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06节

  没别的原因,单纯的就是因为这里是祖地,是马太公的老家。

  祭告结束,简单的和乡亲聚一聚,马寻这个一些人眼里的大人物就再次启程了。

  来去匆匆,这也是应天府和宿州比较近,所以来回也比较方便。

  或许现在的马寻算得上权贵,只是满朝文武对于他忽然消失几天,一个个的也都不奇怪。

  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离开了京城,谁让这是一个不上朝、不坐衙,甚至是近乎不理事的国舅呢。

  不要说大封功臣的这些勋贵了,就算是一些四品以上的官员,就没一个看起来比马寻轻松的。

  下船的马寻骑着马、牵着驴进入京城,立刻看到了邓镇。

  这小子坐在马背上,双手抱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在盘问着一个‘书生’。

  “舅舅!”邓镇看到马寻非常开心,果断放过倒霉的书生,“这人又是江西的,他是揭斯的门生。”

  揭斯,被称为‘元儒四家’之一,参与修辽、金、宋三史。

  马寻就笑着说道,“看着都五六十岁了,你也注意些分寸。”

  邓镇满不在乎的说道,“他还自称是江西解元,在蒙元当过小官。前些年正值下太乱、便辞官回家,去年中的解元。”

  一时间马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皓首穷经也算得上是一种常态。

  有些人可能是年少得意,看起来也是读书的种子。只是步入科举之后,屡试不第也是常态,不要说五六十岁的举人、进士了。

  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就是个童生,一辈子都别想中个秀才。

  马寻看似是读了一些书,可是让他下场考试,科举的第一关县试肯定都过不了,这就是现实。

  马寻看着邓镇,问道,“江西的人多?”

  “除了江西的,也就是浙江的了,要不然就是江南各府的。”邓镇就立刻邀功说道,“常茂他们都盯着各个达官显贵的府邸,我盯着城门口,查清楚这些人的来路。”

  南方本身就是文风更盛一些,这一点马寻不奇怪。而以科举来说,江南、浙江、江西,现阶段是重点地区。

  以后会多一个福建,这几个‘省’的士子质量很高,以至于很多南方学子‘科举移民’,跑去北方参考。

  马寻勉励说道,“继续查着,你做事我放心。”

  邓镇立刻挺起胸膛,得到了表扬自然开心。至于自己现在还是三两排骨一般,那没什么,以后肯定能成为彪形大汉。

  马寻就这么骑着马离开了,而先前被邓镇盘问的花白头发‘解元’羡慕的看向马寻。

  刚才那少年就是惹不起的存在,是卫国公的长子。

  而刚才这个骑马过去的青年,虽然还不知道具体身份,可是显然身份更为尊贵。

  马寻刚到自家府邸就看到常蓝氏和常婉。

  常蓝氏有些嗔怪,“小弟,这么大的喜事也不和我们说一声,还拿不拿我们当自家人了!”

  “嫂子,这么说可就冤枉我了。”马寻立刻叫屈,“我前脚知道,后脚就进宫祭告先祖,然后就回乡报喜去了。”

  马寻说的也是实话,自从知道刘姝宁有了身孕,他是一刻都没有闲下来。

  至于没有告知常遇春一家也没什么可说的,到底不是真正的亲戚,过段时间再通知也正常。

  常婉就笑着说道,“舅舅,这几天府里可来了好多人。陛下和殿下都来了,这事情瞒不住。”

  马寻顿时也笑了起来,他想要低调都低调不了。没办法,前些天朱元璋一家三口欢天喜地的跑来,这动静可不会小。

  即使没有摆出仪仗等,可是皇帝那一家三口骑着马匆匆赶来,不知道多少人都知道了,毕竟马寻住的这片区域不少达官显贵。

  再看看皇后欢天喜地的样子,以及马寻忽然间消失了好几天,大家也都能猜明白事情。

  常蓝氏就笑着对马寻说道,“弟妹的菠菜、肝肾和柑橘没白吃。”

  现在没有叶酸,那就只能是‘食补’,毕竟作为大明头号育儿专家,理论知识丰富的马寻去年近乎是一整年都在和刘姝宁备孕。

  努力付出总算是有了回报,虽然还不至于让他坐实有了求子妙方的名声,不过他的一些理论看起来也是越来越有含金量了。

  别人用着行,马寻自己用着更有效果。

  马寻随即关心问道,“嫂子,这几天来我家里的人不少?”

  “好些都是咱们淮西的人,要是其他人也都给拦着了。”常蓝氏就笑着说道,“你放心好了,不会惊扰弟妹,大家也都有分寸。”

  淮西的这些人听到了风声,第一时间想着的自然是送来贺礼等,不一定就是非得见到马寻或者刘姝宁。

  礼多人不怪,总之是要看到自家的礼单等进了国舅府的门,这才值得开心。

  马寻就笑了起来,“我先前还说过个年没少给小辈们压岁钱,和姝宁还在琢磨早点生个孩子回本呢。”

  有些礼也是没办法完全回绝,那就先收着,瞅准了时机还回去就行。

  常蓝氏笑着开口,“弟妹现在要安心静养,我和婉儿就不客气了。有些人想送礼,我们也给挡回去了。”

  马寻就立刻感谢说道,“那还得劳烦嫂子和婉儿继续帮忙,我一向不喜欢人情世故,只是有些人情难却。”

  常蓝氏和常婉自然也明白这点,这就是她们主动来的原因。

  马寻这个人有些时候太客气,对谁也都比较和气,所以不太喜欢拒绝人,当然也不大亲近一些人。

  而刘姝宁现在虽然贵为国公夫人,只不过书香门第出来的,面对一些淮西人在年龄上、阅历上也差点。

  最主要的是马寻和刘姝宁都是‘斯文人’,而不少淮西人是不太讲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常蓝氏坐镇了。

  和常蓝氏、常婉闲聊几句,风尘仆仆的马寻就先进屋了。

  刘姝宁看到马寻关心问道,“夫君这么快就回来了,累了吧?”

  “能有什么累的,只是骑骑马、歇在驿站。”马寻就笑着说道,“比出征的时候不知道强多少,用不着住军帐。”

  刘姝宁想起来趣事,说道,“秦王前天来了一趟,估计是想要抱怨住军帐的事情。他在军营里,曹国公和文英天天在操练他。”

  这倒霉孩子还是被蒙在鼓里,都不知道马寻回宿州了。

  马寻一听也乐了起来,“玉不琢,不成器。明天我也去趟军营,保儿和文英还是不舍得给老二下点狠功夫。”

  刘姝宁也不会去劝,她知道马寻对几位皇子极为疼爱。

  可是疼爱归疼爱,要求严格的时候也非常严,责骂、批评都是常态了,偶尔还会动手。

  一开始她还会有些担心,那几位毕竟是皇子。可是现在见多了也就习惯了,反正这事情也只能是马寻动手、动嘴,其他人可不行。

  马寻随即关心问道,“岳丈还没有回信?”

  刘姝宁摇头说道,“到底相隔数百里,哪有那么便利。”

  马寻这一行人是快马加鞭,但是刘姝宁给刘伯温的报喜的信件等,就不好加急了。

  所以信件就算是送达晚几天,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马寻和刘姝宁现在就是处在欢喜的状态,两个人现在也有说不完的话。

  就连徐蛾都能看得出来,国舅爷和国舅夫人此前虽然也恩爱,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而现在再仔细一想,可能就是缺了点‘亲情’。

  有了子嗣,哪怕现在只是怀有身孕的阶段,马寻和刘姝宁之间的气场看似也更加融洽了。

  这才是真正的夫妻。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现实,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说说话、聊聊天,好好的休息休息,这就行了。

  以至于现在马秀英都不需要马寻进宫了,人回来了就行,她知道了就可以了。

  现阶段的弟弟重要,可是眼看着也没有特别重要了。对于她来说,侄儿才是她最在意的!

第160章 操练外甥们

  马寻心情愉快的来到了城外,来到了军营。

  李文忠、沐英和朱立刻赢了过来,“见过舅舅。”

  “在军中就用不着如此,该以军职为先。”马寻就笑着开口,“说起来还是该以老二的将令为主,他是亲王。”

  朱就连忙讨好说道,“舅舅,军中虽然是说爵位、身份,可是父皇的旨意才是最重。”

  马寻说的有道理,因为私下里还是要注意官职、爵位。

  可是朱的话同样非常有道理,在军中不一定就是爵位高的就是主将,以后说不定会出现侯爵指挥国公的事情。

  看了看四周,马寻问道,“兵马准备的如何了?”

  李文忠笑着回答说道,“还是以飞熊卫和羽林左卫沿途护卫,再加一些辅兵。”

  正兵,也就是卫所里的五千六百人。而在这些正兵之外,也会有些辅兵,这是帮忙处理后勤等一系列事务。

  马寻看向朱,问道,“你也是回过老家的,沿途有多少驿站、一共多少路程,你心里清楚吧?”

  朱立刻点头说道,“虽不会全都记得,但是大致有数。再说了,我要是领兵,肯定再派人去探路。”

  “那好,这一次你带兵回去。”马寻直接开口,“大军行军,一路安排你来做主,我不说话。”

  朱一下子愣住了,瞬间有些慌张,“舅舅,您是认真的?”

  “就是几百里路,只是两卫人马,这还是从京师到帝乡。”马寻恨铁不成钢的说道,“这么些事情你安排不好,以后还怎么给你父兄分忧?”

  李文忠和沐英也都愣住了,他们也没有想到马寻直接将行军的事情给甩给朱了。

  指了指朱,马寻说道,“你自小就在军中历练,现在也十六了。你二哥、三哥这个岁数都在外头打仗了,让你安排行军,有什么不好的?”

  朱连忙解释,“舅舅明鉴,我不是畏缩,就是忽然被舅舅委以重任,又是忐忑又是开心。”

  马寻就再次做出安排,“五天后大军开拔,老四不是一直自夸骑射无双吗?他为先锋塘骑,探路的事情他来做,出了差错我治他的罪。”

  看了看朱和李文忠,马寻说道,“一会儿让老三直接去领军令,老四岁数小、做事不稳妥,老三负责后勤辎重。”

  这一下朱心里的压力陡增,让老三、老四来打下手,那两小子也才十四、十二。

  这一下好了,作为主将,朱的压力就立刻上来了,他真的要开始指挥全军、安排部将了。

  最主要的是一旦出了差错,‘监军’就要立刻骂他,甚至打他,就算是从‘大将’被贬为小兵,也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看着忧心忡忡的朱去忙着准备军务,马寻笑着问道,“这么对老二,是不是狠了点?”

  “还是舅舅心疼秦王。”李文忠就笑着说道,“秦王殿下率军回帝乡应该没事,军中之事他们本来就了解,无非是此前没有独自领军。”

  沐英也跟着说道,“舅舅安排的周到,本来就是上直卫所,将士精锐不说,沿途也并无匪患,最适合秦王殿下练兵了。”

  马寻笑着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说了再多也没用,还是得练才行。”

  随即马寻对李文忠说道,“你记得早点在大都督府下达军令,文英去趟兵部,这些事情也得办好。”

  李文忠和沐英更加没意见,大都督府强势,可是理论上也和兵部互相制衡。

  最主要的是虽然很多事情此前都开始安排,不过即使是国舅、皇子,那也要有分寸,调动两个卫所的兵马就需要朝廷的明确旨意。

  李文忠心情很好,对马寻说道,“舅舅,我军中现在有不少人在练重弓。本就是稍微改一改就是,以后和鞑子结阵,我倒是有些期待了。”

  沐英也连忙说道,“舅舅,二哥的军阵一向严谨。重弓配弓弩,鞑子的骑步兵根本近不了身。”

  别看沐英是有些本事,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出色的青年将领了,但是他对李文忠也是非常崇拜。

  这也很好理解,李文忠的战绩就在那里,谁看了不崇拜呢?

  “魏国公和郑国公现在去练兵了,你也要抓紧了。”马寻就小声说道,“我思来想去,去打和林的时候得三路大军。”

首节上一节106/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