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坦然道:“因其屠城杀人,曹操曾因其父曹嵩死于徐州之故,以为父报仇为名对徐州展开大屠杀,且曹操还另有屠城记录。”
曹嵩被陶谦派人杀死,曹操向陶谦报仇,关徐州百姓什么事?
许多人觉得曹操真小人,刘备伪君子,因而更喜欢曹操,那是没遇到人妻曹屠城,就像没被始皇弄去修长城、广神整去修运河一样。
始皇点了点头,知道这小子是更站在民众一边,又问道:“于曹操的评语是何人所言?”
李念道:“一位叫‘许劭’的名士,这也是当时的一种风气,由名人名士来为你点评,给出一句评语,然后将这句评语传于天下,可迅速积累名望,使世人知晓。本质是世家豪强玩的一种手段!”
“其等所评者皆为世族中人,一般的百姓士卒哪能得其等评价?”
“像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有此等评言,便是那位也有‘卧龙’之号。”
闻言,始皇有些许失望。
他本想着那位是出自民间的一位大才,然后以其才匡扶天下,挽救社稷,未想竟也出身世家豪族,但想想也知不可能出身自普通民众间。
普通民众求生已不易,有几人能读得起书,识得起字?
始皇没再问,李念继续道:“天下纷争,战乱不绝,唯有雄才大略者方能从此间胜出,而无大略也无雄才者自然会被淘汰。”
“公孙瓒、吕布、袁术、袁绍等都逐一殒没!”
李念将这些诸侯的事简要向始皇三人讲说了一遍,辕门射戟让始皇三人也感叹吕布勇武,可惜此等将才最终命丧白门楼。
但吕布死的也不算冤枉,其反复横跳,导致人们惜其勇武,却又对其忌惮,不敢再用其才,毕竟谁也不想吕布给自己加一个“义父”的buff。
袁术、袁绍这两兄弟,袁绍好谋而无断,袁术更是有些愚蠢,大势未明,其并不占绝对优势,竟迫不及待想要称帝。
以袁氏所留下的资源,两兄弟本很有希望夺取天下,却被两人都给玩崩。
李念也讲说了些演义中的经典桥段给始皇三人,如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势已去,曹操一统北方基本已成定局,建安六年九月,曹操南征刘备,将刘备撵到了刘表那。”
蒙恬面色古怪:“这刘备逃了很多次了吧?他所投奔过的主公也不比那吕布要少。我记得他在黄巾起义时就参与了平叛,建安六年距黄巾起义有近二十年了吧?却依旧一事无成。”
事没干成,但跑路功夫一流,不管是何险境,都能逃得性命。
这也算是一种不得了的本事。
李念点头笑道:“是逃了很多次,但‘有志者事竟成’,刘备虽未成事,命却还在,总会有机会,而这机会就要到了。”
“如果能让曹操再选一次,曹操很可能不会选择让刘备逃到荆州。”
“因为刘备在此地遇上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人,蜀汉第一臣、千古名相,诸葛丞相!”
“这位也是后世诸多帝王梦寐以求的臣子,历代大臣向往之楷模,华夏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后世人所敬仰的华夏先辈,智慧之代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正因为诸葛丞相,后世人们听到有人姓‘诸葛’,第一反应都是此人绝对很聪明,不可能是个蠢人!”
听李念终于讲说到那位,始皇三人打起精神,想认真听一听这位究竟有何等大才,竟能影响这么大。
李念道:“对自己多年到处奔走,却一事无成,刘备也有感触,他被曹操赶到荆州后又蹉跎了数年。”
“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刘备言‘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在这点上,刘皇叔不及他老祖宗刘邦,刘邦绝对不会这样emo,反而会乐呵呵地在村头看狗打架。
“但他的时机到了,荆州有名士号‘卧龙’,躬耕于南阳,未曾闻达于诸侯,却被徐庶告知于刘备。”
“这徐庶也是一位人才,为诸葛丞相之友,在诸葛丞相出山前佐于刘备,屡立功劳,可惜由于其母为曹操大军所捉,不得已只能离开刘备,身往曹营。”
这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徐庶是在告知刘备关于诸葛丞相的消息之后,才被曹操大军俘获了母亲,不得已去往曹营。
第310章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蒙恬道:“这徐庶也是一忠孝之人,可惜其母被曹操捉住,忠孝难得两全。徐庶到了曹营后,当不会多为曹操出力!”
李念笑道:“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徐庶到了曹营后,应当没咋为曹操出谋划策。”
“太和二年,诸葛丞相率军北伐时,听闻徐庶和石韬官职不太高,曾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石韬也是诸葛丞相之友,曾与诸葛丞相、徐庶、孟建一同游学,诸葛丞相曾评价三人之才:‘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反问诸葛丞相能至何位,丞相只笑而不言。”
蒙恬笑道:“‘笑而不言’已然在告诉他们,诸位之才能为一方大员治理地方,但他之才却能治理一国!”
尽管李念还未讲说这位诸葛丞相的功业,但从那些称号和后世人对其的崇仰已证明这位诸葛丞相确有其才。
李念笑道:“徐庶官职不太高,当是其在曹营时没尽心为曹魏出力。徐庶的事迹也被传扬到后世,其成为了孝子典范,留下了一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再说诸葛丞相,其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在其八岁那年,父诸葛因病去世,便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丞相躬耕于南阳。”
“此时诸葛丞相已有才名,只是知晓的人没那么多,也并未引起诸侯的重视。”
“当然,就算引来了其他诸侯重视,也没用,丞相是不会追随他们。”
听到此处,始皇道:“莫非诸葛孔明早已定下要追随刘备?”
李念笑道:“也不能说定下,而是以丞相的为人不会看得上其他诸侯,如魏武曹操虽雄才大略,却奸诈凶残、杀人如麻,且丞相对大汉有极大好感,丞相又怎会出山去辅佐曹操?”
“至于别的诸侯,也不比曹操好到哪去,只有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又讲仁义,虽屡战屡败,却能矢志不渝。”
“如果刘备也达不到诸葛丞相心目中的主公要求,臣认为丞相可能一生都不会出山。”
所以说,昭烈帝既是丞相的天选,也是唯一,丞相同样是昭烈帝的天选,也是唯一,君臣相得才成就了这段历史佳话。
李念道:“在得了徐庶推荐后,刘备便专程去丞相的住处拜访,但不知是丞相有意试探,还是恰好真有事,刘备去了两次,都没见到丞相。”
“到了第三次,才终于得见丞相,但他们到的时候,丞相正在午睡,刘备也未惊动,一直在屋外站着,等到丞相自己醒来后,才受丞相邀请入内相谈。”
始皇笑道:“这应是诸葛孔明有意试探刘备,君择臣,臣亦择君,尤其是诸葛孔明这等大才,定会观刘备是否值他辅佐。”
李念道:“臣也是这般认为,刘备三次拜访,还在外等丞相睡醒,让同行的关羽、张飞都已不满,认为刘备受了折辱,若是某些诸侯只怕早已拂袖而去,或是强行将丞相捉走,但刘备不仅他不计较,还安抚了关张二人。”
当时,丞相可没有那么大的名气,而刘备就算落魄,也已是名满天下的刘皇叔,能大度容忍丞相,已算极其重视厚待。
“丞相醒后,将刘备请进茅庐,与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为其制定发展策略,丞相与刘备的谈话内容被记录了下来,流传至后世,被称为《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属于上学时要全文背诵的课文,当年背时没有多深的感触,只当作一个任务完成,现在回过头来,那是一段历史佳话的开始。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听完《隆中对》全文背诵后,始皇评价道:“将常有而帅不常有,一地之官常有而一国之官不常有,诸葛孔明便为谋国为帅之人。”
刘备先前之所以到处乱窜,一事无成,便在于他们这个集团没有头脑,没人为他们规划发展方向,不知道具体该朝哪发展,也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分几个阶段,因此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但丞相同皇叔这番交谈,让皇叔明确了他要走的道路,有了具体清晰的目标,不再迷茫。
从后世看,《隆中对》的策略好像就那样,不是很难啊,我上我也行,但上了真不一定行。
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透彻地看清天下大势,还要给出能实现的发展目标,不是啥人都能做到,尽管《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有不少并未实现。
“这段皇叔三次拜访丞相的佳话也被传于后世,化为一个成语‘三顾茅庐’,为后人所铭记,那位大唐诗圣曾有《蜀相》写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也是一首上学时必背之诗,在李念背完后,始皇三人在心中默默品味了一遍,此诗不长,却浓缩了那位诸葛丞相的一生。
只是这个故事似乎并不完美,不是个好结局,那位诸葛丞相并没完成他的夙愿,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便是证明。
但直到死前,身为两朝老臣的那位还在为他的愿望领军征战,那时他的年龄应该已经不小了吧?
当真是忠臣义士!
可惜终究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更改蜀汉的结局,最终魏蜀吴三家尽归于那晋。
不对,李念这小子不是说魏蜀吴三分天下,那最终统一天下的也当是三家之一,这晋是从哪冒出来的?
想到此处,发现华点的始皇问道:“那晋是何方势力?何人所立?为何不在魏蜀吴三家之列?”
李念一愣,始皇的思维咋突然跳到了这上面?
但他还是回答道:“晋是司马氏所建,司马氏原为曹魏之臣,但曹魏宗室衰弱,而司马氏逐渐势大,最终将曹魏取而代之,并将蜀和吴灭去,使天下重归一统。”
“说来,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和诸葛丞相正好在历史上相反,两者才智颇有相近处,可其他方面……”
“诸葛丞相号‘卧龙’,司马懿号‘冢虎’,诸葛丞相一生忠义,司马懿却狡诈背誓。”
“后世有人调侃,司马懿从洛水河边射出一支箭,贴着李靖的头皮飞过,正中李善长的眉心。”
李念解释道:“李靖是大唐开国将领,战功赫赫,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们和司马懿的关系是司马懿在夺取曹爽权力时,曾在洛水河边立誓,承诺曹爽只要交出兵权,便可保留其富贵爵位,不会动其家人。”
始皇道:“然而司马懿背誓了?”
李念点头:“司马懿不仅灭曹爽满门,还杀了曹氏宗亲数千余人。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便是,自此后,华夏再很少有人相信誓约,导致君臣猜忌不断,臣子一旦功高震主,便会被君王忌惮斩杀。”
“因为在他们之前有司马懿这个前车之鉴。在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在世时,司马懿还算老实本分,可他很能活,硬生生熬过了这三位,终于等到机会夺了曹魏权力,给晋打下基础。”
“后世有人认为李靖和李善长便是受了司马懿的害,李善长被洪武帝诛杀时已年过古稀,但依旧让洪武帝担心李善长还能活,万一等其死后,再效仿司马懿之旧事……”
“李靖的下场比李善长好,因为他遇到的是大唐太宗皇帝,李靖确实战功赫赫、领军能力突出,但太宗皇帝同样擅领兵。”
“在历史诸多皇帝中,大唐太宗的军事能力当称第一,因此他不怕有臣子功劳大。”
这司马懿还真是作孽,要是没他那番作为,说不定李靖不会一生担惊受怕,李善长也不会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被洪武帝诛杀。
蒙恬评价道:“司马懿背誓夺权,乃为祸之道,晋立国根基不正,必定社稷动荡。”
李念笑道:“所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不讲忠义礼智信,因为在司马懿背誓言,司马昭令成济当街弑君后,就没有忠义。”
这话让始皇三人一怔,这司马氏玩得够野,竟连当街弑君都干得出来,以此立国,晋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朝代。
“历史上有两次洛水之誓,第一次是光武帝刘秀为了招降朱鲔,指着洛水立誓不杀朱鲔,后来果真没杀。”
“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更显得诸葛丞相忠义高洁。”
“刘备在白帝城向丞相托孤时,曾对丞相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终丞相一生,未曾逾越半步,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先帝托孤,让其可以自取却未自取,反而继续忠心耿耿为第二代君王效力,一个却背誓夺权。
难怪后世帝王都希望有诸葛孔明一样的臣子!
这样的大臣又有能力,又忠心,如何能不喜欢。
李念继续道:“在《隆中对》之后,诸葛丞相拜刘备为主公,正式出山。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位,当时的曹操已统一北方,率大军南下荆楚,准备将天下一统。”
“听到曹操南下,刘琮遣使投降,丞相曾劝说皇叔在这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但皇叔不忍。”
“他在荆州待了好几年,深受刘表关照,如何能在刘表刚死不久,便从其子手中夺取荆州?”
“这也许确实是皇叔的一个机会,换作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妻曹,大概不会放过,然而皇叔放弃了,他道:‘吾不忍也。’”
始皇三人听后唏嘘。
始皇在心中暗想,如果换作是他身在刘备当时的环境下,是否会放弃这等机会?
他很快得出了答案,他必定不会放过,刘备这般选择属实不是一个合格帝王该有的选择,但那句“吾不忍也。”却让始皇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这是温暖浪漫的感觉,让历史不再那么冰冷,历史不只有铁血沙场,权谋利益,也有一段段温柔的佳话,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始皇感叹:难怪刘备能得关张追随,能得诸葛孔明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