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43节

  听到李念语气认真,始皇三人也知道这佛教的影响恐怕真的很大,大到影响了一国之兴衰、一族之强弱。

  李念将他所了解的一些佛教思想与始皇三人讲说,随后又转回刘庄身上。

  “刘庄之所以会引入佛教,史载是因其有一日梦到了一高大金人,金人头顶放射白光,降临在他的宫殿。刘庄正要开口询问,那金人又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梦醒后,刘庄不解此梦,在第二天朝会时,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不知其由,有个博士傅毅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

  “听了傅毅之言后,刘庄派郎中蔡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也就是那时的阳洲求取佛法。”

  “最终不仅带回了佛法,还带回了摄摩腾、竺法兰等天竺僧人。”

  “在永平十一年,于洛阳建立了华夏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刘庄那个梦正好契合了佛教的特点:其一佛教佛陀常塑金身,和他梦中的金人正好对上,其二金人朝西飞去,天竺又正好可认为位于大汉之西。”

  这么巧的事就给刘庄和东汉遇到了,何况古人迷信鬼神,可不得更加相信。

  就算刘庄身为帝王不那么信,但也绝对会怀着信一信也无妨的心思,万一这事是真的,那就赚大了。

  “从后世分析,刘庄的梦没那么多神异,大概和武帝梦到有木人持棍击打他一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正常现象罢了。”

  “可刘庄不知这些,而且其身为帝王,常会认为自己的梦有特殊含义,遂导致了此事。”

  “因为那个梦的缘故,且加之刘庄对其父刘秀和其母阴丽华颇为思念,而佛教教义在某些方面又恰好能迎合刘庄这些心理,在佛教被引入后,为弘扬佛法,刘庄建齐云塔,并举行‘燃灯表佛’的活动。”

  “这‘燃灯表佛’的日子在正月十五,和元宵节同一日,后来‘燃灯表佛’不再流行,但元宵节燃灯却留了下来。后世很多地方在元宵那天都会举行灯会。”

  “但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刘庄看来属于异族之教,遂颁布禁佛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严格限制佛教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限制了佛教在华夏的发展,倘若刘庄能意识到佛教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佛教会对今后产生的隐患,恐怕便不是禁了。佛教最终还是在华夏发展昌盛起来。”

  “佛陀创立佛教本想引人向善,可佛陀也无法避免有些人会以之为祸作恶。”

  对于佛教,李念并无偏见,就像对儒家一样,他虽认为儒家的某些东西不好,不想让儒家在大秦有巨大影响力,却并不认为儒家学说都是坏的。

  佛教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像在抗战时,有寺庙僧人不见众生疾苦,独善保身,但也有僧人主动下山参与抗战,浴血杀敌。

  “后来,历史上发生了数次灭佛,佛教最大的问题是其不事生产,还大量敛聚财富、藏匿人口、不用缴纳税赋,甚至在有宋一朝,僧人都开始向民放贷。”

  “本是要救世人,度化苍生的佛家弟子却成了高利贷债主,佛陀看了估计都想一巴掌超度了他们。”

  听了李念所言,始皇心中涌现出一个念头,不能任由任何宗教在大秦或者说华夏这片土地上肆意发展,必须严格管理,甚至还可用宗教去影响其他国家,打造一个以大秦人为中心的宗教?

  那阳洲的种姓制度可以借鉴一二,大秦是天下最强盛之国,大秦人是天下最优秀的民族,但其他民族的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成为大秦人……

  始皇在心中思考,越想越觉得这有一定的可行性。

  别的地方不知道,但阳洲这神奇的地方肯定是能行,那里的人连那离谱的种姓制度都能忍,想必也能忍他想造出的教派。

  始皇问道:“佛教在阳洲最后如何了?”

  他只是随口问问,答案应该很清楚,佛教为后世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阳洲,肯定在阳洲也发展得很好。

  孰料李念给出的回答却是:“回陛下,佛教在阳洲衰落了!”

  “原因据说有很多,臣知之不多,也未必准确:佛教在孔雀王朝时由于有君王贵族支持而得兴盛,可孔雀王朝灭亡后,其自然而随之衰弱,且又有其他教派与之相争。”

  “阳洲可是有种姓制度,而种姓制度利于君王贵族,像在种姓制度下,入教都需要身份地位,佛教却人人皆能入,对后来的君王贵族没有吸引力,当然其对低种姓民众仍有。”

  “可随着阳洲兴起了和佛教有相仿之处的印度教,对低种姓民众的吸引力也逐渐不足,甚至其为了吸引信众,吸收融合印度教的教义,最终变得和印度教越来越像,反被印度教容纳。”

  “并且,佛教自身也在发展中涌现出更多问题,在后世有句话叫‘佛祖不度穷逼’,阳洲佛教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原本在佛教须得靠自身苦修、自身行善去积累功德,以求超脱,可后来变成了捐财物便可获功德,也就是只要捐的钱财多,在佛祖那的功德也多。”

  “没钱?没钱还想要什么功德,佛祖座下,不收穷鬼!”

  始皇又问道:“倘若能制一教派,传入阳洲,你以为如何?”

  李念想了想,觉得这事有可行性。

  某不可言说之教、佛教、印度教都能在阳洲兴起,大秦炮制出一宗教去阳洲,保不准真能成,只要能符合阳洲当地的情况。

  何况,某不可言说之教此时还未有,印度教也不见踪影,大秦弄出的教派到阳洲去,竞争对手真不多。

  “臣以为有可行性,但此事须得好生计较,不可贸然行事,最好在前往阳洲的使团带回阳洲情报后再做决定。且最重要的一点,此教派要有利于大秦,不能为祸。”

  大秦已在计划安排人员出使阳洲,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很难走,大秦将计划从西南之地进入阳洲。

  派遣屠睢、赵佗等人和百越诸部建交,其中便有这方面原因,想从百越人那学得其等在密林中生存穿越的经验,以使前行顺利。

  得到李念回答后,始皇道:“那刘庄后来又如何了?班超何许人也,为何只提到其出使西域,未有后闻?”

  李念解释道:“班超是奉刘庄之命出使西域,但其后来之事并非是在刘庄时期,而在刘庄之子刘时。”

  “刘庄于永平十八年离世,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孝明皇帝。”

  “刘庄一生颇有作为,也没多少缺陷,是为东汉第二位名副其实具有庙号的帝王,在其离世后,由其第五子刘即位。”

  “刘即位时才十九岁,甚为年轻,但其执政却颇为老道。”

  “在对内治理上,相较于其父刘庄,其没有那般严苛,更放宽了刑律,废除了许多酷刑苛法,深受当时的官民爱戴。”

  “其恢复了盐铁官营、平准均输之策,为促进人口生育,颁布胎养令,‘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使东汉人口在其在位期间增加了将近千万。”

  “文化上,其促进了儒家经学统一,陛下也知道儒家学说源于孔子和孟子,但孔孟毕竟已作古,无法亲自出来给后来的儒家弟子讲说他们本来之意。”

  “于是,后世儒家弟子对他们学说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理解,有些理解就算孔孟复生,只怕也得傻眼:他们真不是那个意思,但架不住后人这么理解。”

  “为让儒家的理解统一,刘召开了一次白虎观会议,让儒家各派各抒己见,共讨同异。”

  “至于对外方面,从后来看,其有功亦有过,有功在于其没有抛弃被围困的大汉将士,反而派兵营救,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

  鹰酱的《营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算啥,这样的故事在华夏古来便有,现在有人却将鹰酱的故事捧上天,不知自家亦有。

  “永平十七年,东汉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任命西域都护陈睦,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而在次年,刘庄离世那一年,焉耆与龟兹攻没陈睦,匈奴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

  “由于刘庄那时驾崩,东汉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又被匈奴掌控,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等人岌岌可危。”

  “在被围困中,耿恭等人粮草耗尽,但却依旧不肯投降,其等煮铠弩,食其筋革,匈奴人曾派使者招降其等,却被耿恭斩杀,并食其肉。”

  “到了后来的宋时,岳武穆因此而在他的《满江红》中书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当然,在宋时,匈奴早已衰亡,宋也非大汉,若岳武穆生在大汉,又岂会落得那般结果。”

  岳武穆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其生错了时代,若在大汉盛唐时,尤其是在汉时,遇到大汉的那些明主,其所能取得的成就只会更大。

  听了李念之言,始皇感叹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岳武穆是条汉子,耿恭、关宠等人亦是,虽于险境,却志不改,气犹存!”

  虽不知这岳武穆是谁,但能作出这等词句,定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武将,可惜听闻李念说过那大宋又称“大怂”,结局定不会好。

  蒙恬、蒙毅也在心中默念着这一句,身为领兵之将,两人有着更深的感触,也在自问若他们处在耿恭等人的境况,是否能做到与之相同的地步?

  “到刘即位,朝局稳定下来,得知西域事后,派征西将军耿秉驻军酒泉,并派酒泉太守段彭营救耿恭等人。”

  “当段彭击败车师,吓得北匈奴落荒而逃,来到耿恭等人所守的城池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

  殿内陷入沉默,打得只剩二十六人,何等惨烈,可在这种弹尽粮绝之下,还不愿投降,大秦的将士可能做到这点?

  另外,如果换作他在刘那个位子上,是否会下令去拯救这队守城的将士?

  大汉在出军前肯定进行过分析,判断那里的城大概率已经破了,那里的将士可能要么投降,要么全员战死……

  这对一些帝王而言,会考虑是否还有救援的价值!

  然而刘选择了去救,当然其可能并不是真的冲救这支守城的残军去的,但其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成就了一段流传至后世的佳话:诸君死战不负国,国亦不负诸君!

  李念道:“待随救援的汉军回至玉门关时,守城的那支汉军仅剩了十三人,人人形容憔悴枯槁,衣服洞破褴褛。”

  “因而,此事也被称为‘十三将士归玉门’,他们终于活着回到了大汉故土!”

第296章 出击匈奴的离谱原因

  在李念话落后,章台宫大殿内陷入一段时间的沉默,李念也没再讲,破坏这种气氛。

  过了会儿,始皇叹道:“真豪杰忠贞之士!”

  虽身处于不同朝代,始皇向这些守城的将士致以他的敬意,他相信今后大秦的将士也能做到这些。

  但最好还是不要发生这种事,大秦要杜绝这种事发生,不能让在外征战的将士陷入到这等险境。

  他的大秦要比大汉更加伟大!

  李念道:“此等豪杰之士,在华夏历史上还有很多,汉之苏武、蜀之武侯、唐之张巡、宋之岳飞、明之于谦……”

  “但能如耿恭等人一般被朝廷救援却不多,许多都成了遗憾,也正因如此,耿共等人之事才更为珍贵。”

  “刘之功还有容许班超驻留西域,并派兵增援班超。”

  “这和刘之过有些联系,刘在那时裁撤了西域都护府,导致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力降低。”

  “但这也能理解,西域离中原终归太远了,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么做不值得。”

  其实还是大汉太讲究太老实,要像牛牛、高卢鸡这帮家伙一样不当人,不值得、亏本,那是啥意思?

  不是啥地方都是奎亚那,能薅到帝国主义的羊毛。

  就算控制不了西域,也能给西域整一堆的烂活留下。

  大汉还是太文明讲究了些!

  李念道:“从这些方面考虑,刘作出放弃西域的决定可以理解,可是这也的确是个坏决定。”

  “退出容易,想回来就难了,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且当时西域不少国家已经习惯了大汉在西域的存在,心向大汉,只要好生经营,西域将化为汉土,西域之民也将化为汉民。”

  “像班超在得到刘撤兵诏书,离开疏勒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

  “班超到了于国时,于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这大汉对西域的影响居然到了这等地步,这些西域人恐怕认为长安和洛阳空气都是甜的吧,只要多给点甜头,绝对能化为比汉人更忠于大汉的铁杆儿汉人,就像那金日,铁杆武帝党。

  金日还是匈奴人,都能被变得心向大汉,成为铁杆武帝党,何况是那些西域人。

  “在大汉弃他们而去后,这些西域国邦会如何作想?”

  “即使后来大汉再回来,其等还会那般心向大汉?”

  因为大汉的武力,也许会继续臣服大汉,但其等心向大汉的程度必定会受影响。

  其等会担忧大汉舍弃过他们,日后也可能会再次舍弃。

  “今后大秦治理这些地方,达到此等效果时,不可随意舍弃,要尽量将之化为大秦之地。”

  “其实刘所思虑的问题,有办法可解决,以夷制夷、就地取人力物力、迁民至此或使驻守汉军与当地之民通婚,及对其等进行汉家教育,纳入汉家,发放一定数额的大秦户籍(大秦绿卡)……”

  “如果在那地方驻军,长期付出而得不到多少回报,会觉得这些地方不值得投入,很正常,实则可将那里化为汉的种植基地、牧区、人力和物力源泉、赋税地,使当地人为大汉生产。”

  不少时候,华夏王朝控制那些偏远之地都是在做亏本买卖,由此搞得一些王朝变得越来越保守:

  那鸟地方这般远,驻军占领还花费颇多,又无甚产出,占那作甚?

  不如舍弃,稳固好中原!

  简单说,他们没有从那赚得好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当然不想干。

  始皇道:“像对匈奴、百越一般?”

  李念摇头道:“不,西域诸国对大汉的敬畏崇慕更在匈奴对大秦之上,因而其等比之于匈奴,更容易转为汉。”

  “刘裁撤西域都护府,撤回汉兵,幸亏有班超,否则这一诏令所带来的后果会更严重。”

首节上一节143/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