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37节

  燕修也看了出来,自顾自地给自己倒了一碗:“那我就不客气了!那位琼州通判的事情不算秘密,公子这五两银子有点亏,若有什么想聊的,我附送了!”

  ‘你还挺会做买卖,这算是话疗么?’

  海心里有些无语,却也跟对方闲聊起来。

  从当地的名胜古迹,说到了民间的三教九流,又从三教九流里的人物,说到了广东省的三司衙门。

  燕修侃侃而谈,竟是对这些了如指掌,甚至连两广巡抚林富都敢评价:“林巡抚是爱民的,此前还向朝廷上了奏章,劝谏陛下不可大肆采珠,大伙儿十分感激他!”

  “采珠?”

  “合浦县的海水珠,公子不知?”

  “哦,合浦珍珠,自是听过!”

  “合浦珍珠自古闻名,我朝之初因休养生息,未曾大肆开采,第一次大规模采珠发生在天顺年间,第二次则在弘治十二年,强征八千民夫下海采集珍珠,光是船只就动用了上千艘,结果回来的不足一半,啧!而最近的就是去年,朝廷下令采珠,三司动员,合浦动用了六百只船,一万渔民,耗时超三月,得到了二万八千两珍珠!”

  “阁下果然消息灵通……”

  “呵!这些不是我这小民能够知道的,是林巡抚为当地说话的,祖宗时每数十年才采珠一次,如今却频繁采珠,大伤民生,祈求陛下收回成命啊!”

  海听到这里,想到入城前见到的葡萄牙人,顺口问道:“听说林巡抚有意与佛郎机人通商?”

  “是啊!”

  燕修道:“公子看不过眼?”

  入城时,吴麟对此颇有异议,海却知道,通商不代表服软,而是有各种考量,却有意试探:“佛朗机人不仅贪得无厌,更有商贾不曾有的野心,若是将他们视作寻常的外族商贾对待,恐怕要吃大亏!”

  燕修摊开手:“没办法啊,佛郎机人在广东做不了生意,便转去福建,再往上还有浙江,堵不住的!既然这群外夷野心大,不如将他们留下这里!”

  海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事实,葡萄牙在广东碰了壁,并没有放弃,而是转移到条件较为宽松的福建、浙江等地继续走私,“自是,佛郎机诸番夷舶,不市粤而潜之漳州”。

  两广巡抚林富的观念是,广东毕竟与佛郎机打过交道,连仗都打过两场,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既然禁绝不了对方的船在沿海游弋,那不如选择这里作为通商地,总比其他地方再受骚扰的好。

  聊到这里,酒保小川掀开后帘,走了进来,到了燕修面前,耳语起来。

  燕修时不时地问一句,声如蚊讷,同处一室,海面对面,竟都听不太清,颇有种传音入密的感觉。

  当然,这其实也是内家修为的一种体现,让他倒是对于这个疤脸大汉高看了几分。

  而待得小川禀告完毕,又摇晃着身子,来到柜台前趴下,继续呼呼大睡起来。

  “舍弟就是如此,公子莫怪!”

  燕修喝下碗中的最后一口酒,畅快地一抹嘴巴:“有关琼州府通判宗承学的事情,公子可以问了!”

  “宗通判是何时到的广州府?”

  “三月二十一。”

  “住在哪里?”

  “北城高第街头的一座宅院里。”

  “因何而来?”

  “看病,他有病在身,入住的当天,就请了何氏药堂的名医何远慧,入宅中诊治。”

  “他何时出的事?”

  “三月二十五。”

  “死因?”

  “上吊自尽,按察使司衙门的卷宗,是因病情严重,疼痛难耐,自行了结。”

  “何人验尸?”

  “按察使周宣。”

  “周臬台亲自验尸?”

  “周臬台是三十年的老刑名了,遇到要案大案,都是亲自验尸的,宗通判是官员,突然死在了广州府内,自然是要详细勘验。”

  “现场呢?”

  “门窗紧锁,上吊时无外人入内,仆人老迈忠心,也无嫌疑,故排除了行凶的可能。”

  “尸身呢?”

  “已经送回家乡安葬了,他是福建闽县人。”

  ……

  海来时,其实已经问过了师爷闵子雍,关于宗承学自尽后衙门的应对。

  按察使周宣亲自验尸,并勘查现场,与这位所言分毫不差。

  但有些事情,对方没有提及。

  海故意沉默了一下。

  燕修眉头一扬:“公子不满意?”

  海道:“若是只有这些,我确实不满意,宗通判留下一封遗书,你为何不说?”

  燕修的神色首度凝重起来,手拿向酒碗,举起后才发现里面喝光了,啧了一声:“看来公子是有备而来啊,我还以为五两银子赚了便宜,如今看来是亏了……得加钱!”

  海看着他。

  “好吧!我还不想砸了招牌!”

  燕修叹了口气,缓缓地道:“公子是来打听‘隐雾村’的吧?当地人讳莫如深,都不愿细说,也就只能在我这里,能听到些真话了……”

  海立刻问:“既然当地人不愿说,燕兄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

  燕修掏出银子掂了掂:“重金之下,必有莽夫!小川,出去看好门!别让人接近!”

  “哦!”

  小酒保就站起来,打着哈欠走了出去。

  海眼睛微微一眯:“怎的,阁下接下来所言,见不得光?”

  “确实见不得光,它关系到一位就藩王爷的滔天罪恶,而这个传说,我也是听当地人的祖辈流传下来,不保证真假!”

  燕修身体前倾,一字一句地道:“公子若是后悔,现在走还来得及!”

  海皱眉。

  和就藩的王爷有关?

  这里是广东啊,有朱家的王爷来这个地方就藩?那不等于流放么?

  “请讲!”

  不过随着燕修的讲述,他发现来广东就藩的,还真有一个朱氏子。

  淮王朱瞻。

  此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个儿子,出生时是永乐七年,朱棣在位,不过相比起大哥朱瞻基受到皇爷爷朱棣的宠爱,朱瞻就是个小透明。

  后来等到朱瞻基继位,将朱瞻的封地选在广东韶州府,以致于这位王爷急眼了,发出了“我何罪!斥万里”的疾呼。

  这其实并不奇怪,当时的政治版图,就像一盘杂乱的棋局,朱瞻基是在玩“战略安置”的套路,把弟弟安置在广东北边的韶州府,看似是边陲,实则是控制中原南大门的绝佳棋子。

  战略眼光或许是着眼天下,但不切实际。

  因为朱瞻完全接受不了来这个流放地,接连上书,以广东“多瘴疠”为缘由,请求更换封地,朱瞻基一直没有理会,直到驾崩,明堡宗继位,张太后由于和朱瞻的生母李贤妃相处的不错,终于将这位“贬”到广东六年的王爷招了回来,改封去了江西。

  海后世是完全不了解这个人,现在大致了解到这位王爷的倒霉事迹,却又生出疑惑:“这与‘隐雾村’有何关系呢?”

  燕修道:“据说那个王爷有一次带着几名随从,离了王府,一路策马狂奔,寻小道出了韶州府地界……”

  海的表情严肃起来。

  藩王未经天子批准,骤离封地是大罪,尤其是那个年代,靖难之役余波尤在。

  燕修的语气也变了:“王爷一行跑啊跑啊,人又饥又渴,马也跑不动了,发现前方有一个村落,便策马走了进去。”

  “村长见这群人困马乏的来客拿不出过所,十分警惕,不愿意收留,王爷取出了一串珍珠,想要让村民生出贪婪之心,然而村民只希望吃饱饭,依旧拒绝了他们。”

  “王爷被迫继续上路,很快就被王府的护卫追上,逃亡计划就此失败。”

  “而折返的途中,王爷又路过了那个村子。”

  “他怀恨在心,认为是村子不愿收留,才导致自己被追上,便对护卫撒谎,说村民偷窃了他的珠宝,命令护卫进村把珠宝搜出来。”

  “护卫冲入了村子。”

  “搜宝失败。”

  “护卫举起了屠刀。”

  “等到越来越多的村民倒在血泊之中,王爷终于怕了,下令一把火烧掉村庄,毁尸灭迹,正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笼罩了整个村子……”

第54章 第二名死者

  “哥!”

  西行庵禅房外,海瑞翘首以盼,眼见海折返,终于长松一口气,迎了上来。

  海知道去的时间长了,不免引起家人关心,回到屋内,坐下饮了一杯茶,左右看看:“敬夫不在?”

  “他刚刚出门。”

  海瑞关切地道:“事情有进展了?怎的去了那么久?”

  “我先到府衙,见了一位锦衣卫舍人……”

  海将陆炳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接着讲了闵子雍为他介绍的情报来源,最后才说到燕修讲述的隐雾村故事。

  海瑞听着听着,面色也变得震惊起来:“大雾笼罩村落之后呢?”

  海道:“那并不同于外地人口中的烟瘴,大雾笼罩之后,那群刀尖滴血的护卫冲了进去,竟再也没有出来,剩下的人害怕了,便护着王爷离开,而等到他们回到王府,噩梦开始了!”

  “所有参与过屠村的护卫,不久后就夜夜做梦,而且每一回梦见的,都是那个被迷雾笼罩的村落。”

  “一场一场梦境,他们始终徘徊在那罪孽之地,怎么都无法出去,那串王爷下令寻找的珍珠,也化作绳索,晃晃悠悠地悬挂在屋中。”

  “护卫再也受不了,梦中将头套入绳索,现实里也悬梁自尽了……”

  “那个王爷吓坏了,不断上书请求改换封地,最后终于说动了当年的皇太后,将他的封地移走,可住过去没多久,王爷也死了。”

  “年纪轻轻,暴毙而亡!”

  “从此‘隐雾村’的传说就开始流传于民间,经久不散,据说但凡梦到那个迷雾村落的人,无一幸免!”

  听完这个故事,海瑞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海看着弟弟,缓缓地道:“十四弟,你信这个传说么?”

  海瑞沉思良久,有些茫然了:“我不知道,只是此事距今数十载,又涉及藩王秘闻,恐怕难以证实了。”

  “是啊!就是证实不了,才容易被编造!”

  海哼了一声。

首节上一节37/7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