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晟落座之后,李云就把地图,高高挂起,他手指在地图上,淡淡的说道:“眼下,黄朝所部在这里,豫州的朗山县附近,昨天九司刚收到的情报,他在这里,已经遭遇了敌人。”
“旗号是一个郑字,应当是…”
李云的手指,点在大地图的一个点上,缓缓说道:“应当是许州的忠武节度使郑灿所部。”
苏晟笑了笑:“忠武军,几年前不是就被王均平打散了么?现在竟死灰复燃了,听这个节度使的名字,应当是荥阳郑氏的人。”
李云点头道:“是荥阳郑氏出身。”
苏晟摸了摸下巴,开口道:“荥阳郑氏很多人,不是因为王均平的缘故,已经投奔上位了么?能不能让金陵的郑氏,给这个郑灿去一封信,劝降了他。”
李云微微摇头道:“这些世家是个什么嘴脸,苏兄应当是清楚的,他们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说到这里,李云冷笑了一声。
“清河崔,前些日子还有人来拜访我,说他们有一支嫡传,想要投入江东,听我差遣。”
“一口一个王上,叫的相当亲切。”
这些世家投奔各方,虽然是多处下注,但是他们很讲规矩,投奔了各方之后,就真的是各为其主,通常来说不会互相勾联,真到了互相对上的时候,可能真的会生死相见。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逻辑了。
必须要真心实意事主,才能保证这种“多方下注”是有效的,要是明里暗里勾勾搭搭,最后的优胜者可能把你全族都给清算了。
苏晟默默点头,然后轻声道:“忠武军,也就是一两万人的兵力,他们守不住中原,甚至连许州豫州也守不住,咱们这一路过来,地方军见到上位的大旗,都是主动退避三舍,甚至是主动撤兵,这姓郑的…”
“莫不是受了谁的指使?”
李云声音平静,开口道:“不管他受了谁的指使,这些阻力我们都要面对,我的意见是,既然迟早要打,那晚打不如早打。”
他看了看众人,继续说道:“金陵工坊那里,外面的人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的想要渗透进去,从去年下半年,到我从金陵出来,金陵工坊的匠人家里,至少死了二十条人命了。”
“其余各种手段,数不胜数。”
李云敲了敲桌子,继续说道:“我跟你们透个底,火药,震天雷,还有望远镜,以及工坊里其他这些东西,我一直在捂着,捂得了一年两年,两年三年,捂不住五年十年。”
“几乎所有的势力,都会想方设法的去搞到这些东西,尤其是火药这种东西,方子是道士们研究出来的,一些古书里也有记载,再加上他们从金陵工坊旁敲侧击出来的线索,我估计…”
李云敲了敲桌子,轻声道:“我估计,现在已经有人搞出来了,只是暂时还没有能够用在战场上,有我们的成例在,他们的火药用在战场上,不会时间太长。”
任何东西,都是无中生有比较艰难,但是照葫芦画瓢,就会容易很多。
比如说震天雷这种火药武器,如果给一个从来没有接触火药的势力一个火药方子,让他们自行去研究,他们可能要花个几十年时间,才能把火药武器化。
但是李云已经弄出来了震天雷,别人只要有了火药,可能一年半载,就能弄出来个跟震天雷模样差不多的东西。
毕竟这个时代,可是没有什么专利可言的,即便有…
专利也不适用于军事。
李云现在,刚刚犒军结束,军功爵制度,也基本上施行了下去,现在正是军心振奋的时候,因此前进的脚步一丁点也不能停下来,停下个两三年,可能先前的先发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赵成直接站了起来,对着李云深深低头道:“属下等跟随王上以来,王上的判断从来没有错过,王上直接下令罢!”
李云笑着说道:“这话听来好听,但是我的错处也不少,只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错处。”
他看了一眼三个人,缓缓说道:“那好,那我就说一说,我的看法。”
“苏兄。”
他看着苏晟,后者立刻站了起来,深深低头:“上位吩咐。”
“你部立刻从陕州北上,从荆州过襄州,然后兵进邓州,取下邓州之后,再加上荆襄五州,山南东道的大部分地方,就已经是我们的地盘了。”
“到时候,我会派遣官吏过来,接手这些地方,将山南东道,经营成我们军事上的后方。”
“赵将军,孟青。”
赵成跟孟青都站了起来,齐齐低头道:“王上吩咐。”
“咱们从均州动身,不要理会邓州,而是从襄州,直接去唐州,支援黄朝,尝试着从忠武军的防线,攻入中原。”
说到这里,李云指了指地图,继续说道:“按照九司的情报推演,这个时候的朔方军,应该已经到了晋州附近,距离豫州,只几百里的距离了。”
“而且这一支,大概是朔方军的主力,也就是说,差不多一个多月,最多两三个月,我们就要跟朔方军碰上。”
李云轻声说道:“朔方军的战绩,咱们都是知道的,这个时候跟他们正面碰撞,我心里只有四五成把握,不过四五成把握,也要去拼一拼。”
“哪怕只能打个平手,我们在中原站稳脚跟,后面就会越来越容易。”
“两年,两年时间。”
李云伸出两根手指,淡淡的说道:“两年时间,我们要尽力吃下中原,只要能做到这一点。”
李某人笑着说道:“那么五年之内,我们就能把大势给定下来。”
“到时候,开国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如果这一次中原战事不顺,先前的优势便不会存在,到时候我们就只能退回到现在的地盘上…”
李云深呼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发展国力,静待时机。”
一直到这个时候,李云从来都没有把话说死过,因为他心里,对于一战定天下,也完全没有把握。
比如这一次,如果他在中原战场没有大胜,或者说没有站稳脚跟,被逼着退回现有的地盘,那么往后至少三五年时间,军事上都要相对保守。
到了那个时候,就只能靠“种田”来慢慢壮大自己,然后静待时机。
可是几年之后,军队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心气,江东官员会变成什么样子,天下格局会是如何,火药之类的军器还能不能这么奏效,这些都是问题。
李云是没有把握的。
有可能,他也没有办法改变周灭之后的几十年乱局,有可能他也只能在江东,做一个偏安的君主。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要去拼一拼,试一试的。
只要能够搏到中原战场的大胜,那么这一场大招之后,他李某人就可以构想开国的事情了。
不打赢这一场,那就一切成空,只能回到江东去,去励精图治,以待将来。
三个人听到了李云的话,都相当振奋,苏晟深呼吸了一口气,对着李云低头道:“属下,这就给陈大去信,让他北上。”
赵成与孟青,也都各自抱拳领命,下去按照李云的布置去办事去了。
等到三个人都先后离开,李云一个人坐在主位上,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向一边正襟危坐的年轻人,笑着问道:“都记下来了么?”
这年轻人,正在李云身边当文书的张遂,闻言他连忙说道:“回王上,一字不差,都已经详细记下来了。”
李云笑着说道:“记下来就好,将来人著史,多半要靠你今日所记。”
张遂闻言,看着李云,然后微微低头道:“那臣所记,便是太祖实录了。”
李云哈哈一笑。
“也有可能是李贼日记。”
张遂一怔,随即也跟着笑了笑。
“臣以为今日臣之所记,将来定然要入本纪的。”
第684章 南征北战
张遂这话,多少有马屁之嫌。
不过李云现在的身份地位,将来会不会计入帝王本纪不好说,但是一定会名列青史,史书上,也多半会给他单开一个传记。
在李云的授意之下,江东军很快开始动作起来,赵成孟青两个人,沿着黄朝走过的路,前往唐州豫州交界之处,去支援黄朝。
苏晟,则是引兵北上,准备攻取邓州。
而李云,则是从均州回到了襄州,在襄州处理均州,唐州,房州,陕州等几个州的事务。
这个时候,比较关键的战役,李云当然是要亲自参与的,但是军事调动,他就没有必要亲力亲为的,很多时候,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
就在江东军大规模动作的时候,李云的大舅哥,荆襄观察使薛收,也在李云的召唤之下到了襄州,两个人在襄州碰面,薛收依旧规规矩矩的,毕恭毕敬欠身行礼:“王上。”
李云扶他起身,又拉着他坐了下来,笑着说道:“大兄到荆襄,也有几个月了,近来我在忙着兵事,荆襄这里进度如何?”
薛收微微低头,正色道:“上位,我这几个月,基本都在忙着转运粮草,筹建粮仓,地方上的政事,多还是交给地方衙门自己办理,我少有过问。”
李云微微点头,笑着说道:“这是大事情,也该你操心。”
他顿了顿,问道:“我大军新下数州,很快还有一个邓州,应该也要攻取下来,这些州郡…”
“大兄有能力兼顾吗?”
薛收抬头看着李云,良久之后,才苦笑道:“上位,要是这些州郡俱有官员掌管,我只顺带看着,监管监管,那多少个州郡都没有问题,如果这些州郡无有衙门,我自己一个人…”
他微微摇头道:“上位,我这个荆襄观察使,是连个正经衙门也没有的。”
李云微微皱眉。
不过,他也知道,薛收说的都是事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要说是他,就是武侯再生,也不可能分出分身来,在没有地方官署的情况下,去管理几个州郡。
薛收看着李云,轻声道:“要不然,还是用旧周的旧官,暂时代替一段时间,只要这些人愿意投诚王上,用一用总是没有问题的,咱们江东的官员…”
“很大一部分就是用的周臣。”
“用周臣是要用的。”
李云揉了揉眉心,轻声道:“但是山南东道这块地方,未来要成为我进兵中原的后方,成为后勤补给的区域,这块地方,我想要知根知底的人看顾着。”
他叹了口气道:“人手不够用啊。”
薛收想了想,笑着说道:“那就把咱们江东越州一系的官员调过来,让他们替上位,看住山南东道。”
“越州系?”
李云一怔。
他还是头一回听见这个名词。
薛收也反应了过来,连忙说道:“就是先前,王上在越州任事的时候,越州下属六县的官员,现在他们,不多是身居高位了么,就有好事之人,称他们作越州一系。”
薛收咳嗽了一声,开口道:“上位,这话就是别人随口一说,臣随口一听…”
李云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如今,江东派系很多么?”
薛收想了想,笑着说道:“多是多,不过绝大多数圈子,上位都身在其中。”
薛收这一句话,说的相当精准,江东如今但凡是有一些规模的圈子或者派系,其实都是围绕着李云建立起来的。
比如说越州系,宣州系,缉盗队出身,还有青阳一系,再比如说后族薛家,还有杜谦为首的归附世族。
尽管各种派系林立,但是大多数都是李云一路走来的一段段经历,或者是他本人的一些私人关系。
这些人,以李云为核心点,紧紧的团结在李云周围。
这也是初代的优势之一,不管怎么折腾,都不会出大问题,因为江东的这些派系,大多数是李云自己的派系,而且多以他为主。
李某人认真想了想,然后开口说道:“那就行文杜受益,让他从越州,婺州出身的官员里,挑选一批出来,替我看住山南东道。”
薛收点了点头,笑着问道:“上位,是我给杜先生去信,还是上位写这个信?”
李云想了想,然后开口道:“去叫张遂过来。”
门口守着的亲卫立刻点头应是,没过多久,张遂便一路小跑过来,他先是对李云低头行礼,但是他并不认得薛收,因此只抬头看着李云。
李云笑着说道:“这是我内兄,薛收薛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