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无法肆意享受,在登基即位后,杨广便要拼命给享受回来,以弥补早年缺失。”
“杨广奢侈铺张,还极好脸面。大业三年,杨广赐突厥启民可汗帛二千万段,启民可汗手下也各有赏赐,大隋那时一年能产多少帛,其一次便赐予异族如此之多?”
“在异邦使者来大隋之时,大业六年正月,杨广令人在洛阳城端门街举办持续整月的百戏表演,参演乐工多达上万人,乐曲声响在数十里外亦可听闻,灯火昼夜不熄。”
“为向他国使者彰显大隋富饶,他下令在洛阳城的树木上缠绕丝绸,让城中店铺整修装饰,屋檐的式样都要整齐划一,店铺内要摆满珍稀货物,店员要衣着华丽,连卖菜之人也要以龙须席铺地。”
“番邦人若路过洛阳的酒食店,店主要邀请其等入座,且用食无需付钱,还要对外邦人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
饶是以始皇帝等人的心境修养,也觉得这杨广是真离谱,行为太抽象了。
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向外邦展示自己国家的强大?
大秦现在不会用这种方式,今后也不用会,不需要也没必要!
大秦将以堂堂正正的实力让诸国知晓大秦强盛,外邦人也应该对他们能来大秦感到幸运,而不是大秦舔着脸去恭迎他们。
王翦忍不住问道:“那这些外邦人便未察觉有异?”
李念回道:“据史书记载,外邦人亦有察觉,见以缯帛缠树,曾问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连外邦人都看出来杨广是在打肿自家的脸给外人充胖子,而广神却不自知,以为自己向外邦彰显了大隋富饶强盛。
我将家里的宝物拿出来给你们看,美酒美食让你们随便吃喝,懂我大隋的强大了吧?
“但这些损耗虽大,却还不足让大隋陷入崩毁,跟杨广真正的‘大’作为还差得远。”
与广神一比,始皇帝修骊山陵、筑长城都只配称小工程,广神干的才叫大项目。
要是李念穿到广神宫中,绝对会想办法弄死广神。
后世有人竟然将始皇帝和广神相提并论,那纯粹是侮辱始皇。
“大业元年,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月,每月征用徭役二百万人。同年,杨广令宇文恺与内史舍人封德彝等营建显仁宫,南接涧,北跨洛滨,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又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洛阳的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十之四五,运送尸体的车辆东至城皋,北至河阳,不绝于道。杨广又在洛阳建造天经宫,以四时祭祀杨坚!”
这就是个疯子,哪怕死者十之四五有夸大,只有十之一二,那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王绾评价道:“立杨广为太子,让其得机即位,实为杨坚之大过。若杨坚死后能知杨广所为,定会震怒!”
杨广也好意思祭祀杨坚,要是杨坚在死后还能知晓他的所作所为,估计能恨不得回到过去,在杨广刚生下来时,就把他掐死。
李念继续细说广神的“功绩”,始皇帝听后忽然觉得,他在历史上筑长城、修陵墓那点事,跟这位杨广大帝一比,根本不算啥。
他甚至觉得和杨广一比,胡亥都算听话懂事……
看看人杨广用的人力,修建的规模: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在树木秋冬季枝叶凋落后,还要裁剪彩绸为花叶缀在枝条上,使景色常如阳春。
铺张浪费之甚,已到了离谱的程度!
“杨广下令造的龙舟是为让他能到江都游玩,其所造龙舟分四重,高四十五十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以金玉作饰,下重内侍处之。”
“其游江都时,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计一二十万人,船队长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十分严重。”
“当地百姓食物本就不丰富,还因杨广龙舟到来,被当地官吏逼着献上各种山珍美食,而杨广等人又吃不完,只能被浪费。”
李念摇头道了句改编过的诗:“龙舟酒肉臭,路有饿死骨!”
“为能顺利游江都,杨广还耗费民力修建了一条运河。”
“颇为可笑的是,后世有人常将这条运河与另一条运河混淆,将另一条运河之功给安到杨广头上,还说‘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感情被杨广抓去修运河的不是他们。”
“而且,杨广所修这条运河,在隋之前的朝代就已有修建,甚至有些水道在春秋时便在修,为何全归于杨广一人之功?”
“且杨广修建这运河并不是为了利国利民,是为方便其去往江都享乐!再者,此运河在宋时被废弃,后来那条运河是元朝所修。”
“为修此运河,杨广前后征发徭役数百万人,且死者甚众。”
“大业元年,杨广先后下令修通济渠、邗沟直道,三月开工,秋天便须完工,工期紧迫,使得河工须日夜不停劳作,据闻死者达三分之二。”
死者达三分之二,一大半去修运河的人都死了,那得多少人,多少个家庭因此破灭?
难怪杨坚给杨广留下了一个达到盛世的王朝,杨广还是能将之带入末路,实在是以杨广这种玩法,再厚的家底也能被他给败光。
“据说修运河时,某段运河多次验工不达标准,杨广便下令将负责开挖这段运河的官吏、民夫数万人就地活埋。”
始皇帝对杨广现在只剩下一个感觉:这杨广委实不当人,如果杨广是他儿子,立马提剑砍死这厮,与杨广一比,胡亥都顺眼了不少。
但这还只是广神的部分“功绩”,还有甚者!
第352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李念道:“杨广不仅好享乐,更好大喜功,当时有一国名‘高句丽’,此国位于隋之东北,即现今箕子朝鲜所在!”
“高句丽在汉时便已存在,与华夏多有交集,然此国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中原王朝强盛时,其等便乖顺如犬,摇尾臣服,等到中原王朝衰落时,又趁火打劫。”
“在汉时,曾一度侵寇辽东、乐浪、玄菟等郡,将我华夏之土占为己有。”
“隋朝建立之后,其等也与隋结下恩怨:开皇十七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攻辽西军事驻地,被大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杨坚得知后大怒,于开皇十八年,令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计三十万人讨伐高句丽。然而这一战因天气、粮草、瘟疫等故并未成功,隋军死者十之八九,只得撤退。”
“这场失利也为杨广三征高句丽埋下伏笔!”
始皇等人自然注意到了李念话中“三”这个数。
杨广讨伐高句丽在道理上没多大问题:
从国家的角度,高句丽为边疆大患,对大隋口不服也心不服,常年侵寇边境,理当收拾一顿,使之不敢再犯;
从杨广个人角度,这不仅是为其父杨坚洗刷耻辱,如果他能讨伐成功,也是在彰显他个人武功:看,先皇没做到的事,但朕做到了,朕比先皇强!
可问题出在这个“三”上!
有第三次讨伐高句丽,证明前两次肯定打得不怎么样,八成是和杨坚一样栽了跟头,不然前两次都成功了,何来第三次?
而这种数十万大军的征国之战,物资消耗以海量计,发动一次便能让一个国家国力大损,杨广还发动了三次……
他该不会是连续发动的吧?
在发动一次失败后,没让国家进行充足的修生养息,就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这第三次也不一定打赢了,很可能也打输了?
光是生起这猜测,都让始皇帝等人觉得这杨广是真疯,即便是大秦,也没这么干过。
大秦灭六国是分了阶段的,耗费十年功成,且大秦历代先王都在积攒家底,终于在始皇这一代攒够了统一天下的家底。
可这杨广竟连续发动了三次这种征国之战!
那隋的国力会被杨广消耗到何等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隋的百姓又会过着何等的日子?
恐怕不会太好,而百姓没了活路,也会起来让使他们活不下去的人也活不下去!
与三次国战相比,修那东都洛阳、建宫院龙舟、修大运河,可能都算不得什么。
难怪即使在杨坚治下,隋达到了盛世,还是能被杨广给整得二世而亡。
王贲问道:“杨广三次讨伐高句丽都未能成?其在一次失败后,很快又发动了下一次讨伐?”
李念点头道:“正是!大业七年,以高句丽王不遵礼为由,杨广决定征讨高句丽,其下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光是征发的民夫便有不知多少,史载‘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为了征讨高句丽,杨广令人制造大量战船,但工期又紧迫,为了能顺利完工,造船的民夫不分日夜在水中工作,死者甚众,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有人的身体甚至腐烂生蛆。”
这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英明伟大,只是由于世家门阀拖后腿才大业未成,扼腕叹息”的广神!
“大业八年,隋军集中完毕,据说光是军士便有一百来万,而为隋军运输物资的民夫两倍于此数。”
照这么算下来,杨广征发了三百多万人去打一场国战?
始皇帝等人也感到心惊,这杨广绝对是个疯子!
三百多万人,且都是青壮,是隋的主要劳动人口,全被杨广征发去讨伐高句丽,不管是输是赢,都会对隋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赢了还好点,可如果输了,后果难以想象……
而这第一次讨伐明显失败了!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军抵达辽河,但问题百出,像隋军要过河造桥,可造的桥却离岸边还差一段距离。”
这隋军真是一支正儿八经的王朝大军?
居然会出现这等离谱之事,事先没测绘好距离,造桥造得不够长。
在李念讲杨坚派兵讨伐高句丽时,王贲就想吐槽了,瘟疫就不说了,可隋军失败的原因居然还有天气和粮草。
战前准备是怎么做的?
难道没有在战前去收集高句丽的气候地理情报,没对大军的粮草进行规划?
率领隋军的将领要是在他手下,他一定得砍了这些人的头!
现在这杨广率军过来,还是一样的离谱,造行军过河的桥,竟然长度不够。
真是一群草台班子!
“因桥长不够,过河时,隋军只能赴水与高句丽军交战,死者甚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隋将战死。”
因为这种离谱的原因战死,这些隋将也是死的……不冤,谁让这帮人自己都没注意。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败,杨广难辞其咎,其亲自对隋军诸将言:‘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王贲叹了口气,摇头道:“公子先前言这杨广还曾奉杨坚之命攻灭那南陈,以为是一知兵之人,未想却是一徒有虚名之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如此儿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诸将当有临机决断之权,否则不仅战机稍纵即逝,更会被敌军抓住弱点。”
“此人却将诸将分为三道,让其等在战前要三道通传,还要奏闻于他,等他回复方可行军,便是有战机出现,定也会被贻误!”
身为武将,王贲、王翦、蒙恬、蒙毅对杨广的做法都极其不满,这杨广怕不是个外行。
要按他这么指挥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幸亏他们领兵作战时,陛下未向他们提过这么变态的要求,否则便是武安君复生,也打不赢。
李念笑道:“不止如此,杨广认为此战优势在他,百万大军对比高句丽数十万军,焉有不胜之理?”
“于是,他还下了一个命令给隋军诸将:若高句丽要投降,当安抚接纳,不可再纵兵进攻。”
王翦、王贲都听乐了,这是脑子正常的人能发出的命令?
你们还没打赢,甚至还未占到上风,就开始做梦了?
这是比半场开香槟更离谱的“我觉得会赢,所以开香槟”。
毕竟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百万大军对数十万,优势在我!
喜好微操的委员长都没下过这种离谱的命令。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又出现了荒诞的一幕:高句丽军队一旦失利、城池要失守时,立马派出使者向隋军请降,而有杨广这道命令,高句丽军队只要请降,隋军就不能进攻,只能将高句丽军请降的消息上奏给杨广,让杨广定夺。”
“而等杨广的回复到达,高句丽军又已休整好,又可以再次和隋军交战。这种情况重复了多次,但杨广仍不醒悟,致使隋军很难攻下高句丽的城池。”
“像那辽东城,便是如此未被隋军攻下,即使之后杨广亲自前往指挥,也没能奈何。”
始皇帝道:“杨广当并非不知有错,而是其不愿认错,故作不知之状,且其心中存有侥幸,万一隋军能攻下高句丽城池。”
这就是杨广,即使心里门清自己错了,为了自己的颜面和自尊,也不想承认错误,再进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