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有和李牧齐名的将领?
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大秦要是没有和李牧一样的将领,如何能灭掉东边那六国?
如果大秦派这位王翦将军率军出征月氏、东胡,应该能取得和李牧一样的战果。
“王翦将军如今年纪已大,为了让他率军征战的经验传续下去,大秦皇帝特意设立了培训将领的学校,让王翦将军前去教授。”
听到这话,乌孙王等人再度变色,大秦这是觉得有一个能和李牧齐名的王翦还不够,想培养出更多的“王翦”!
一乌孙首领问道:“每一位将领领兵征战的经验智慧都极其宝贵,王翦将军愿意将他的经验授于他人?”
乌孙使者点头道:“当然愿意,受其等所教的将领都是他们的弟子,弟子满天下,这对秦人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而且,这还能让他们的名字一直被记下去,百年、几百年后的秦人都会知道他们。”
听乌孙使者这么一说,乌孙王等人不由心生羡慕,死后之名能被许多人一直传记下去,的确很好。
那问话的乌孙首领又道:“我等是否也能派人到大秦那……学校学习?”
乌孙王和众首领眼含期待地看向乌孙使者,要是大秦能允许他们入那培训将领的学校学习就好了,他们也可以学习大秦的先进兵法,培养出属于乌孙的强大将领。
乌孙使者摇头道:“大秦暂时不招收外人到军校学习,但我听闻大秦向匈奴派遣了将领,帮匈奴人训练军卒,还和南边的百越人有相关方面的交流。”
另一个乌孙某部落头领道:“秦人帮匈奴人训练军卒?秦人有这般好心?”
“秦人称匈奴人和他们有共同的先祖,是一家的兄弟,所以秦人愿意帮助匈奴。如今在大秦都城咸阳的匈奴人很多,其次是百越人,他们都已和大秦正式建交!”
乌孙王道:“‘正式建交’是何意?”
乌孙使者想了想后,以他自己的理解答道:“‘正式建交’是两国同意交流往来,会立下誓约记录,不得随意反悔,需互换国书、互派使者常驻,即大秦派使者到我们这里驻扎,我们也须派使者到咸阳。匈奴、百越各族便有使者常驻于大秦咸阳!”
听着就好正式,这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该有的样子,哪像他们和人交流往来时那般随意。
乌孙王又问道:“正式建交有何好处?”
“作为大秦的建交国,可以同大秦贸易,与大秦互通有无,像大秦的货物可以售卖到我们这,我们的牲畜、皮毛也可售卖到大秦,而且还可派人到大秦学习……”
顿了下,乌孙使者接着道:“大秦虽暂不招收外人到军校学习,但大秦还设有其他学校,如那大秦国际学院便招收他国之人学习,有许多匈奴人、百越人在那里学习。”
又一乌孙部落头领道:“大秦国际学院?那里能学得什么?”
乌孙使者道:“能学得的东西很多,如大秦的言语文字,再有某些技艺,像治病救人之法,还有算数、格物……能学的东西多种多样。”
问话的这位头领摇头道:“确实很多,但这些定不会是大秦最厉害的技艺,即使学了又能如何,难道能超过大秦?”
另一头领不赞成这种想法:“学了确实也难超过大秦,但若是不学,更加没有机会。且他国都在派人到大秦学习,我等若不派人,必会被人超过。到时,便不只是大秦远胜我等,其他部族也会!难道……”
这名头领看向乌孙王:“难道大王和各位想要其他部族学得大秦的东西后,也远胜我等?”
是啊,秦人放出来教授他们的东西肯定不是秦人最先进最厉害的,但对他们这些国邦来说,已经相当先进,谁能学会,谁就能领先于除秦人外的其他人。
这些国邦或部族强大起来后,如果想对他们不利,而他们又没学秦人所教授的东西,那结果只怕不会太好。
乌孙王看着乌孙使者,道:“和大秦正式建交后,真可派人到大秦学习?”
乌孙使者道:“当是可以,大王可问询大秦使者,正式建交会定下诸多盟约,大王到时自知。”
乌孙王点头叹道:“不愧是大秦,远非我等能及!”
乌孙使者说的某些东西,他们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了解知晓,由此也可见大秦的强盛。
感叹完这句,乌孙王又道:“继续说在大秦所见!”
乌孙使者继续道:“大秦的官吏皆由博学的贤人担任,他们是大秦最聪明智慧的一批人,大秦为招纳这些贤人,还设置了一个名为‘咸阳大考’的活动。”
一头领好奇道:“什么是‘咸阳大考’?”
乌孙使者道:“‘咸阳大考’是一种比试,但比的不是谁的箭更准、谁的力量更大,而是谁更有学识。‘咸阳大考’会将大秦的贤人都吸引过来,他们在一起比试学识,选出其中学识高者作为官吏。”
“在大考中被选中的贤人会被列榜传告天下,获得大考头名者为状元,次者为榜眼,再次者为探花……”
“众多上榜的贤人会骑着马游览咸阳,接受其他人观礼,还会被大秦皇帝赐衣,受大秦皇帝召见赐宴。因此,咸阳大考也被秦人视为顶尖的荣耀之事。”
“为有更多贤才,大秦皇帝设立专门培养贤才的学校,招收大秦聪慧的孩童到那学习。一批接一批,大秦的贤才源源不断,由这些博学的贤人作为官吏,大秦又怎会不强盛?”
听着乌孙使者的话,乌孙王等人在心中试想了一番,更感受到大秦的可怕:一批又一批学识渊博的贤才,一批又一批熟知兵法的将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匠,源源不绝,不断增多……
以后的大秦,所有官吏都是学识渊博的贤才,领兵大将都是由王翦这等将领教授出的,还有掌握了各种各样工艺的工匠。
如果大秦是他们的对手,光是想想便感到绝望,本就已经很强,还在不断变强,幸好他们和大秦并非敌人,甚至,他们还有机会和大秦交好。
乌孙王等人所想是建立在大秦的技术不发生进步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考虑大秦的技术不断在发展,会知道大秦比他们所想的还可怕。
“虽未亲眼见过大秦之军在战场是何等模样,但秦皇陛下曾让我等观摩过秦军操演,其等动时如风雷一般迅疾,不动时如高山一般坚韧,他们训练有素,所配兵甲也颇为精良,若与秦军对阵,我们的儿郎恐难是其对手。”
在咸阳时,始皇帝曾安排过一次军演,未展示热兵器,但秦军在军演中所展露出的战斗力依旧惊讶到了各国使者。
秦军就是这时代最强的军队,没有之一!
没有人说话,乌孙使者接着道:“大秦不是一个遍地黄金、河里流着蜜糖的国家,秦人也有生活贫困者,但他们自信尚武,很有勇气,崇信大秦皇帝,据闻大秦有千万之民。”
千万之民,便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成为军卒,也不是他们乌孙能比得了的,大秦人多地广,各方面都胜于他们,不可能是大秦对手。
“咸阳是大秦的都城,是我见过最繁荣最美丽最伟大的城……”
乌孙使者连说三个“最”,如果可以,他还想去大秦,常驻于咸阳,那里实在太好了,与咸阳一比,他们乌孙就像是个野人部落,既不爱干净,也不讲卫生,生活也远没有咸阳丰富多彩。
“咸阳的人很多,据说和我们族人总数差不多。咸阳的街道宽敞干净,两边多是售卖货物的店铺,有匈奴人、百越人在咸阳开店售卖他们的东西,买的人不少。若我们和大秦建交,到时也可在大秦开设商铺,售卖族中之物……”
虽未到过咸阳,但在乌孙使者滔滔不绝的讲述中,一座繁荣文明的城市浮现在乌孙王等人脑海中。
由城观国,能建设出如此之城的大秦必定强盛非凡,巍然有城,其名“咸阳”,立于东方,巍然有国,其名为“秦”,立于东方!
第346章 大秦遣使的意图
乌孙使者讲说结束,毡房内陷入沉默。
以前虽听闻东边有一个叫“秦”的国,但总感觉离他们远,没多少直观的感受,比较虚无缥缈。
那大秦强,能有多强?
大秦强又关他们什么事?
可现在听了乌孙使者讲述,那个叫作“秦”的国家在他们的感受中不再虚无缥缈,而有了具体形质。
实质性的强大扑面而来,让他们真真实实感受到东边真有一个名为“秦”的强国。
但大秦强大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因为大秦与他们隔了段距离,倒是一直欺压他们的月氏与大秦相邻,要是能傍上大秦,也许就不用再担忧月氏人。
乌孙王看向毡房内一众头领:“诸位认为当如何与秦人相处?”
一名乌孙首领道:“我认为当与秦人交好,成为大秦的正式建交国,别的不说,与大秦建交,月氏人也会对我等忌惮三分!”
另一乌孙首领道:“我们必须派人到大秦学习,其他国家部族在大秦学习,我等却不学,定会被远远落下。”
又一乌孙首领道:“还有要到大秦去开设那店铺,将我们的东西卖到大秦,不能落于他人。”
一乌孙首领问道:“诸位头领想法很好,可有未想过秦人能否看上我们?我们有什么东西能打动秦人?”
毡房又陷入沉默,他们乌孙不过一西域“小”部族,有啥能被秦人看中,让秦人愿意同他们正式建交?
这次的沉默未过太久,一人道:“大秦皇帝陛下派使者回访我等,显然有和我等建交之意。”
“我等虽不同大秦相邻,却与月氏相邻,大秦恐是要对月氏下手,想让我等共击月氏。”
这个猜测很合理,在地理位置上,月氏人正好处在他们和大秦的中间,秦人很可能想让他们一起夹击月氏。
但实际上,在李念的规划中,同乌孙交好不只是为对付月氏,还有为日后继续开拓西域铺垫。
月氏人必须被解决!
因为月氏正好位于大秦往西域的路上,月氏不解决,大秦向西域进发的安全性就没法得到保障。
在原本的历史上,就算匈奴不将月氏打得西迁,大汉强盛后也一样会对月氏出手。
实在是月氏所处的位置不好。
冒顿对月氏出以重拳,应当也有这方面考虑,不只是因为月氏欺压过匈奴,还有解决了月氏,匈奴能更好影响控制西域诸国。
现在,匈奴大概不再会成为历史上的匈奴,取代匈奴对草原和西域产生影响的是大秦,匈奴曾干过的一些事,自然得由大秦来做。
由于月氏所处位置的关系,即使月氏人愿意归顺臣服大秦,同样会被大秦针对,除非他们愿意将土地归于大秦,族人化为大秦子民。
听到这位头领的话,一些首领松了口气。
不怕大秦要利用他们,就怕他们连被大秦用的价值都没有。
大秦愿意用他们,说明他们对大秦有价值,便有机会傍上大秦。
何况月氏人和他们敌对,大秦如果真要对付月氏,就算不给他们好处,他们也一定要帮帮场子。
一首领道:“如此正好,月氏人一直欺压我等,大秦要是有意收拾月氏,我等可出手相帮。这是机会,难道各位想被月氏一直欺压?”
没人想被月氏人欺压,但实力不如月氏人,被欺压也难反抗,可月氏再强能强过大秦?
若得大秦撑腰,以往受的屈辱说不定都能讨还回来!
乌孙王看向乌孙使者,问道:“大秦新年之时,月氏可曾派使者拜贺秦皇?”
乌孙使者道:“回大王,月氏人自是派了使者前去。不仅是月氏,匈奴、百越各部、东胡都派了使者,只是……”
回想起大秦新年时发生的场景,乌孙使者顿了下方才继续:“东胡使者对秦皇陛下出言不敬,被秦皇陛下当场驱逐。”
这引来了乌孙王的兴趣,“那东胡使者如何出言不敬?”
乌孙使者将东胡使者在章台宫内的话复述了一遍。
听后,乌孙王道:“东胡这是在对大秦和匈奴建交不满,认为大秦损害到了他们的好处,才派了使者,未想激怒了大秦皇帝。”
说到这,乌孙王脑中灵光一闪,似乎明白了什么,道:“东胡和大秦间恐有一战!”
听到这话,众多首领都看向乌孙王,许多首领露出惊讶之色。
东胡虽算草原上一霸,但跟大秦还是有差距吧?
一头领道:“东胡虽不弱,但也无法和大秦相比,东胡敢和大秦交战?”
乌孙王道:“有时未真正交手,不会认为自己比对方弱。且东胡未必会对大秦出手,它可能会攻打匈奴!”
乌孙王捕捉到了那道闪现的灵光:“东胡恐怕还会设法联合月氏人一同出兵,所以大秦皇帝才派使者回访我等。大秦皇帝当真深谋远虑!”
从东胡使者入宫拜见,大秦皇帝应当就已想到要和东胡、月氏一战,然后决定派使者到他们这,为的是用他们拖住月氏,好让月氏无法以全力和大秦作对。
在乌孙王等人商议时,另一边,一座布置装饰在乌孙算豪华的毡房内,刘季睁开了双眼,还未等他看清环境,一个听不懂的女声传来。
刘季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异族美人正对他说话,刘季微微眯了眯眼,立马回想起来。
这不是在欢迎他们的酒宴上,乌孙王送给他的那名美人?
未想他刘季在大秦还未娶妻,到这异邦却有人送美人给他。
看来这趟被陛下派来出使是对了,可惜昨天喝了太多酒,什么也没发生,但美人已被送到房里,倒也不急于一时。
这异族美人不仅容貌身段好,看他的目光也让刘季很舒服。
那是一种敬佩崇拜的目光,真该让那些在沛县背地里说他娶不到妻的人好生瞧瞧:乃公我不缺女人!
伊雅对刘季确实很佩服,这位大秦使者虽看起来比大秦使团人要年长,但男人老点不算啥,重要的是有能力、够强。
这位大秦使者很显然就是位有能力的强者,连大王和首领们都像小弟一样围绕在他身边!
此人在大秦的地位定然不低,要是能随他去传闻中的大秦,应当是件不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