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入朝为官后,迅速得到拔升,但这时他没有表露他的野心,反而认真做事,继续他的道德完人之路,在他儿子犯事时,也大公无私,甚至亲手办理。”
“这让王莽在人们眼里的道德完人形象更为深入,将之与古之圣人相比,大唐有位大诗人还有诗句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但,那时西汉虽日渐衰弱,却仍有余力,王莽也一直隐藏着他的野心,直到他掌握了朝中大权,才开始铲除政敌,开始他的篡汉之路,即使在这时,王莽依旧有很好的名声。”
蒙恬诧异道:“为何他还有好名声,那些人便看不出王莽野心,他所做事中便没有恶事?”
李念道:“因为他瞒得很好,让人们不知道他做过的恶事,且其会以‘大义灭亲,公而忘私’掩盖某些事,人们反倒认为王莽真不愧是道德典范。”
“并且,王莽同儒家关系极好,其对儒学极其友善,极受儒生拥戴,正是在儒生宣扬下,王莽才被世人视若圣人。”
“实则只要看王莽做的某些事,便能知晓其图谋不轨,如将汉平帝之母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将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以及在汉平帝去世后,为更好掌握朝中大权,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立两岁的皇帝,这种操作很正常,方便他好继续掌权,及之后篡汉……
等等,皇太子,立的不是皇帝?
蒙恬以为可能是李念说错了,确认道:“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李念点头笑道:“为方便掌控朝政,王莽确实立的是皇太子,但他许诺在刘婴长大成人后,会还政给刘婴,自己告老还乡。”
这就是鬼话了,谁听谁傻,如果王莽真能做到此事,必定会在史书上被大赞特赞,被后世君王视为忠臣之楷模,武侯可能都得靠边站。
站在大家面前的是千古道德之完人,忠臣之楷模,堪比古之圣贤者王莽是也!
李念又道:“大权在握的王莽,虽未称帝,却已被人们视为皇帝,因刘婴年幼,其代理朝政,称其为‘假皇帝’、‘摄皇帝’。”
“王莽至此已经完成了篡汉前的一切积累!”
“于是,在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王莽逼迫其姑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四岁的刘婴禅让称帝,改‘汉’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定年号为‘始建国’。”
蒙恬又问道:“那西汉皇室和群臣中便没人出来反对?”
王莽都要篡位了,西汉皇室应该有些反应吧,那些大臣中应该也有忠臣站出来吧?
都到这种时候,不可能所有人都被蒙蔽!
“西汉皇室自然不甘心被王莽篡位,进行过反对,可惜他们的反抗皆被王莽镇压。至于大臣……”
李念语气古怪道:“很多臣民其实是盼着王莽篡位的,因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很多人都认为在伟大的道德完人王莽带领下,他们一定能走出西汉的困境,迎来盛世。”
“其中支持王莽篡汉,取代刘氏的便有儒家!”
“那时的西汉天灾繁多,而儒家发展出了一种思想,将天灾和君王联系在一起,即天灾会发生是上天看到人间君王失德,所以降下。”
这让始皇帝眉头微微一挑,现在因为李念,他不会将这学说当回事,可如果是以前,他还真不敢说自己不会受这学说蒙骗。
始皇自然能看出儒家发展这种学说是为限制君王之权,可这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儒家确实要限制其发展,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儒生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君王失德,上天才降下天灾,那我们选出一位道德完美的人作为君王,上天不就不会再降下灾祸了?”
“正巧,王莽就是这位道德完人!”
“儒生虽讲忠君,但更信奉他们的学说理念,他们认为刘氏皇族已失德走到了末路,为天下计、为苍生计,当禅位于王莽!”
“因而他们不仅没反对,还在那时颇为支持!”
“王莽能得儒生们支持还有一原因,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要在新朝施行的政令符合儒生。”
“王莽在后世被戏称为穿越者,也有其在新朝所行的那些新政之因。”
说到这儿,李念解释道:“‘穿越者’便是如臣一般之人,从后世或其他时空而来,到往不属于自己的时空。”
第292章 大魔导师刘秀
听李念说王莽在后世被戏称为“穿越者”,始皇来了浓厚的兴趣。
但他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却是:“在后世,穿越者很多?”
李念摇头道:“回陛下,‘穿越’是一种想象出的元素,臣在后世生活二十多年,未发现有其他人穿越的证据,便是臣,也万没想到会穿越。”
“当然,也可能是臣在后世地位不高,接触不到。”
得到这个回答后,始皇又问:“若王莽是穿越者,你认为他是从哪个时代穿越过来?”
李念道:“倘若王莽真是穿越者,根据王莽其行事风格及其所行新政分析,其应来自那位的时代!”
“但王莽穿越者之谈仅为戏言,其所行新政实则为儒家复周礼那套,只是和后世某些政策有相似处,可相似与相同还差得远。”
“那位”是哪位?
听着始皇和李念的对话,蒙恬一头雾水,想不到“那位”指的是何人。
但陛下一听李念提到“那位”,便露出了然之色,显然陛下是知晓的。
蒙恬在心中猜测,要么这是陛下和李念才知道的秘密,要么是弟弟蒙毅没将此事告知于他……
但不管哪种情况,蒙恬都清楚他不能好奇这事。
始皇点了点头,更加好奇了:“王莽在篡汉后,做了什么?”
李念道:“王莽在篡汉建立新朝后,自然也将西汉的问题接了过去,于是王莽开始施行他的新政,也称‘王莽改制’。”
“面对西汉的主要问题土地兼并,王莽以‘王田制’为名施行商周时的‘井田制’,即将天下田地收归为国有,私人不再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只能由朝廷依据家中的男丁和人口进行分配。”
“如此做确实有先进性,土地收归国有,私人不再有所有权,也就没法将土地进行买卖,倘若真能实行,的确有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让天下人都分到田地。”
始皇道:“可他如此作为,必会得罪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王公贵族,王莽此举实则是将他们手里中田地拿出,分于天下之民,其等哪会甘心?必定拼命反对王莽之政。”
“正是如此,因而王莽这条新政遭遇了激烈抵抗,从朝堂到地方,皆在激烈反对王莽这一新政,连他要分地的那些无地流民也在此列。”
蒙恬奇道:“分地于其等有好处,为何要反对?”
李念道:“因为这好处是空中楼阁,想得很好,却无法实现。”
“要想分地,王莽必须有足够的人手去做这件事,然而王莽根本没这么多人,其政令出了朝堂,根本下不到地方,又有何用?”
“且那些无地流民的问题虽是西汉积累而出,非王莽和其新朝所致,王莽反而还在想办法解决,但流民们不会管这些,皇帝是谁于他们不重要,是啥朝廷也不重要,是汉是新,又如何?”
“重要的是他们能吃饱穿暖,能活下去,然而王莽和他的新朝根本没有为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地又没分下来,左右都活不下去,自然是揭竿而起,而王莽也只能含泪受着,谁让他篡了汉,把问题接到了自己手里。”
本是西汉拉的屎,屎盆子却扣在了王莽头上,关键这屎盆子还是王莽主动去接的。
“除了在田地上施行新政外,王莽还在改革了官制、废止了奴隶制度、改革币值……”
李念将王莽新政的内容大致给始皇三人讲说了一番。
“王莽新政的许多内容其实都不错,但很可惜,西汉留下的问题已不是这些政令能解决,反而新政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像他废止奴隶制度,这是一件好事,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行得通。西汉末年,蓄奴成风,豪奢之家奴隶成群。”
“奴隶会产生的最大原因依旧是土地兼并,诸多民众失去了土地,走投无路之下,他们为了求活,只能卖身给他人为奴。”
“然而,王莽废止奴隶制度,将这些民众卖身给他人为奴求活这条路堵上了,好事也便成了坏事,反倒让民众恨上了他和新朝。”
本是条对民众有利的政令,却反遭到了民众的仇恨和对抗,不得不说很悲哀。
“废止奴隶制度,不仅被民众反对,还被那些豪奢之家反对,要是没了奴隶,他们还如何维持奢靡的生活?”
“王莽之所以废止奴隶制度,也并不是真为了民众,主要还是为了限制那些豪强之家。”
“西汉末年,豪强众多,正是其等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问题,其等用各种方式从民众手中得到土地,将原本有地的民众变为无地流民,等流民活不下去时,又蓄养他们为奴。”
“一套流程下来,豪强们既有了地,又有了人,仿若一个个国中之国。王莽想实行新政,解决西汉遗留下来的问题,就必须对豪强们下手,抢回豪强手里的地和人。”
听到这儿,始皇问道:“这些豪强是如何发展起来?”
李念道:“在西汉初期和中期时,豪强问题不算严重,如汉武等帝都意识到了豪强的危害,有意加以限制,像某地有一家人若所得田产或赚得财货达至一定数额,便将这家人给迁往他处,其所获田产也被要求分给其他人。”
“被迁往到异地,这家人自然失去了原本的势力和影响力,危害被大为降低。”
“这个办法在初时的确有用,可人们也想出了破解之法:比如人被迁走,但把地分给还在家乡的族人。”
“日积月累下,一代代将地和财货留下,这个同姓氏的家族便在当地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这还只是豪强出现的一个途径,还有权贵高官、地方官吏成为豪强,这些人变成豪强,那就更简单。”
“尤其到西汉后期,因吏治松散、天灾频繁等原因,豪强们的发展变得更快,几十年里,便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
“豪强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在不同朝代,其名称有些差异。”
“东汉、三国时可称世家大族、地方豪强,魏晋南北朝时可称世家门阀,隋唐时可称门阀望族,宋时可称士绅……”
“顶尖的世家门阀有左右天下局势之能,有时连君王的面子也不给,如魏晋时的‘王谢’,隋唐时的‘五姓七望’,即使皇室想与他们联姻,都不一定能得到允许。”
蒙恬听得瞠目结舌,这豪强发展起来有这么恐怖。
实际上,豪强还是畏惧皇权的,可如果皇权衰弱,那就不怕了。
始皇挑眉问道:“大秦可会有豪强出现?当如何解决?”
李念道:“早晚会有豪强出现,很难真正解决,即使到了后世,也有财阀和豪门,其等实为后世之豪强,和历史上的豪强相比,可能只是家族人数少了一些。”
“因而只能尽量延缓豪强做大,将大族拆分为小族迁徙,严禁宗族在其内实行家法族规,严格管制土地买卖和蓄奴等……”
“但这些依旧只能阻碍,也许能让豪强在一定时间内不出现,却很难永绝后患,时日一长或吏治松散,管理不严时,豪强仍会出现。”
始皇看着李念,道:“朕明白了,其实皇室便是天下最大的豪强,你之前与朕讲说可让大秦皇室与华夏同休,实则便是将大秦皇室变为一支豪强。”
“朝代可改,皇帝可变,可世家大族传衍千载不倒!”
蒙恬整个人都麻了,这话是他能听的?
但眼角的余光瞥到弟弟蒙毅面不改色,知道这种场面应该在以前也出现过,也安下心来。
以始皇的才智,要是想不到这些,李念才会觉得奇怪,他道:“正如陛下所言,许多世家大族都是历经数朝而不倒,像‘五姓七望’中陇西李氏就可能和李信将军有关,而赵郡李氏则和李牧将军有关。”
从他的大秦传到了那个大唐?
始皇在心里按照那历史年代歌诀估计了一下,估计的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可能有一千年!
始皇没将震惊表现出来,他道:“难怪王莽的新政要对付豪强,可惜其认准了问题,却难解决。”
王莽那个时代的问题,几乎是个必死的局,每条破局的路都布满了荆棘。
即使王莽真是穿越者,如果其没有神通广大的金手指,也没办法破局。
像最好的破局之法是杀豪强、杀那些田连阡陌的王公贵族,但这样就会遇到大魔导师刘秀,一发天地异变,直接送走几十万大军。
而采取其他温和的方式,进行新政改革,那更加行不通,豪强和王公贵族根本不会理,民众也不会支持,最终还是得回到以杀破局上。
但这样就又循环了回去,还得遇到大魔导师刘秀。
说刘秀是位面之子,是来纠正王莽这个不该存在的历史谬误,其实也有道理。
因为王莽不管走哪条路,守关的最终boss都是刘秀。
李念道:“王莽的新政想要成功,臣以为不该在王朝末期,而应在王朝初期实行,那时天下刚动乱终结,诸方势力尚未稳固,一切皆可推倒重来,推行新政的阻力不大。”
“偏偏他选择在王朝末期,各种问题集中出现时实行新政,不失败才奇怪。但王莽也没得更多选择,他不改,新朝依旧会亡。”
“他篡汉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不改要亡,改亦亡!”
“臣以为他最好的选择其实是不篡汉,不接过西汉的问题,将王家化为顶级世家置身事外,培养好后辈,静待西汉灭亡,其后辈子孙再趁势而起,夺取天下。”
“虽王莽在他那一世无法称帝,可其后辈子孙却有机会夺得天下,建立一朝。”
但这话也只是莽后炮,王莽已经处在那个位置上,有些事未必能全由他做主。
他不想进步,可手下人想进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