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07节

  李文忠正色说道,“舅舅,我想的也是如此。大概率是魏国公领中路大军,郑国公和我各领左右两路军。”

  说是三路大军,名义上也是以徐达这个大将军为主,这一点大家也都没意见。

  可是常遇春这个副将军和李文忠这个左将军有着绝对的自主权,近乎就是和北伐时一样,三路大军各自有着各自的任务。

  沐英讨好说道,“舅舅,真的要是去打和林,带着外甥呗?不管是跟着二哥还是跟着舅舅,那都是我的福气。”

  “舅舅为何不能领我出征?”李文忠装作不高兴的说道,“文英,别整天给魏国公、郑国公吆喝,他们喊了两年了,都以为舅舅肯定会跟着他们出征了!”

  沐英随即也愣了一下,徐达和常遇春想要带着马寻出征不是秘密,大部分人也下意识的认为一旦马寻随军,必然是跟着这两位大将军当中的一人。

  李文忠随即看向马寻说道,“舅舅,您还是和我一起出征,战场上的事情我们商议着来。”

  “保儿,我就算是不太懂军事,也不是那么好诓骗。”马寻哈哈大笑,“真的到了出征的时候,你才是主将。我才不跟着你,到时候被你训斥下不来台。”

  旁边的沐英也是在笑,别看二哥说的好听,真的到了军中,二哥的将令严格,是谁都不能违背的。

  更何况沐英也清楚,他的二哥不需要担心‘功高震主’,舅舅真要是出征,肯定是不会跟着二哥。

  “舅舅!”朱棣兴高采烈的来了,“舅舅,真的让我为先锋?”

  看着这小子一副激动的样子,马寻说道,“快点回去找你父皇、母后要些甲胄和漆弓,好歹是先锋大将,行头一定要足。燕王大旗打起来,那才威风。”

  朱棣更为激动,脸都涨红了,“那我这就回宫,舅舅。给我五十骑就行了,用不着太多塘骑,我肯定能沿途探查军情!”

  “去找你二哥商量,他是给你五十骑还是给你一百骑,我不过问。”马寻就笑着说道,“只是你给我记好了,误了军情,你二哥不罚你,我先罚你!”

  激动的朱棣抱拳说道,“末将领命,愿立军令状!”

  对于朱棣的这些激动,马寻等人也能理解,毕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自领军’。

  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表现的稍微有些亢奋也是情有可原。

  大家也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朱棣的这些表现还不算是太夸张。

  夸张的来了,比如说朱,“舅舅,要不然让我为先锋吧?不让我领大军就算了,让我安排辎重叫什么事情?”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你不明白?”马寻板着脸训斥道,“一路军粮消耗、战马损耗等,你记清楚。但凡超出了合理之数,那就是你无能!”

  朱更加郁闷了,行军路上肯定是有军粮或者是战马等消耗,只不过这一切也都是需要在规定的数字之中。

  他现在就要负责押运辎重,分配大军的物资了,这可就是个细心才能做好的工作了。

  二哥是主将没问题,可以率两卫兵马。老四那小子是捞着了,可以率塘骑先行。

  偏偏我这个老三倒霉,出风头的事情做不了,只能去安排辎重了。又苦又累还不显军功,甚至是现在抱怨几句,就被骂的不轻。

  看着朱郁闷的样子,马寻显然也不是特别放在心上。

  这些安排轻易是不会做出改变,除非是朱元璋或者朱标下旨,要不然朱几个就要按照这些安排来办事。

  马寻只负责压阵,只负责带着外甥们回凤阳,他准备当一个甩手掌柜就好,只需要将外甥们一路的表现记下来就行。

  表现的好就鼓励、肯定,表现不好的地方就记下来批评,以及最为重要的报给朱元璋那一家三口。

  安排好这些事情,马寻马不停蹄的出发了,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都给我仔细检查着!”常茂意气风发的站在贡院门口,“谁要是偷懒,小爷手里的鞭子饶不过你们!”

  趾高气昂的常茂忽然听到了熟悉的叫唤,看到旺财扯着脖子在叫唤,脸上的跋扈神情瞬间变得谄媚。

  “注意些,你是勋贵子弟不假,只是用不着刻意如此。”马寻忍不住教训说道,“所谓威仪,不是说你话说的凶就行。你品行好,其他人也敬畏你。”

  常茂立刻讨好说道,“舅舅教训的是,我就是想要学舅舅。只是我本身没有德行,只能跋扈一些才让人敬畏。”

  马寻也没有多说什么,常茂虽然跋扈了一点,但是也不算什么。

  看着这小子现在在尽职尽责的办事,这就值得肯定了,毕竟常茂这样的勋贵子弟本可以吃喝玩乐。

  但是现在呢,一个个的都是在办着差事。

  这还都是不被朝廷正式承认的差事,这些‘打黑工’的小子们跟打了鸡血一般亢奋、尽职尽责,马寻才是最开心的。

第161章 聪明人太多

  马寻忙了一天的事情,事情确实挺多。

  兵马之类的事情其实不用操心,李文忠等人会安排好,那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贡院那边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倒不是说常茂多么出色。

  而是礼部的那些人现在紧张着呢,生怕被马寻抓住把柄,上上下下对于即将开始的会试都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元璋拿着几份奏章回到了乾清宫,“妹子,妹子。”

  “母后给二哥他们送衣物去了。”朱静茹就赶紧回答说道,“刚走一刻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朱元璋点头,接过朱静娴端来的茶,“你们大哥没来?”

  朱静茹摇头说道,“皇兄没来,就是派人送来了信报,我们也不知道说了什么。”

  朱元璋更加满意了,他是‘嫡庶神教’的坚定拥趸,而且重男轻女。

  即使朱静茹、朱静娴是嫡女,不过到底是女儿,那么在很多的事情上就和儿子有区别了。

  “还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看到马秀英回来,朱元璋笑着说道,“小弟怎么就姓马了?这要是我朱家人多好,做事都一个样。”

  马秀英打趣说道,“还好他是我马家人,真要是你家的人,老二几个哭都没地方哭。”

  朱元璋也是笑了起来,他和马秀英对朱等人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教育的问题上也不松懈。

  可是实事求是的来说,他们教育的侧重点也更加集中在能力方面。

  而现在的马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不只是盯着朱等人的能力,更在意品行。

  想了想,朱元璋试探的说道,“妹子,你去和小弟说一声,对老二几个好一点。”

  “心疼儿子了?”马秀英有些不高兴的说道,“小弟对老二几个还不够好?我倒是想要问问你,有几个舅舅能有小弟那么好的?”

  朱元璋连忙说道,“小弟对老二几个好,这事情也都是看在眼里。就是他训起老二几个,我这个当老子的都心疼。几个孩子加一块,我也没小弟训的多。”

  真是心疼儿子了,虽然偏心厉害,可是朱元璋本质上也是有些溺爱、纵容子嗣的。

  马秀英想了想说道,“我看就让小弟训着,你舍不得训孩子,我也舍不得。标儿是能管得住老二几个,只是以后老二他们也得有个怕的人。”

  听到马秀英这么说,朱元璋也偃旗息鼓了。

  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在安排一些以后的事情。

  朱元璋自然不担心朱等人在朱标的手底下胡来,可是到时候有些事情朱标也不好处理。

  真的到了那时候,马寻这个当舅舅的就可以出面了。

  即使那时候朱等人是藩王,得了旨意的马寻还是可以去管一管、去进行责罚。

  朱元璋随即吐槽说道,“看小弟的做派,他是恨不得标儿明天就当皇帝。管着老二几个,就是在给标儿分忧。”

  马秀英也不否认,也跟着吐槽说道,“标儿才是最坏的那个,知道咱俩宠着老二几个,有些事情他就在他舅舅跟前说。咱们不好出面,就让他舅舅去当坏人。”

  朱元璋不能更认可了,他的那个好大儿还真的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有些手段虽然还有些稚嫩,不过也算是有模有样了。

  恩威并施、权力制衡等,现在用的也越来越有水平了。

  马秀英小声说道,“老二他们这一趟回凤阳,估计是要得罪一些勋贵。”

  朱元璋点头,“小弟的心思太简单了,到底是在民间长大。这样也好,以后勋贵只能是标儿管着。”

  马寻将一些亲军都尉府的人提前安排回凤阳,朱元璋和马秀英自然也知道这事,有些事情他们也乐见其成。

  勋贵的一些不法,这两年看起来越来越明显,也是时候开始管一管了。

  另一方面马寻就是希望朱等人能知道民间真正的样子,让他们知道百姓生存不易,以后就算不能保境安民,也少做些混账事暴扰一乡啊。

  这一次让朱等人出面,在朱元璋和马秀英看来,马寻也是存着让朱等人和勋贵保持距离的心思。

  这小子也是个黑心的,看着是和很多淮西人家关系好的厉害。

  只不过要说防备,或者是想要约束这些人,那也是一点都不手软的。手里的那些小动作,也是没停。

  “小弟吃过苦,心又善。”朱元璋笑了笑,有些得意的说道,“他见不得权贵不法,也不喜欢那些富贵人家欺压百姓。”

  马秀英则有些担心的说道,“在你手底下还好、在标儿手底下也行,他岁数要是长久,这个性子说不定要招祸。”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不满说道,“他比标儿大,再说了咱以后教好了孙儿,还能有什么可担忧的!”

  马秀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倒也是,我就生怕他吃亏。只是现在看看,有标儿在,小弟吃不了亏。”

  朱元璋越发得意了,“咱俩真要是不在了,小弟在标儿手底下更舒服。你且等着吧,标儿和他舅舅像。这舅甥两个投契,看着和善、心里执拗。”

  马秀英琢磨一下才说道,“小弟比不上标儿,他心思简单、又有些恬淡。这一趟老二几个回去,得好好练练。”

  朱元璋看着马秀英,试探着问道,“要不然安排几个案子,让他们练练手?小弟也正好也能练练,他教书育人、大道理都懂,就是眼高手低。”

  马秀英白了一眼朱元璋,“算了,有案子就处置,没案子还能给他们专门安排几个?等回来了再说。”

  朱标乐呵呵的来了,脚步轻快,“爹、娘,姑父说了,后天和舅舅去给我下聘。”

  “你弟弟们都要回乡了,这一走就是几个月,你倒是舍得!”朱元璋那叫一个气啊,“你现在除了惦记成亲,还能想着什么?”

  朱标立刻说道,“惦记着明年最好就能有子嗣,到时候爹娘也开心。”

  朱元璋瞬间变脸,“这是大事、是大事,你舅舅的那些法子都记得吧?”

  “我手里有。”马秀英也开始期待起来了,“等婉儿进宫了,就要开始调养了。”

  朱元璋看向朱标,问道,“你舅舅打算让老二几个领兵,你觉得如何?”

  朱标小心翼翼的看了眼马秀英,才说道,“舅舅做事一向稳重,他肯定是想要历练老二几个。只是舅舅领兵不多,要不再配几个将校吧?”

  这一下朱元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一万多人的队伍。

  如果单纯的行军,朱元璋觉得马寻应该能做的到。

  可是让他只是监督、指导朱等人,那就有些难说了,毕竟马寻自己也就是勉强不出差错的水平。

  “那你去选几个人,不要选那些心高气傲的。”马秀英就有些烦躁了,“这马寻也不长进,总想打仗只是开不了窍。”

  朱元璋和朱标也不好多说什么,带兵打仗真的要看天赋。

  马寻算是学的比较勤快了,也有一大堆战功卓著的将令可以指导他,偶尔还不缺练手的机会。

  可是到现在呢,依然就是一个样子货,行军、练兵,或者是检阅没问题,但是真刀真枪的就别指望了。

  不开窍的马寻没有什么紧迫感,他又不是全知全能,有些领域不擅长也没什么可说的。

  “姝宁,我看标儿大婚这流程简化了不少啊。”马寻拿着送来的条文仔细看了看,“我大明储君大婚,现在只讲三礼?”

  刘姝宁就说道,“陛下有意减免一些繁琐礼仪,肯定是以太子大婚作为表率了。”

  马寻想了想有道理,“这倒也是,姐夫一向不喜欢繁琐礼节。你明天再去婉儿那边看看,有些事情你和嫂子也该和她说一说。”

  刘姝宁轻轻点头,虽说和常婉的岁数相差无几,只是辈分不一样。

  其实在面对常婉的时候还好一点,在面对常茂等人的时候,刘姝宁现在也是下意识的有着长辈的姿态了。

  不是因为成了国公夫人或者怀有身孕就恃宠而骄,单纯的就是跟马寻学的,就是将常茂等人当做小辈,还是不懂事的那些小辈。

  马寻随即也好奇问道,“这些天就没浙东的士子试着给咱们送些文章来?”

  “自然是有的。”刘姝宁笑着回答说道,“你是主考,自然也就有人想着走些捷径。”

  谁让马寻是浙东人的女婿呢,而且很多人就揪着他在浙江出生这件事情说事,想要以此来拉近距离。

首节上一节10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