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8节

  朝会后,来到立政殿,却见武媚娘正在看书。

  “大家今日怎么来这么早?”武媚娘嘴角含笑,看不出丝毫异色。

  李治笑道:“今日朝会事少,就过来瞧瞧你,你在看什么书?”

  武媚娘将手中“膳夫食疗记本”给他看了。

  李治只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抬头一看,发现榻上的小矮几下,似藏着一件衣服。

  “媚娘,几下是何物?”

  武媚娘笑道:“没什么。”

  李治更加好奇,探头看了一眼,觉得有些眼熟,道:“好像是条红色罗裙,拿来朕瞧瞧。”

  武媚娘将裙子拿了出来,幽幽道:“大家可还记得这裙子?”

  李治拿在手中瞧了一眼,已知此物来历。

  当初武媚娘在感业寺时,为了让原治想起她,给原治送了首诗,名为“如意娘”。

  原治看完后,命人送了条石榴裙给武媚娘,以表心意。

  箱里的罗裙,正是原治当初送的那条石榴裙。

  李治心下了然。

  武媚娘表面看起来对昨夜的事毫不在意,却已布下温柔网,等着自己陷进去。

  他感叹一声,道:“难为你还留着,朕过几日再送你一条吧。”

  武媚娘幽幽道:“妾身有这条足矣,只要看到它,就会记得大家救妾于火海,纵然大家将来忘了妾,妾亦无悔。”眼泪潸然落下。

  女人的眼泪确是利器。

  李治明知她有意如此,依然对她多了几分怜惜,将她搂在怀里,道:“朕怎会忘了你,不要胡思乱想。”

  当天夜里,李治宿在立政殿。

  武媚娘尽施手段,竭力讨好,云雨之中,也发现一件怪事。

  李治在房事上,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她原本擅长的几种技巧,效果大减。

  她略一思索,料想是郑贵妃为讨好李治,钻研了许多狐媚之术,让李治在房事上食髓知味。

  这让武媚娘颇有危机感,第二天也不看膳夫记本了,命人找来秘典小册,细心钻研。

  接下来数日,在她一番“努力”下,李治果然都宿在立政殿。

  到了十一月最后一日,李治才临幸蓬莱殿。

  徐槿担心他身体撑不住,并未主动求欢,反而细心规劝,李治也觉这几天过于荒唐,便拥着她睡下。

  月色皎洁,银辉洒下,一支马队踏着月色,来到长安城春明门外。

  一名青年策马来到城下,高喊开门。

  暮鼓早歇,城门紧闭,城门校尉站在城墙上,大声道:“城门已闭,禁止叩门,违者射杀!”

  那青年大声道:“我乃新罗使节金仁问,也是大唐左领军卫将军,有十万火急军情,需立刻进城,参加明日的朔望朝。倘若误了边防大事,汝可承担的起?!”

  城门校尉吃了一惊,道:“请将鱼符和国书放入篮中验看。”命人放下吊篮。

  金仁问将鱼符、国书还有节杖都放入篮中。

  城门校尉验看无误,命人前往中书省通报。

  等候了一个多时辰后,才终于传来回复,命不得开门,用吊篮将金仁问吊上城墙。

第23章 苏定方成名之战

  睡梦之间,李治被王伏胜叫醒。

  这是王伏胜头一次打扰他就寝,若非发生极重要之事,绝不会出现如此情况。

  李治披了件衣服,在床上坐起身,问:“伏胜,出了何事?”

  王伏胜一脸严肃,道:“大家,金仁问回来了,听消息,高句丽又在集结大军,准备攻打新罗!”

  李治搜索了一下记忆,脑海中很快涌现出金仁问的信息。

  金仁问是新罗人,还是新罗国王子,被派来唐朝做质子。

  他这个质子做的很成功,儒、释、道等书籍都读过,还擅长隶书,颇得唐朝君臣看重。

  去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时,留下万年宫铭。

  金仁问作为一个外国王子,与长孙无忌、李等人名列四十八名扈从名单之中,荣耀至极。

  唐高宗如此重用金仁问,不仅是他本身有才华的原因,也因新罗对大唐太过重要。

  隋唐两朝,高句丽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敌,就从人口来看,东西突厥加起来,也不过两百多万人。

  高句丽仅一国,便有四百多万人口,实力还在两突厥之上,这也是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原因。

  高句丽南边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百济,长期是高句丽小弟。另一个便是新罗,臣服于大唐。

  对新罗来说,没有大唐庇佑,他们必定亡于高句丽,所以派来一位王子当质子,便是金仁问。

  金仁问自此长期待在唐朝,在宫中担任宿卫。

  今年春天,高句丽探知唐朝正打算对西突厥用兵,于是联合、百济,共三路大军讨伐新罗。

  新罗节节败退,丢了三十多城,急忙遣使向唐朝求援。

  当时唐高宗刚刚任命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

  虽然大军还未开动,圣旨却已下达,不可能收回成命。

  当时朝堂上便有一番纷争。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觉得高句丽的威胁远大于西突厥,提议让程知节留在鄯州,不必急于进军。

  再任命李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出兵攻打高句丽。

  长孙无忌、褚遂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李调出长安,以免碍事。

  当时唐高宗非常为难,朝中能堪大任的大将除李外,就只剩下一个尉迟恭。

  然而尉迟恭早就闭门谢客,很多人都说他年纪老迈,连槊都提不动了,如何能带兵?

  其他的几名老将,纵然资历勉强够格,却不敢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个个缩头不出。

  便在那时,苏定方挺身而出,上表一个军事战略。

  他的战略很简单,唐朝在辽东就近集结一万多人马,戳一戳高句丽,逼他们撤军回援。

  这一万多人自然不可能消灭高句丽,但对方未必知道唐军虚实,只要打一场大胜仗,高句丽畏惧之下,定回收兵自救。

  新罗之危也就自解。

  这个战略也有很大难度,因为高句丽在边境陈列有五万守军,仅凭一万人马去攻打这五万人,并不容易。

  苏定方也很干脆,毛遂自荐,愿意亲自领军救援新罗。

  当时唐高宗正需要有个人挺身而出,替代李领兵出征,也就欣然同意。

  当时苏定方还未显露头角,只是个左卫中郎将。

  唐高宗任命营州都督程名振为主将,苏定方为副,暗中却传了密旨,让程名振听从苏定方指挥。

  苏定方集结好一万人马后,渡过辽水,攻打高句丽北面城池“新城”。

  高句丽守军一开始紧守不出,苏定方也不攻城,就在城门外列阵,甚至还练起了兵。

  过了几日,高句丽援军到了,见唐军依然只有一万多人,还大摇大摆在城外练兵,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主动开城迎战。

  这一战,苏定方大展神威。

  他让程名振带步兵集结阵列,与高句丽主力正面相持,自己只率一千精锐轻骑,迂回绕后,斜插高句丽后军。

  高句丽派出五千骑兵截住,却被苏定方杀败,苏定方冲入高句丽后军,纵横冲杀,所向披靡。

  高句丽军尾阵大乱,士兵们纷纷溃逃,逃回了新城。

  消息传回平壤,高句丽王果然中计,担心苏定方部只是前锋,急忙传令,撤回攻打新罗的大军。

  苏定方见战略成功,向唐高宗报告消息,请求撤回,唐高宗同意了。

  这一战,苏定方不仅救了新罗,也帮了唐高宗一个大忙。

  战后,他直接成为唐高宗心腹,被提拔为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还派到程知节麾下,参加对西突厥的战争。

  苏定方领兵救新罗时,金仁问也跟着一起去了,他奉苏定方之命,前往新罗,让新罗王配合。

  后来高句丽撤军时,金仁问主张反击,并亲自率领两千新罗军,追击三百里,斩获不少。

  新罗王金春秋看到儿子的才能后,便把他留在了新罗,准备重新派一个质子。

  另一边,高句丽王意识到唐军只是虚晃一枪后,极为愤怒,又探听到唐军已经集结完毕,正在向西突厥进军。

  他为了一雪耻辱,重新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再攻新罗。

  新罗元气未复,无可奈何,只好又派金仁问向唐朝求援。

  辽东不稳,长孙无忌等人必定会再次上奏,派李领兵救援新罗。

  王伏胜已得消息,金仁问进长安后,韩瑷和来济连夜去了长孙府,肯定是商议此事。

  他知道等到明天早上再应对的话,便已不及,只好叫醒皇帝,让他有时间准备对策。

  李治此时也非常疑惑,根据他的印象,永徽六年,新罗只来求援了一次,怎么又来一次?

  难道记载有误,又或唐军这次没有救援,故而没有记载?

  话又说回来。

  在唐朝君臣们看来,高句丽可能是比吐蕃、突厥更强大的敌人,李治却知道,高句丽已行将就木。

  渊盖苏文是篡位弑君,才成为高句丽国王,他凭着铁腕手段,还能维持住高句丽国。

  然而他再过十年就死了,他一死,两个儿子就内讧,朝臣们也分崩离析,相互内斗。

  渊盖苏文仅去世两年,高句丽就被唐朝灭亡,而且再未死灰复燃,连百济尚且不如。

  这说明高句丽内部早已腐朽,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相比之下,西北正在崛起的吐蕃,才是他真正需要关注的对手。

  想到此处,李治心中有了决断,不必理会新罗。

  不过,他虽知道高句丽情况,朝臣们却不知道,明日朝会之上,定会有一场争执。

  正思索间,徐槿将一件外衣披在他身后,柔声道:“大家,保重龙体,可别着凉了。”

  李治拍了拍她手,道:“没事,你先睡吧,朕坐着想一会事。”

  徐槿迟疑道:“大家是在为新罗的事担忧吗?”

  李治道:“新罗朕倒不怎么在意,只是想到明日朝臣又会因此争执,就有些心烦。”

首节上一节18/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