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哥,干脆点,一起去护国寺逛逛吧?”爱热闹的老十六,满是央求的望着胤
大隆善护国寺,位于紫禁城的西北角,每月逢七、八两日,总有十分热闹的庙会。
护国寺庙会,最惹人注目的是各种小吃食摊。年糕、灌肠、煮羊霜肠、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
胤拗不过爱热闹的老十六,便陪着他,一起去了大隆善护国寺。
从神武门外的得胜桥,一直到新街口,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胤不爱凑热闹,而老十六却高兴坏了,他东瞧瞧,西望望,什么都感觉到新鲜。
沿途的小吃摊主们,随便支个布棚,再摆上条案、长凳,就把空地给占住了。
有的小买卖人,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找个地儿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和碗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卖了。
“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的多,桃浦杏脯、玻璃粉,胡子糕咧酸梅汤。”
“咧,包儿咧!咧,包儿得了热地咧,一个劲咧,这包儿热的咧,发面的包儿要热咧。”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抽灵签、算灵卦;求福问事、神机妙算;合婚嫁娶、细批生辰八字。”
老十六兴高采烈的一路逛,一路吃,胤也陪着吃了不少东西。
还没到护国寺的正门口呢,老十六就撑圆了肚皮,直打饱嗝。
胤担心弟弟撑出了毛病,赶紧带着他,坐进了路边的一家茶馆。
清兵入关之初,在内城取缔了一切商业街区,严禁开设戏园、旅店及娱乐场所。
由于皇宫的阻隔,内城的旗人要绕行很远的路,去前门外购物或听戏,可以说十分不便。
等到康熙二十年之后,由于八旗民众的生活需要,朝廷逐渐开了禁,允许商贩携货物进城叫卖。
久而久之,做生意的人们逐渐在城内开设了油盐菜蔬店、饭铺、茶馆等服务生活的各色商铺。
也是巧了,路边的茶馆名叫“裕泰”。
这个时代的茶馆和说书,仿佛一对长相牵手的恋人或金兰结义的兄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绝妙组合。
“二位爷,是头回来吧?楼上的雅间,爷两位,里边请!”门口的小伙计,眼前猛的一亮,深深的扎千下去。
胤暗暗点头,伙计的眼招子够锐利,居然一眼就看出了,他和老十六是第一次来这里喝茶听书。
这年头的车船店脚牙等行当,吃的就是眼力饭。若是,看走了眼,得罪了贵客,轻则赔钱关门,重则家破人亡。
俗话说的好,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胤的打扮,比较朴素,不太好识别。但是,满身精缎的老十六,一看就不是一般人。
老十六和胤都是皇子,他们两个一起出宫,身边自然少不了贴身护卫。
护卫们簇拥着胤和老十六进去的时候,茶馆的一楼,已经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坐进二楼的雅间后,茶馆的大掌柜亲自出面,堆满了笑容的介绍说:“二位爷,不知您二位,爱听哪位先生的书?”
大掌柜的意思是,您二位可以随便点先生以及说书的段子,只不过嘛,可能要多掏点赏钱了。
胤对说书不感兴趣,便等着老十六发话。
老十六格外的喜欢说书和听戏,他脱口而出:“就说《三国演义》里的《计收姜维》吧?”
胤随即轻声吩咐道:“赏他。”
“我们爷赏你的,拿好喽。”乌林赶紧从怀中掏出了一锭二两银子,递到了大掌柜的手边。
“谢二位爷的重赏,小的这就去下边张罗着,准保不耽误二位爷的消遣。”大掌柜手里捧着银子,一边哈腰谢赏,一边赌咒发誓。
第6章 宫里的零花钱
这年头,二两银子,已经不算是小钱了。
要知道,在如今的京城里,下白米每升仅为七文钱左右。
二两银子,可以购买400斤下白米。这么多米,再搭配点野菜、红薯啥的,足够一家五口人,大半年不饿肚皮了。
等大掌柜的走后,老十六很好奇的问胤:“十五哥,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
胤浅浅的一笑,想逗一逗老十六,就说:“我不爱听戏、不爱逛街,更不爱外边的小吃,年俸银子倒是存下了不少。”
在宫里,上到皇太后,下到普通的宫女,每个人都有年俸银子可拿。
具体而言,皇子们在没有封爵的时候,一律比照嫔的标准,每年领取200两的年俸银子。
当然了,皇子们的吃穿用度等一切日常开销,都由内务府承担了。
这200两银子,仅仅属于是明面上的零花钱而已,康熙单独给的赏钱不算在内。
目前,皇子们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年俸银子(相当于基本工资);二是生活用品、绸缎、饰品等(这算是岗位津贴);三是逢年过节、生日或读书出成绩的赏钱等(类似绩效奖金)。
老十六年纪小,又不懂得生财之道,还喜欢大手大脚的花钱,他的兜里经常没钱,需要王庶妃暗地里给予补贴。
胤就不同了,他可是财经类211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又在司局级央企副总裁的宝座上,待了很多年。
没钱打赏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怎么办呢?
自然是要做生意啊!
在胤的身边,共有四个“哈哈珠子”小伙伴,两人一组,轮班伺候着胤。
其中,暂时最得胤信任的那个哈哈珠子,便是表舅李煦的长子李鼎。
李鼎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已有十三岁,刚好比胤小一岁。
实话说,王庶妃和李煦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大清是礼教森严的社会。嫡母的亲戚,才是正经的亲戚。生母(妾室)的亲戚,都不能算是亲戚。
比如说,红楼梦里,赵姨娘的亲弟弟赵国基,不仅没被贾环尊为舅舅,反而一直当作贱奴一般的任意使唤。
王庶妃的父亲王国正,就是李煦的嫡母之弟。
从这层关系上说,现任苏州织造的李煦,便是胤、老十六和老十八的表舅。
但是,坊间另有一说。胤的外公王国正,本是李煦手下的织工小头目。因王庶妃长得格外标致,被李煦看中了,便请嫡母王氏,认了王庶妃为干孙女。
当然了,关于王庶妃的身世,以及怎么进宫的详细过程,一直是个谜。
胤只知道,王庶妃曾经亲口告诉他,李煦是她的表兄。
对于精读过红楼梦的胤而言,李鼎可不就是贾家老太太的侄儿,忠靖侯史鼎么?
在一废太子之前,李煦和曹寅,都是脚踩两条船,既攀附太子胤,又暗中巴结老八。
照大清的规矩,旗人不许经商。
胤暗中经商做买卖的消息,若是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绝对没好果子吃。
信任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不过,胤有理由相信,李鼎不可能出卖他。
按大清律,哈哈珠子和包衣阿哈,若是主动告发了主子的不法行为,不仅没有封赏,反而会被凌迟处死。
即使是皇权砖制的社会,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的乱来。
因为,内务府的绝对忠诚,事关整个皇家的生死存亡。
胤也没有妄想赚大钱,他只是想手头更宽裕一些,免得没钱打赏宫里的小太监们。
别看胤的年俸为200两银子,貌似很多的样子。
实际上,皇太后身边的姑姑们,德妃宫里的得宠太监和宫女,乾清宫里得势的人,老四身边的苏培盛和小顺子,两个弟弟身边的奴才,他自己身边的哈哈珠子、精奇嬷嬷、掌事嬷嬷、掌事姑姑、首领太监和掌事宫女,都需要银子的润滑。
不夸张的说,如果仅仅守着这200两的所谓年俸,胤在宫里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好人缘。
胤比谁都清楚,若想细水长流的获取利益,衣食住行,这些刚需的商业项目,必选其一。
由于经费有限的缘故,胤在前门大街外,背街的巷子里,赁了几间铺面。
因为前门附近,做小买卖的人特别多,也都要按时吃饭。
所以,胤的铺子里,只做一种生意:套餐盒饭。
买来三文一升的糙米,用大木桶蒸熟,每份套餐包含:一碟泡萝卜、一碟大白菜炖肉骨头和一大碗米饭。
每份套餐,只卖十文钱,图的就是薄利多销。
因为,不需要炒菜的厨子,这就省了一大笔开销。泡菜的方法,由胤亲自传授,让李鼎身边的奴才帮忙看着。
蒸米饭,就更容易了,哪个奴才不会?
至于铺面的租金嘛,也是几乎忽略不计了。因为,门面的东家就是李鼎的奶公。
开饭馆的生意,品种越单一,越容易控制成本。
如果,肉类或蔬菜的品种过多,卖不完的情况下,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蔬菜腐烂变质,这就很浪费了。
铺面开张之后,胤别出心裁的请了十几个乞丐,就在前门附近的大街小巷里,大肆宣传饭铺的量大管够。
俗话说的好,一个便宜九个爱。
吃得饱,还有点肉,关键是很便宜了,谁不喜欢?
结果,开张的当月,胤就赚了接近一百两银子的纯利润。
李鼎想扩大经营规模,却被胤制止了。
树大必然招风,很容易惊动了康熙。
悄悄的赚点零花钱,难道不香么?
胤的经营手法,就和现代各地的出租车司机扎堆吃饭的地方一样,确实是便宜实惠,毛利也不高。
但是,因为吃的人多,反而纯利润不低。
说书先生在一楼就位后,猛一拍惊堂木,开始说《三国演义之计收姜维》。
老十六很喜欢三国演义。因为,康熙曾经亲口告诉过他们,他们的皇祖考,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就是靠着一本三国演义,奠定了大清入关的雄厚基业。
见老十六听得入了神,胤不由微微一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他一边听收音机里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一边吃午饭,听到精彩处,竟然忘了扒饭。为此,他没少挨家长的骂。
第7章 白龙鱼服
楼下的先生,说到精彩处,忽然停了下来。
“诸位老少爷们,鄙人靠说书讨生活,挺不容易的。还请多少赏点吧?”说书先生涎着脸讨赏的样子,别提多滑稽了。
但是,说书的和唱戏的,都属于下九流的低贱行当。他们的脸面再重要,能比填饱肚子更要紧么?
“赏。”
“看赏……”
“拿了钱,赶紧接着往下说。”楼下的看客们,纷纷掏了荷包。
胤心里明白,说书先生能在座无虚席的茶馆里有一席之地,肯定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