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544节

  大约跟皇帝陛下会见了半个时辰之后,他才离开皇宫,没有去别的地方,一路到了崔垣崔相公府上,见到了崔相公之后,他便毫不犹豫,直接跪在了地上,低头叩首道:“伯父。”

  崔垣看着地上的这个中年人,沉默了片刻,开口道:“起来罢。”

  “是。”

  这中年人起身,对着崔垣垂手道:“伯父一向,身体尚好?”

  崔垣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一时半会且死不了,你怎么回来的?”

  “韦全忠…韦全忠派你回来的?”

  称呼崔垣为伯父,又是从韦全忠那里过来,这人自然就是崔垣的亲侄儿崔绍了。

  他跟李云,可是大有渊源,早年在宣州的时候,这人便是宣州刺史,若非是他的一道缉盗令,早年李云起家,说不定还不会有这么顺畅。

  先前韦全忠离开京城的时候,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从京城各个家族,都带走了一两个年轻人,一起到朔方去任职,崔绍便在其中。

  如今一段时间过去,他崔绍,也是去而复返了。

  崔绍重新跪在地上,对着崔垣苦笑道:“伯父,孩儿若不屈从他,如何能再回关中来?”

  崔垣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开口道:“韦全忠是什么意思?”

  “韦大将军让侄儿,过来询问陛下,关中是不是已经被梁温劫持,如果是,朔方军便再一次勤王救驾,而且…”

  “大将军听闻那李云,正在山南西道肆虐,两个月时间,已经接连占下好几个州郡,正在向中原靠拢,其人野心勃勃,大将军提醒朝廷,小心提防。”

  崔相公看着自己的这个侄儿,沉默了一会儿,叹息道:“看来,你已经做了韦全忠的使者了,是不是给他拿住了什么把柄?”

  “回伯父。”

  崔绍低着头说道:“大将军…大将军对外人颇凶,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下属,并不算差,而且,而且…”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说道:“而且,时逢乱世,崔家也应当做出一些选择。”

  崔垣闷哼了一声:“韦全忠,便是你的选择?”

  崔绍深深低头,开口道:“伯父您押注朝廷,孩儿能选的便不多了,而且孩儿当初是被韦全忠裹挟去的,现在在他手底下当差,也是朝廷任命的差事。”

  “将来韦全忠事败,孩儿也有话可以分说。”

  “这个时候,孩儿没有办法从朔方脱身,而且…总不能让孩儿去投那李云。”

  “伯父。”

  崔绍低声道:“孩儿今天来见伯父,一来是来拜见您老人家,二来也是想要告诉您老人家,韦大将军让孩儿跟陛下说,李贼虎视眈眈,想要侵占中原,如果被他得手,两三年后,此贼便无人能挡了。”

  “韦大将军的意思是,请朝廷再一次下诏,命令各方,一统征讨李贼,同时,因为中原兵力空虚,大将军已经亲率主力南下,要为朝廷,守卫中原,抵挡李贼。”

  “守卫中原?”

  崔相公眯了眯眼睛,闷哼了一声:“是逐鹿中原罢?”

  崔绍抬头看着自己的伯父,沉声道:“伯父,自古以来,定中原就是定天下,只要站稳中原,就有一个稳定强大的后方。”

  “不管是谁,都会争一争,韦大将军南下,也不出奇。”

  崔相公长叹了一口气:“韦全忠,已经南下了么?”

  崔绍点头。

  “已经南下了。”

第682章 中原对狙!

  崔相公伸出手指,默默盘算。

  “李仝前不久死了,他那个大儿子李祯,不是什么厉害的人物,想要完全接手河东军,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崔相公呼出一口气,继续说道:“范阳的萧宪,这会儿虽然能动,但是契丹人虎视眈眈,他轻易也不会动。”

  “那么这一次,能参与进来的,除了李云跟韦全忠这两个人以外,就只剩下平卢节度使周绪,山南西道节度使陈秉义。”

  “还有昭义节度使,宣武节度使,许州的忠武节度使等节度使。”

  崔绍微微摇头道:“伯父,后一批手底下只有万人,至多两万人的节度使,已经没有资格下场了。”

  他看着崔垣,默默说道:“这些节度使,当初连王均平也打不过,现在至多是用来守守城,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指望他们去与李云对抗,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去送死。”

  “目前中原战场,真正能入场的,就是伯父所说的四家。”

  “除了韦大将军跟李贼之外,就是河东节度使李家,还有平卢节度使周家。”

  “至多,再加上一个山南西道的节度使陈秉义,陈秉义这个人,向来金身,李云在山南东道这样胡作非为,横占荆襄,他都无所动作,中原之战,他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在侄儿看来,中原之战,要分为两场。”

  他看着崔垣,低声道:“第一场,是韦大将军与李贼之争,这一场里,打的再如何凶恶,另外两家都不会下场,只有这两家打到尾声,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两家,才有可能动弹,打下一场。”

  崔垣看着崔绍,默默说道:“那李云,现在盘踞东南,按照皇城司送来的情报,他在东南已然自成一体,而且颇得民心,现在,他李某人拥有一个治民百万户的庞大后方。”

  崔相公眯了眯眼睛,轻声道:“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

  “还能意味着什么?”

  崔绍低声道:“意味着江东兵死了人,姓李的可以随时从后方补充,意味着他有了打败仗的资格,可以败而不倒。”

  古往今来,记载过的战事,记载过的势力,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些势力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看起来声势浩大,大有席卷天下的味道,但是只要吃得一场大败,就立时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而还有一部分势力,就极有韧性,哪怕战事再如何不顺,再如何吃力,吃了不知道多少败仗,但是总能坚持过来,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就是有没有后方的区别了。

  有了后方,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吃了败仗之后,只要撤回去,敌人便不敢再追,自家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而李云之所以有底气建国称王,成为吴国国主,就是因为,他在事实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国家级体量的后方,他已经可以做到败而不倒。

  有足够的底气,与世上任何一股势力对峙,交战。

  崔相公看着自己的侄儿,微微摇头道:“意味着,如果李云红了眼,他可以在几个月时间里,再强征出二十万乃至于三十万兵力出来。”

  “朔方军可以么?”

  崔绍看着崔垣,低声道:“灵州离中原太远了,韦大将军即便有后方,也补给不到中原,所以…”

  他轻声说道:“大将军这一次,在中原站稳脚跟之后,便不准备回去了,到时候,占下的中原,就是大将军的后方。”

  崔垣沉默了一会儿,面无表情道:“看来,韦全忠是要孤注一掷了。”

  “这个世道,现在除了那李贼之外,其他人多数都要孤注一掷一回。”

  崔绍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这个时候,就是需要魄力。”

  崔相公眯了眯眼睛:“韦全忠占据关中那段时间的所作所为,京城还有关中百姓,都是瞧在眼里的,这样的人,占了中原之后,能把中原变成自己的后方么?”

  “占据地盘,经营后方,可不是打下来就能行的,当初王均平也差不多算是占下了中原,到头来,他连半点后方也没有。”

  “所以,大将军才会重用孩儿。”

  崔绍看着崔垣,低声道:“也是因为如此,孩儿才与伯父您说这些,伯父拜相多年,门生故吏多多…”

  崔相公冷声道:“你要去做什么,老夫管不着,但是老夫这一辈子,绝不可能跟他韦全忠有什么合作的可能,况且,太平时节门生故吏才有用。”

  “如今这样一个世道,哪一个门生故吏,会因为我这个老头子的话,去干这种事情?”

  崔绍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长叹了一口气,对着崔垣欠身行礼道:“您老人家既然这么说,孩儿就不多说什么了,孩儿只想跟您说最后一句。”

  “孩儿,不会辱没了崔氏门风,将来如有机会,也一定会光大崔氏门楣。”

  说罢,他对着崔垣深深低头,一揖到地。

  “孩儿告辞。”

  他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

  崔相公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闭上眼睛,长叹了一口气:“成者王侯败者贼寇,争个不休,争个不休。”

  …………

  均州城。

  此时,李云已经从武当下山,他是实实在在,在武当山上住了七天时间。

  这七天时间,李云除了了解了一番武当道门的来历之外,倒是真的跟武当山上的道士们,学习了一些法门。

  他本身就有极高的内家功夫修为,呼吸吐纳,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这种情况下,李云的“硬件”基础,肯定是极好的。

  甚至可以说,他属于是最顶配的硬件了。

  哪怕是裴庄那种,自小练武,已经生出内劲的大高手,也极难正面抵住李云的蛮力,尤其是在战场上,差距就更大了。

  毫不夸张的说道,如果裴庄在战场上碰到李云,两个人各自着甲,在都死战不退的情况下,李云可以轻伤甚至无伤格杀裴庄。

  而现在,跟武当山的道士们交流了几天,李云也学了一些武当的发力法门,隐隐约约之间,他已经瞧见了从外劲踏进内劲的门槛。

  此时,在均州城一处宅子里,刚从隔壁房州赶来的赵成站在李云边上,听李云说一些关于功夫上的事情,听完之后,他笑着说道:“幼年时候,在我父亲军中,也听说有一些练武极厉害的人物,有些能够隔着盔甲用手掌拍死人,王上现在,恐怕比那些人还要厉害了。”

  李云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我也不知道这东西,将来有没有用处。”

  他听过一些功夫上的层次,也知道所谓化劲,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闲暇时候的消遣,他不可能,也不能一门心思扑在上面。

  真正的武功,永远是战场上的万人敌之术,他李某人,现在已经是万人敌,乃至于十万人敌,习武除了寻乐,也就只剩下养生这一个用处了。

  毕竟,武当山上可是实实在在有九十多快一百岁,还健步如飞的老道士。

  跟赵成闲聊了一会儿之后,没过多久,孟青也一路小跑过来,见到了李云之后,他先是对李云抱拳行礼,叫了一声上位,然后又对赵成抱拳,叫了一声将军。

  行礼之后,他才开始汇报工作。

  “上位,均州内外,已经清扫干净,可以派驻官员,接掌民生政事了。”

  李云点了点头,示意赵成跟孟青,各自坐了下来。

  “你们从襄州出发之后,我突发奇想,让襄州刺史黄朝,去攻唐州,哪知道他…很通此道,唐州几乎一战而下,如今他禀报我之后,已经兵进豫州。”

  “如果能吃下豫州,便距离都道不远了。”

  说到这里,李云看向两人,笑着问道:“如果是这个进度,我们似乎不用再在山南东道继续经营下去,可以考虑,直接兵进中原。”

  赵成闻言,若有所思,然后低声道:“上位,只要粮草辎重跟得上,咱们江东军,现在天下各地都可以去得。”

  孟青也开口道:“那位黄使君,属下跟他见过几次,他的确是个能带兵的人,很通兵事。”

  “那好。”

  李云眯了眯眼睛,轻声道:“你们回去,都想一想这个事情,写个章程出来,等苏将军处理完军务,我们便议定直入中原的大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轻声说道。

  “朔方军…已经南下了。”

第683章 必入本纪

  有九司协同诸军,苏晟很快就收到了李云的消息,正好这个时候,他在陕州的战事也已经结束,便将军中事务暂时交给陈大,而他也是快马简从,直奔均州而来。

  两天之后,苏晟抵达均州,与赵成还有孟青一起,坐在了会议桌上。

  这是江东的传统了,做事之前先开会。

  当然了,其他势力在做事情之前,多半也会有一次这样的碰头会,商议事情,只不过李云相比较来说,开会会更频繁一些,而且,他是比较善于听从一线人员意见的。

  毕竟到了他这个层次,很多相对基层一些的事情,他已经不太能够看得见了。

首节上一节544/7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