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42节

  她如今只单线跟王及善联系,并不知皇后为何突然见她。

  向众贵人见礼后,听到武皇后让她介绍玉盘上的白玛瑙,便没有多想,介绍起了这种特殊玛瑙。

  “回皇后殿下,几位贵人,此物名为珂玉,原产于耽罗,是耽罗进贡于我们百济的一种宝物。”

  郑贵妃听得好奇,道:“耽罗国在何处,为何从未听说过?”

  金燕道:“耽罗是距离百济四十里的一座海岛,和倭国一样,是一个岛国,不过它们比较小。”

  徐槿微微一笑,道:“我在书中看到过一则记载,在马韩之西,有一岛名州胡,岛上住人,言语与马韩不同,皆留髡发,好养牛马猪羊。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

  众女听到此处,脸色都变得通红。

  徐槿脸上也飞上红霞,不好意思再说了。

  金燕朝徐槿笑道:“贵人博学,您说的州胡,正是耽罗,不过他们向百济称臣后,更改了习俗,不再下裸。”

  武媚娘忽然道:“耽罗既然能养牲畜,地形应该非常开阔吧。”

  金燕道:“是的,那里地势开阔,土地肥美,很难让人相信,竟是一处海岛。因其肥沃土地,也引起倭国、新罗觊觎,故而耽罗向百济臣服,希望获得庇护。”

  武媚娘又问起耽罗国的一些情况,听说耽罗国人口不足万人,这才失去了兴趣,挥了挥手,命众女挑选珂玉。

  金燕有心讨好几位女子,微笑道:“此物被耽罗视为国宝,因为此玉,耽罗差点灭国呢。”

  杨才人正拿着一块美玉把玩,闻言问道:“这是为何?”

  金燕笑道:“此玉产出极少,大多进贡给本国。很多年前,新罗使节来百济,拜见本国国王,国王送给新罗使节一块珂玉。”

  “新罗王对此玉爱不释手,后来听说此玉产于耽罗,便派出使节,威胁耽罗国王,每年也要对新罗上供此玉,否则就要攻打他们。”

  “耽罗王惧怕新罗,只能每年也给新罗送上一份。然而珂玉产出就那么多,给新罗也上供后,供给百济的就少了。”

  “本国国王大怒,派人质问耽罗王,耽罗王便将实情告知。本国国王便命令耽罗王,不准再上供新罗,只能供给百济。耽罗王只得答应。”

  “到了次年,新罗王没收到贡品,十分恼怒,率领水军,打到了耽罗。耽罗向本国求援,然而本国国王却没有派兵相救。”

  众女听到此处,都吃了一惊。

  朱才人皱眉道:“贵国国王既不让耽罗上供,如今耽罗求援,他为何见死不救?”

  众女都望着金燕,等她的回答。

  金燕道:“其实当时百济有几座城池,被新罗占据了。国王知道耽罗拒绝上供,新罗一定会出兵攻打,所以早就暗中做好准备。”

  “当他收到耽罗求援后,立即向那几座城池发起攻击,一举夺回那几座城池。新罗王听说后,急忙召回出征的士兵,全力加强防线,防止我们百济继续进攻。”

  武媚娘赞道:“好一个围魏救赵,这位百济王倒是聪明的很,他叫什么?”

  金燕道:“这位百济王,便是小女的外祖父,百济武王,扶余璋。”

  众嫔妃听说了珂玉背后的故事后,对此玉又多了几分喜爱,都开始认真挑选。

  金燕也在一旁,告诉众女,如何鉴别珂玉的品质。

  当众女挑选完毕后,武媚娘便让金燕退下了。

  太极殿的外朝流程已经走完了,群臣和各国使节,正在承庆殿与皇帝一起用宴

  金燕出了立政殿后,在一名内侍带领下,朝着承庆殿而行。

  行至半途时,那内侍却忽然转道向北。

  金燕也不多问,默默跟随,很快来到一间漆红色的大屋外。

  那内侍朝她笑了笑,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金燕推门进去,只见屋中站着一人,负手而立,背对大门,正是内领卫将军王及善。

  金燕朝他拱手道:“属下拜见将军。”

  王及善沉声道:“最近百济国内,局势如何?”

  金燕道:“北方已有九位郡将,派人来到泗城,向福信表示效忠。”

  “郡将”是百济地方上最高级别的官员,类似于大唐的刺史,手中有兵有权,称得上封疆大吏。

  如今百济出现两个政权,这些郡将的表态非常重要。

  王及善道:“拥护义慈的郡将,有多少人?”

  金燕道:“他毕竟当了快二十年百济王,威望远在福信之上,有十六位郡将依然支持他。”

  顿了一下,她又接着道:“另外还有二十多位郡将,还在观望,若能获得他们的支持,福信的力量就能反超义慈。”

  王及善不置可否,又问:“倭国动向如何?”

  金燕道:“还在筑紫朝仓宫做战备准备。根据细作来报,倭人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直接出兵帮助义慈。另一种是向义慈提供军械物资,不直接参与战斗,以避免与大唐交战。”

  王及善“嗯”了一声,道:“情况我都知道了,你还有什么要汇报的吗?”

  金燕迟疑了一下,道:“将军,我能回家看一下吗?”

  王及善沉声道:“现在不行。等你完成任务后,你可退出内领卫,与你夫郎过正常人的生活。”

  金燕低声道:“是。”

  王及善转头看了她一眼,道:“你夫郎安烈还在漠北,你现在回去,也看不到他。”

  金燕急忙问道:“他还好吗?”

  王及善道:“你不必担心,他手下集结了一支三百人的民团,装备精良,数次击败北蛮人,燕南都护府还派人嘉奖过他。”

  金燕心中一松,拱手道:“多谢将军将这些告诉我。”

  王及善摆手道:“你不必谢我,这是内领卫的规矩,只要在外执行任务的人,卫署都会关照他们的家人。”

  金燕微微一笑,道:“那属下告退了。”

  转身离开了屋子,跟随着那名内侍,很快来到了承庆殿。

  殿内极为热闹,龙椅上空空如也,也不知皇帝去了何处。

  皇帝不在,一众官员和外使们,也就都放得开了,相互间聚在一起,畅谈饮宴。

  金燕目光一扫,很快发现了道琛。

  只见他与几名五大三粗的汉子聚在一起,相互间言谈甚欢。

  金燕刚一走过去,便吸引了那几名大汉的注意力。

  金燕因为刚才皇后召见,早已成为名人,这几人纷纷朝她询问,大唐皇后召她所为何事?

  金燕皱眉不语。

  这帮人看她的眼神中,除了询问之外,还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这让她很不舒服。

  道琛赶忙道:“金副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都是辽东诸国的使节……”

  看向金燕的一共有三人。

  披头散发的大汉是室韦使节。

  留着辫发、头插雉尾的是使节。

  留髡发的是奚国使节。

  金燕与几人见了礼,说道:“皇后殿下召我过去,是令我将百济进献的一种方物,向宫中贵人们介绍一番。”

  众人都问是何方物。

  道琛微微一笑,接过话头,道:“此物名为珂玉,乃是本国奇宝……”

  金燕不愿与这些人多话,见道琛接过话头,便后退到道琛身后,一言不发,暗中观察三国使节。

  几人之中,奚使的唐语说的最流利,话却最少。

  这也不奇怪。

  当初契丹联合高句丽作乱,有一部分奚人也参与其中。

  虽然奚王后来将作乱之人的头颅,送到了营州都督府,弥补了过失。

  但经过这一战,辽东各国,都从契丹劫掠了大量奴隶和牛羊牲畜,只有奚人什么也没得到,还自伤了元气,得罪唐朝,实力大为衰退。

  在辽东地区,一个部落的强大由两点决定,第一是自身的实力,第二是与大唐的关系。

  奚人如今两点都居于末端,在辽东的地位大为下降。

  这种各国议会上,他自然没什么话语权了。

  契丹一战,室韦和得利最大。

  当契丹主力防备唐军时,他们便趁虚而入,大举袭击了契丹部落。

  他们两国再加上东突厥,加起来劫掠的牛羊人口,几乎占据一半,极大的扩充了三国实力。

  这种劫掠大唐也是默许的。

  就像吐蕃之战时,六诏联军将大量吐蕃人畜,劫掠回国,大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的辽东各国之中,以室韦、两国最强,故而两国使节说话的声音也最大。

  金燕静静站在一旁,听他们说话,听了一阵,不由大为诧异。

  他们竟然在商议着,劝说大唐皇帝,对高句丽出兵!

  想要攻打高句丽,那可以理解,因为与高句丽争端一百多年,称得上血海深仇。

  只不过,高句丽实力更强,扶持内部的白山部,让白山成为各部首领。

  也因此成为高句丽的小弟,跟着高句丽对抗大唐,欺负新罗。

  直到数年前,大唐击败高句丽,白山因为跟着高句丽,损失惨重。

  内部的粟末部崛起,成为新的首领,带着臣服于大唐。

  粟末与高句丽有血仇,如今再次掌控各部,便想夺回被高句丽占领的地盘,洗刷耻辱。

  然而仅凭他们,根本无法单吃高句丽,就算加上室韦、奚族,也很难取胜。

  所以他们便想劝说大唐出兵。

  到时候就算土地归了大唐,他们也能像对付契丹一样,咬上一口肥肉,得到大量人口牲畜,提高自家实力。

  正因如此,使节和室韦使节讨论的唾沫直飞,奚国使节虽很少发言,却也兴致勃勃。

  金燕感到奇怪的是,道琛竟然也跟这帮人一样,讨论的兴高采烈。

  百济正在内乱,自顾不暇,哪有余力参与对外战事?

第341章 游说大唐

  金燕一直没有做声,默默在一旁听着。

  过了半晌,道琛几人谈完,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

  金燕这才向道琛问道:“您怎么跟、室韦讨论起攻打高句丽的事了,咱们眼下敌人,不是义慈吗?”

  道琛走到案后坐下,喝了口酒,润了润嗓子,用百济语道:“公主有所不知,刚才你不在的时候,这里出了些情况。”

  金燕道:“什么情况?”

首节上一节342/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