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因其功被封为‘定远侯’,因而又常称其为‘班定远’,右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从小便很有志向。”
“永平五年,班超和母亲随兄长班固一起来到洛阳。”
班超的兄长和妹妹都很有才华,班固就是那位说出“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的老哥。
李念可不敢将班固这话说给始皇帝听,除了激发始皇帝的火气,对他又没啥好处。
何况,始皇帝究竟是谁的种,于他有啥关系,研究这么清楚有啥意义?
班超的妹妹则是班昭,其曾以女子之身参与朝政,佩金印紫绶,位同丞相,《女诫》便是其创作。
“因家中贫寒,班超常受官府雇佣抄书谋生糊口,但长期抄书非常幸苦。”
“某天,班超将笔扔到一旁,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人皆因此笑他,班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这话明显是参考了陈胜同志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旁边一同抄书的人肯定也懂这个梗,估计在那时更欢乐地笑班超。
“后来,班超在西域因功封侯,而其功主要在戎武方面,遂留下了一‘投笔从戎’成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也是班超所留。”
“在刘庄时,班超便被派往西域为使,其率领部下到达了西域鄯善国。在班超初至时,鄯善王对班超等人礼敬甚奋,可突然某天就变了态度,怠慢疏懈起来。”
“班超猜测其中肯定有原因,他向部下分析是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国,让鄯善王犹豫不决,不知是该投北匈奴,还是继续顺从大汉,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
“班超诈了一番侍奉他们的胡人,从胡人那确认了猜想,随后他便与部下定计,干掉到了鄯善国的北匈奴使者,正是在此时说出了那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在计谋定下的那一晚上,班超和部下门成功将北匈奴使者全数击杀,而他们一行人才三十六人,北匈奴使团却有上百人之多。”
“此战过后,班超提着北匈奴使者的头给鄯善王看,让鄯善王大惊失色,整个鄯善国震恐,再不敢在东汉和北匈奴之间横跳,表示愿意归附东汉朝廷。”
始皇道:“有勇有谋,真人杰也!”
在别国之地,将另一强国的使团给干掉,逼别国表态,可谓胆大包天。
这些汉使果然很会整事!
李念道:“班超之后继续在西域活动,打出了赫赫威名,在西域取得了极高威望,所以在刘裁撤西域都护府,下诏撤军时,疏勒人和于人才不愿班超离去。”
“既是班超在那得人心,也是有他这个猛人在,才能抵抗住北匈奴对他们的侵害。”
“因于人挽留,班超留在了西域,也正是因班超留下来,才没让东汉因刘的诏令,在西域失去控制权。”
“要是刘强行把班超给召回,东汉对西域会有一段控制真空期,那会让北匈奴迅速控制西域,而得到西域诸国补给的北匈奴,甚至有可能再现昔日匈奴之雄风,重新成为东汉强敌。”
“臣所言那种情况在当时已有发生,在西域都护府裁撤、驻守汉军离开后,原本受东汉控制的一些地区便丢失了,有些直到后来也没拿回。”
若无班超,那丢失的将更多,就算东汉实力强,后来想要重新控制西域,花费的力气也将更大。
“由于很多汉军从西域撤走,班超手上并无多少汉军,因而他便采用‘以夷制夷’的方式控制西域。”
“即他用愿意跟随他的西域诸国组建军队,然后去打击那些不臣服东汉或在西域作乱的国邦,这种方式既不用东汉出多少力,还能有效控制西域。”
“刘也很不错,担忧班超在西域人手不足,曾派汉军增援班超,尽管每次都不多。”
“直到刘去世时,乃至刘去世后,班超还在西域待了多年,其在西域横跨了三朝,在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时,班超仍有极大作为。”
班超也是东汉的三朝老臣,可惜他常年在西域,没在洛阳,要是在洛阳,指不定也能门生故吏遍天下。
当然,若班超在洛阳,也就没有了在西域取得的那些成就。
始皇帝从李念话中又听到了“太后”、“称制”,且这姓氏还有些熟,感情这汉朝和姓“窦”的孽缘不清了是吧?
始皇道:“刘之过莫非还有导致后宫和外戚干政?”
李念点头:“正是!刘颇为宠爱他的皇后,也由此而宠信皇后出身的窦家,但估计刘也没想到在他离世后,他的皇后会搞出这么大动静,毕竟刘离世时才三十三岁。”
“东汉有‘六后临朝’之事,而刘的皇后,章德窦皇后便是第一位,即她开启了东汉后宫干政的先例,被刘秀、刘庄一直打压的后宫和外戚,从此抬了头,直至东汉灭亡。”
“关于刘英年早逝的原因,史书未曾记明,因此在后世有一些猜想,认为他是被章德窦皇后伙同其他人给谋害。”
“因为在史书中有一记载,说刘在位时有一名叫‘郭举’的侍中,此人与后宫私通,与其私通者可能是章德窦皇后。”
“某天,郭举在后宫私通时被刘撞见,郭举竟拔刀威吓刘。”
“然后,刘在章和二年便去世了,反而郭举还活得好好的,在章德窦皇后临朝称制后还颇为受宠。”
“于是,后世便有人猜测与郭举私通者是章德窦皇后。”
“在被刘发现私通后,害怕被刘处死,章德窦皇后等人便决定先发制人,抢先一步害死了刘。”
蒙恬问道:“那为何刘在发现时,未将他们处死?”
李念答道:“有人认为是刘太宠爱章德窦皇后,一时心软,像章德窦皇后无所出,刘便过继了一名贵人所生之子与她,并将此子立为太子。”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顾忌章德窦皇后和郭举身后的势力太大,一时之间无法全数根除,刘想徐徐图之,郭举是郭圣通侄孙,章德窦皇后也势力不俗,只是刘还没等到时机成熟,便先被害。”
“当然,这些都是后世对刘之死的一些猜测,但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刘没能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限制住后宫和外戚为真。”
“其宠爱章德窦皇后,章德窦皇后兄长窦宪、窦笃也因爱屋及乌而被刘宠信,并侍宫省,宠贵日盛,王公侧目。”
“窦宪甚至敢用低价强买公主的园田,而公主畏惮窦宪权势,不敢与其相争。”
“大概也是因窦宪嚣张跋扈,其虽留下了‘勒石燕然’的武将荣誉,却不像冠军侯的‘封狼居胥’那般更为人喜欢。”
这窦宪是那“勒石燕然”的主人公?
据李念这小子说,那可是后世诸多武将梦寐以求的荣誉。
李念道:“章和二年,刘离世,在位十三年,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也是东汉第三位拥有庙号的皇帝。”
“关于刘,还有两件有趣的小事:一是他得到了贵霜帝国赠送的狮子和长颈鹿,这两种动物来自万里外的玄洲;二是刘书法极好,尤擅草书。”
谁说皇帝擅长书法就当不好皇帝了,你说是吧,赵佶?
“刘离世后,皇太子刘肇,即被过继给章德窦皇后的那位皇子即位,由于刘肇年幼,章德窦皇后临朝称制,与其党羽把控朝政,窦宪在那时,权势也空前增长。”
“但窦宪惧怕有个叫‘刘畅’的人分薄他的权力,便派遣刺客将刘畅杀死。而这位刘畅,据说是章德窦皇后的相好,从史书记载及窦宪、章德窦皇后的反应来看,刘畅还真有可能是章德窦皇后相好。”
“刘畅此人品行不端,却曾数次得章德窦皇后召见,还准备给刘畅出入宫室之权。”
“窦宪感到危机,才派人杀了刘畅,但杀了刘畅后,章德窦皇后大怒,将窦宪关在内宫。”
“窦宪害怕会被他妹妹杀死,便主动请求去打匈奴!”
匈奴:人在草原坐,祸从洛阳来,是你派人杀的刘畅,得罪了自己的妹妹,关我们啥事,你跑来打我们?还有没有王法了?
始皇三人有些憋不住,怪诞荒谬的情绪在心中翻滚,匈奴人也是倒霉,居然因为这种离谱的原因招来了一尊瘟神。
李念道:“关于章德窦皇后的相好,传闻除郭举、刘畅外,还有两位车师王子。”
第297章 东汉衰败(东汉篇完)
备注:大大们注意,这章还在写东汉,不过也就在这章结束!
始皇这下真有些绷不住了,章德窦皇后让他想起了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他娘赵姬!
要不是他技高一筹,说不定还真有可能被他娘和联手弄死,但就算胜利,赵姬那些操作让他至今心有阴影:竟有娘为了奸夫,想把自己亲生儿子给弄死!
原本在经过赵姬之事,听闻过吕后称制后,始皇便对后宫和外戚干政十分警惕,现在更坚定了想法,一定要想办法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干政,不能让大秦今后的君王重演他和赵姬之故事,更不能让大秦也整出“六后临朝”之事。
李念继续讲道:“从西汉便和大汉开始敌对,到东汉时,匈奴虽存,却也不复强盛之时,如果他们能从西域诸国得到回补,也许还能恢复一些元气,可惜西域有班超。”
“那时的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窦宪请求出征匈奴,不是他濒临死境时突发奇想,而是当时的南匈奴正请求东汉出兵讨伐北匈奴,这是他能够抓到的救命稻草!”
“在窦宪主动请求下,东汉朝廷任命其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出征北匈奴。第二年,粮草军械等物筹备完毕,窦宪率军出发,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大战,大破敌军。”
“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率军追击北匈奴诸部,临私渠比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牲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大量匈奴部族投降,前后多达二十余万人。”
“大胜之后,窦宪与副将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纪大汉威德,令班超之兄班固作铭,此便是‘勒石燕然’。”
李念颂了一遍《封燕然山铭》,听到其中的“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始皇三人心有唏嘘,冒顿也能算是和他们同一时代的人,可在这篇铭中已成古人。
但总觉得这“勒石燕然”之功和“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相比,还是差了点东西。
这其实是此功虽大,但打击的却不是最强盛时的匈奴,最重要的霍去病的功绩太过耀眼璀璨,以那般年纪取旷世之功,令人惊叹,也令人惋惜。
“北匈奴虽败,北匈奴单于却逃走,窦宪派人追寻他,企图将之招降。被窦宪击败后,北匈奴实力大损,北匈奴众人也知道他们已经不再是大汉对手。”
“在窦宪招降下,又有许多北匈奴人归降,北匈奴单于也派其弟弟右温禺疑王到洛阳向东汉进贡,并留侍汉和帝刘肇。”
“但窦宪认为北匈奴单于没有亲来洛阳,缺乏诚意,于是便奏请朝廷遣归右温禺王,准备再次打北匈奴一顿。”
“北匈奴单于见东汉遣返他的弟弟,知晓大事不妙,又派车谐储王等人到居延塞见窦宪,请求向东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
“北匈奴单于这么做看似没问题,但他没想到东汉需要的不是表面臣服的北匈奴,而是彻底败服的北匈奴。”
“窦宪当时倒没想这么多,他在接见北匈奴单于派出的使者后,向东汉朝廷请示,朝廷同意北匈奴称臣臣服。”
“然而就在这时,南匈奴单于上书,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
要不说二鬼子更狠,南匈奴和北匈奴原本也是一家人,可在分裂后,对待曾经的同族之狠更在东汉之上,同族为敌比与外人为敌更可恨了属于是。
“东汉朝廷同意了南匈奴单于的建议,于是南匈奴单于率军大败北匈奴单于。但北匈奴单于又逃走了,不过这次,东汉也准备给北匈奴致命一击。”
“窦宪认为北匈奴势力微弱,想乘机将之彻底消灭,永元三年,东汉军于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斩首五千余级,北匈奴单于再度逃走,不知去向,但匈奴和东汉的战争到此仍未结束。”
这匈奴还真顽强,从秦时便已存在,和大汉从西汉打到了东汉,居然还没有被彻底覆灭,还能继续蹦。
始皇不禁又在心里感叹:冒顿,你死得好啊!
思及至此,始皇道:“匈奴自秦时已存,至东汉已有三百岁月,其存如此之久,似已跳出了那‘历史周期律’,是何原因?”
这个问题,李念还真没想到过,他想了想后,回道:“臣以为匈奴能存续如此之久,有如下原因:一者为匈奴非以耕种立国,因而不会如中原王朝一般严重宥于土地,其在粮食等物不足时,常会劫掠他国以获所需,而中原王朝常不会如此作为;”
这和大航海时代某些国家很像,都是在自家刨食不行,那就去抢别人的,说其等是强盗,没啥错。
“劫掠时,其等若能抢到足够所需,会缓解己身问题,若不能抢到,也能消耗去人口,还是能缓解己身问题。”
“匈奴人栖居环境和其风俗也是重要因素,匈奴人居于大漠草原,而草原到了冬日,常有低温风雪,可使老人妇孺毙命,匈奴人又崇尚狼、鹰,认为弱老者当死,青壮者当活,由此亦可减缓问题;”
“二者匈奴既是一国,也是一族,王朝常灭,族却长存,我华夏一族亦是如此,诸多王朝更迭,然华夏族却始终存在。”
“三者则因大汉,大汉为匈奴之强敌,使其等日夜忧惧,迫使其等必须足够强壮,若不够强,如何在与大汉相争中不致覆亡?”
始皇思考了一番李念的话,觉得有些道理,又道:“那班超、窦宪后来如何?”
李念道:“窦宪立下这般大功,自是威名大盛,在东汉朝中把揽朝政,权倾朝野,家中兄弟子侄也担任高位,窦家人由此更为跋扈骄纵,就是窦家的奴隶门客也仗着窦家之势为非作歹。”
蒙恬摇头评价道:“如此作为,祸不远矣!”
李念笑道:“窦宪被灭是因他们参与了谋害皇帝,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年幼,然其终会长大,总有一天章德窦皇后得将朝政大权归还给刘肇。可章德窦皇后哪愿将大权交出,让刘肇亲政?”
“而且,刘肇是刘过继给章德窦皇后,章德窦皇后并非刘肇生母,相反她还杀了刘肇生母,并让人隐瞒。”
“刘肇日壮,章德窦皇后等人自然感到担忧,加之窦家跋扈,与刘肇产生了不少冲突,他们也担心刘肇掌握大权后,会清算其等罪行,不如先下手为强!”
“遂生出了杀死刘肇,再立新帝的念头,再立个年幼的皇帝,不就又能继续保证他们的权势地位?”
“孰料那时的刘肇虽年仅十四,但聪慧过人,暗中了解到章德窦皇后等人的谋划,也筹谋起了如何反制。结果是刘肇技高一筹,于永元四年四月,将参与谋害他的人一网打尽。”
这小皇帝挺厉害啊,才十四岁就有这等胆魄智慧,不仅洞察了敌人阴谋,更一举反杀掉了强敌。
李念道:“在被刘肇反制后,因顾及章德窦皇后,刘肇并未立即处置窦宪,却让窦宪和其他窦家人回自己的封地,等窦宪等人到了封地,逼其等自尽,至此窦宪身亡,章德窦皇后失势。”
“窦宪这个人对东汉,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他对北匈奴的征伐,将北匈奴残部撵到西边去了,其等抵达了柱洲(欧洲),一路向西侵袭,最后兵临罗马城,将当时的罗马给灭了。”
李念说到这有些憋不住笑,柱洲人,就这、就这?连东汉手下的败军之将都打不过,又如何会是大汉的对手?
始皇三人也生出差不多的想法,被东汉击败的匈奴,居然跑到西边把柱洲的强国给灭了,看来这柱洲人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