恬去了海军学堂读书;李念更是四人组中最忙的人,不仅要对大秦诸多政策进行参谋,指导各种技术问题,还要抄后世资料……

  如果没有始皇刻意召集,四人很难有空凑到一块。

  果不其然,只听始皇道:“你上次讲说到那王莽篡汉,那王莽何许人也,其有何德,竟能篡汉?”

  李念整理了下思绪,才道:“回陛下,王莽之所以能篡汉,主要原因是西汉在那时日渐衰颓,本身出了严重的问题,次要才是王莽的出身等因素。即使没有王莽,西汉也会灭亡!”

  “说来,东汉能重新续上汉统,再以‘汉’之名延续近两百年国祚,王莽在其中还有‘功劳’,倘若真让西汉自行灭亡,或许便不会再有东汉一朝,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朝。”

  始皇转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话中之意,道:“是因王莽虽篡汉,但也将西汉积累的病症给解决了?”

  李念点了点头,但他的回答却是:“准确说王莽并没有解决那些问题,只是由于他篡汉,把西汉的问题一并接了过来。”

  “就好像有一块烙铁,这烙铁本是西汉造出,是天下民众对西汉的怨恨不满而成,早晚要将西汉给烫死。”

  “可眼看西汉要被烫死时,却被王莽一把抢过,主动拿到了手里,天下民众原本对西汉的各种怨恨不满一下就转移到了王莽和他的新朝身上,且由于王莽出台的政令,反倒让民众怀念起了西汉。”

  “最后的结果便是,王莽和他的新朝烟消云散,西汉留下的诸多问题也随之缓和,可债却实实在在记在了王莽头上,光武帝刘秀高高兴兴建立了东汉。”

  听到李念的话,始皇三人神色古怪,这王莽感情也是个冤种,他篡汉捞到的好处没多少,反倒替西汉背了锅,为东汉铺了路,大好处全给刘季那厮的子孙得了。

  蒙恬好奇道:“西汉留下的问题为何能缓和?”

  李念看了眼蒙恬,道:“有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有人才有,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能把人解决,问题自然也就随之而解。”

  “王莽新朝灭亡,东汉建立这个过程中,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么多人死后,原本在西汉时累积的诸多问题也就没了。”

  蒙恬听后一怔,居然是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但那是一个王朝走到末路时积累的问题,死的人只怕极多。

  回答了蒙恬的问题后,李念继续讲道:“在西汉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属‘土地兼并’。”

  “这也是后世许多王朝灭亡,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主要原因。”

  听到“土地兼并”在后世许多王朝都存在,还是导致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始皇三人都认真起来。

  后世之史,可为鉴也!

  “土地兼并问题,通常可理解为天下之地有数,而人口却随时间不断增多。”

  “一个王朝在初建时,人地关系常常是人少地多。”

  “此时,天下的地多,种地的人却不足,大家有足够甚至富裕的土地耕种,彼此间可以和谐共处。”

  “因此这段时间往往是一个王朝的上升期,地多而人不足,能容得下更多人口,而随人口增加,能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王朝的国力也正好随之上升。”

  “但地有限,人口增长却一直不停,人地关系便会逐渐从人少地多转变为人多地少,尤其有人还会夺取其他人的土地,像王公贵族会想方设法侵占百姓手里的地,导致人地关系越发紧张。”

  “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天下间最多的人就是底层百姓,当他们没了土地或者他们拥有的土地无法产出足够他们活下去的粮食时,会发生什么?”

  “如果在这时再遇到天灾,遇到朝廷严苛的政令,又会怎样?”

  始皇三人没回答,但能想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都活不下去了,还有啥可畏惧的,不如反了他娘的,打死那些王公贵族,抢了他们的土地和粮食。

  李念也没等三人回答这问题,继续道:“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揭竿而起,他们活不了,那就让那些王公贵族也活不了,掀起动乱让王朝也为他们陪葬!”

  “等战乱结束,许多人在乱世中死去,人地关系缓和,一个新的王朝又进到这个轮回往复之中。”

  “陛下的大秦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正因是第一个,许多方面并不成熟,因此未能走到一个王朝该有的末路。”

  “所以,西汉才是第一个走完历史周期律的王朝!”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加之天灾不断,吏治腐败,皇权衰落,外戚势力日渐强大,若没人能改变这种情况,西汉必亡,而身在那个时代的人,又几乎不可能改变。”

  “这对西汉本是一个死局,但王莽将这死局接了过去!”

  始皇问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王朝灭亡是因这人地关系、历史周期律,那与儒家有何关系?”

  李念道:“回陛下,因为后世之儒学会妨害缓解人地关系、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

  “人地关系紧张,从内来说是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衡,百姓者地少,王公豪强者地多,及土地种出的粮食不足。”

  “因而想要解决,可采用合理分配土地,提升粮食产量之法。”

  “后者也正是清朝能有那‘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清有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清朝人口达到了万万人。那根本不是满清君主英明能干,是作物产量比其他朝代大大提高!”

  “而提升土地产量之法不仅有找来高产作物,还有发展科学技术,借由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像以科技改良作物、造出更先进的农具、制出能极大提升产量的肥料等。”

  “这些是从内解决之法,而从外的解决之法:华夏之地有限,可华夏之外却还有广袤的土地,华夏内人地关系紧张,华夏外却不是。”

  始皇听到这,已经明白了李念的意思。

  只听李念接着道:“但后世儒学却很难支持这些解决之法,他们既很难想着向外,也很难允许新的技术兴起。”

  “在明朝时,曾有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比西洋人更早进行远洋航行,可其带回的海图却被儒家出身的文臣藏匿,最终丢失。”

  “虽然其中有其等认为大明再进行远航劳民伤财之故,但其等也的确阻碍了大明远洋发展,不肯去看外界之地,也不知外界变化,始终囿于己方天地,自诩天朝上国,让华夏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过。”

  李念将话题转回到王莽篡汉和东汉上:“说来,王莽篡汉能成,和儒家也有一定关系。”

  “王莽者,西汉外戚也,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刘的皇后。刘也就是汉宣帝刘询之子,被刘询评价为‘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

  “因为姑姑是皇后,王莽自然而然成为了西汉外戚。”

  “当然,在最初时,王家人多,王莽在其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但人与人最怕比较,只要和其他同辈表现得不同,肯定能吸引来注意。”

  “王家是当时的外戚世家,家大业大,十分显贵,因而族中之人生活也较奢靡,多声色犬马者。”

  “可王莽不一样,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劳好学,孝敬母亲,还礼贤下士……”

  “在一群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属于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想不被人注意都难,而且他不是短时间这么做,是长时间如此。遂被人们视为道德榜样,由此声名远播,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完人!”

  “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之人,而汉元帝刘极为崇信儒学,儒家也是在那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势力不俗,而儒家的情况,陛下也知晓,其等极为推崇道德。”

  都不用李念多讲,始皇也猜到了后续,像王莽这么一个道德完人,那能不被儒家给捧起来,立为典范?

  偏偏儒家还因为刘崇信儒学而势大,那王莽一旦踏入仕途,还不得飞起来?

  更且,王莽的姑姑还是刘的皇后,这下光环都套满了,王莽不飞,都没天理。

首节上一节139/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