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14节

  虽然现在的剑南春和以后的剑南春可能有些差别,但是名气那可是经久不衰了。

  “我就知道小弟是好酒之人。”郭德成找到了知己的样子,“可惜啊,这一回我是没捞着。我想着也是家里两个侯爵了,不能再有第三个侯爵。”

  马寻直接调侃说道,“三哥,这么说就太抬高自己了。你虽然有军功,只是如果你这样的都能封侯,我大明的侯爵就太不值钱了。”

  刘姝宁有点干着急,哪能当人面这么说的。

  不过郭德成才不在意这些,军中的不少人都比较豪爽,更何况他这样的亲近人家呢。

  马寻要是还像最初见面时客客气气的,那才是有距离。

  现在开开玩笑,这就是自己人,毕竟不是谁都能开得起玩笑,马寻更不会和谁都开玩笑。

  “你还是先去找上位吧。”郭德成就笑着说道,“人都回京了也不先进宫,我们要是这么做了肯定被上位责骂。”

  马寻压低声音说道,“我就是要讨骂,这回回凤阳,我可是看着了一些勋贵不法的事情。我着急忙慌的跑回来可不就是不愿得罪人么,秦王现在在审案呢。”

  话说完马寻就和刘姝宁先进宫了,而郭德成则皱眉了。

  马寻这小子鬼着呢,他肯定不是着急忙慌的跑回来,更不会在意得罪人。

  故意说这些,是说给有心人听的吧?

第170章 下不来台

  刚进皇宫就看到了翩翩如玉的君子朱标,“见过舅舅、舅母。”

  马寻笑着问道,“怎么还在这专门等着我们?”

  “本来是在文华殿办事,听说舅舅回来了,想想肯定进宫就提前过来了。”朱标笑着说道,“前两天惹娘生气了,等您帮我说说好话。”

  马寻不太信,不过还是问道,“怎么了?”

  朱标笑着说道,“拌嘴呗,她和爹拌嘴,我看热闹。结果他俩没事,说我这个当儿子的不孝顺不知道劝和。”

  那马寻就爱莫能助了,有时候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是那种‘父母是真爱、孩子是意外’的典型。

  旺财被牵去小院,马寻和刘姝宁就跟着朱标聊着天、去往乾清宫。

  至于为什么是乾清宫而不是坤宁宫,总不能是指望朱元璋和马秀英‘分居’啊。

  马秀英看了一眼马寻,随即喜笑颜开的牵着刘姝宁的手,“气色好就行,年底就能抱侄子了!”

  “说不定是侄女呢。”马寻开口,免得刘姝宁压力大,“我倒是想要个丫头,以后好管教弟弟妹妹。”

  马秀英白了一眼马寻,哪里不知道马寻的意思,“侄子、侄女我都喜欢,又不是只生一个。”

  “那我明年能不能去打仗?”马寻就关心起来了,“真要去打王保保,我想要去凑热闹。保儿先前打了应昌,唯独没抓到元帝、找回玉玺,这是遗憾。”

  马秀英直接不回答,马寻这小子还是闲不住的性子,或者说有些无拘无束的喜欢到处跑。

  偌大的京城根本就无法让他满意,总想着四处走走看看。

  眼看要冷场,朱标就笑着开口,“舅舅,魏国公倒是来信了,说是想要邀您去北平练兵。”

  “徐天德没安好心。”马秀英有些不高兴的说道,“从前年起,他就惦记着将你舅舅骗去军中。说是看重你舅舅的医术、治兵严谨,我看就是他想的多。”

  朱标也跟着开玩笑说道,“过两年给徐叔家丫头定下来,都说他家丫头好,也不知是老四还是老五有这福气。”

  朱直接说道,“我才不娶徐家的丫头,她只读书。我找郎中家的,帮我认草药。”

  马寻看向小外甥,现在场合不对。要不然的话就算不是屁股开花,也好不到哪去了。

  马秀英就不客气了,一把拽过朱,抡起巴掌拍了几下。

  不过在马寻看来打了跟没打一样,看着气势汹汹、声音似乎也大,但是都打在了裤子上。

  没看到朱还是一脸的平静,随即是满脸不服气的跑开了。

  这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多少是有些被惯坏了。

  这孩子也是有恃无恐,所以在历史上就做出了私下和冯胜书信往来、擅自离开封地跑回凤阳的事情。

  结果朱元璋是没有怎么着,倒是朱允那混账小子就将朱关起来了,先是贬为庶人、然后迁至云南。

  朱标看着马寻,笑着问道,“舅舅,老二几个在老家还行吧?”

  “感觉还行,本以为他们长于富贵就少了仁爱之心。”马寻就笑着开口夸奖道,“不过骨子里到底还是热血少年,还是有些正义、仁善。”

  马秀英也夸奖说道,“还是你有心,那些案子是你让人查的,也是你去得罪。为了让老二几个明辨是非,你也没少费心。”

  马寻就说道,“他们几个身份不同,也不如标儿仁善,有些时候是该让他们知晓百姓的不易。”

  这话马秀英也是非常认可,朱几个就是标准的皇子模版,对于民间的情形不太了解。

  而朱标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接触过很多政事,对于民间到底是什么样子基本上心中有数。

  有些时候站的太高就不一定能看到底层的情况,朱等人先前就是有些看不太清楚民间的样子。

  朱标非常认可的说道,“老二几个到底有些盛气凌人,这几年也是要历练,以后才好为爹娘分忧。”

  马秀英笑盈盈的看着朱标问道,“用得着他们为你爹分忧?我看是现在你舅舅教好了他们,到时候你就省事了。”

  朱标也不反驳,“那也是为爹娘分忧,总不能以后我管教弟弟,闹的家宅不宁吧!”

  刘姝宁就微笑着坐在一边听着,外面都说郑国公夫妇将蓝玉这个弟弟当做孩子在带。

  可是她的丈夫也好不到哪去,在帝后这里不只是单纯的弟弟而已,有些时候也确实是像带孩子一般。

  毕竟相差十七岁呢,放在这个年代有些都是两代人了。

  而马寻和朱标的相处,确实在更多时候看似是舅甥。只是有些时候,看着也像是兄弟。

  朱元璋来了,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带着李景隆的李贞。

  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马寻出远门回来也好,或者是李贞出门归来,总是要自家人先吃个团圆饭。

  李贞不问公事,只是有些担心的看着马寻说道,“小弟,你这些年都不过生辰的吧?”

  这一下不要说朱元璋两口子了,刘姝宁也看向马寻。

  马秀英也连忙说道,“是这么回事,你回来也两年了,前年、去年又都出去了一趟,你生辰的事情也就给耽误了。”

  马寻笑着说道,“今年好好过生,我倒也不至于自己的生辰都不知道。”

  朱元璋则说道,“现在和以前不同,以前那会过生的时候反倒是觉得凄凉。现在就热热闹闹的,看着也喜庆。”

  马寻不想聊这些,看向朱元璋说道,“姐夫是准备将都城迁回凤阳?”

  朱元璋愣了一下,反问道,“老家无险可守,也不是天下之中,你哪觉得能当都城?”

  “那征召十多万工匠大兴土木做什么?”马寻就说道,“修建中都是没问题,皇陵更应该修。只是中都规模太大,用得着吗?”

  朱元璋不高兴了,“中都是帝乡,修建一番又怎么了?”

  朱标立刻就说道,“没人说修中都不好,只是不好太过。”

  马秀英也跟着说道,“不知道的还以为现在是盛世,就这么大兴土木的。公婆的陵寝没修好,你的陵还没动工,京城现在都没修好,你还要再盖个都城!”

  李贞也跟着劝道,“重八,大兴土木是不太好。要我说的话中都小修一下,主要还是修好皇陵。”

  朱元璋瞬间气恼了,环视一圈说道,“朕打了天下,朕还能有错?”

  面对极度自信的朱元璋,马秀英不客气的怼回去,“你犯的错还少了?当了皇帝就脾气大了,忠言也听不进去了?真要如此,你少不得丢了江山!”

  马寻连忙说道,“不至于、不至于,哪有那么回事。”

  “事是你挑起来的,现在你在这装好人?”朱元璋恼火了,看着马寻说道,“说我大兴土木、浪费钱粮,我修建中都还修错了?”

  朱标则站起来说道,“爹,舅舅的意思从不是不修中都,是用不着花费那么多。”

  朱看了看大人那一桌,和朱静茹、朱静娴低着头默默吃饭,反正这些事情轮不着他们操心,也听不懂。

  至于大人那一桌吵的厉害也没什么可在意的,看多了自然也就不会当回事了。

  不就是偶尔拌拌嘴么,不就是偶尔声音大一点吗,这实在是不算什么,没人觉得这样的一些争吵就意味着自家人彻底的闹翻。

  马秀英就直接说道,“我早就说过,以后要是迁都,应天府就是陪都。给应天府修好了就行,中都有了样子就行!”

  “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些什么?”朱元璋更加恼火,说道,“你马家人还真是书香门第,天下社稷的事情都懂,诗词歌赋也不差,我一沙弥比不上你们!”

  这就开始‘人身攻击’了,要开始准备放大招拿家世说事了。

  朱标看了看朱元璋,瞧到了自家老爹在使眼色,立刻会意。“舅舅会诗词?”

  “你舅舅厉害着呢,一身本事全都藏着掖着。”朱元璋有些嘲讽的说道,“咱们乘船过长江是打仗,你舅舅站在船头就诗词歌赋、怀古伤今。”

  马秀英不太高兴了,“朱重八,能不能好好说话!”

  “怎么不好好说话了!”朱元璋有些得意的说道,“你弟弟几分本事你还不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好大的口气!”

  马寻顿时尴尬,只是看了《三国演义》,只是记得那些歌,我没打算抢了杨慎的词当文抄公啊!

  马秀英有些欣喜的看向马寻,“小弟真的作词了?”

  刘姝宁也是眼里放光,谁还不希望有一个出将入相的夫君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朱元璋有些浮夸的摇头晃脑,“下阕呢?没个下阕作什么词?”

  马秀英更加高兴,随即嘲讽说道,“半阙也够了,总比‘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强!”

  朱元璋顿时尴尬,他的诗词也不少,马秀英刚说的就是《金鸡报晓》,是朱皇帝的杰作。

  尴尬后的朱元璋连忙说道,“还有其他诗词,也不全都是这般。这小子倒是真能藏,我大明开国也该有文采了!”

  马寻就更是如坐针毡了,文抄公也抄不了几首词,别给我架那么高,要不然下不了台!

第171章 皇帝帮我扬名

  马寻不想当才子,可是这个时候他没有什么选择权了。

  马秀英无比骄傲的看着完整版的《临江仙》,对朱元璋说道,“瞧瞧读书人家作的词,历代兴亡不过谈资笑料罢了,悲壮慷慨,这才是荡气回肠!”

  朱标也捧着说道,“还是舅舅品行高洁、胸怀旷达,不过还是该少些淡泊洒脱的习性,您就是太看不上世俗了。”

  马寻更为尴尬了,这是杨慎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不过此时此刻,他说了也没用,谁让杨慎现在还没出生呢。

  找到了罗贯中得收拾他才行,要不是因为三国,我怎么会当文抄公呢!

  马秀英有些担心的看着马寻,欲言又止后还是选择闭口不言。马寻有些时候性格比较拧巴,这件事情大家也都知道。

  想要让他有太多的改变不现实,各何况这样的一些拧巴也无伤大雅。

  只要人别跑了就行,马秀英是越看自家弟弟越是喜欢,也就是马家才能有这样的人才,也就是爹教的好、小弟才如此出息。

  马秀英的骄傲可以理解,朱元璋和朱标也都跟着骄傲,包括李贞也都是夸奖不断。

  原因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马寻多才多艺,不管是品德还是文采等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着这样的一个亲戚自然是好事,以后教育子孙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向马寻看齐,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争论中都要不要继续大肆兴建,这个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在朝堂上再讨论。

  回到了小院,刘姝宁眼里就差有星星了,“早些时候就知道夫君出口成章,也知道我马家诗书传家,只是没想到您这么有才华。”

  “小道、小道。”被娇妻崇拜让人暗爽,不过马寻还是说道,“我始终觉得诗词是小道,治家国才是正事。”

  刘姝宁提出不同的意见,“夫君这么说有些以偏概全了,若是没有这些诗词、经典,我汉人传承又从何谈起?”

首节上一节114/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