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74节

  胤笑了笑,说:“你如今和以前不同了,你上的折子,换作是任何人,都会以为是我的授意。正因为如此,你上折子之前,必须和我言语一声,让我心里有个准备。”

  别看胤说的轻描淡写,却在警告图里琛,爷不点头的折子,责任一律自负。

  瑶圃啊,你若不听劝,真吃大亏的时候,别怪爷不保你。

  “主子,连皇上都知道,奴才是您的门下。奴才安敢不谨言慎行?”图里琛心头猛的一凛,真把胤的警告,听进去了。

  王为复立太子的事儿,四下里奔走,联络了很多人。

  胤一直冷眼旁观,始终保持中立。

  可是,老四有点坐不住了,就把他和老十三,都找去了雍亲王府。

  “四哥,十五弟出生的比较晚,也许不知道某些内幕。你我可是亲眼目睹了,废太子曾经盛宠无双的种种出格之事啊!”

  老十三摊开身子,歪靠在椅子上,两腿大大的张开。

  他这副模样,哪有半分正经皇子,应有的尊贵姿态?

  像极了街头巷尾的地痞头子!

  胤心里明白,老十三被康熙彻底厌弃之后,心里其实很苦,只是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罢了。

  名剧《知否》里边,顾廷烨也是不得父爱,在逆反心理的刺激之下,索性装成了浪荡子!

  见老四扭头看向自己,胤淡淡的说:“四哥,王若是执迷不悟,必遭天谴!”

  发觉老四一眨不眨的看着自己,胤只得进一步解释说:“胤立而又废,废了再立,声名早就狼藉不堪,还有何脸面,复入东宫?遥想当年,太子刘荣被废后,就被苍鹰郅都给整死了。呵呵,若无景帝的授意,安敢如此?”

  老四的学问,比胤深得多,他怎么可能不懂这些道理呢?

  可问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老四比谁都担心,太子再次入主东宫!

  和老十三一直在兵营里打混不同,胤几乎每天陪在康熙的身边,他显然更了解康熙的心思。

  听了胤的解释后,老四总算是放了心,笑着说:“我就说嘛,胤想回东宫,纯属痴心妄想!”

  老十三却说:“胤没机会了,不代表,旁人也没机会了!”

  老四脸上的笑容,短暂的凝固一下,随即恢复了正常。

  以前,老四和老八,那才是铁杆亲兄弟。

  现在嘛,大位只许一人坐上去,以前的关系越铁,现在恨得越深!

  敌人暗中捅刀子,大家也都可以理解。

  可是,手足至亲捅刀子,那可真的是痛彻心肺了!

  不说老四了,胤以前就有类似的经验,还不止一次。

  过了几日,胤正在帮康熙盖“知道了”的红章,魏珠忽然慌慌张张的跑进值庐,把张廷玉叫走了。

  中午,胤肚子饿了,正用饽饽的时候,乌林凑到他的身边,小声禀道:“爷,王的门生,被发配去了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拟旨的正是张衡臣。”

  胤本人确实不喜欢交际。但是,乌林和小金子的兜里装着糖果、零嘴和散碎的银子,在园子里到处闲逛,遇见了熟人聊几句,也是常有之事。

  时间一长,胤在下层太监和宫女们之中的人脉关系网,也就织起来了。

  老剧《少年天子》里,太监们发月俸的时候,都必须交保护费吴良辅。

  吴良辅收了保护费后,把银子都吞了,并没有真的保护大家,

  可是,胤不同,他成天待在康熙的身边。

  真到了关键时刻,他即使破口大骂了,也可以救下一条性命。

  现实是,胤在畅春园里,耳目越来越灵通了。

  其灵通程度,连老四都想不到!

  王的门生被贬去宁古塔,这已经是非常清楚的警告信号了。

  然而,王依旧不死心,居然亲自上阵,当面劝康熙,复立胤为太子。

  胤看见王进了清溪书屋,知道大事不妙,提前躲远了。

  等魏珠奉旨来找胤的时候,只看见了不敢躲的张廷玉。

  张廷玉比谁都清楚,这个节骨眼上,被康熙叫进去,肯定没好事儿。

  可是,张廷玉进屋之后,赫然看见,老八就跪在王的身旁。

  一时间,张廷玉的脑袋,足有十个大!

  一个软硬不吃的王,就够麻烦了。老八再掺和进来,乐子闹大了!

  实际上,胤故意溜出去的时候,张廷玉也想溜。

  但是,张廷玉仅仅是想一想而已,并不敢真溜。

  “八阿哥,王说,胤已经改好了,理应复立为太子,你觉得呢?”康熙这么一问,张廷玉的背心随即凉透了。

  愉王啊,愉王,您可溜得真及时啊!

第210章 无旨不许停

  魏珠找到胤的时候,胤正坐在湖边的树荫下,悠闲自在的钓鱼。

  在整个大清朝的顶流权贵之中,有一个算一个,除了胤之外,没人敢在畅春园里钓鱼。

  作为当朝第一实权皇子郡王,胤也没必要循规蹈矩的如履薄冰。

  实际上,他稍微放肆点,做点无伤大雅的出格之事,既体现了无与伦比的盛宠,又是他当孤臣应得的福利!

  没点特权好处,谁爱当孤臣,谁去当,爷不伺候了!

  “愉王爷,万岁爷叫您过去。”魏珠其实不怎么害怕今上,却对胤颇为忌惮。

  当初,梁九功其实大有活命的机会。

  但是,胤抢在恩旨下达之前,断然处置了梁九功,宫里的大太监们哪个不怕?

  “老魏啊,若不是太急的事儿,那就等我钓上了这条大鱼,再去不迟!”胤这么一说,魏珠马上明白了,愉王八成是猜到了清溪书屋里,要出大事。

  “愉王爷,可不能让万岁爷等太久了!”魏珠的话,说的模棱两可,颇有艺术性。

  胤故意磨蹭了一刻多钟,这才扔了鱼杆,踱着四方步,不慌不忙的来见康熙。

  听说胤来了,康熙当即叫了他进去。

  “小十五,王逼朕复立二阿哥为储君,你八哥却说,兹事体大,不能操之过急,你怎么看?”康熙觉得胤来太晚了,心里有气,语气就不大和善了。

  老八是哥哥,胤自然不可能当着康熙的面,喊打喊杀。

  王虽是中堂,胤对他说狠话,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汗阿玛,王为了个人私利,信口雌黄,其心可诛!”胤的立场站得极稳,一张嘴就把王打入了秦桧的行列。

  这年头,只要想整人,必然先道德毁灭!

  大清律?

  呵呵,这玩意儿真有用,当皇帝都不香了!

  没等康熙说话,胤接着又说:“二阿哥声名扫地,已不配为储君,何来操之过急的谬论?”

  胤左右开弓,拳打王,脚踢老八,妥妥的帝党立场!

  康熙听了很顺耳,便假腥腥的说:“王不是奸臣,他只是书读得太多罢了!”

  胤差点笑了声,康熙坏起来,那是真坏!

  书读的太多,脑子不好使,秀逗了嘛!

  康熙看似维护的话,却是在拐弯抹角的骂王:蠢猪!

  自古以来,都是恩出自于上。

  胤黑着脸说狠话,康熙故意装好人,这才是正经的双簧嘛!

  “皇上圣明!”王赶紧跪下谢恩,浑身上下直冒冷汗。

  在大清朝的时代背景之下,一旦和秦桧扯上了关系,嘿嘿,就不可能只掉一颗中堂的脑袋!

  “八阿哥,不可操之过急,究竟是何意?”康熙冷着脸,逼问老八,“莫不是,你想以拖待变?”

  这话太重了,老八赶紧跪了,伏在地上,颤声说:“臣儿绝无任何妄念,请汗阿玛明察!”

  “明察?朕御极五十余载,什么样的奸佞没见过?”康熙这一问,把父子相疑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康熙轻描淡写的放过了王,那是因为,王的门生故吏,全是汉臣文官,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杀之如杀小鸡崽。

  老八就不同了,不管他的主观想法如何,客观上,他真有学习李二凤的实力。

  康熙晚年,最怕的就是:逼宫。

  皇帝当久了,一言九鼎惯了,只要不合眼,不可能主动下龙椅。

  史书里记载得很清楚,李隆基晚年的太上皇生活,四字可以概括:生不如死!

  “八阿哥居心叵测,妄觊大位,著削去贝勒爵位,圈禁于宗人府。”

  老八又不是康熙从小养大的太子,康熙对他的感情不深,真舍得下狠手。

  “臣儿领旨谢恩。”老八彻底的心灰意冷了,他不过是来园子里,禀明广善库的急务罢了。

  却不料,天降横祸,没砸倒王,却把老八再次整趴下了。

  老八被圈禁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老九领着老十和老十四,一起来畅春园,跪着求见康熙。

  胤听说了后,暗暗叹息不已,他们怎么就学不乖呢?

  照道理说,康熙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老九他们又不傻,偏偏还是喜欢扎堆搞事情。

  实在是匪夷所思啊!

  胤知道不妙,于是,再次撂下张廷玉,又溜去钓鱼了。

  可是,康熙把胤当刀,用得太顺手了,舍不得撒手。

  人就是这样的,只要熟悉了某种路径,就一直走下去,直到碰壁为止!

  乾隆用和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乾隆想花钱了,和中堂总有办法帮他搞来银子。

  魏珠的干儿子小刘张,眼巴巴的看着胤,那种想催又不敢催的样儿,别提多可怜了!

  胤只得放下了钓杆,迈步朝着清溪书屋走去。

  在清溪书屋的门口,胤看见,老九、老十和老十四,跪成了一排。

  见胤从身边经过,老十闷闷的哼了一声,不屑之意昭然若揭。

  “臣儿胤,恭请圣安。”

  “起吧。”

  等胤站直了身子,康熙劈头就说:“他们想干什么?”

  想干什么?

首节上一节174/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