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6节

  这天晚上,刘氏正坐在暖阁内帮李忠做衣服,一名宫人飞快的跑了进来,道:“娘子,皇后殿下派人送来一封信。”

  这婢女名叫雨珠,原本是刘氏的婢女,在后宫宫女之中,属于最低等的无品宫婢。

  王皇后为了不让刘氏与李忠见面,将雨珠派到西内苑干杂活。

  刘氏升为充嫒后,头一个便将她找了回来,任命为承香殿的女官。

  刘氏微感奇怪,道:“写什么了?”

  雨珠道:“您还是亲自瞧瞧吧。”递过一张纸。

  刘氏接过一看,发现上面写着两个名字。

  第一个名字是辛长宗,后面还有一连串小字,是关于此人的介绍。

  原来此人是长安城才名数一数二的文士,诗词歌赋极好,很多人都说,明年科举,他必是魁首。

  最后面还记了一段奇怪的话,说八年之前,此人在洛阳结识长孙冲。

  第二个叫张茂甫,同样也有介绍,却是蜀地第一名儒,上个月刚入长安。

  此人名声还在辛长宗之上,长安城各大权贵家族,争相请他入府坐堂,为府中子弟启蒙,都被他拒绝。

  后面也有一段奇怪的话,四年前,他与被贬同州的褚遂良相识。

  刘氏看完两遍后,呆愣不语。

  她完全不知武皇后为何给自己写这样一封信。

  “雨珠,你快帮我瞧瞧,皇后殿下此信是何用意?”她焦急的问。

  雨珠拿过去看了,皱眉道:“真个奇怪,这信没头没尾,谁能看得懂啊!”

  刘氏担忧道:“她这样做定有深意,我若悟不出来,只怕会有祸端。”

  雨珠安慰道:“您别多想,也许是送错了呢?”

  便在这时,又一名宫人进入大殿,笑嘻嘻的道:“娘子,陈王殿下入宫来看您了。”

  刘氏又惊又喜,急忙起身,便要出去见儿子。

  雨珠将她推在榻上,嗔道:“娘子,您现在是充嫒,哪有出去见儿子的道理?还不被人笑话了。”

  刘氏两手捏在一起,红着脸道:“是是,那你快带他进来,正好让他帮我瞧瞧这信。”

  不一会,雨珠领着李忠进入大殿。

  李忠飞扑到刘氏怀里,欣喜道:“阿娘!”

  刘氏瞧见儿子后,不住的嘘寒问暖,又问起他开府后,一个人住得习不习惯,倒把信的事给忘之脑后。

  李忠笑道:“父亲开恩,让东宫的旧人都跟孩子一起搬到王府了,地方虽小,却更让人觉得自在,而且还多了两位老师教我。”

  刘氏问道:“是圣人给你派的老师吗?”

  李忠笑道:“父亲还没给我选好老师呢,两位老师是自己来的。”

  刘氏皱眉道:“自己找上门的吗?都是些什么人?”

  李忠笑道:“阿娘还怕孩儿被人骗了吗?您别担心,孩儿让人打听过,两位老师都是长安顶有名的学问大家,别人请都请不过去呢!”

  刘氏脸色陡变,道:“那两人叫什么?”

  李忠见母亲表情,略有不安,道:“一位老师姓辛,另一位姓张。”

  刘氏如同见鬼一样,从榻上跳了起来,叫道:“是不是叫辛长宗和张茂甫?”

  李忠怔怔道:“原来阿娘已经知道了。”

  刘氏只觉后背阵阵发凉,尖声道:“赶走,你快把他们赶走!”

  李忠吃了一惊,道:“母亲,两位老师都很有学问,为何要赶他们讶?”

  刘氏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你听我的就是,以后再有什么人进府,你都要赶紧来告诉我,记住了吗?”

  李忠连连点头:“孩儿记住了。”

  刘氏抱着他的脑袋,哭着道:“我可怜的孩儿,那些人为何就不肯放过我们母子呢?”

  李忠泣声道:“阿娘,是谁要害我们?”

  刘氏只是哭着摇头,没有说话。

  雨珠忽然道:“娘子,眼下不是哀痛之时,您应该去向皇后殿下请个安,再让小殿下赶紧回府,赶走那两人。”

  刘氏收了眼泪,连声道:“正是呢,亏得有你提醒。”

  抱着李忠道:“孩儿,你赶紧回去吧,听阿娘的话,赶走那两人。以后凡是有人跟你提到东宫太子之位,那便是害你,可曾记住?”

  李忠点了点小脑袋,告别母亲去了。

  刘氏带着雨珠,一路朝着立政殿而去,半途上,她问道:“雨珠,待会我该怎么说?”

  雨珠道:“您就说小殿下刚入宫,说府中来了两位先生,一个姓辛,一个姓张,您不喜欢他们,已让小殿下给赶走了。”

  刘氏喜道:“对对,这样说极好。”

  另一边,李忠脚步飞快的出了宫,他毕竟是个孩子,没能理透事情原委,只当那两位先生都是坏人,要害他和母亲。

  回到王府后,他也不见二人,只下令侍卫们将二人吊起来打一顿鞭子,再赶出王府,且不准他们再进王府。

  辛、张二人狼狈出府,又气又恼,知道事情已败,一起来到长孙府,将情况告诉了长孙冲。

  长孙冲来到书房,又告诉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放下手中书,沉声道:“这妖妇厉害的手段,辛长宗不提,连张茂甫的底细,也被她查明了。”

  长孙冲道:“父亲,那刘氏可比不上王皇后,胆小懦弱,指望她与妖妇相斗,无异于以卵击石。”

  长孙无忌沉默半晌,道:“既是如此,还是找郑氏吧。”

  长孙冲道:“郑氏早就见风使舵,与许敬宗等人眉来眼去,况且郑贵妃并无子嗣。”

  长孙无忌淡淡道:“郑氏方面,慢慢下功夫便是。郑贵妃无子嗣的原因,是被萧氏打压,并非不能怀龙子。”

  长孙冲道:“倘若圣人不肯临幸她呢?”

  长孙无忌长叹一声,道:“那就是天不佑我大唐。老夫百年之后,只好去向先帝请罪了。”

第21章 贵妃奏曲

  太极宫以北,过玄武门,是一片马球场,再过重玄门,是皇家禁苑。

  禁苑辽阔,北至渭水,东临水,西边是汉朝时期的未央宫。

  感业寺也位于禁苑之中。

  禁苑东北角,有一片木栏围成的平地,名为虎圈,原是皇宫养虎之所,如今却已废弃。

  虎圈入口处,有座小院,是储备老虎吃食的仓库。

  李治在小院内逛了一圈,院内共计十一间屋子,北面三间,东西各两间,南边还有两间倒坐房。

  他暗自思忖:“此处偏僻,周边无人,正可用来研制火药。”

  朝王伏胜吩咐道:“传旨太医署,调运七百五十石‘消石’,一百五十石硫磺,一百石木炭,都运在这间院子里储着。”

  王伏胜领了命,心中暗自惊异:“大家为何要这许多药材,莫非想要炼丹?”

  李治又朝薛仁贵道:“薛卿,派一百名千牛卫,仔细看护此处,不得有丝毫明火。无朕旨意,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薛仁贵领了命。

  李治又在禁苑转了转,临近午时,方回甘露殿,又下了道旨意,让将作监挑选二十名工匠,等候听用。

  本日的奏章,早已满满堆在御案上。

  李治命几名内侍将其分类,只对弹劾谏言、人事调动的奏章细看,别的一概扫过。

  批阅没多久,却发现今日弹劾陈王李忠的奏章极多,说他轻贤怠士,竟鞭打了两位文学大儒。

  李治朝王伏胜道:“去查一下陈王打人是怎么回事。”

  午时过后,李治小憩了半个时辰。

  醒来后王伏胜来回报,说皇后给刘充嫒送了封信,陈王当日又入了宫,离宫后,便打了两位儒生。

  李治问道:“两人可是世家派系的人?”

  王伏胜道:“虽未确定,应该差不离。”

  李治默然半晌,道:“听说元舅最近著书立说,你取几本史书送过去给他,就说朕很期待他著的书。”

  王伏胜微微一惊,领命去了。

  傍晚时分,天空忽然下起细雨,不一会,雨势越来越大,噼里啪啦的打在廊檐上。

  李治原本围着北海池跑步锻炼,被这忽如其来的雨给打断,只好在千步廊躲雨。

  雨声凌乱,淅淅沥沥的落下,仿佛拍打在人心坎里,让人生出一股空落落的不安感。

  正当他冒出几分多愁善感时,一道尖锐的声音打断他的愁思。

  “小兔崽子,看你往哪儿跑,瞧我不打算你的腿!”

  南边廊道上奔过来一群人,却是几名大内侍正在追一名小内侍。

  小内侍脚一滑,被众内侍追上。

  一名三十多岁的内侍把他拎起,“啪啪啪”就是几个耳光,把小内侍脸都扇肿了,骂道:“小贱种,你继续跑啊!”

  李治眉头一皱,正要说话,王伏胜已先一步奔了过去,朝众内侍厉声道:“圣人在此,谁敢放肆!”

  众内侍全都吓一跳,纷纷跪下叩首。

  李治坐在横廊上,朝众人挥了挥手。

  “你们都过来,发生什么事,跟朕说说。”

  众内侍起身走了过来。

  内侍监一共有六局:宫闱局、掖庭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坊局、内府局。

  领头的内侍,是内府局的掌令,正八品下阶,负责宫廷器物、灯烛、汤沐等供应。

  掌令内侍道:“回大家,这小东西手脚不干净,在仓库偷东西,被臣发现,不束手就擒,竟想逃走!”

  李治朝那小内侍道:“你偷东西了吗?”

  小内侍不过十二三岁的孩童,长的颇为清秀,只不过小脸被扇肿了,嘴角还有鲜血。

  他低垂着小脑袋,叉手道:“回大家,奴没有偷东西。”

  掌令内侍气急道:“胡说,你没偷东西为什么见我就逃,你胸前鼓鼓囊囊,又是什么?”

  王伏胜走到他跟前,甩手就是一耳光,道:“大家还未问话,谁允你开口,张少监就是这样调教你的?”

  内侍监六局,分别由两名少监管理,内府局正在张多海管辖之下。

  掌令内侍瞧出王伏胜想办自己,赶忙跪下,叩首道:“内臣冒失,请大家恕罪。”

首节上一节16/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