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摇头道:“窦宪能力虽强,有‘勒石燕然’之功,可太过跋扈骄狂,取死有道!”
评价完这句后,始皇又问道:“班超在西域如何了?”
比之窦宪,他对班超更感兴趣,想知道这一位在西域又干出了什么事。
李念道:“洛阳发生的事并未影响到班超在西域的经营,他率领手下的西域联军击败了贵霜帝国,就是那个给刘送狮子和长颈鹿的国家。贵霜帝国,是月氏人迁移到更西边建立起的一个帝国。”
“西汉时,月氏人为匈奴所败,西迁,后来又被匈奴支持的乌孙击败,再次西迁,这次他们找到了一个比他们更弱的国家,此国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大夏’,实则和夏商周之夏没有关系。”
“月氏人将此国击败,夺其土地,立大月氏王国,再到后来,大月氏王国国力更盛、疆土更广,建贵霜帝国!
这西边的人确实不行,被东汉打跑的匈奴能跑到柱洲去灭国,被匈奴打跑的月氏人也能灭国,那要是大秦开过去,不得通吃?
“贵霜帝国会和班超打起来,是因贵霜帝国的月氏王在派使者向东汉进贡狮子、长颈鹿时,提出要娶一位东汉公主为妻,但被班超拒绝了,月氏王由是怨恨,遂派兵攻打班超。”
“但月氏人西迁太久,他们那片地方又无国是其对手,早已忘了汉的强大,被班超大败,整个贵霜帝国由此震惊,每年向东汉朝贡。”
蒙恬笑道:“这下让他们想起了他们是怎么到那里的,不挨顿打,不老实!”
李念道:“永平三年,刘肇重设西域都护府,令班超为新一任都护,在其都护西域之时,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重新臣服于东汉,纷纷向东汉送纳质子。”
“班超也因功而被刘肇封为‘定远侯’,史书常称其为班定远。但班超之功还不仅限于西域,更是派使者出使西方的大秦。”
听李念提到“西方的大秦”,始皇来了些许兴趣,问道:“何国为西方大秦?”
等李念回答“罗马帝国”后,始皇顿时兴趣减弱,一个被匈奴灭掉的国家也配称“大秦”?简直是在侮辱他的大秦,日后大秦若抵临西方,定要让西方诸国不得以“秦”为名。
“但班超派出的使者并未能到达罗马,只是到了地中海便返回,不过其等到达了条支、安息等国,这些国家也派了使者到东汉进贡。”
“在西域待了多年,班超已经年老,日渐思乡,于永元十四年,班超返回洛阳,并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班超是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功绩最大之人,若无其,东汉在刘时,可能便以对西域失去了控制,臣由此才多讲了一些!”
始皇点了点头,道:“班定远,为国驻疆,定守远方,朕之大秦亦会有此儿郎,为大秦镇守边疆,威慑四方!”
说完这句,始皇又道:“那刘肇后来又如何了?其十四岁时便能反制窦宪等人,当有所作为?”
只是已经听李念说了那东汉有“六后临朝”之事,刘肇的事也许不会太好。
果不其然,只听李念道:“刘肇此人颇为聪慧,也颇有能力,对内对外都很有作为,通常认为东汉是在其手中到了最鼎盛之时。”
但到了最盛,也即意味着已经到了最高,没法更高,接下来只有维持住稳定或向下衰落,大概率是向下衰落。
“若说是其父刘留下了后宫和外戚干政的问题,那刘肇便是亲身经历过了这些事,却未有改变,但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他和其父一样离世很早,终年二十七岁。”
“说来,自刘庄之后的东汉帝王少有长寿者,由于离世早,多位帝王子嗣不多,甚至无有子嗣,加之后宫、外戚、宦官干政等因,致使东汉帝位更迭频繁,在位时间长者甚少,有好些位还为幼子,未及成长,便已即帝位,又随后离世。”
“因而,后世又称东汉为‘东汉幼儿园’,意为其有很多幼儿皇帝。刘肇也是如此,他离世年轻,虽有子嗣留下,但都太年幼,且一个有病,一个在即位时才出生百余日。”
听完这些,始皇三人明白这东汉就算本来没有多大问题,在这种种情况下,也会变得问题,皇帝好些是几岁的小孩,甚至还有百余日的娃,不出问题才有鬼。
始皇心里冒出一个奇妙的念头:这会不会是东汉前几位皇帝干得太好,所以上天要在后面找补回来,有意让东汉衰弱?
李念不知道始皇心中的冒出的迷信念头,继续在道:“百余日的娃连走路都不会,还要让抱着上朝,自然不可能处理政事,于是刘肇的皇后邓绥临朝称制,替幼帝处理政务。”
“这位邓绥和章德窦皇后不同,其虽称制,却是位贤后,跟其他五位有所差别,在她治理东汉期间,东汉内部灾难频发,陨石、地震、洪水、冰雹、蝗灾接着来,多地受天灾之苦。”
这番话让始皇更加重了心中生起的念头,该不会真是上天见东汉走得太顺,所以故意来东汉衰弱。
“而外部各族见东汉因天灾衰弱,趁机反叛入侵,至此之时,东汉存亡之秋,邓绥却带领东汉扛了过来,不仅将国内天灾带来的影响消弭,还将外患平息。”
“若不是邓绥,东汉在此时即使不亡,也要元气大伤,可惜在邓绥之后,其他临朝称制的东汉太后们却没有这般贤能,加之皇位更迭太频繁,宦官干政等问题,东汉日渐衰败。”
“诸多问题累积下,东汉走向了末路,在汉灵帝刘宏时,一位道人率领天下万民向东汉朝廷喊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话: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后世有人又给这位道人补上了一句话:贫道张角,请大汉赴死!”
听着这两句话,始皇三人仿佛穿过时间的迷雾,看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有英雄豪情,也有美人叹惋,有一诺千金,也有阴谋背叛,有人登巅为王,也有人沦为灰烬……
那张角要送葬的不只是东汉,也是送葬绵延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这场落幕必定会比一般王朝覆灭更为盛大,其喊出的口号也充满了豪气。
李念道:“东汉虽走至末路,但其真正亡灭依然过了很久,且东汉覆亡与外敌无关,反倒是在东汉倒下时,那个时代的豪杰依旧压着外敌在打。”
“那是一个在后世被几乎所有华夏人都知晓的精彩时代,就算不了解那段历史,也定会知晓那位,其以一己之功让‘智慧’变成了那个姓氏的象征。后世人一听到某人与那位同姓,会很自然地觉得这人肯定很聪明。”
当然,精彩归精彩,可惜对民众不友好,三家归晋,乱世终结时,天下十室九空。
“东汉末年和那一时代往往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豪杰几乎都出身于东汉末!”
听了李念话后,始皇生起了浓厚的兴趣,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竟以一己之功让人们觉得一个姓氏智慧?
但始皇也知那个时代肯定讲起来很长,按下心中想一听究竟的欲望,道:“今日便到此处,下次再为朕讲说,朕很想知道是何人能让一姓至此。”
李念点头笑道:“那位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臣,为千古臣子之典范,历朝君王都想有的一位臣!在后世,那位会被传颂得华夏人所尽知,即使脚盆等国也知,是因一本小说。”
“臣若得空,为陛下写来!”
始皇心中的兴趣更浓,但他摇头道:“还是先忙你手上之事,以国之大计为重,且莫为此等闲事耽搁。”
第298章 使向阳洲
李念又一次成为了老师,在给一群人上课,不过这次没修建学校,地点是在六英宫一间宫殿内,听他讲课的是一批大秦将士和医者。
这些人选拔条件不仅要求实战能力有一定水平,有极强的侦查意识,更要求身体够健康强壮,脑子灵活,动手能力强,有不错的野外生存经验等等。当然,对医者的条件要放松一些。
这些人正一丝不苟地听着李念讲说,殿内还有人在负责记录李念所讲,方便在下课后整理成册,供听讲的人温习。
会把这些人选拔到此,倒不是要给大秦培训特种兵,而是李念要教给他们后世的一些野外生存技巧,然后让他们执行前往一些特殊地区的任务,比如前往阳洲(印度)。
印度与大秦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翻越很不容易,因此只能选择绕路,而绕路要么从南边绕过去,要么从西域绕过去。
但不管是哪条路线,都将遇到野外生存问题,西南方向要穿越热带雨林,西域则可能要遇到沙漠。
大秦现今所选择的路线是借道百越(广西到越南),再穿过后来的老挝地区,进入缅甸,最终再到达印度。
从地图上看,这条路线比较奇怪,即使要绕开喜马拉雅山脉这道天险,也应该选择从西南(贵州和云南)过到缅甸,选择穿过湖北湖南跑到广西绕路是几个意思?
这其实是因为此时的贵州和云南等地根本不是大秦的地,不归大秦管辖,且这些地方比百越之地还要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云贵的地势懂的都懂,所以历史上始皇帝征伐了百越,也没打这地方的主意。
直到汉武帝时,才正式将目光投向这,然后便出现了一个经典的成语:夜郎自大!
实则“夜郎自大”并不只是夜郎国主干了,当时这地方的其他国君也干了,问出了那个令汉使很无语的问题:汉与吾国,孰大?
足可见此地之闭塞,要是能稍微不闭塞那么一点,当地的国君也不会问出这问题,也可见此地其久不与中原来往。
并且,此地有很多夷人部落,因不知外间有更大的世界,知大汉威名,所以其等对大汉并无敬畏之心。
张骞曾派人想从这经过探索去往身毒(印度)的道路,但没有走通,一个原因是地势险峻,太难走;另一主要原因便是被当地的夷人部落所阻。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曰滇越。”
这些夷人部落要是知道大汉,了解大汉的赫赫威名,敢偷盗杀掠汉使?
正是其等无知,才敢如此行事,最后招来了武帝大军,臣服于大汉,从此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念原本以为西南应该已归于大秦,制定前往印度的计划时,打算从云贵直接过到缅甸,可结果一查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由此这计划只能作废,这鸟地方现在根本不知道大秦的威风,怕是派了使者也会遭遇汉使相同的状况。
李念只得考虑新的路线,于是便有了从百越之地绕道去往印度的这个计划,反正还要派人去占城地区(此时也属于百越)取稻种,顺便还可以考察老挝、缅甸这些地方此时的情况。
至于为啥不考虑从西域那边绕过去?
原因是那边同样绕路不说,西域国邦林立,虽不像滇国和夜郎国那般闭塞,听说过大秦的威名,但大秦毕竟还没像大汉那般给予他们沉痛的父爱,因而也不是那么的畏惧。
且西域那边未必比从百越绕路容易,要经过沙漠、高原,并非一路坦途。
最终,在始皇和李念一番研究后,敲定了从百越绕道去阳洲的计划,而计划既已定下,自然须得准备。
外派使者远行,肯定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知识,若遭遇某些意外,也好能及时处置,何况老挝、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派出的人员要跨域雨林等环境,更须得提前做好准备。
而且,这些准备在日后也用得上,无论是用于其他向外出使任务,还是用于军事之上。
李念用小木棍指着一张画在纸上的昆虫,向听他讲课的将士道:“这种虫子在你们出使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其无毒,将其头掐掉后便可食用,蛋白质是牛肉的十倍。”
可惜大秦的将士和医者们听不懂李念话里的梗,只是惊奇于在李念话中这虫子竟然比牛肉还好?
由于在来到大秦后画了很多东西,李念如今的绘画技术相当不错,不说要传达啥神意,反正画实物的形貌没太大问题。
纸上的昆虫被李念画的相当逼真,这可不能乱画,搞传意不传形,这是要科普给这些将士、医者,万一到时在需要时认不出来,可能会出大问题。
李念又道:“当然,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并不建议诸位食虫,还是希望诸位能平平安安抵达目的地,不要用到我教授的这些。”
说完这句,李念又指向画纸上的另一种虫:“这种虫也可食用,其特点是……”
听着李念又讲起一种可食用的虫子,听讲的众人在心中既惊叹又佩服,惊叹于李念的博学,知晓这么多能被食用的虫子,佩服在于这位很可能亲自吃过这些虫,真是个狠人。
也难怪人家能成为公子,深受陛下器重,光这份狠,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在李念讲完画纸上的虫后,有内侍立即取下画纸,贴上新的一张,这次上面画的是一些植物。
“如果在路途中失去了携带的粮食,这些植物也可用来充饥,有的当中还含有水分,缺乏水源时可用之补充水分,它们中所含有的水比未煮过的水要干净。”
讲到这里,李念话锋一转,道:“要再次提醒诸位,在路途之中,不能乱吃,也不能乱喝,尤其不能饮用生水。”
“在诸位将经过的密林中,生水所含有的微小之物比一般地区的水源更多,饮下致病的可能性更高。”
众人皆严肃地点了点头,事关他们的性命,当得谨慎!
李念又继续讲了起来,他不仅讲那些动植物可以食用,还有注意路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怎样紧急处理,生火、搭建临时营地、制作捕猎打渔的工具、防范野兽和如蚂蟥之类的虫豸……
这些人不仅要在李念这接受理论培训,还会有猎人过来给他们讲说如何在密林中存身,和各种注意事项,甚至有经验丰富的百越民前来指导,之后他们还会被送往大秦与百越的交界地实地演练,通过演练者才会被派往出使。
几个月后,两支队伍从大秦边境的一座小城出发,在西瓯军队的护送下前行。
说是护送,实则也有监视之意,尽管西瓯人并不觉得这两支秦人队伍能掀起什么风浪,这两支队伍人数都没过千,秦人想以这点兵力对付他们,根本不可能,但小心点总没错。
这波出使,如西瓯这样在百越中较强的势力也派了人随同,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万一秦人在出使途中能捞到好处,他们说不定能趁机分到杯羹。
这件事被上报到始皇和李念案上,李念当时便摇头,果然都不是傻子,看到大秦的动作,觉得有好处就会跟进,就像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一样。
最初时,欧陆诸国并没有大航海殖民的念头,都在欧陆拼命内卷,使劲揍远亲或近邻,而某萄牙在诸国中打架能力委实不行,卷不过这帮家伙,于是便将目光看向了大海,脑中灵光一闪:咱在陆地上卷不过这帮孙子,但大海还属于未发掘的一块宝地,大有可为。
某萄牙便率先于欧陆其他国家先一步进入大海,由于没人跟他们抢夺,某萄牙一时收获颇丰。
而某萄牙突然在欧陆上阔绰起来,又引起了欧陆其他国家的注意:这小子昨天还穷得吃土,今天咋就吃上白面包了?一夜之间从穷鬼成了富佬,此中必有缘由!
某萄牙着力于向海洋发展这种事也不可能瞒得住,很快便给其他国家知道,随即便是西方诸国崛起的大航海时代。
然而很有趣的是,大航海时代虽是某萄牙发起,但其发展反而不如后发的欧陆诸国,比较落魄。
现今百越这些部族看到大秦的动作,也想仿效,和某萄牙发起大航海有共通之处。
在考虑商议了一番后,始皇和李念决定同意:此事须得从其等之地借道,不好遮掩,就算大秦拒绝,百越人依旧能自己派人前往,更不好控制,反而让百越人参与进来,能将百越人的行动控制在眼皮底下,还能减少一些困难,像百越在密林中生存经验丰富,有利于顺利完成任务。
至于百越人是否会因此而取得很多好处,变得强盛,对大秦产生严重威胁?
李念认为可能会取得些好处,但不会很大,更谈不上对大秦产生多大威胁:百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分为诸多部族,体量相比大秦颇为有限,大秦这个巨人前进一步,其等要前进百十步才能跟上。
这便是国家体量间的差距,大国轻易走出的一步,小国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跟上。
百越人想跟着大秦脚步走,仿效大秦发展,以其等体量不仅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可能是坏事,事事仿效会将他们拖垮!
由大秦和百越各部共同组成的队伍经由西瓯和骆越之地,进入到后世的老挝、缅甸地区。
这两地虽有人居住,但无国家形成,还是诸部落各自为政,队伍便遇到了一个当地部落。
并没有多惊心动魄的过程,为使团先行探路的人先一步发现了这个部落,回来报告给使团后,使团决定与这个当地部落进行接触。
考虑到双方间可能语言不通,沟通时说不定会产生冲突,大部队留驻藏于一处,只派了三十人的队伍携带礼物接近。
这是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瓦塔村许多村民正在村里休歇,只有一些村民在外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