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77节

  世界那么大,那些好的海外之地,大秦不占,其他国邦就会占,那在日后更可能会对大秦产生威胁!

  “但闭关锁国,也即意味着放弃大秦之外的地方,此中弊端,陛下和诸公当是知晓,此法不可选也。因此,大秦必定和外邦接触,与异域交流。既然不可避免,我等所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控制!”

  “李副相问‘其等信奉那佛教、耆那教、认同那种姓制度,会否带坏大秦子民’,这是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等在审查其等认证资格之时,必须更严格把关,对其身世背景、宗教信仰、思想状况进行严密审查,设置更合适的标准。”

  “如信佛教、信耆那教者不能得到认证,若发现在我大秦传播此类信仰者,处以严惩!并且,在大秦要设立监察宗教之所,对宗教进行规范,不可任其胡作非为!”

  将宗教彻底消灭取缔是不现实的,至少在当前大秦这个时代不可能,恐怕要在生产力远胜过现代,人们思想觉悟极高时,才有可能。

  李念的想法是制造一个在大秦掌控内的宗教,以此宗教去击溃取代其他宗教,而大秦现今虽无统一的宗教,却有祭祀的神灵,如楚人信仰的东皇太一、始皇帝祭祀的五帝。

  都可以用来改一改,成为大秦宗教的神灵,有巢氏、燧人氏、黄帝、神农氏、大禹这些华夏先祖也都可作为信仰。

  大秦要从各方面去改变影响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武力震慑诸国,还有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面。

  李念道:“臣有一想法,立一发源于大秦的世界性宗教,以之取代异邦教派,此也可作为一考核认证的标准,以其等是否入我大秦之教、能熟记多少我大秦教义为参考。”

  听了李念话后,始皇帝和诸臣陷入思索:真别说,这想法还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这种方法比暴力限制摧毁异邦宗教好,倘若能实行成功,所能给异邦之民造成的影响也更佳,更有利于传播大秦文化,摧毁其等原本的文化。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就算再怎么发生改变,也会带有其发源地的文化特征,就像华夏佛教早已有别于印度佛教,但其还是会带有一些古代印度文明的烙印。

  这是其在诞生时就已铸下,很难改变去除得了。

  与其让其他民族国邦创造带有他们文化特征的宗教来影响华夏大秦,不如造一个纯正华夏文化性质的宗教去影响其他人,以之成为世界性宗教,让他们来信仰华夏的祖先、祭祀华夏的神灵。

  凭什么其他人能做得,华夏就做不得,没这样的道理,此世大秦或者说此世华夏不仅要在武力胜于诸国,文化思想上也要。

第339章 不传教了?

  宗教是必然会产生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与其让外来不符合华夏思想的宗教占领这方面的高地,不如建立一个由华夏文化为主导的宗教,还可用之作为华夏对外的文化思想武器。

  自家不做,难不成还要像原本历史上一样,让外来宗教进入对华夏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该是华夏的宗教走出去,影响那些异邦之民,让异邦之民皆拜华夏的神灵,信华夏的教义!

  而且,建立属于华夏文明的宗教还可用以引导民众,压制民间邪魔外教的产生。

  许多事都是如此,你不主动去做,那别有用心之人就会去做,难不成要等人整出白莲教之类的教派,再去做反应?

  李念继续道:“李副相问‘若是时日再久一些,其等会否反客为主?’,这种担忧确实有必要,但不必太过。与异邦之民的交流融合不可避免,除非大秦闭关锁国,严禁与异邦之民交流接触,我等所要做的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让大秦子民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大融合的民族,并非一直单一的从炎黄族群发展至后世,而是在漫长历史中,融合了多个民族,许多原本被归为蛮夷的民族都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像秦人融合了西戎,楚人融合了一些百越、百濮部族。

  李念规划中的大秦必定要走向世界,面对一个个异域民族,那么这世界的华夏族或者说秦族也会融合很多的族群。

  “首先,要鼓励大秦子民生育,并提升大秦子民的人口素质,让大秦有充足的高素质人口,方好保证我大秦之正统。”

  “其次,要对异邦之民进行限制,向其等宣扬我大秦文化,使其等信我大秦之教,对每一年能被认证成为大秦子民的人数定额,既要给他们希望,也要限制太多异邦之民转化为大秦子民。”

  但这种策略是不可能长久的,等到异邦之民的人口素质提升起来、见识提升起来,必定会争取更多的权益。

  “诸多先贤都曾论说过华夷之辩,李某在此便不多言,但大秦在今后必然会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会海纳百川,容纳许多外邦之民,华夷之辩亦当与大秦发展俱进。”

  “对这些外邦之民,其等所居之地,其等面貌长相和大秦子民定会有不同,若单纯以此来论华夷,便为不妥,易将那些本可能会投靠我大秦者推于外。”

  古华夏的王朝某些时候都有一个毛病,看不起蛮夷,即使蛮夷主动投靠,也看不起,虽然古华夏在绝大多数时候确实有看不起蛮夷的资本,但如此做,等于将本可为己方所用的力量推向了外。

  “李某以为当主要以对大秦文化、对大秦的学习认同程度来区分异邦之民究竟是华夏,还是蛮夷,习我大秦礼仪者,用我大秦习俗者,可视为大秦子民!”

  始皇帝和众臣都明白了李念的设计,坚持大秦子民核心主导地位不动摇,但对异邦之民进行转化,使其等转变为虽在长相上、居住地上和真正大秦子民不同,可在思想文化方面等同的精神大秦子民。

  但这种转化有限制,不是什么异邦之民都能成为大秦子民,要想成为精神大秦人,也得有资格。

  李斯起身向李念行了一礼,道:“听公子之言,李斯已明了,多谢公子解惑!”

  李念也还了一礼,后又道:“若拿下孔雀国,对孔雀国的治理,还有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派遣总督,还是分封哪位公子至此,都需对孔雀国进行足够了解,绝不可认为孔雀国不如大秦,便有懈怠之心,不愿去了解,不愿去察访,以傲慢的心理治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此言是带兵征战之理,亦是治国做事之理。”

  带英之所以能将三哥殖民那么多年,以二十来万人治理数亿人,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带英对三哥进行深度的调研和考察,派往三哥的高级官员都必须学习三哥的梵语,了解三哥的经济、地理等。

  殖民者比被殖民者更了解自己,怎可能殖民不好?

  李念要是不提这,日后向孔雀国派遣总督时,肯定会有人不当回事:蕞尔小国,俺大秦来治理你是看得起你,哪还需准备太多?

  然后到了孔雀国后不了解当地情况,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随后便发现事不好办。

  王绾点头认同道:“确如公子所言,治国不可自以为是,自认为某些事理所应当,便随意为之!”

  李念道:“以上之法不仅可用于治理孔雀国,也可为大秦治理其他国邦参考,然大秦目前不会对孔雀国用兵,所以此为远谋。”

  “当下能为之事是:继续打探孔雀国消息,察知其军备、地理、经济等状况,训练海军,立我大秦之教……”

  大秦的海军如今发展的势头良好,无论是军官培训,还是舰船制造,这也得益于大秦本身就有底子,大秦能造出让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的舰船,可见造船能力不差。

  且徐福东渡求仙可没有李念准备这么充分,也没李念将工匠集中起来学习培训的操作,这世界大秦将造出的舰船绝对还要胜过徐福求仙时所乘坐的。

  听了李念话后,始皇帝看向李念,道:“既是你所提之策,那此教要如何设,便由你来办!”

  李念毫不客气地接过这个任务,这事要放给其他人去做,他也不放心,这事要是做成,可是将影响这世界的华夏很久,甚至对这个世界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李念的作为已经会对这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让其走上一条和原本历史不同的道路,但这事会让影响变得更大。

  一晃,数日过去,摩叶上师等人终于等到始皇帝召见他们,在甘煜带领下前往大秦皇宫。

  还未正式进入皇宫,看着皇宫的外墙楼阁,以及守卫巡逻的皇宫禁军,摩叶上师等人便感到一种孔雀国王宫所不具有的气势。

  孔雀国王宫修得漂亮华丽,却总感觉缺了些什么,摩叶上师等人如今已知道缺的是什么,是君王的霸气和大气!

  孔雀国王宫华丽归华丽,却不像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居所,没有那种执掌天下、令万邦来朝的宏大气势。

  而大秦皇宫却有,其立于咸阳城中,以冷漠霸道的目光俯瞰天下四方,迎接着一位位外邦使臣来此恭贺朝拜,一如居住在其之中的那位大秦皇帝!

  进入皇宫后,这种感觉变得更甚,尤其等到了章台宫前,无形的势从台阶上的宫殿发出,震慑天下,威凌四方,无可撼动,无可比拟,穿过去跨未来,似乎为这天地最中枢所在。

  随着一声“宣孔雀国僧侣觐见!”,摩叶上师等人被引进章台宫中,一进大殿,便感到多道目光落在他们身上。

  摩叶上师不敢乱看乱瞧,带着入殿的众僧行礼:“孔雀国僧侣摩叶拜见大秦皇帝陛下!”

  他不敢抬头,只能感到前方的存在不可直视,有沉重的威严传来,仿佛他们在行礼拜见的不是人间君王,而是一尊伟岸的神灵。

  会生出这种感觉其实不完全怪摩叶上师等人,也和章台宫的建筑布局有关。

  华夏的建筑,尤其是皇宫,天子上朝理政之处,为体现皇帝的威严神圣,在建造时会进行特殊布局,通过空间、光线等手段让坐于龙椅上的皇帝看起来异常神圣威严。

  像皇帝在龙椅上说话,其声音仿佛从天穹高远处传来,即使声音不算特别大,也能依靠特殊的空间布局让殿内众人都可听到。

  摩叶上师等人便受到了这种影响,加之在咸阳城的见闻,入皇宫前已先入为主的感受,使得其等产生了大秦皇帝如神一般的感觉。

  看着向他行礼的摩叶上师等人,始皇帝道:“平身!”

  待摩叶上师等人起身后,始皇帝问道:“朕听闻诸位从孔雀国耽摩栗底而来,欲在大秦传教,是否有此一事?”

  很多大臣没参加甘煜的汇报会,此刻听到始皇帝之言后,许多人挑了挑眉,看向摩叶上师等人,这些异邦人要向大秦传教?他们是能比得过儒家,还是能比得过法家?

  大秦皇帝一上来就直问他们的目的,让摩叶上师感到头皮发麻,自从进入大秦地界后,他们已经明白在大秦传教可能行不通,这不是蛮夷小国、愚昧之邦,而是比他们孔雀国更强的国邦。

  但他们对这种情况也有预料,想了如何应对,他道:“不敢欺瞒皇帝陛下,贫僧等的确有意在贵邦传教!”

  “我孔雀国有一大智慧者‘佛陀’,其察世间之事、悟天下之理,立有教,名曰‘佛’,贫僧等便是佛教弟子。”

  “贫僧等传教,实则是传佛陀之法,佛法可引世人向善,可消灾劫,让世人无内生之厄,无外传之灾,天下得以宁,万民得以安!”

  始皇帝道:“既然佛法如此之好,那孔雀国可已无灾无劫,人人安居?”

  如果不知道大秦的强盛,摩叶上师或许还会隐瞒一番,说孔雀国为上善之国,国中之民皆品善性良,但此刻摇头道:“无有,然此非佛法之过,佛法只度有缘之人。”

  未等始皇帝继续问话,摩叶上师接着道:“贫僧观陛下之民,乃神佑之民,有大智慧大福报,无需佛法度化。”

  听到摩叶上师话后,在殿内的甘煜等人面露微笑,这些僧侣在从耽摩栗底出发前多信心十足,仿佛只要到大秦,佛法就必能传开,大秦民众必会皈依。

  现在咋退缩了呢?

  甚至还向陛下恭维起大秦民众是神佑之民,有大智慧大福报,主动承认大秦民众不需要佛法度化。

  始皇帝看了眼摩叶上师,这厮反应不错,知道继续嘴硬要向大秦传教肯定没好,非常果断地滑跪。

  摩叶上师等人又不是真傻,知道继续当着大秦皇帝的面说要向大秦传播佛法,可能会引起大秦皇帝厌恶,让他们性命不保,当然会改变言辞保命。

  传教之事能暂时放一放,可惹怒了大秦皇帝,一怒之下让他们脑袋没了,那还传什么教?

  ‘我佛,不是弟子等不想传播您的智慧,实乃形势如此!’摩叶上师在心中暗叹。

  始皇帝也不在意,本就没打算让这些僧侣在大秦传教,其等自己主动退缩了正好:“既不传教,诸位到朕大秦,可还有事?”

  原本过来主要是为传教,但如今这个任务废了,好在他们这一路上又找到了目标。

  摩叶上师道:“听闻贵邦多有智慧者,称‘孔子’、‘老子’、‘墨子’,留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贫僧等想同贵邦学者学习交流,求陛下允准!”

  他们是想以此了解大秦的文化思想,同时取长补短,如果这些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学派有胜过他们佛教之处,便借鉴过去,填充补完他们佛教。

  始皇帝道:“朕可以允准此事,然有条件:一者,在大秦,须遵守大秦律法,诸位虽来自他国,然在大秦境内便须守大秦之法;二者,朕会派人向诸位学习孔雀国语言文字,诸位须好生教授。”

  第一个条件没让摩叶上师等人感到如何,可第二个条件让他们心惊,大秦皇帝让他们教授孔雀国语言文字,这是想干什么?

  绝对不会是学会了,好方便和孔雀国交流那么简单!

  在这一路上,他们听闻了这位大秦皇帝的许多事,正是在其手中,这片大地上的其他六国被灭,完成了统一。

  尽管他们心里很不想承认,但这是位比月护王、阿育王更雄才大略的君王。

  可知道大秦皇帝可能所图甚大,他们如今还有其他选择?

  不答应,恐怕马上就会身死!

  当初,就不该从耽摩栗底来这大秦,若不来,也不会面临这种选择,但这只是他们掩耳盗铃的想法,他们不和大秦接触,可大秦会和他们接触,结果一样。

  他们是这片世界森林中已经被大秦盯上的猎物,逃不了!

  世界森林,弱肉强食,实力为尊,落后的民族便会挨打,若落后没被打,那只是别人不想打你。

第340章 东胡的计划

  东胡,位于大秦之东北,其存在时间相当悠久,在商时便已存在于北方,春秋战国时,由于和和燕赵相邻,与两国接触较为频繁,其和燕赵经常在物理上打成一片。

  也是在战国时,东胡的实力达至最鼎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但很可惜达至鼎盛也没啥用,曾被燕国捶过,也被赵国揍过,李牧当年在击败匈奴时,也顺手捶过一顿东胡。

  但就算被捶过揍过,如今的东胡实力还在匈奴之上,和月氏一起欺负匈奴这个小老弟,没事就敲诈勒索匈奴一番:(今天)小老弟,我看你这千里马不错,整两匹给老哥?(明天)小老弟,我看你阏氏姿色甚好,送老哥用用如何?

  连冒顿即位后,都被东胡敲诈勒索过,结果被冒顿毒打了一顿。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沦为匈奴的奴隶。

  但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后来的乌桓族、鲜卑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都和东胡有一定关系。

  现今的东胡虽然实力不在巅峰,但依旧是草原顶尖,和月氏并为草原两大扛把子,不然也没胆敲诈匈奴。

  只是最近大半年,东胡王心情不太好,因为南边的秦人将手伸到草原来了,原本一直受他敲诈勒索的匈奴傍上了秦人,居然敢不向他进贡千里马和美女了!

  秦人甚至还派了使者到他东胡来,表面说是联络建交,谋求共同发展,可实际是在向他宣告:从今以后,匈奴就是我大秦的小弟,由我大秦罩着,你不许再敲诈勒索,懂?要是不懂,后果自负!

  东胡王哪会愿意,只觉得秦人的手伸得太长了,南边的已经归了秦人,现在居然连草原上的事也想管?

  南边的归你们秦人,但草原的事应该由他们东胡管,彼此应当井水不犯河水,你在南边种田,我在北边放牧,各自岁月静好。

  可秦人贪得无厌,竟不满足在南边称王称霸,还想到草原来指手画脚,这让东胡王极不痛快。

  草原上的蛋糕就那么大,东胡分一点、月氏分一点、匈奴和其他部族又分一点,大家勉强够分,可现在多了大秦,蛋糕就不够分了。

首节上一节177/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