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21节

  胤端起茶盏,一边品茗,一边仔细倾听完颜钟的忏悔。

  康熙想装仁君,对犯罪的大臣们,格外的放纵,大清的吏治也跟着败坏了。

  不夸张的说,大清的官场之上,已经到了遍地贪官的程度。

  等完颜钟说完之后,胤心想,这个蠢货,纸里怎么可能包得住火呢?

  胤敢断定,老四已经知道了这事。

  只是,老四的故作不知,显然是想看看胤如何处置此事罢了。

第33章 不一样的老四

  “完颜钟,你好大的狗胆?万一丢失了国库的档籍,杀你全家都死不足惜。”胤是官场老手了,顺手给完颜钟扣上了一个足以掉脑袋的大帽子。

  人在官场混,犯错误在所难免。

  但是,上头若想杀鸡骇猴的树个反面典型,那就倒霉透了!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求十五爷给奴才留条活路,奴才从此只听您的吩咐。”完颜钟吓得魂不福体,磕头如捣蒜。

  完颜钟是个官场老油子了,他比谁都清楚,现在,他的生死只在胤的一念之间。

  奴才从此只听您的吩咐,呵呵,此乃廉价的嘴上忠诚尔!

  胤微微翘起嘴角,冷冷的问完颜钟:“何以证明?”

  完颜钟听了这话,反而不太害怕了。

  他知道,只要答对了,不仅有救了,而且,还可以趁机攀上胤的高枝儿。

  “回十五爷,奴才的记性不错,所以被上头赏识,派来清档南房。如果,奴才没有记错的话,太子爷所借的五十万两银子,一直未曾归还部库。”完颜钟重重的碰了个响头,不敢稍有马虎的说出了他的利用价值。

  完颜钟的长处是管档案,利用价值也就是记性好,熟悉老例和老典。

  大清官场上的办事原则是:有律依律,无律循例。

  所谓循例,也就是说,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可以参考前边的办事先例,作为办差的依据。

  胤略微一想,嗯,记性好,熟悉老典和老例,确有可取之处。

  作为老官僚的胤,他比谁都清楚,当官的第一要务,就是熟悉律例,方便推卸责任。

  通俗的说,跨领域调任的新官,必须熟悉新领域的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

  “来呀,取纸笔来,让他写清楚,都做过那些恶!”

  即使当场拿下了完颜钟,胤也捞不着任何好处,不如暂且放他一马,以观后效。

  忠不忠,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必须要捏着完颜钟的投名状。

  梁山上,林冲杀了王伦,就是献给晁盖的投名状。

  好汉们都知道要投名状,何况是官场阅历极为丰富的胤呢?

  完颜钟听了此话后,不由头皮一阵发麻,右手情不自禁的微微发颤。

  然而,事已至此,完颜钟已经没有任何的反悔余地,只能乖乖的就范。

  等完颜钟上交了亲笔的供状之后,胤和颜悦色的说:“再容你十日,如何?”

  完颜钟大大的松了口气,赶紧碰了个头,大声说:“五日内,奴才必拿出完整的名册。”

  “去吧。”胤挥了挥手,打发了完颜钟走人。

  身为上位者,身边必须有羽翼,才可能办成大事。

  老四这个人,纵有再多不好,至少,他对真正的铁杆兄弟,确实是掏心窝子的好!

  历史上,除了常务副皇帝的老十三之外,老十六白捡了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老十七也颇受重用。

  一个完全无害,做人低调,又鼎力相助,还是雪中送炭的胤,老四不可能容不下!

  刚上任,胤就完颜钟收入了袋内,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

  胤不想在老四的地盘上揽权,但是,要替老四办实事,手底下没有几个得力的帮手,肯定不行。

  从巳时至未时,胤带来的两个哈哈珠子,玉柱和李鼎,忙得脚不点地。

  户部内,各个部门的郎中,纷纷跑过送请柬,极力邀请他们,出去喝花酒。

  如今的官场规矩是,我可以不去,但你不能不请。

  胤这个帮办阿哥,虽然不管部,却是老四举荐的,这点尤为重要。

  老四这家伙,一贯冷面无情,在户部搞得天怒人怨,却油盐不进,无人能劝。

  既然胤来了,大家总要试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他帮着说说情?

  乌林是个割了蛋的太监,自然喝不了花酒,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暗中塞给他一只大红封。

  红封里,无一例外的,都是十两一张的会票。

  家里有权有势的玉柱和李鼎,身上沾染的闲散旗人恶习,一样都不少。

  提笼架鸟,飞鹰走犬,他俩样样精通,也自然是喝惯了花酒。

  胤瞥了眼异常兴奋的李鼎,不由微微一笑,说:“既然他们真心相请,那你们就找机会去赴会喽。”

  “。”李鼎答得异常响亮,跃跃欲试的兴奋情绪,傻子都看得出来。

  玉柱略微犹豫了一下,小声禀道:“爷,总不能谁来请,我们都去吧?”

  胤深深的看了玉柱,吩咐道:“人熟是个宝。我四哥太过刚硬了,有些事儿,我必须替他兜着底。”

  玉柱瞬间秒懂,胤的意思是,让他摸清楚户部衙门的各路人脉。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

  能够在一起喝花酒的人,肯定是臭味相投的同类。

  玉柱和李鼎,只要把赴会的人,挨个摸清楚了,胤就大致知道了,谁是谁的人!

  这年头,越是大衙门,水越深,裙带关系也越广。

  往往,看大门的杂役背后,都很可能牵连着某座贝勒府。

  老四的人缘不好,又喜欢粗暴行事,胤觉得,他有义务替老四补上人情世故的短板。

  一般情况下,申时就该下衙了,老四硬是忙到了酉时四刻,才主动过来找胤。

  “十三弟嘴馋,他已经去了我的府上。”

  刚一见面,老四就告诉了老十三的行踪。

  以前,胤和老十三之间,并无深交。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胤即使想巴结老十三,老十三也不可能正眼看他。

  如今的老十三,那可是,当今太子爷跟前的第一大红人。

  别看老十三至今没有正经的差事可干,但是,太子胤就是宠信他。

  “四哥,听你这么一说,小弟我还真有点饿了!”胤微微一笑,拐着弯子的夸老四家里的饭菜香。

  以老四的身份,肯定听惯了下边人的阿谀奉承。

  与其,当面老四的马屁,不如夸奖他府里的奴才。

  俗话说,有其奴,必有其主。

  奴才们伺候得好,不都是主子教的好么?

  老四在前,胤在侧,兄弟两个有说有笑的一起出门。

  此时的户部衙门,早就掌了灯。

  可是,老四没走,谁敢先走?

  万一,老四找不到人,那么,油水极厚的美缺,肯定难保。

  沿途之上,户部的官员都看得异常真切,老四这个冷面阎王,居然满面春风的和胤说笑。

第34章 旷世机遇

  出门之后,老四已经走到了八抬大轿的旁边,却转过身子,问胤:“你没坐轿?”

  胤笑了笑,解释说:“我喜欢乘车,非必要,绝不乘轿。”

  老四本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一听就懂了,乘车,就避免了四人轿的寒酸气。

  在大清朝,即使是皇子,若无爵位,也只能乘坐四人轿。

  只有,贝勒以上的宗室王公,才有资格在京里乘坐八抬大轿。

  “唉,老十三也喜欢乘车,不爱坐轿。”老四自己也仅仅是个贝勒而已,暂时没资格对胤封官许愿,只得借老十三同样的冷遇,用于安慰胤。

  胤心里有数的很,老三被老十三揍了的事儿,直接导致老十三失了宠。

  晚年的康熙,最担心的事,就两件:一是大权旁落,变成了李渊或唐玄宗,甚至是赵武灵王;另一个则是手足相残。

  不杀子,康熙确实做到了!

  原本,老十三挺受宠的,无论康熙去哪里,都喜欢带着他。

  只可惜,老十三还是太年轻了。

  铁拳砸到老三身上的同时,也砸飞了老十三继承大统的机会。

  道理很简单,以老十三对老三的超级仇视,一旦他上了位,老三绝对活不成。

  同理,若是康熙传位给了老三,老十三也肯定活不成。

  所以,老三也早早的出了局,他自己却还蒙在鼓里。

  老四坚持要坐胤的马车,胤拗不过他,只得依了他。

  胤的马车,除了特殊的金黄色车帘之外,可谓是平平无奇。

  等老四坐定之后,胤亲自动手,从茶窠里拿出茶壶,替老四倒了半盏茶。

  老四接过茶盏,还没喝,就惊讶的问胤:“这么热?”

  胤笑着解释说:“不瞒四哥您说,我这人啊,忒喜欢享受,便使了点银子,让李鼎家的铜匠,打制了一个带风门卡扣的小铜炉,里边装上银霜炭,搁到茶窠里边,就永远都有热茶喝。”

  借着略显昏暗的烛光,老四下意识的瞥了眼特制保温的茶窠,又看了眼胤,心里微微一动。

  类似的茶窠,老四的轿内和马车里也有,外形几乎一模一样。

  但是,老四的那个,保温的效果极差。热茶壶搁进去,不到两个时辰,就彻底凉透了。

  喜欢享受,却不标新立异,做人也很低调,不轻易招惹是非。

  说实话,胤这样的做法,很合老四的胃口。

  “李鼎,是你的哈哈珠子吧?”老四明知故问。

  在举荐胤来户部帮办之前,以老四的脾气,肯定会把胤的身边人,查个底朝天。

  胤笑着解释说:“李鼎的阿玛,便是江南三织造之一的苏州织造李大人。恐怕四哥您还不知道吧,李大人便是小弟我的表舅。”

首节上一节2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