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01节

  他们作为观礼的嘉宾,看到在校场上整齐列队、纹丝不动、如同标杆一般的大秦士卒,感受到一股沉重的压力!

  大秦的军队绝不是他们孔雀国能抵挡,便是伟大的阿育王复生,西方那位亚历山大再现,也不可能。

  对秦人让他们参加此次出征仪式的目的,他们自认为再清楚不过,显然是在向他们彰显己方的强大,震慑他们。

  但秦人的目的成功了,他们确实被震慑住了,他们孔雀国的军队哪有这等气势和纪律?

  虽说在与外人交流中,他们常会吹嘘自己国家的军队有多强有多厉害,但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们的军队散漫异常,纪律性相当差,作战也并不勇武,哪像这些秦军,光是站在那,便让人生畏。

  或许当年阿育王南征北战时,孔雀国的军队还有些军威,可到了现在,许多士卒连血都未见过,武器已朽,士气已失。

  而这些秦军,听说是在同六个国家的大战中厮杀磨砺出的,与他们孔雀国的军队绝不在一个层次。

  幸亏大秦不好到达他们孔雀国,否则要是秦皇下令让秦军攻打孔雀国,他们十有八九得亡国……

  可是秦人已知道他们孔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国民还软弱好欺,就像块大肥肉悬在眼前飘来荡去,秦人不可能不动心。

  极有可能会在某天派兵前往,真到了那一天,该怎么办?

  一想到这些,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便感忧心,他们很想回去报信,可秦人却将他们看守起来,不允许自由活动,不给他们回去报信的机会。

  秦人今日聚兵于此,看这状况,大概是要出兵征讨某方,可谁又值得秦人征讨?

  百越各部的使者朝周围看了看,未见匈奴、乌孙的使者,便明白了一些事:秦人要对东胡、月氏出兵了,让他们来观看出征仪式,是在向他们彰显军威,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随行观战,亲眼见识秦军是如何将东胡、月氏击败,以此威慑他们百越。

  但秦人就这么自负,他们就笃定一定能打赢东胡、月氏,没有丝毫意外?

  匈奴和乌孙的使者不在,是因这两方要随大秦一同参战,自然不需再派使者过来,而他们百越诸部和那些奇怪的人(指耽摩栗底僧侣和孔雀国使者)不会参战,便被秦人“请”到了这,甚至还会随军。

  李念站在某处,看着立在校场上的秦军,到这的只是要出动的秦军的一部分,像过去一年里组建的热武器部队便未在此。

  才休养生息了一年,李念并不想在这时便再次发动战争,但有的战争必须得打,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大秦需要这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要打赢,更要赢得漂亮,让周围诸国都看到大秦的赫赫兵威,才能利于大秦接下来的计划。

  大汉和大唐为何能威名远扬,让万邦来朝,诸国臣服?

  还不是一场接一场的胜利打出来,只有让其他国家真正感受到大秦的强大,有些事才好去办。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同样很难得到,光凭口舌很难让人服从大秦的安排,为大秦做事,必须得施以一些拳脚。

  且大秦现今虽有威名,但对某些国家和部族来说,大秦的战绩属于听过,没有亲眼见过,谁知大秦是真猛,还是银枪头?

  因而,这一战必须要有!

  选择在这时出兵,是始皇、王翦、李念等仔细商议过:去年没有大的战事,反而休养生息,积攒了一点微薄的家底,加上从匈奴、百越诸部和乌孙得到的资源,能支撑起一场战争。

  但这场战争必须控制规模和时间,即是要控制出兵的人数和战争的时间,不能再像灭六国时一样出动几十万兵马,打个半年一年,必须以相对少的兵马,在短时间里取得一场相当漂亮的胜利。

  因此,本次出征,才组建了一年的大秦热武器军队也会随王贲一同出动,既是检验过去一年的建设成果,考察王贲等将领对热武器部队作战的理解,同时也是利用热武器军队的优势取得漂亮的胜利,让其他人见识到大秦的强大。

  至于继续将热武器军队藏下去,可在日后再给敌人一个惊喜,在当前没有必要,一是军队组建本就要用实战来检验,二是大秦需要将这一战打得漂亮,三是大秦的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就算热武器军队显于人前,以大秦的发展速度,其他国家即使同样组建热武器部队,也追赶不上。

  李念认为这一战是大秦真正的立国之战,如此重要,当然得拿出实力,让其他人看到大秦的强名副其实。

  只要在这场战争中漂亮地击败东胡、月氏,大秦的威名将会更甚,做起许多事才能更顺手顺脚,像对西域的布局,对百越、孔雀国的谋划……

  这也是邀请百越诸部使者、耽摩栗底僧侣、孔雀国王使者的真正原因,要让这些人见证大秦这一战的漂亮胜利,在他们心里树立一个“秦实强也,绝不可与之为敌”的想法,以方便大秦之后行事。

  像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的使者,这一战要是大秦胜得漂亮,便会将他们放回,使其等成为大秦在孔雀国的宣传工具,让他们在孔雀国宣扬大秦强大不可战胜,为大秦日后进入孔雀国作精神思想上的铺垫,瓦解他们对大秦的抵抗意志。

  以孔雀国人的秉性,当得知大秦如此文明强大后,定会觉得他们打不过大秦是合理的,还抵抗做啥?不如直接投了大秦!

  这种情况并非李念臆想,而是在王玄策灭中天竺时便有所展现,见识到王玄策的厉害,中天竺五百多座城邑主动投降。

  那时的天竺人能投降王玄策,相信这时的孔雀国人也能主动向大秦投降,只要让其等看到大秦的强大!

  西域诸国也是如此,知道大秦强大后,大秦向其等派出使者,必然会更容易被接受,大秦想要对他们产生影响,也会更简单。

  毕竟作为当世最强大最文明的灯塔,诸国定会羡慕而心往,鹰酱能影响世界,让很多小国拜为义父,还不是鹰酱够强。

  李念正想着,始皇已经登上校场前的一座高台,他并未穿平时上朝用的朝服,而是穿了身特制的服装。

  这是在李念建议下制作的大秦帝王军装,蕴含了许多大秦的军事元素,为的便是在这种场合,既彰显出始皇作为秦军真正最高统帅的身份,又显得更加亲兵。

  两根旗杆耸立于高台前,只是旗杆上未有旗帜,随着始皇一声“升旗,奏乐!”,早已做好准备的乐师立刻开始奏乐,随着乐声,一面旗帜被一队亲卒抬了出来,正是大秦的国旗。

  校场上的诸多秦卒虽身体不动,目光却注视着那面旗帜,看着旗帜被送到旗杆前,系上绳索,随着乐声被升旗,飘扬在旗杆之上。

  国歌奏完,大秦的国旗也升到旗杆顶端,紧接又是一阵乐声,这次的乐声雄浑激昂,这次依旧有旗随乐出,只是升起的是大秦的军旗。

  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大秦的国旗,却是首次观看升旗仪式,看到两面旗帜在旗杆上飘扬,越发感到相比于大秦,他们孔雀国差了很多。

  一个拥有如此礼仪,如此文明的国家,他们孔雀国如何是其对手?与其相比,孔雀国才是无礼无知的弱小蛮夷。

  可如果大秦不是蛮夷小邦,反而在强大上超过他们,在文明上胜过他们,岂不意味着他们发展的道路走错了?

  因为大秦并没按他们那套发展,不信佛陀、大雄这等大贤,却有如此景象,反倒是他们信佛陀、信大雄,发展得不如大秦。

  不该是他们这些信佛陀、信大雄的人,才能发展得更好,究竟是哪出了问题?

  或许他们遵守的传统、习俗都是错的,从很久以前便走歪了,也或许是他们天生便有劣根,不如秦人……

第368章 大军出征

  要是李念知道这些孔雀国人的想法,定会一边暗笑,一边认真告诉他们:没错,就是你们民族有劣根性,你们的文字语言、遵守的习俗都是糟粕,你们必须抛弃掉这些,全盘大秦化,才能变得强盛,否则囿于这些糟粕,你们只会更加衰弱落后。

  像这样的人,在孔雀国越多越好,将自己民族的东西否定得越彻底越好,如此才好让其等失去民族独立性,变成大秦想要的形状。

  待两面旗帜都升起,站在高台上的始皇看向立于校场上的秦卒,道:“东胡狂悖,月氏猖獗,辱大秦威仪,对大秦不敬不臣,假以时日必为大秦之患,寇大秦之边,屠大秦之民,为大秦安危故,为大秦子民故,须消此患,王贲……”

  听到始皇帝唤他,站在一众士卒前的王贲神情肃穆地沿着台阶走上高台,单膝跪地,对着始皇帝道:“末将在!”

  始皇转身朝向他,将他今日佩戴的宝剑解下,“朕将此剑与你,封你为征北上将军,望你统帅众将,为大秦平定东胡、月氏之患!”

  王贲伸出双手,恭敬地将剑借过,肃声道:“王贲定不负所托!”

  这柄剑长短合适,不会出现那种荆轲来了,却拔不出剑的尴尬状况,大概正是因为有荆轲这个先例,所以始皇才改了他佩剑的长度。

  王贲借过剑后,从地上站起,高台下方校场上,聚在此处的大秦将士都看向他,只听随着“锵”的一声,王贲将剑从剑鞘中拔出。

  将剑举起,直指向前,王贲高声道:“为大秦,为陛下,随本将平月氏、定东胡!”

  校场上的大秦将士们也齐声喊道:“平月氏、定东胡!”

  激昂整齐的喊声传开,其中蕴含的斗志和士气让百越各部使者、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更感忧惧,若在战场和这些秦军对抗,他们绝难是其对手。

  和他们猜想的一样,让他们参加出征仪式只是一个开始,秦人真计划让他们随行观战,亲眼见识秦军是如何将东胡、月氏击败。

  百越诸部的使者对此没什么异见,尽管秦人是在有意向他们彰显强大,但随行能看到秦军作战的手段,更了解秦军。

  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并不想去,因为不论是佛教,还是耆那教,都主张不杀生,可现在秦人竟然要强带他们去战场,战场上肯定会有死伤,自然有些不愿。

  然而,大秦可不会惯着他们,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出征仪式结束,王贲率领参加出征仪式的秦军自咸阳出发,往大秦北方而去。

  因为这是大秦第一次启用热武器对外作战,因此虽主将为王贲,但参加本次战争的大秦将领还有不少,海军学堂的蒙恬也在其中。

  尽管海军不是陆军,但大秦海军在以后也会用热武器,所以蒙恬等人也被安排在了里面,为的是让他们亲去战场了解热武器,好在日后能更熟悉用于海军。

  要是东胡、月氏能在这一战中将大秦击败,将秦军全数消灭,会让大秦年青一代将领会出现一个较大的窟窿,短时间还填补不上。

  看着王贲等人率军离去,始皇道:“希望下次收到他们消息时,是捷报传回!”

  李念道:“陛下放心,有王将军、蒙将军他们,此战不仅会获胜,还将是一场漂亮的大胜。唯有如此,方能显大秦之威,震慑诸国!”

  随军的百越诸部使者、耽摩栗底的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被安排在一辆辆马车中,时刻有秦军看守,严禁其等自由活动。

  某辆马车上,几名耽摩栗底的僧侣正以孔雀国语小声交谈,一名僧侣道:“秦人太霸道了,竟强行让我等随行观战!”

  可不是,不想去都得被强行押着去,若执意不从,秦人恐怕会对采取某些不好的手段比他们就范,委实霸道。

  他们可是从耽摩栗底过来的僧侣,也算是自异国而来的使者,没受到礼遇不说,还被强逼着跟随大秦军队前往战场。

  在大秦的这段时日,他们已深刻感受到秦人对他们这些僧侣、对孔雀国充满了一种厌弃,这可不是个好的现象,尤其是秦国强,孔雀国弱的情况下。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到秦国传教,未想传教不成,反倒被秦人给严加看管起来,如今还得被强迫随军。

  另一僧侣道:“秦人强迫我等随行观战,是想向我等彰显他们的强大,好威吓我们。”

  就在这时,又一僧侣道:“诸位以为秦人只是威吓我们那般简单,可曾想过威吓之后呢?”

  这话引起了车厢中的其他僧侣思考。

  很快,一名僧侣神色一惊,出声道:“秦人是想利用我等向国内传播其等威名,好使国内更多人恐惧害怕其等!”

  此言一出,整个车厢安静无声,秦人是想向他们彰显武功,再让他们回到国内,替其等传播威名,秦人想威吓震慑的是整个孔雀国!

  但这件事,他们又难以不做,得知了秦人实力在孔雀国之上后,他们若能再回国内,肯定要将这消息传回。

  传回虽可能引起恐慌,让其他人担忧畏惧秦国,可只有让其他人知道秦国比他们强,才能集思广益、集中资源做应对秦人的准备。

  瞒着虽不会引起恐慌,可其他人不知道秦国有多强,便不会去做对抗秦人的准备,那等秦人某天袭来,造成的后果将比传回更坏。

  一僧侣叹道:“此应是秦人真正的意图,然我等却无其他选择。只要此次征战结束,秦人愿放我等回国,便可佐证……”

  原本他们很想回国,向其他人告知他们在秦国的所见所闻,使其他人知晓秦国的强大可怕,可现在发现,回国也没那么好,会成为秦人惑乱国内人心的工具。

  秦人当真狡诈,逼得他们没有另外的选择,早知道就不该来秦国,如今让秦人知晓了解了孔雀国,恐会在日后入侵孔雀国,若真有那一日,他们将成为孔雀国的罪人。

  一想到是他们将秦人给引到国内,僧侣们的心情变得更加不好,有僧侣低声诵念起佛经,妄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求一丝慰藉。

  又一僧侣道:“为今的破解之法,只有秦人在此战中落败,败得越惨越好。”

  另一僧侣摇头道:“秦人倘若战败,我等岂能活命?秦人战败时,定会先取了我等性命。何况,那东胡、月氏也不知是何来历,能否挡得住秦人?”

  他们到了咸阳后,就被看管了,不仅严禁自由外出,与外界交流也被严格管控,使得他们对大秦都了解不多,更别说东胡、月氏。

  又一僧侣道:“能让秦人出兵征讨,东胡、月氏当有些实力,未尝没有胜过秦人之机。秦人若真能落败,便是我等身死,又有何妨?”

  只有秦人战败,才能破掉秦人给他们布的这个局,因为秦人战败,说明秦人的实力没强到不可抵挡,无法再以强来威慑恐吓他们。

  指出秦人的目的不只威吓他们的那名僧侣道:“秦人敢让我等随行观战,必是认为他们有绝对把握胜过东胡、月氏,若非如此,难不成秦人想在我等面前展现其等落败?”

  是这个理,秦人要是没十足的把握,不可能将他们带着随行观战,这是对己方有绝对的信心,才能干出的事。

  这名僧侣又道:“可是何让其等这般有把握?秦人让我等随行观战,兴许让我等看的便是让其等有把握之物。”

  难道秦人藏着某种秘密的武器,要在此战中使用,一举大破东胡、月氏,于是才让他们随行,用这场胜利狠狠威吓震慑他们:都给我瞧好了,咱大秦能轻而易举灭掉东胡、月氏,同样也能灭了你们,好好听咱大秦的话,不要违背。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马车上,百越诸部使者、耽摩栗底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都想通了大秦真正的目的,可惜他们无法改变,只能深感担忧。

  又过了几日,那辆马车上的气氛压抑而沉闷,那天说透了秦人目的后,车内的气氛就变成了这样。

  最痛苦的事不是不知道对方的目的,而是想到了对方的目的,却想不出办法阻止,只能眼睁睁看着,任其发生。

  车厢内的几名僧侣都在低声诵念佛经,如今这局势,除了祈求佛陀显灵,他们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忽然,一名僧侣停下诵念,看了眼车窗,仿佛透过车窗的隔板,看到了在外行进的秦军:“这几日,秦人的军队似乎变多了?”

  听到这名僧侣出声,其他僧侣也停下诵经,一僧侣道:“好像是变多了,应该是途中加入的秦军,这不值得奇怪,从咸阳出发时,肯定不是所有要出征的秦军都到了,有些秦军被安排在途中加入。秦人若真有不为人知的武器或一支隐秘的强军,或许会在其中。”

  又一僧侣无奈道:“便是真在又如何?我等被严密看管,连这马车也是为我等特制,根本无法一知究竟。”

  秦人也是离谱,在他们到了咸阳后,便对他们重重提防,如今让他们随行观战,也是一样,让他们什么都没法做。

  会对这些孔雀国僧侣如此提防,当然是李念的意思,这些人本身虽不是洪水猛兽,可其等所携带的思想却是。

  大秦如今尚未完全走上李念所规划的道路,尤其是在思想建设方面,还多有不足之处,李念当然不想大秦的百姓遭受来自孔雀国的牛鬼蛇神污染。

首节上一节20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