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76节

  始皇帝又问道:“以你观之,这孔雀国何时将亡?”

  对这个问题,甘煜思索了一阵,方才回道:“回陛下,以臣观之,这孔雀国若无外敌,当还能支撑二三十年,倘若遭遇外敌,其在数年之内便会亡灭。外敌越强,其灭亡越速,以大秦兵锋之锐,只需数万军便能使其亡灭!”

  关于孔雀国何时将亡的这个推断没啥大问题,孔雀国运道好,晚期时一直没能遭遇强大的外敌,使其在阿育王离世后,又苟了好几十年,直到被权臣布舍耶密多罗.巽伽弑君篡位。

  只是关于大秦要用多少军能灭亡孔雀国的推测有些问题,数万实在是多了,李念认为一万大秦精锐足以灭了孔雀国。

  大唐王玄策灭中天竺时,率领的吐蕃兵和泥婆罗兵还不足万人,借来的不足万人之军便能灭掉中天竺,以大秦一万精锐攻打这时的孔雀国,属实是给孔雀国面子。

  甘煜退下后,殿内众臣便讨论起来,李斯道:“此国富庶,合该为我大秦所有!”

  没人反驳李斯这句话,都认为大秦要将这地方给夺下来,相比什么脚盆列岛的银山,迎洲、合洲的矿藏,这阳洲孔雀国更加重要。

  因为银子和矿藏没法直接用来吃穿,可孔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却是实打实能给百姓提供吃穿的。

  而孔雀国要不是物产够丰富,民众能获得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的吃喝,孔雀国上下也整不出那种种奇葩的活。

  想想给佛教修几万座寺庙,再给耆那教修几万座寺庙,还要养王公贵族、大量僧侣,要不是物产颇丰,能够消耗得起?

  这让始皇帝和众臣对孔雀国的土地都生出了极大的兴趣,这地方就该归大秦所有,成为大秦的生产基地,来供养大秦。

  三哥之所以在后世被称为带英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其能给带英供应海量物资便是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二战结束,鹰酱和毛熊联手瓦解殖民体系,三哥脱离带英独立,导致带英物资缺乏,差点连黄油都吃不上,还闹出了一个在非洲种花生的带英大善人笑话。

  只是……

  王绾道:“孔雀国虽好,可其离大秦甚远,大秦之军如何好至?纵使大军能够过去,将孔雀国征服,又如何治理,将其国产出送回我大秦?”

  王绾不反对出兵去孔雀国,因为如果能拿下孔雀国,将之化为大秦的生产基地,对大秦的提升太大了,饶是他也忍不住心动。

  听了王绾的问题后,始皇帝朝李念看了一眼,李念当即领会始皇之意,出声回道:“首相所问有理,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孔雀国之地再好,于我大秦也无用……还请陛下差人将世界地图送到殿内!”

  随李念的话,很快,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被抬进了大殿,这是始皇帝差人所制。

  李念起身走到地图前,接过侍卫递来的一根小木棍,指着地图讲说起来:“从地图上看,孔雀国与我大秦似乎不远,只需从陆上往西南而行便可到达。”

  始皇和众臣都看着地图,听李念讲说,他们想起李念曾和他们说过的东西,两国看似不远,实则有一处极高山脉相阻。

  “然而事实上,此地山川极高,路甚为难行,若要从此过,倒也不是不能,只是所需代价很高,往来所得收获可能不及付出,且效率不高!”

  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过去,一次能组织多少人、带多少物资,收获和成本相比有多少,一年能组织多少次?

  李念觉得走这条路,收获可能远不如付出,他将木棍又向另一边指去:“直接翻越那片高山不可取,那么如果还想从陆上过去,则要选择绕路。一条路是从这边,径百越之地过去,即是姚直、甘煜等出使所行之路。”

  “此路的问题,陛下和诸位也知晓,虽无须翻越世界最高之地,可一样山川难走,密林难行,且还需途经百越部族,同样不容易。”

  李念又将木棍在地图上换了个地方,点出一条路线,“还有一条绕路的选择是从西域绕过去,从这绕至孔雀国。”

  “此路依旧难走,西域诸国并不为我大秦辖属,倘若派兵从其国借道,其等定难同意,且西域有沙漠戈壁,不比翻越高山、穿行密林容易。”

  听了李念之言,众臣已明白其意,从陆上去往孔雀国,走都能走得通,只是比较难走,成本较高。

  所以,依这位之意,是要从海上去往孔雀国?

  众臣看向地图,看着大秦的海岸,再看了看孔雀国的位置,寻思琢磨要从大秦的何处出发,从海路抵达孔雀国。

  从地图上看,从海上过去也不容易,绕的路比从陆上更远。

  李念笑道:“大秦要想向孔雀国出动大军,并将之纳入治理,最好是从海上过去。海上的路途看似比陆上更远更绕,但实则海路有一比陆上更大的优势,即海路的运力比陆上更高。”

  “一艘舰船一次所能运回的物资远胜过人挑马扛,且海路只要掌握准确的航线,较陆路更为顺畅,陆路需翻山越岭、经过密林,海上却不需要。往返一趟未必会比陆路慢,甚至会更快!”

  “我大秦之军可从海路去往孔雀国,从孔雀国所得物资,也可自海路运回。但具体从何路线过去,还得再议,也还得准备!”

  大秦不可能现在就发兵去往孔雀国,还得做许多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情报准备、物资准备等等。

  李念也没想过立刻就把孔雀国给吞了,但可以有一个向这方面发展的规划,让众臣向这个方向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不得长久。

  回答了怎么去的问题,李念又道:“只要我大秦之军能够过去,以孔雀国的实力根本不能与我大秦对抗,将之征服攻占,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在这点上,众臣都持同样的态度,相信大秦军队只要过去,孔雀国绝无可能抵挡。

  “现今孔雀国高种姓,实则不是当地的原住民,而是一群被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者,其等征服了原住民,并带来了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能征服原住民,我大秦又为何不能征服其等?”

  “这种姓制度虽不是好东西,但长久扎根于孔雀国人心中,早为孔雀国民众接受,甚至甘心主动维护,大秦若有朝一日治理孔雀国,不可贸然对此进行改变!”

  贸然进行改变,不一定会让孔雀国的低种姓感激,反倒可能会激起仇恨反抗。

  毕竟人家当奴隶当得挺开心的,你竟想剥夺他们当牲畜当奴隶的权利?

  那可不得成仇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满足他们的心愿,继续将他们当牲畜使唤。

  李念道:“种姓制度虽多有弊端,然对大秦治理孔雀国却有好处,孔雀国民众已习惯种姓制度,在其影响下变得驯服温顺。”

  “因而,只要我大秦之军将孔雀国击败征服,再向其等宣称我大秦子民皆为高种姓,当能趁势为其等所接受!”

  不说别的时代,但在大唐时,唐人在天竺百分之百是高种姓,就算是“正雅利安旗”的婆罗门老爷见到大唐子民,也得发憷,不敢摆谱。

  可惜,大唐从未将天竺视作过对手,因此连王玄策灭中天竺之功也不被重视。

第338章 造一大秦之教

  对于大秦子民是孔雀国高种姓这点,众臣未有反对。

  这不理所当然的吗,难道还要让大秦子民在孔雀国是低种姓?

  “保留种姓制度,既可拉拢孔雀国中高种姓,又可稳住低种姓,还可保障大秦子民在孔雀国中地位。”

  “倘若不保留种姓制度,将我大秦子民定为高种姓,孔雀国那些低种姓只怕还会看轻我大秦,不将我大秦当回事!”

  众臣闻言想了想,那孔雀国民众确实离谱,这种不正常之民,可能真得用不正常之法治理。

  因为他们头脑本身就不似正常人,将其当人看,未必会觉得你友好,更可能会觉得是你弱,他们自己很牛,你是怕了他们才被迫对他们友好,于是气焰嚣张,得寸进尺,想在你头上拉屎拉尿。

  反倒是不将他们当人,狠狠地拿皮鞭抽打他们,他们越会认为你很厉害,赞美服从于你。

  “孔雀国国情异于我大秦,在我大秦的某些政令不可急于在孔雀国实行,须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一定调整。”

  “在主要政令国策不变的情况下,某些政令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

  “这不仅是大秦对于孔雀国的治理策略,也当是日后大秦对其他非华夏文化地区的治理方针。”

  “李某知晓陛下和诸公都希望天下政令统一,然此事不好做到,强行去推行会出现很多问题。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历史上的大秦就犯了这个错误。

  太着急让各方面全都一致,未曾考察到其他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让民众积攒了一肚子怨气。

  但这世界的大秦在李念引导下,没有这么心急,更显从容不迫。

  对李念之言,王绾、王翦、尉缭人等都持支持意见。

  治国不是一夜一个时辰的事,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程。

  始皇问道:“何为‘主要政令国策’?”

  始皇心里清楚,他是故意问,好让李念回答。

  李念道:“承认为我大秦疆土,是大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认受大秦朝廷治理,承认大秦律法,如其等会根据当地情况颁发一些政令,但这些政令须得经大秦朝廷同意,并在我大秦律法规定之内;”

  “承认陛下为大秦之君,承认并使用我大秦语言文字,使用大秦钱币,进行大秦化教育……”

  “以上便是臣认为的‘主要政令国策’,尚不完整,还得与陛下和诸公再商讨定夺。此为底线,不可逾越!”

  众臣听后皆明,允许孔雀国这些地方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不同于大秦本土的政令,但设下底线,不可跨过。

  王绾点头道:“的确得定下底线,否则其等便不是我大秦之地,而是另一国邦,会在日后生祸。”

  李念道:“对孔雀国的具体治理,臣也有一些想法说与陛下和诸公。臣以为可择一位或数位总督过去治理,为此地政务、商贸、军事之长,总督人选由陛下和朝廷商议定夺,须给总督定下任期,任期不可过长,亦不好过短。”

  “总督的人选最好是大秦本土之人,任期到后,不得连任,当被召回朝廷述职……”

  始皇和众臣思考起来,这其实是带英、某牙等国在后世殖民时所采用的一种制度,效果还算不错。

  李念又道:“如果不设总督,也可以将一些公子分封至此,譬如孔雀国,孔雀国疆域不小,可划分为数国,每一国皆可交由一位公子。”

  李念并不关心将诸位公子分封到海外后,这些地区在以后会产生动乱,诸位公子所分封的国会打起来,他的目标很明确:让华夏文明传播出去,给这个世界染上华夏的色彩。

  乱就乱,打就打呗,只要最终肉是在华夏的锅里就成,仍旧属于华夏文明,没被外人给夺走就好了。

  始皇闻言看了眼李念,却未说什么,他现在已经懂这小子做事的意图,以华夏文明为上,大秦都要往后靠。

  李念继续道:“在治理之时,要严格推行我大秦的政策,将大秦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传播至这些地区。不仅要强令,还要采用一些方法对当地民进行吸引,使之从异邦之民化为我大秦之民!”

  “征服一地,肉身征服易,思想征服难,也即口易服而心难服,唯有从思想上将异邦之民转为大秦之民,才能长治久安。”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认真听了起来,只听李念道:“我大秦子民和当地民是不同的,当地民只要不蠢,肯定也明白这点!”

  “像大秦在征服孔雀国后,其等定会觉得我大秦子民更高贵,他们要差于大秦子民,因此想成为真正的大秦子民。我们不仅不能绝了他们这种念想,反倒要给他们一条路!”

  “但这条路不能给的太容易,容易得到之物,往往不会感到珍贵,只有得到的过程艰难,才会认为贵重难得!”

  “可设立标准,根据其等向大秦捐纳的财货多寡,对大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掌握程度来进行评定,达到标准者方可得到大秦子民的身份认证。连大秦之言都不会说,大秦之字都不会写,也好意思做大秦子民?”

  “还可对其中一些有突出贡献者进行认证,像异邦之民中那些才智卓绝之辈,像其中为我大秦立下功劳之辈,可用此方式招揽为我大秦所用。”

  “此举既可增加我大秦可用之才,亦是在削弱异邦之民,其等族内才智之士被我大秦招走,其等叛乱造反的可能便会降低!”

  这句话说到了始皇帝和众臣心坎,将异邦之民中的才智之士招走,不仅是增强了大秦的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异邦之民的力量。

  “陛下和诸公莫要小看这策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大秦在其他地区的人口都不会很多,想要治理人数占据优势的当地民,必须得任用当地民,譬如在当地驻军,大秦能派多少军队过去?”

  “像平时维护当地治安、征收税赋,还得用当地之民去做,若不予以其等好处,其等怎会甘心为大秦办事?”

  始皇帝和众臣也立马反应过来,是啊,即使大秦征服了孔雀国,也不可能立刻派多少人过去,肯定得用当地民来办事。

  而要让当地民忠心,甘心为大秦办事,成为大秦走狗,给他们一个大秦子民的身份认证既有效,又付出不多。

  让其等认证为大秦子民,既可彰显大秦对他们的重视,还可激励其他当地民效仿,从而勤奋立功得到认证,同时还可让得到认证的当地民与未得到认证的当地民产生一定的隔阂……

  咱已经得到大秦认证,不是孔雀国人了,而是高贵的大秦子民,与你们这些孔雀国的泥腿子不一样,你们以前怎么称呼咱,咱可以不计较,但现在得称一声大秦老爷!

  认证为大秦子民的孔雀国人定不会将原先的同族再当作同族,他们会对大秦比真正的大秦子民更忠诚,对原先的同族会更狠。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已多次证明过!

  李念继续道:“为了增加我大秦子民在当地的人口占比,在将当地民变为我大秦子民的同时,还要向当地进行移民。可将一批未犯不赦之罪的犯人迁移至当地,可通过激励吸引一些民众至此,像大秦民众只要愿意迁居此地,便能获得耕地、减免赋税徭役。”

  大秦的人口还是太少,七国加起来也才两千多万人,还得提升大秦人口,不然不仅大秦国内发展受限,向海外开拓也会。

  确实得增加当地的大秦子民人口数,必须得占到一定的比例才稳妥,否则一有事变,地方就会脱离大秦控制。

  只是李念讲说的方法也有问题,李斯问道:“公子所言之法确有可取之处,却也有不妥之地:一者,公子言要让那些异邦之民被认证为大秦子民,言中之意当是让其等具有和大秦子民同等地位。”

  “可如此一来,其等会否反过来影响大秦?像其等信奉那佛教、耆那教、认同那种姓制度,会否带坏大秦子民?若是时日再久一些,其等会否反客为主?”

  这问题问的好,这是在问允许这些当地民成为大秦子民,得到和大秦子民一样的待遇,那在未来会影响大秦子民的纯正,甚至其等后代人口若是过多,会让大秦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反过来鸠占鹊巢。

  就像某高卢鸡一样,已经要从高卢雄鸡变成高卢乌鸡。

  李念道:“李副相所问很有远见,但在短期内不会发生,纵使发生也会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后。有充足的时间对此进行处理!”

  “接纳异邦之民,将其等化为我大秦之民,必定会对大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若想避免,一点也不想产生,最好是闭关锁国,完全不和外界接触交流!”

  但这是不能做的,不说始皇帝,就是王绾、李斯等众臣也不会接受。

  如果是在以前,王绾、尉缭、李斯等人可能还会接受,但如今已知世界之大,外邦不仅不是蛮荒之地,反而在某些方面胜过大秦,怎可能不想去占领夺取?

首节上一节176/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