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种十八流都不如的货色,康熙居然藏之如珍宝。
大清后来之败,并不全是腐败和武器装备的问题,根子问题是,完全没把军事问题,当成一门科学,与时俱进的去对待。
胤装模作样的研究了很久的舆图,接着发出了灵魂之问:“回汗阿玛,臣儿怎么没有看见险峻的华山和潼关?”
是啊,打仗不看山势走向的么?
康熙深深的看了眼胤,这小子一张嘴就问到了关键的节点上。
从中原运输进陕甘的粮食,必须经过潼关之前的风陵渡。
这就涉及到了军事地理常识了,黄河滚滚向东流,到了河套地区,绕了个几字形,遂有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
黄河流经延安府的地界后,落差极大的壶口瀑布,把黄河的物资航运,截为两段。
所以,中原的钱粮,进入陕西的唯一通道,必须弃船登岸,人挑马背的翻越潼关和华山一线重山竣岭。
也正因为无法利用船运进入陕西境内,所以,西北那边吃一石粮食,朝廷其实消耗了何止二十石粮食?
必须承认,康熙不是雍正,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军事专家,还是战略统帅级别的大咖。
胤的故意发问,引出了康熙的长篇解释,呵呵,这正中了胤的下怀!
汗阿玛,臣儿又不是外星人,您不解释清楚,臣儿还怎么说话?
自从魂穿之后,胤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西北的军事上。
若想拿到兵权,西北的平准战争,才是必由之路!
胤对着舆图苦思冥想了一阵,忽然说:“汗阿玛,若是在西北利用民力,多挖几条人工运河,则钱粮的耗费,肯定大为减少。”
康熙仔细一想,不由眼前一亮。
西北挖运河的民力,其实是不花钱的徭役。
所谓徭役,就是草民牛马们,自带铺盖,自带干粮,帮官府干活!
“嗯,你的建议甚好,让西北的那些人,多替朝廷出点力,省得成天惹事生非。”康熙对胤的建议大感兴趣。
于是,父子两个,对照着舆图,开始讨论,怎么修建运河的问题。
胤看不懂地上的舆图,但是,康熙全都掌握啊。胤不懂的问题,康熙不查任何资料,就逐一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到了用晚膳的时候,康熙破天荒的想留胤一起用膳。
谁料,胤却说:“汗阿玛,臣儿想吃炒合菜了。”
说实话,宫里的所谓山珍海味,不过如此,康熙吃了几十年的奢华定食,早就吃腻了。
经胤这么一勾,康熙索性领着他出了宫,去吃炒或儿菜,外加一碗“折箩”。
等吃饱喝足后,康熙却不想回宫了,直接了当的说:“你给珍哥儿讲的三打白骨精,我觉得比茶楼里的说书先儿,讲得更妙。”
于是,康熙再次驾临胤的贝子府。
这一次,康熙大摇大摆的从正门进去了。
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考问老十八的功课。
实话说,老十八的功课,胤抓得非常紧,他根本没有逃学的可能性。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防备康熙的抽查。
康熙的教育方式,异常之简单粗暴,读背写,120遍。还不会,继续120遍。
晚上,依旧是康熙抱着老十八坐在热炕上,听坐在炕沿的胤讲西游记的精彩故事。
当晚,还是老规矩,康熙和老十八睡炕上,胤打地铺紧挨着炕沿。
凌晨,天还没亮的时候,胤送康熙出门登车回宫。
康熙踩着苏拉太监的背,登上车辕的时候,忽然扭头对胤说:“知子莫若父。你不想让老四曝露其短,故意装了傻,朕原本很生气。但是,老十八的功课不错,打妖怪的故事也讲得很精彩,且饶了你这一遭。”
敢情,康熙啥都明白!
“汗阿玛……”胤即使装模作样的,也要解释一下的。
可是,康熙摆了摆手,说:“小十五,你扪心自问一下,朕打了多少年仗?
康熙转身钻入车厢,就在车帘落下的一瞬间,他的声音再次传入胤的耳内。
“你很有军事天赋,比大阿哥那个莽夫强太多了!”康熙扔下了这句回味无穷的话,便扬长而去。
望着康熙远去的方向,胤转身就吩咐了下去。
“去告诉你们十八爷,睡前故事,加半个时辰。”
有康熙最宠爱的老十八护体,胤就和练了金钟罩的神功一般,只要不是欲图谋反,几乎百毒不侵了。
PS:重要应酬,今天酒喝的有点多了,更晚了,抱歉哈。等酒醒了,看状态,再起床码字。若有更新,估计很晚了,早上再看吧。写得很用心,求赏几张月票。
第92章 查抄毓庆宫
总管内务府大臣,其实就是宫里的大管家。
这日,胤刚刚进宫上值,堂署坐办郎中秦德纳,便来找他。
“爷,毓庆宫那边,昨晚不怎么太平,只怕是出事了!”秦德纳是胤亲手提拔的门下,内务府的大事小情,他都必须帮胤盯着。
胤点点头,却没吱声。
太子那边,哪天不出点妖蛾子,才是咄咄怪事。
不过,据胤的猜测,距离毓庆宫的大换血,为时不远矣!
索额图还没被康熙弄死之前,每隔几年,毓庆宫的宫女和太监们,就会被全面性的替换一次。
唉,到了这种程度,太子之位摇摇欲坠,不必待言!
太子的被废,站在胤的根本利益上,自然是乐观其成。
实话实说,康熙晚年的政局越乱,对胤的趁乱抓兵权,就越有利。
“你只须暗中盯着即可,切勿插手其中。”胤担心秦德纳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又叮嘱说,“不管谁找你说情,都不许心生怜悯,明白吧?”
“。”秦德纳猛的一凛,这些日子,还真有不少人找他疏通关系,想调离东宫。幸好,他做事谨慎,逐一禀报给了胤。
玩政治的人,尤其是大清顶级天龙人的圈子里,同情心泛滥成灾,注定会被残酷的现实,彻底的淘汰出局。
政客的基本素质,就是心硬如铁!
只是,秦德纳刚出门,魏珠就来了。
“万岁爷口谕,毓庆宫里很不太平,著十五阿哥胤查办回奏,钦此。”
接旨之后,胤不由暗暗一叹,即便太子妃对他再友善,也架不住康熙想废了太子啊!
在宫里当差,有无真本事,倒在其次,主要就是关键时刻,必须站到正确的队伍之中。
站错了队,即使再有能力,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
胤的未婚嫡福晋瓜尔佳氏,她还没正式过门呢,就帮自家的男人,惹来了康熙的猜忌之心。
小十五,朕和太子之间,就看你怎么选了?
胤刚带人走到隆宗门前,就遇见了张廷玉。
“上谕,著贝子胤,全权查办毓庆宫不法之事……钦此!”
胤接了旨意之后,不由暗暗一叹,连十五阿哥都不提了。很显然,康熙的意思是,不叙家礼,只论国法。
谁料,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就守在景运门前,专门等着胤。
“皇上口谕,赐贝子胤金批大令,许便宜行事。著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正白旗包衣护军统领雅汉、御前一等侍卫吴什隆科多,悉听调遣,钦此。”
康熙想得很周到,胤的手里光有旨意,立了三十几年的太子,不见得会乖乖听话。
只有,“如朕亲临”的金批大令,才足以当场压制脾气暴躁的太子。
旨意+金批大令在手,理论上,胤有了起兵的权势。
实际上,现场都是康熙的人。只要胤起了歹念,不须康熙发话,他就被拿下了。
鄂伦岱他们的加入,既有壮大声势、震慑太子的作用,也有就近监视胤的深刻内涵。
为了换掉毓庆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康熙连下了三旨。
如果,胤还是站错了队,那就是咎由自取的死不足惜了!
以胤为首的大队伍,刚走出景运门,迎面就见背弓挎刀,武装到牙齿的护军们,黑压压的望不到头,布满了整个广场。
见胤停下了脚步,鄂伦岱主动凑过来,有些得意的小声说:“回十五爷,奴才怕出事儿,带来了一千余包衣护军。不仅如此,吴什和隆科多,也带来了一百余名御前带刀侍卫。”
众所周知,上三旗的包衣护军,都是皇帝的私兵。
至于,御前带刀侍卫们,更是私兵中的私兵。
唉,彼此的猜忌和提防,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康熙搞出这么大的阵仗,这让当今的太子殿下,情何以堪?
事已至此,胤已无任何退路。
要么,乖乖的听话,亲自主持大局,把太子那里抄个底朝天。
要么,宗人府里的小黑屋,等着他去“享福”。
以胤为首的大队伍,浩浩荡荡,杀气腾腾的开到了东宫门前。
胤高高的举起金批大令,厉声喝道:“奉旨查办毓庆宫不法之事,胆敢阻拦者,一律格杀勿论!”
“。”东宫门前的侍卫们,又不是傻子,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哪敢不乖乖的顺从?
还没等胤下令,鄂伦岱就急不可耐的把手一挥。
只见,如狼似虎的蓝翎侍卫们,当即扑了上去,把东宫门前的侍卫们,全都看押了起来。
胤克制住心里不悦,故意没看猖狂的鄂伦岱。这小子是康熙的亲表弟,京城里出了名的混不吝。
只要康熙还活着,鄂伦岱即使捅破了天,也并无大碍。
但是,到了雍正朝就不同了。
在养心殿外,公然冲着宫墙撒尿的鄂伦岱,被盛怒之下的老四,赐了“贴加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没读过什么书,算是半文盲的鄂伦岱,他根本不懂!
说白了,鄂伦岱和老大,都是不爱读书的莽汉,活该悲剧收场!
吴什和隆科多,都知道胤的厉害,他们及其手下,没人敢妄动。
镶黄旗包衣护军统领塔布的悲剧,宫里人都知道,就是胤下的狠手。
正白旗包衣护军统领雅汉,自然也知道,胤绝非善类。所以,他手下的护军们也都没敢乱动。
康熙一次性给了胤这么多人,肯定会在暗中观察,胤究竟有无带兵的军事天赋?
控制了东宫的正门之后,胤高高的举起手里的金批大令,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雅汉!”
“奴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