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39节

  现在嘛,江山已经坐稳,骄娇二气自然就膨胀了起来。

  除了小规模零星的农民揭竿之外,放眼整个天下,呈现一派国泰民安的新气象,康熙难免有些骄傲的怠政了。

  胤一边盖印,一边心想,请安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

  可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大清的皇帝们,都不敢废了请安折的制度。

  实话说,全天下的大事,都压在皇帝的肩膀上,很容易把人整崩溃。

  史上最完美政治机器的乾隆,根本不怕处置政务,各地递上来的题本再多,他也有本事当日批复完毕。

  可是,咸丰就不行了,在不能找外臣帮忙的情况下,他只能找懿贵妃,暗中帮着批题本。

  不过,咸丰拥着丽妃快活的时候,懿贵妃却在挑灯看折子,这便种下了大清灭亡的祸根。

  很快,几百本请安折,便被处置完毕。

  “来人!”胤叫来了乌林,让他和小金子,捧着盖了小印的请安折,送去畅春园内奏事处。

  乾清宫那边,也有两个奏事处,分为内外。

  但是,康熙一直猫在畅春园内,那边的内外奏事处,就要分配专人,到园子里伺候着了。

  实话说,胤发明的“知道了”小印,确实令康熙很满意。

  朱笔批示,那是皇帝的特权,非人臣所敢用也。

  可是,在请安折上盖印,康熙既不担心大权旁落,又解决了无法废除的形式主义,可谓是一举两得!

  胤坐下喝茶的时候,魏珠来了。

  “十五爷,万岁爷叫您书房觐见。”

  胤进门之后,却见康熙出神的盯着桌上的一张纸片。

  “臣儿胤,恭请圣安!”

  康熙抬起头,忽然叹息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这话看似没头没尾的,令人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只要在康熙的身边,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肯定听得出来,这是在说,东宫那边又出妖蛾子了。

  客观的说,胤还真想不明白,太子已经被废过一次了,居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据胤所知,前段时间,太子的门下,居然出现在了密云大营里边。

  咳,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都是康熙的命根子,岂能没有防备?

  老十三暗中拉拢密云大营的人,都是亲自守在密云县城里,好酒好肉好姑娘的招待,根本不敢靠近密云大营半步。

  为啥老四笑到了最后,这是由诸多谨小慎微的细节,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老四是出了名的孤臣,他的顺利即位,主要是,隆科多和老十三,帮着掌握了军心。

  康熙仅仅是有感而发罢了,并不需要胤回答。

  “小十五,朕交给你一个很重要的差事,必须派人盯紧了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免生祸端,明白吧?”

  康熙这么一说,胤随即明悟,只怕是下决心,要二废太子了吧?

  在如今的大清庙堂之上,太子和老八,都是康熙重点观察的对象,丝毫也不敢疏忽大意。

  其中,尤其是住在宫中的太子,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祸起萧墙,酿成玄武门的惨剧。

  在太子和老八之间,很显然,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对康熙的威胁最大。

  在京畿附近,主要的军事力量,除了前锋、骁骑、护军和步军,这四大营之外,就是密云和通州两地的禁旅八旗,最为重要了。

  站在太子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他真想搞玄武门继位法,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必须拿下其中之一。

  也是巧了,康熙正好命胤,盯紧了这两大军营。

  PS:二更送上了,月票不怎么给力啊,拜托多赏票票。

第173章 他还活着?

  “爷,宗人府的左宗人寿德,在外头请见。”乌林进来禀了一个新情况。

  在宗人府里,堂官共分四层。

  其中,宗令最高,左右宗正次之,左右宗人又次,这些人都必须是皇族宗室。

  比较有趣的是,排在末尾的堂官,便是府丞,照例由汉臣出任。

  因为,满语的发育很不健全,记录的档案也是错漏百出,确实需要汉臣的从旁协助。

  因胤兼着右宗正,宗人府的堂官们开会议事,必须请他出席会议。

  寿德,是辅国公叶布舒的曾孙。

  叶布舒,是顺治帝的四哥,一生庸碌无为,没啥大出息。

  直到顺治驾崩之时,叶布舒还是个不入流的镇国将军。

  等康熙亲政之后,顾及皇家的颜面,推恩诸位叔伯,这才把叶布舒晋为辅国公。

  寿德的玛法和阿玛,也都是典型的八旗纨绔子弟,不值一提。

  但是,寿德的大姑父,却是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兼上驷院大臣的瓜尔佳黄海。

  黄海曾长期担任一等带刀侍卫,和隆科多颇有些交情。

  客观的说,即使在康熙的跟前,黄海也说得上话。

  胤心里有数,寿德能够晋为辅国公,主要是告密有功。

  实话说,寿德的名声,在整个皇族宗室里边,都臭透了!

  因为,这小子就是个典型的小人,专门喜欢打听豪门隐私,然后向康熙打小报告。

  不管是哪个时代,只要是正经人,谁会喜欢以打小报告为职业的小人?

  “侄儿寿德,请十五叔大安!”

  寿德进门之后,就自来熟的以侄儿自居。

  算皇族的辈分,寿德确实没有说错。因为,他的玛法苏尔登,和康熙是平辈。

  胤肯定也不喜欢小人,便异常冷淡的问他:“有事?”并没有叫他起身。

  寿德也知道,他的人品极差,很不遭人待见。

  但是,他玛法苏尔登的人品极好,很讲义气,到死也就是个镇国将军罢了,连办丧事都需要他阿玛借钱撑门面。

  不管怎么说,寿德现在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告慰老祖宗了。

  好官我自为之,银子纷纷落袋,随便你们骂吧!

  “回十五叔,囚于宗人府的托合齐,病得很重!”寿德没敢起身,老老实实的说明了来意。

  胤随即意识到,自从会饮案之后,一直关在宗人府里的托合齐,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托合齐不是一般人,他不仅是前任步军统领,还是老十二的亲舅舅,更是太子的心腹门下。

  胤问清楚情况后,便递牌子,进了清溪书屋,亲自向康熙禀报了此事。

  康熙皱紧眉头,很是诧异的反问胤:“他还活着?”

  胤没有接话,不过,他马上联想到了一件往事。

  永乐九年,解缙因为立储的站队问题,被下了诏狱。

  到了永乐十三年,朱老四勾决犯人的时候,惊讶的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解缙还活着?

  纪纲显然听懂了此问的内涵,就故意把解缙灌醉后,埋进了雪堆里,活活冻死了。

  既然康熙这么问了,胤就必须去宗人府的大牢里,走一遭了。

  在寿德的陪同下,胤坐着八抬大轿,从西直门进城,到了宗人府的门口。

  庄亲王博果铎,因为错误的站到了老八那一边,已经被赶回去,吃铁杆庄稼了。

  现任宗令是简亲王雅尔江阿。

  听说胤来了,雅尔江阿不敢有丝毫怠慢,亲自迎出了大门外。

  在公开场合之下,胤从来不可能落人话柄,便主动请安行礼。

  “贝勒胤,请简亲王爷大安。”

  见胤主动扎了千,雅尔江阿在侧身避开的同时,紧跟着鞠躬还礼。

  所谓宗令,看似整个皇族的族长,实际上,不过是今上的提线木偶罢了。

  这人呐,必须清楚自己的实力,时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番繁琐的推让行礼之后,雅尔江阿主动挽着胤的手臂,异常亲热的把他请进了宗人府的三堂签押房内。

  落座上茶之后,胤盯着雅尔江阿,淡淡的问他:“简王兄,托合齐的身子骨,不是一般的硬朗啊!”

  雅尔江阿一听这话,头皮一阵发麻,背心立时一凉,赶紧解释说:“好弟弟,实不相瞒,因为十二弟暗中出了大力,使了不少银子,府内的上上下下,没少拿好处。”

  大清朝的事情,客观规律就是:欺上不瞒下。

  实际上,下边具体办差的人,即使想瞒,也肯定瞒不住。

  这年头,除了极少数脑子进水的人,谁又真比谁傻多少?

  在朱重八的手下,区区一个淮西而已,就出了包打天下的二十四将。

  这就说明,千里马到处都是,伯乐就很稀有了。

  元末的乱世,跟着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的诸多千里马,最后都变成了餐桌上的马肉。

  实际上,临来宗人府之前,胤已经猜到了,老十二必然会出手照顾托合齐。

  再怎么说,托合齐只要没被砍下脑袋,老十二就有义务照顾他的亲舅舅。

  而且,就算是托合齐被砍了脑袋,老十二这个亲外甥,也要帮着收尸。

  因为,托合齐的儿子,已经死光了。

  而且,庶妃万琉哈氏,还好好的活在宫里呢,由不得老十二有所退缩。

  既然雅尔江阿说了实话,胤也就没有继续逼问下去。

  毕竟,老十二和胤,多少有些交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适宜深究。

  “简王兄,带我去看看托合齐吧?”胤奉旨而来,肯定要见到托合齐本人。

  见胤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雅尔江阿不禁长出了口气,果然赌对了。

  此前,雅尔江阿也想过,说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敷衍搪塞一下胤。

  然而,胤的精明强干,整个京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万一穿了帮,得罪了胤,天知道,宗人府里,有多少人要丢差事,甚至是掉脑袋?

  毕竟,托合齐会饮案,是今上格外关注的钦案呢。

  大清朝的事情,越到上层,就越是对人不对事!

首节上一节139/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