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7节

  李治并不理他,朝小内侍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内侍低声道:“奴叫小吉。”

  李治道:“小吉,你既未偷东西,为何去仓库?”

  小吉道:“奴没有去仓库,刚才走在廊上,周掌令朝奴跑了过来,还大喊大叫,奴害怕才跑的。”

  李治微微一愣,朝小吉招手道:“你过来些,让朕瞧瞧你。”

  小吉跪着向前挪了几步。

  李治细细打量了他一会,朝掌令内侍问:“你是在哪里发现偷盗东西之人?”

  周掌令道:“就在冷凝殿附近的内库,臣一路追赶,好容易撵上他。”

  李治道:“他并非你在内库见到的人,你追错人了。”

  周掌令吃惊道:“大家如何知道?”

  李治道:“朕来问你,今晚吹的什么风?”

  周掌令愣道:“回大家,吹的东风。”

  李治道:“你瞧瞧自己左右肩膀。”

  周掌令扭头看了左右两肩,不解道:“大家,您让臣看什么?”

  王伏胜冷笑道:“蠢才,你右肩膀湿些,左肩却没多少雨水,没发现吗?”

  周掌令依然一脸困惑,瞪着大眼睛。

  李治道:“你再看看小吉肩膀。”

  周掌令转头一看,却见小吉左右肩都已湿透,一拍额头,道:“臣真该死,果然追错人了。”

  天下大雨,又吹东风,人从南向北跑,右边袖子会比左边湿些。

  小吉因从北向南走,左肩已被打湿,后遇周掌令,从南向北逃,右边又被打湿,故而两肩都被雨水淋湿。

  李治道:“如此小事也瞧不明,如何管人?传旨,罢去此人官职,再选一人补上。”

  王伏胜细声道:“臣领旨。”朝周掌令冷冷道:“还不退下。”

  周掌令面若死灰,步履蹒跚的退下。

  李治道:“小吉,起来吧。”

  小吉规规矩矩的行了个叉手礼,方才站了起来。

  李治见他小小年纪就进了宫,十分怜惜,道:“小吉,你为何这般小就入宫?你家里人呢?”

  小吉低声道:“父亲和母亲都病死了,嫂子把我卖给人牙子,后来辗转进了宫。”

  李治又问:“你在哪儿当差?”

  小吉道:“奴在内仆局当差。”

  李治道:“以后你就跟着朕吧,伏胜,给他在甘露殿安排点差事。”

  王伏胜笑道:“臣记住了。”

  小吉听了,偷偷抬头看了李治一眼。

  李治笑道:“你胸口鼓鼓囊囊,到底塞了什么东西,能不能给朕瞧瞧?”

  小吉迟疑了一下,伸手在衣服里掏了掏,摸出一大堆废纸。

  王伏胜拿起一张瞧了眼,皱眉道:“大家,这是些宫人们用过的废纸,上面记的都是些琐碎事,咦,后面写的是什么?”

  李治接过一看,很快便瞧明白了。

  这小孩是将别人用剩的废纸收集起来,利用背后一点空白,写下些歪歪扭扭的文字。

  只不过他写的文字词不达意,并不通畅。

  王伏胜道:“小吉,你在偷偷念书吗?”语气中已多了几分严厉,内侍偷偷读书,在宫廷中是忌讳。

  小吉道:“奴没有念书,那些……是奴写的文字谱。”

  文字谱便是古代的乐谱。

  李治又瞧了瞧,发现确实是文字谱,只不过记录的非常粗糙,很多地方还记错了。

  倒似一个不懂文字谱的人,一边自学一边记录下的。

  李治道:“这是什么谱子,你为何要偷偷记下来?”

  小吉咬着嘴唇,眼眶中留下两行泪水,哽咽道:“奴、奴……在薰风殿,偷听到贵妃娘子弹奏……慢慢记下来的……”

  李治将他拉起,道:“别怕,朕不会因这个就责怪你,你觉得贵妃弹奏的好听,所以记下吗?”

  小吉摇了摇脑袋,又擦了擦眼泪,道:“这首曲子……母亲以前经常弹给奴听,奴、奴想念母亲,就偷偷学文字谱,想记下来……”

  李治站起身,道:“别哭了。走,随朕去薰风殿。”

  小吉抬头看了他一眼,用力点了点脑袋,眼泪又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李治帮他擦去眼泪,牵着他往薰风殿而去。

第22章 武后侍寝

  郑贵妃自幼便有曲乐天赋,在家族悉心培养下,琴技不仅在后宫独一无二,便与长安城琴乐大家相比,也不遑多让。

  她每日夜间都要弹奏几曲,希望琴音化线,引来君王。

  今夜天降大雨,琴声被雨声隔绝,便没了弹奏心思,慵懒的靠在榻上,一边吃葡萄,一边望着高安公主与一只小猫玩耍。

  高安公主搬过来有几日了,一开始总是哭哭啼啼,后见郑贵妃对她亲切备至,也就恢复往日精神。

  郑贵妃见高安公主追着小猫,跑的满头大汗,柔声道:“安儿,别跑了,天气凉,可别着了凉。”

  高安公主嘻嘻一笑,跑到郑贵妃怀里,张开小嘴,撒娇道:“阿娘,我也要吃。”

  郑贵妃笑骂道:“你这小馋猫。”将一颗剥好的葡萄塞入她嘴里。

  便在这时,一名宫人飞奔进殿,喜道:“娘子,大家来了!”

  郑贵妃倏地起身,飞快来到铜镜前,整理了一下妆容,随即拉住高安公主,奔到殿外。

  只见长廊处,两排提着灯笼的内侍头前开路,身后跟着四名撑云伞的内侍,伞下是名身披黄色大氅的男子,正是李治。

  奇怪的是,李治还牵着名小内侍。

  “妾身拜见大家。”郑氏拉着高安公主下拜,身后一众宫女、内侍纷纷跟着下拜。

  “都起来吧。”

  李治抬了抬手,牵着小吉径直进殿。

  郑贵妃和高安公主这才起身,跟入殿中。

  高安公主见李治坐在榻上,那小孩竟站他旁边,顿时生出几分嫉妒。

  她跑到李治身边,挤到李治膝盖间,甜甜喊了句“父亲”,转头朝小吉做了个鬼脸。

  小吉面色微红,低下了小脑袋。

  李治道:“贵妃,这孩子叫小吉,是个可怜孩子,他喜欢听你弹奏一个曲子,你弹给他听吧。”

  郑贵妃目光闪动,朝小吉微微一笑,道:“小吉,你喜欢听哪一首?”

  小吉捏着双手,低着头道:“幽、幽兰曲。”

  郑贵妃“啊”了一声,娇笑道:“是碣石调幽兰吗?”

  小吉连连点头。

  高安公主忽然嘟着小嘴,道:“父亲,为什么要让阿娘弹曲给他听?”

  李治道:“他母亲死了,这曲子是他母亲生前常弹的,他为此偷偷学文字谱,挺不容易的。”

  高安公主“哦”了一声,想到自己生母,低下了脑袋。

  郑贵妃感叹道:“好可怜的孩子,小吉,我弹完之后,就给你写下文字谱,你可会认?”

  小吉连连点头。

  郑贵妃笑道:“那便好。来人,关好门窗。”

  门窗关严后,窗外雨声小了很多。

  郑贵妃坐在琴台前,手指一拨一抚,一首清丽委婉、节奏缓慢的音曲缓缓响起。

  此曲开头深沉忧伤,婉转凄凉,惹人无限哀愁。

  随着曲调变化,音调渐高,曲音渐明,到了尾曲,琴音清澈悠扬,明朗豁达,令人有种度过黑夜,即见黎明的感觉。

  郑贵妃凭着高超琴技,弹出一种哀而不伤、明净旷达的境界。

  李治方才的几分伤感,在曲音牵引下,也消于无形,只觉内心平和而安详。

  转头一看,小吉如痴如醉,无声淌着眼泪。

  高安公主因生母缘故,与他多了几分同病相怜之感,过去拉住他手,道:“小吉,快别哭了,我以后陪你玩儿。”

  小吉露出惊慌的表情,向李治看过去,李治笑道:“小吉,你和高安一起去偏殿玩吧,朕和贵妃说几句话。”

  小吉正要叉手告退,高安公主早已拉着他,蹦跳跳道:“快走快走,我带你去瞧好玩的。”

  二童离开了大殿。

  李治朝王伏胜看了一眼,后者心领神会,朝其他内侍宫人们打了手势,众人全部退出大殿。

  郑贵妃猜出李治想让她侍寝,心中砰砰直跳,既充满喜悦,又多了一分担忧。

  李治问:“贵妃,身子可全好了?”

  郑贵妃道:“妾早已好全,只是……”

  李治道:“怎么了?”

  郑贵妃低声道:“大家多日不曾让嫔妃伺候,今日突来薰风殿,妾心中不胜之喜,只是又担心皇后那边……”

  李治摆手道:“你不必担心,皇后那边有朕,再说,朕想让谁侍寝,无需别人决定。”

  唐朝后宫其实有侍寝制度,只不过模仿周朝,过于离谱。

  首先,需得一百二十二名后宫满员。

  从月初到十五为一轮,嫔妃们根据位份,由低到高,前十二天,皆是九女共侍一君。

  十六到月底是第二轮,位份从高到底,反着来一遍。

  皇后是唯一能单独侍寝的,也只有十五、十六两日。

  这种制度,哪个皇帝也不会愿意。

  郑贵妃见李治如此说了,只好压下心中不安,上前侍奉他脱衣。

  不一会,烛火灭了,纱幔也放下了,纱幔之后,传来阵阵娇喘之声。

  次日清晨,李治回甘露殿上常朝。

首节上一节17/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