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持“大秦蛮夷小国论”的王公立马反驳道:“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哪有这么巧的事,我等祖先千年前远征,正好征伐的就是秦人祖先?”
“这定是秦人知道此事,故意编造出的谎话!”
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这名孔雀国王公底气十足道:“秦人知晓此事发生在千年前,未有详细记载,我等无法证明其等在说谎,所以才编造了这等谎言。”
“秦人狡诈,其言不可深信!且即便其言为真又如何?”
“今时乃千年之后,我等非祖先,不会再败给秦人,反倒是……”
这名王公看了眼其他王公大臣,方才出言反驳时的急切已不见,变得从容不迫:“正好借此机会报祖先之仇,迎回祖先骸骨。以往不知可不做,今时已知,岂有不做之理?”
那可是一个对秦人出兵的好借口迎回千年前的祖先骸骨。
另一大臣道:“不妥,未听那秦国使者说,秦国可出动数十万大军,发起百万兵力级别的大战,吾国未必能胜!”
说“秦人狡诈,其言不可深信!”的王公道:“那长平之战明显是秦人编出的谎话,还有那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兴许其事为真,但必不可能有这般多人。秦人不过是想让我等不小觑其等!”
那大臣道:“可万一是真呢?”
见双方又要为秦国人争吵起来,孔雀国主道:“众位,我已说过莫要因秦人争吵。此事到此为止,时日已不早,都退下吧。”
有王公大臣还有话想说,但见孔雀国主面无表情,似乎不想再听他们多说,众臣只能行礼告退。
但并不是所有王公大臣都真的退下,一些王公大臣在退下后又悄悄返回,他们被引到另一间宫室。
这些王公大臣是孔雀国主一派,当今的孔雀国主虽即位才两年,但想干些比较大胆的事情,比如他信奉耆那教,想打压因他祖父而繁荣起来的佛教。
可佛教势大,信众遍地,在王公大臣中也有不少人信佛教,他虽为王,也不好立刻便强令打压,自然得拉拢一批人。
说来,孔雀国其实并不像孔雀国王公大臣说的那般繁荣强盛,反而已在走下坡路,在阿育王死后,多地不尊王令,闹起了独立,偏偏孔雀国的国王还没办法解决。
如今的孔雀国是猪鼻插大葱装象!
现在即位的孔雀国主对这种形势也没法解决,因为孔雀国本身的问题太多,佛教僧侣便是其中之一。
佛教僧侣不干活不纳税,占有大量土地,修建诸多寺庙,成天还要信众捐纳,给孔雀国的经济生产发展制造了严重负担。
而且,许多孔雀国人因为见佛教僧侣生活安逸且悠闲,主动出家为僧。
毕竟他们辛辛苦苦耕种干活,收成却既要缴纳赋税,还要给僧侣老爷们捐纳,那何不成为僧侣老爷们的一员,一起悠闲又快乐?
从孔雀国的发展讲,必须要将佛教给按下去,从个人的信仰讲,他也不信佛教,他跟老祖宗月护王一样信的是耆那教,跟祖父阿育王不是一个路子。
如今佛教势大,自然也就挡了其他教派发展的道路,只有将佛教打压下去,把佛教占有的蛋糕抢过来,他们才能得到发展。
由是,孔雀国主手下聚集了一批信奉耆那教和不喜佛教的王公大臣。
这耆那教是一个有些意思的离谱教派。
其比佛教出现得更早,教义讲究不敬神,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成道,不歧视妇女,反对杀生,反对婆罗门教,反对宿命论,主张在苦修时断食,导致有教徒在苦修时被饿死。
建立孔雀王朝的那位月护王便是位虔诚的耆那教徒,在晚年便自己绝食饿死。
这也是认为月护王并非出身刹帝利,而是一位首陀罗的原因之一。
如果月护王出身刹帝利,那其没道理去信奉反对种姓制度的耆那教。
耆那教的思想影响深远,佛教借鉴过其,某位圣雄非暴力不合作也借鉴过。
孔雀国佛教虽有反对种姓制度的思想,但实际是睁只眼闭只眼,既不宣扬,也不否定,双方和睦共处。
而耆那教却在到处宣扬,只是一般人受不了它那离谱的规矩教义。
像其反对杀生,禁止从事一切和杀生有关的行业,连农业也包括在内,还要求人在苦修绝食,搞不好苦修没得道,反而得开席。
但非常有趣的是,耆那教在现代的印度也依旧存在,反而佛教却不见了,大概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教义和规矩,才能持续存在下来。
见人已到齐,孔雀国主道:“让众位过来,是有事要与众位商议:一、耽摩栗底的人已派僧侣前往大秦国。”
这事好理解,耽摩栗底是孔雀国有名的佛教兴盛之城,其等派僧侣往大秦国,明显是看到如今的王信奉耆那教,怕佛教受打压影响到他们,去大秦国传教留后路。
一人道:“王,耽摩栗底那些人想要到秦国传教,他们在给自己准备后路!”
孔雀国主点头道:“我也是这般以为,但对此事,众位认为当如何处置?”
沉默了会儿,一人道:“王,不如让他们去吧,其等若真能在秦国传教成功,就不会再将心思放在吾国,到时其等离去,我教便无须与其等交恶。”
另一人反对道:“倘若其等在秦国传教成功,却不想离去,仍觊觎国内,又当如何?到那时,其等有秦国为退路,更难处置。”
这话在理,佛教要是跑到了秦国,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很可能会变得更加麻烦。
实际上,他们属实想多了,且不说佛教在如今的大秦能否扎根,就算成功扎根,在华夏的文化影响下,也会变成华夏佛教,然后不会再传回他们这。
“王,应当速派使者往那秦国,与秦国之王讲明佛教弊缺,不可让其允许佛教在秦国内发展壮大。”
要想压制佛教,不仅不能让其跑路,反而要尽可能封锁它的退路,断绝其翻盘再兴的机会。
孔雀国主道:“当以此策行事,我会书信一封送于秦国之王,向其陈说佛教弊缺,使之晓佛教之害,勿让佛教于秦国生根。”
这件事算是议定,孔雀国主又道:“对秦国,众位有何看法?当如何与秦国相处?”
之前虽和众臣谈过此事,但那时还有其他势力派系的王公大臣在,其等会因为利益和其他因素,给出的看法也不一样。
现在这都是他自己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在意见上会更趋近。
一人道:“秦国使者所言真假尚不确定,当如王所言,谨慎待之。”
“倒是秦国使者言秦国境内有学派,却无明确的教派,且学派都须遵守律法,此点或可借学,当遣使者往秦国观摩,观秦国学派,看其等如何管那诸子百家。”
在听到姚直讲说大秦虽有诸子百家,但诸子百家是学派,而非教派,还要听从王令,遵循律法时,孔雀国主便在想要是他们孔雀国的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也能如此,该多好。
现有人提出派使者往秦国调研观摩,正中孔雀国主心思,道:“此事可行。”
第324章 大秦新年贺
在姚直等人往孔雀国出使,还未到达孔雀国时,大秦,李念正在上朝。
他不常来上朝,但今日不同,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日,十二月初一,始皇帝便是在去年的这天举行称帝大典。
既代表始皇称皇帝已有一年,也代表大秦过去了一年。
这一年,是大秦调整国策,重新构建战略布局,焕发新机的一年,他作为大秦改革的重要设计者,自然得参与这次朝会。
今天的朝会和平时朝会有很大不同,大臣们穿着新发的朝服,上面的图案和纹饰比之于去年的朝服有所变化。
新的一年了,新年穿新衣,当有新气象。
同时,这也是一种给大臣们的新年福利,李念自然也不例外,穿着身始皇刚赐下的黑色公子服。
今日的大臣们也非常和谐,众文武都暂时搁置过往成见。
都知道今天是始皇帝称帝一周年的大好日子,在今天争闹,那是不给始皇帝面子。
也只有淳于越这种头铁、不通人情世故的二愣子可能不看情况蹦出来,将大家的兴致都给搅黄。
但根据李念的观察,这位淳于博士好像并没有要跳出来的意思,反而整个人挺乐呵。
过去的一年,这位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像历史上记述的那般头铁。
大概是在制舆台做事,让其更加接触了解了民间的消息,知道了他们原来的一些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他们自以为的某些东西并不能治理好国家。
但这是好事,从大的方面来说,连淳于越这种人都能发生改变,证明大秦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小的方面说,他的到来变相拯救了这些儒生,化解了“焚书坑儒”的惨剧。
连淳于越都挺乐呵,其他文武大臣自然也面带喜悦,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欢快氛围。
这种喜气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的春节,但实际上,十二月初一还真可以认为是大秦的春节。
因为在去年称帝大典时,始皇帝便将这一天定为新年。
在原本历史上,这个日子本是十月初一,但由于李念,始皇帝称帝推迟了两个月。
今天的朝会并不只大秦众文武,还有许多其他的人,但和大秦众文武一样未进殿,正在外等候。
李念便看到了蒙恬带领的海军学堂队伍,韩信、赢舜英所在的六英学宫代表队,诸子百家队伍,大秦工师队伍,各郡队伍,身在各地为王的大秦诸公子派回的代表人员,大秦国际学院代表队,代表匈奴的队伍,代表百越的队伍……
除匈奴和百越外,东胡、月氏、和乌孙一些国家也派了使团过来,只是人不多,也未和大秦正式建交。
其等打的什么心思,始皇和李念都清楚,由于过去一年,大秦搞出的一些动静,想过来一探大秦底细。
东胡、月氏队伍里的人正和匈奴队伍中的人大眼瞪小眼,但没人破坏今日喜庆的氛围。
随着一名内侍高声喊道“吉时已至,众臣觐见”,文臣由首相王绾带领,武将由王翦率领,进入章台宫内。
只见章台宫大殿也被修饰过,铺了红地毯,做了许多节日才有布置。
如殿内的灯盏用了红色的灯罩,上面绘了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奇珍异兽图案,写着大臣们留下的新年祝词。
这当然是李念提议的,既然是过节,自然要有过节的气氛,但效果出奇的不错,众文武都很愿意接受并参与进去。
进殿后,王绾和王翦领着大秦众文武向始皇行大礼参拜,并向始皇帝送上早已准备好的新年贺词。
“臣王绾(臣王翦)祝陛下万寿无疆,大秦风调雨顺,天下万民安乐!”
始皇帝穿着新衮服,坐在龙椅上看着众臣向他送上新年祝词,笑道:“众卿平身,大秦有今日,朕有今日,皆仗众卿之助,望在今年我等君臣仍能同心协力,使大秦更为强盛!”
在王绾和王翦带领下,众臣齐声应道:“臣等必将尽心竭力,让大秦更为强盛!”
众臣起身立于殿内后,蒙恬带着海军学堂的学员进殿,向始皇帝送上新年祝词:“大秦第一海军学堂全体师者学员祝陛下寿与天齐,万事胜意,大秦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蒙恬没在大秦众文武序列中,主动跑去带领了海军学堂队伍。
始皇帝笑道:“诸位是我大秦未来海军之基,望诸位好生学习,努力向上,在日后为我大秦拓万里之海疆,护我大秦海域之泰平!”
蒙恬领着海军学堂众师生代表道:“我等定不负陛下所望,努力学习,为大秦开拓海疆,护卫海防!”
听到这番对话,在殿外的外邦代表皆心中暗动,这大秦现在已经很强,可还有这般昂扬向上之志,对他们可未必是件好事。
有大秦这么强大的近邻在,如睡榻之侧有一头猛虎,如今猛虎虽未食人,但日后谁说的准呢?
韩信和赢舜英领着一批六英学宫的学子进入殿内,向始皇送上学宫的新年贺词:“六英学宫全体学员祝陛下福寿无尽,功禄无穷,愿新的一年,大秦山河无恙,万民安居。”
始皇帝看了眼韩信,又看了眼出任学宫代表的女儿,笑道:“平身,朕曾听李念讲过一篇叫‘少年中国说’的雄文,其中有些话记忆尤深,今日,朕便将这篇雄文送给诸位!”
这让在殿内的李念心里有些尴尬,嘴角微微抽了下,这东西被始皇今日传播出去,定会被人认为是他所做。
一听是李念讲说的,六英学宫众学子代表立刻来了极大兴趣,尤其是韩信和赢舜英:一个认为这是李师所作,一个认为这是她未来夫婿所作……
众臣也很感兴趣,想知道这位李念公子作了何等文章,竟可被陛下称为雄文。
蒙恬一脸笑容,他注意到了李念抽动的嘴角,这应该不是李念所作,而是后世其他人作的,但在如今的大秦,也得变成李念所作。
始皇帝道:“‘中国’一词出于周时,其原本是指周,但如今也指我大秦、指华夏。莫非我大秦当不起‘中国’之称?”
没人回答这个问题,始皇帝也不需要有人回答,他道:“在这篇雄文中,称少年为‘红日’、‘乳虎’,‘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始皇并未按李念说的《少年中国说》全文讲给六英学宫学子们,而是对内容进行了截取和修改,像“潜龙腾渊”就不适合在这时代用来形容少年学子。
龙常被认为是神圣,与帝王相联系,以“潜龙”形容少年学子,说他们有帝王之姿?
但即便是修改过后的《少年中国说》,依旧吸引众人,其中那种少年意气风发、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意境透字而出。
少年真好啊,他们的未来还很长,人生的路途才正式上路,还可以有很多期望。
将修改后的大秦版《少年中国说》送给六英宫学子后,始皇帝笑着又道:“诸位为我大秦有为之少年,希望能如此说中一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茁壮成长为我大秦栋梁,铸造更强盛伟大的大秦!”
六英宫众学子代表十分激动,皇帝陛下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太深了,竟然将这篇雄文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新年礼物!
韩信、赢舜英领着他们道:“我等必不负陛下所望,将成大秦有为之少年,为大秦之强盛而努力!”
殿外听到这些话的外邦人员心头更加沉重,这《少年中国说》是篇好文章,可惜要是不发生在大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