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93节

  他范增也是要脸的!

第191章 格物之学,大考结束

  算学考试结束,有两刻时可供休息,范增也出了考场,放松一下紧绷的头脑,为最后一堂格物考试准备。

  很多人也和他一般选择。

  和考完策问时不太一样,策问考完后,大多人神情放松,还有些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谈论考试的情况,可这算学考完,虽还是有人聚在一起谈论,但很多人的神情没之前放松,显然考得不太如意。

  算学其实还好,诸子百家中现今很多学派都要学。

  墨家自不用多说;兵家领军作战,需算粮草兵甲、算敌我相距等,岂能不懂?

  道家和那些方士炼丹炼药时也常需计算,儒家君子六艺中亦有“数”这一艺。

  来咸阳大考的参考者多多少少都会懂点算学,唯一的问题只在于是否精通、深入了解,反正在范增看来,算学够实际应用即可,不必要深入。

  然而,这格物就未必了!

  “格物”一词应出自于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意为“究事物之理”,这要怎么考?

  难道要考墨家的那些东西?还是要考道家所言之物?

  若当真考这些,对很多参考者将是一堂艰难的考试!

  因为他们大多只学习本派学说内容,虽会对其他学派了解,但多是了解其他学派的治理天下的思想,不太会去了解像墨家的什么“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力,刑之所以奋也”……

  这也是一些百家学派的缺点,重学说思想,而不重实际的科学发现,有时甚至会将科学发现同学派思想联系在一起,要么以之佐证自家思想的正确,要么对敌方学说进行批判反驳。

  两刻时间过去,随着那已经熟悉的“当”声响起,范增和诸多考生再次回到各自考场。

  坐在位子上,看着发下来的考卷,范增知道这堂格物考试,他肯定又答不完。

  他猜想的事情发生了,还真考事物之理。

  那秦皇想通过咸阳大考做什么,或者说那李念想通过咸阳大考做什么?

  对这问题,范增心中有答案,大抵是想通过这场大考挑选出具有算学和格物天赋的人才,只是这些人选出来又怎样?

  难道秦皇和那李念要靠他们去治国理政,使秦强盛?

  墨家存世这么多年,都没能让哪个国家强盛,通过咸阳大考选出一拨人就能使秦强盛,如何可能?

  治国理政还得靠兵家、法家、儒家或道家,但绝不可能是墨家,墨家那些人当工匠尚可,可说治国治民,还是算了……

  怀着这些思绪,范增看起了考卷,第一类题依旧是选择题,前几道依旧为送分题:问,《山海经》有言“西南三百里曰女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下列中哪一物为石涅所制?

  一、蜂窝;二、蜂窝煤;三、豆腐;四、木炭。

  但送分题后,便开始上难度,像范增现在所看的这道:如图所示,将在甲点的木球推下,问木球在进入水平面后如何运动?(注:斜面和水平面皆绝对光滑,无空气阻力。)

  一、会立即停止不运动;二、以一定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三、不断加速,永远运动下去;四、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

  范增注意到那“()”符号内的话,但不懂为何要备注斜面和水平面绝对光滑,还有那无空气阻力。

  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思考:

  立即停止不动肯定是不对,他见到过从斜坡上滚下来的东西,不会停止不动,会滚出一段距离后停下。

  这么看,应该选“四”,可那个备注显然有深意,答案可能和“四”不同。

  因此,“一”和“四”可以排除,只剩下“二”和“三”。

  可这怎么可能,那木球从斜面滚下后,竟然会永远运动不停?

  从斜坡上滚落的物体,往往会越滚越快,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三”。

  范增提笔在答题纸上写下了“三”。

  在他右手边的中年汉子,看到这道题后,眼神一凝,这题考的不正是他们墨家的“力,刑之所以奋也”吗?

  那木球在进入水平面后,没有力再给它,因此它不会再继续加速,正确选项应是“二”。

  中年汉子心中越发认定李念是墨家弟子,只可惜此人就算是墨家弟子,也肯定不是楚墨,大概是秦墨中人。

  他对想见到李念的念头也越来越重。

  此人能以墨家弟子身份得秦皇信任,即使他出身秦墨,对墨家而言也是天大的好事,兴许其可使墨家重新合为一派,重铸墨家荣光。

  只是再继续往下看题,中年汉子又惊讶又愧叹。

  因为一些题已经超出了他学过的墨家内容,他也答不上来,让他禁不住心想秦墨已经悄悄发展到这等程度了,胜我楚墨多矣……

  格物考完,范增出考场时还在想着考卷上的某些题,除选择题答完了外,填空题和简答题统统都没答完,那些题真的有答案吗?

  尤其那几道附加题,如某道题借用了列子所写的那篇《两小儿辩日》,问两小儿所说谁对谁错?

  他怎么知道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还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这个连孔子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还真有答案?

  这也叫“格物”?都格到太阳了,连挂在天上的太阳是远是近都知晓?

  若真知道,这个李念的学识只能说深不可测,兴许比古之诸子还厉害,是他们这一时代活着的诸子,也许日后百家中会再多出一派。

  但李念越是优秀有才,越让范增和许多人感到复杂,如此之人为何要佐秦呢?

  且和这等人生在同一时代,该高兴,还是惋惜?

  因为此人太优秀,他们所发出的那点光将被被此人光芒掩盖,历史记载时,那人会列于主位,而他们尽是陪衬。

  范增也注意到格物考试后,诸多人兴致都不高,显然这格物考的不仅是他一人难受,其他人也一样。

  来咸阳大考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区区咸阳大考,看我手到擒来,可三堂考试过后,才发现我好像也不是那么有才……

  临离开时,范增和所有考生被通知往校场,只见一年轻秦将站在将台上向他们宣布道:“诸位注意,十日后将放榜,莫要错过!”

  “且放榜后,陛下和李念公子将有请,诸位这段时日,莫要离去!”

  “今日已晚,我等将护送诸位回返咸阳!”

  十日吗?

  他等得起,他倒要看看谁能得这咸阳大考第一,那秦皇和李念究竟想要以此大考做什么?

第192章 李念阅卷,有“熟”人!

  这秦将是蒙毅,他过来既是向三千余考生宣布消息,也是将所有答卷护送回皇宫。

  答卷被送到皇宫后,先按照答卷上所用文字进行分类,用秦篆的放在一起,用其他六国文字的又分别放开,然后再将用其他六国文字答题的答卷翻译誊写为秦篆。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更高效的批阅。

  李念只学了秦篆,可没学六国文字,虽说七国文字有共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不少,若直接批阅用其他六国文字答题的答卷,不知要用多少时间。

  秦皇宫中识字的宫女、内侍、侍卫皆被调动,连一些公子公主也参与了进来,在将所有考卷翻译誊写为秦篆后,再由这些人批改选择填空。

  如此一来,可大大减省嬴政和李念的批卷时间,嬴政负责批阅策问,李念负责批阅算学、格物。

  本次考试并没有糊名,因为其中有很多人会写假名,且批卷者嬴政和李念,和这些人不存在利益关系。

  但下次咸阳大考就不能再采用这种方式,所有参考者必须验明真身,书上真实姓名,且需要糊名。

  出于对这时代考生的好奇,想知道他们会答些什么,在尚未将所有答卷分好时,李念便让人从已经整理好的算学、格物答卷中各取五十份整理好,送他批阅。

  坐在书桌前,李念开始批阅考卷,没多久,便批阅到了一个历史名人:‘咦?郦食其?他也来参加咸阳大考了?’

  李念批阅到的是郦食其的算学答卷,做的还算不错,能答上的题都答上了,显然其算学的基础不错,可再深一点的题便不会,其也干脆地没答,直接空在那,一个字也未写。

  证明其虽有不错的算学基础,但未曾深入学习了解研究算学。

  这也很正常,符合这时代的主流儒生特点,他们学算学是因君子六艺中有“数”,并不是多感兴趣,多想要了解。

  但这也比后世的儒生要好,他们至少还学,还肯了解,到了某些王朝时,那些儒生直接将君子六艺给丢了,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既不懂“射”,也不知“御”。

  当然,会变成这样不仅是儒家本身的原因,更有君王在其中引导,他们希望儒生最好能文弱一点、老实一点,不要懂那么多,因为懂多了就不好驾驭。

  他们并不希望儒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只要他们能一辈子囿于儒家经典之中,为科举费尽心力就好。

  不过,郦食其这份算学答卷最有意思的在于其用答卷空出的地方写了一篇文,里面各种引经据典,还不加标点符号,要不是李念一直有跟苏胥在学习,还真未必能看懂他想说个啥。

  郦食其在这篇文中只有一个意思:劝谏秦皇不要太过看重算学,将之抬高到一个不该有的地位,算学虽有用,属于君子六艺“数”的一部分,但终究为小道,够用即可,不可太过。

  要治国理政还是得靠行仁政,复周礼,定分封,这些才是应当抬高的方面,而非算学。

  李念看后,摇了摇头,这恐怕不仅是郦食其一个人的观念,还是许多人的想法:算学那东西是有用,但只需学其实用部分即可,不需太过深入。

  果不其然,李念又翻到了好些份在算学答卷写文章的考生,提出的观点也和郦食其一样。

  ‘数学确实是一门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太高深的学科,但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不等于其就没用。就像后世造某些先进机械,有些人就反驳自己研究造那做什么,不如去买,等被人掐了脖子才知道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会有多难……’

  ‘数学为科学之母,物理、化学、生物各方面都需要,还得想办法加强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利诱,只要给出的利益诱惑够大,就会有人主动投入进来。’

  批阅完这五十份算学答卷,总体来说,还算不错,和郦食其一样都有一定的算学基础,但也仅是基础。

  李念又批阅起格物卷,这次没在其中发现郦食其的答卷,却看到了两份极有意思的答卷,一份的答卷者为范增,一份则是分数相当高。

  ‘这范增不会是历史上项羽的那位亚父吧?他也跑来参考了?其应是看到大秦的变化,才特地来参考,十有八九是冲我来的。’

  ‘据史料记载,范增在今年已有五十多岁,在这时代,年龄已相当大,还大老远跑来咸阳,可见其对大秦是真的仇恨。’

  李念又看向另一份答卷,‘这份答卷之人大概是墨家之人,我所出的题中,物理偏多,化学偏少,生物没有,对道家和方士来说并不占优势,对墨家倒是有利。’

  ‘所以此人能答出这么多,出自墨家的可能性最高,且其对墨家学说的了解程度相当高。此人若为墨家弟子,应是楚墨!’

  ‘只是据我所知,这一代楚墨的知名人物中没有这个名字,此人应是写了假名。而其不用真名,却写假名,反而证明其在楚墨中身份很不一般,大概是楚墨巨子!’

  ‘楚墨巨子,既是为咸阳大考而来,恐怕也是为纸过来。’

  想到这里,李念将这两份答卷递给旁边的一名内侍,道:“将这两人原来的答卷找出来给我!”

  不久后,内侍拿着两份答卷回来,李念一看,这两份答卷的用字皆为楚字,两人应当就是范增和楚墨巨子。

  内侍见李念拿着这两份试卷打量,小声禀告道:“公子,方才我去拿卷时听闻了一件有趣之事……”

  李念看向内侍,笑道:“何事?”

  内侍道:“听说这两人在同一考场,曾差点因舞弊被抓。”

  “好像是考算学时,那范增答不上题,反而那羊墨答得颇为顺畅,念及同为楚人,羊墨将自己的答卷给范增偷看,未想他们的动作被监考之人发觉,还给了警告。”

  听到此处,李念忍不住笑出声来:啥?项羽亚父范增和楚墨巨子差点作弊被抓?不行,这事一定要让史官给记下来!

第193章 放榜日(二合一)

  一月十二日,才大清早上,咸阳城已非常热闹,因为今天便是咸阳大考放榜之日。

  对咸阳城里的许多民众来说,他们不太懂大考考了什么、大考的目的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热闹。

  自古以来,看新鲜凑热闹的劲儿不管是哪朝哪代都有。

  很多人起的老早,天刚蒙蒙亮,便到了据说是今日要放榜的地方。

  咸阳城西,一间客舍,范增用冷水洗了把脸,借由冷水的冰凉刺激振作了下昨晚一夜没睡好的精神。

  尽管他在心里一直给自己说,他来参加咸阳大考不是为了上榜排名,是为了看一看秦皇设置咸阳大考的目的、了解那李念,不必太过在意考得如何。

  但,怎么可能真不在意啊?

首节上一节93/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