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15节

  马寻一想有道理,不过还是说道,“这些事情还是要合适的人去做,姐夫和标儿就不适合当词人。盛世倒也罢了,诗词还能去青楼换顿酒。”

  “夫君是羡慕柳三变?”刘姝宁打趣说道,“以您的才华,肯定有花魁想要求词、扬名。”

  柳永,那确实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屡试不中留恋勾栏,那些歌姬、乐工等都是在资助他。

  马寻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么说就夸张了,仕途不顺才有佳作。李太白、苏东坡要是仕途顺畅,说不定少了很多传世佳作。”

  忙着政事,可能一些有才华的人确实没时间去写诗词了。

  小两口说笑着,也早早的歇息了,而马寻睡得早、这一次也起的比较早,要上朝呢。

  奉天门外百官已经列队了,现在上朝的秩序算是定下来了,总算是有了一个正式王朝的样子,不会乱糟糟的处处都是草台班子的迹象。

  “徐国公。”

  “国舅爷。”

  “国公什么时候回来的?”

  一路上还是有不少人在打招呼,马寻大部分也都是稍微回应几句作为回应。

  在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在京城的情况下,马寻就堂而皇之的站在武将队列的班首,大家都不觉得有问题。

  甚至现在在朝堂上,看似也就是李善长这个韩国公名义上的排序比马寻高一点。

  李善长这老狐狸微笑着轻轻颔首,他一直都是想要和马寻拉近关系。

  本来也觉得就算成为不了好友、忘年交,在一些事情上也应该是同盟。

  可是谁知道这个乡野小子油盐不进、油滑无比,也就是因为帝后的原因,李善长的那些手段根本不敢使,所以根本就无法拿捏马寻。

  这一次好了,自己在老家安排的知府被马寻拿下了,上朝的时候还要准备请罪了。

  没办法,谁让自己提拔的官员贪赃枉法呢。

  李善长想一想也觉得郁闷,他跟着朱元璋二十年了,多少能人异士都被压制的毫无还手之力。

  可是马寻似乎就是他李善长的苦主,算起来这都是第三次栽在马寻的手里了。

  第一次是被迫称病告老,第二次是想要为唐胜宗讨爵被骂,第三次就是安排的心腹要被问罪了。

  不能说马寻就是李善长的克星,只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是遇着了马寻,李善长这个第一文官就落不得好。

  虽然心里有想法,不过脸上还是笑容,看起来也非常的亲近。

  李善长这样的老油条,可不是喜形于色的人。

  上朝了,马寻首先奏报,“启奏陛下,臣奉旨护送秦王殿下等回中都,现回京复旨。”

  朱元璋脸上全都是笑意,“国舅做事朕放心,诸王年少不经事,也多亏你照料。”

  李善长更加无奈,他是有手段对付马寻。

  可是马寻背后的那两尊大神太厉害了,任何的手段都不能用出来啊。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少,都是乱世中杀出来的,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哪个不是有本事。

  只是他们即使看不起马寻,也知道这家伙是招惹不起。不是他本身的能力,而是他身后的帝后。

  看看皇帝的态度就行了,其他大臣做这些事情就是理所当然。而马寻做这些事情,皇帝会百般肯定、褒奖。

  马寻再次奏报说道,“陛下,秦王殿下热忱、正直,此前有地方百姓拦路告状。秦王殿下奉旨查案,查的凤阳知府、留守司百户等枉法。”

  “这事情刑部和中书省也告诉朕了,一切自然有律法处置。”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说道,“韩国公,你觉得如何?”

  李善长立刻出班跪下,“臣举荐有失,还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不置可否的说道,“人无完人,你举荐贤才也是为国分忧。只是以后举荐之人当有才学、品德,要不然就霍乱一方了。帝乡尚且有贪官污吏,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不要说李善长了,其他的一些官员们也都有些战战兢兢,生怕朱元璋拿这件事情大力的整顿吏治。

  皇帝的心思是其他人难猜的,朱元璋转瞬满脸喜色,“国舅过江时吟诵《临江仙》,朝堂之上饱学之士不少,诸位爱卿帮忙看看。”

  马寻一张脸臊的通红,这就是亲姐夫在帮他扬名。

  以后的马寻身上的BUFF就多了,几乎是要将他给塑造成不折不扣的完人了。

  论孝顺,马寻千里扶棺的经历几乎是天下皆知了,谁也不能说在孝顺这件事情上比他强。

  论忠义,拒辞承袭徐王爵位,兢兢业业为皇帝办事、医治皇后、太子,谁还比他忠义?

  要论能力和品行,天下人只知道马寻在救了常遇春后千里奔袭,破了徐达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的庆阳,也知道这位国舅爷爱兵如子、救死扶伤。

  现在呢,一首《临江仙》,一看就知道是水准相当高的词了,大明朝堂之上可没几个人能有本事做出这样的佳作。

  忠义仁孝,能文能武,所以马寻在大都督府和中书省都位高权重是名正言顺的,掌管国子学、主持大明第一次会试,那也是天经地义了。

  即使很多人都知道会诗词不一定就是代表着真才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马寻主持会试,谁也别挑理。

  这不只是皇帝的信任原因,这更是马氏本来就是诗书传家,是皇后娘家一直都是深谙耕读之道。

  甚至也有些人怀疑,朱元璋这个皇帝实在是太有福气了。

  皇后如何不是臣子们还评价的,但是‘捡回来’的国舅,真的难以让人找到挑刺的地方。

  有这么一个活榜样在,以后的大臣们在道德上就要提升自己的水准了。要不然马寻来攻击这些人的道德水平,没办法应对啊。

  朱元璋现在也非常的骄傲,小舅子就是在给他长脸啊。

  看看那些自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臣们的模样,一个个的显然也都是被惊住了。

  虽说诗词不代表真才学,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真的难以作出这样的诗词。

  至于代笔的事情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真有这样的文采,那些人早就创作出来佳篇了,那时候也好天下传名。

  出风头这样的事情对于马寻来说也习以为常了,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就没办法低调。

  下朝后的李文忠开开心心的跑了过来,“舅舅,您可是瞒的我好苦!”

  马寻知道李文忠的意思,连忙说道,“保儿,这可就误会我了。”

  “先前我还自夸有些才学,常穿着儒袍四处走动,现在看来就是在班门弄斧。”李文忠就笑着说道,“我少年时就是随皇后读书,怎么想也不该觉得舅舅才学不够。”

  李文忠这家伙是真的能文能武,让他和大儒辩经可能有些吃力,但是绝对能听得懂,引经据典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对诗词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读史。”马寻找了个理由说道,“下回咱们再聊聊史书,那有意思。”

  李善长忽然出现,笑着说道,“国舅爷,《元史》已经编纂好了,要不然帮忙斧正一下?”

  宋濂也冒了出来说道,“下官奉陛下旨意编纂《元史》,文字浅显,内容多照抄史料。只是时间紧迫,怕是也有不少错误、混乱之处,还请国舅帮忙指点。”

  我就不该有文名,又让这些苍蝇盯上了我这颗臭鸡蛋!

第172章 家事 国事

  和李善长、宋濂等人敷衍结束,马寻和李文忠一边闲聊着一边去往柔仪宫。

  徐国公也好、曹国公也罢,就算他们是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到了柔仪宫也就是弟弟、外甥。

  “姐。”

  “舅母。”

  打完招呼,马寻就抱怨起来了,“姐,姐夫为何非要在朝堂之上说那首词的事情?”

  李文忠就抢先说道,“舅舅有文采自然要扬名,朝廷自兴义兵以来就缺文官。现如今也是如此,既然舅舅有文采,肯定要扬名。”

  “二哥说的对。”朱标也连忙说道,“虽然舅舅肯定要说诗词是小道,只是这对我大明文风有助,爹娘肯定乐见其成。”

  刘姝宁也难得的主动开口,“夫君,我觉得姐夫这么做才是正道。夫君有文采,只会让士子钦慕。”

  李贞抱着李景隆,和蔼问道,“你舅爷爷出息了,这是不是好事?”

  李景隆不懂那么多,就开心附和,“好事。”

  这一下都不需要马秀英开口了,在场的这些人一顿捧,马寻就算是想要拒绝都没有余地。

  “我以后就再难作出好诗词了。”马寻提醒警告,“真要是让我作诗词,提前让人写好,我以后好照抄。”

  马秀英笑着开口,“那些人的诗词你肯定看不上,前年你准备春游踏青没去成,今年就去。”

  马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总觉得自己这位姐姐‘没安好心’。

  前年本来是打算和刘姝宁培养感情去踏青,结果变成千里行军。

  朱标就笑着开口说道,“那好啊,等过些天天气暖和点,我带着勋贵子弟、士子去踏青,到时候劳烦舅母领着勋贵女眷一道。”

  李文忠也凑趣说道,“我一直都是想着曲水流觞,正好舅舅主持科举、又有诗才,便由舅舅来品评,如何?”

  朱标紧跟着说道,“我也有这样的心思,要是有一两首佳作,那也是一桩美谈。”

  马寻一直都知道朱元璋、马秀英这两口子是顺水推舟的好手,他们教出来的好大儿也是一个擅长借题发挥的人。

  踏青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有惯例,不过以往更多的是展示皇恩,稍微有些考评士子的意思。

  不过现在既然马寻有文名,那么就要打造出来一个美谈了,彰显大明除了武功之外的文治。

  浙东或者江南的那些文官也好好的看一看,大明可不只是他们有文采,国舅爷的诗词目前来看是大明第一!

  “那我带着景隆过去。”马寻就招了招手,“景隆,我带你去爬山好不好?”

  李景隆立刻摇头,“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这一下变成大家都在夸奖李景隆孝顺了,李贞一脸的欣慰,还非要说马寻教的好、李景隆才这么孝顺。

  朱标笑着看向马寻,“先前舅舅让常茂他们巡视街头,严防学子向官员投稿。只怕是以后不行了,学子们该想着给舅舅投稿了。”

  看到马寻一副无语的样子,马秀英是最开心的,“你爹常看不起我马家,我家祖上正经进士出身,即使是遭了难也不改诗书传家的本分。”

  朱标连忙说道,“娘,您这说的就不对了,外家一直是爹所钦佩的。娘跟了外公十二年、舅舅跟了外公十年,都学的一身好才学。”

  朱标的话让马秀英满意了,骄傲说道,“你外公虽然有些直爽过了头,不过骨子里还是厉害着。看看我、看看你舅舅,就该知道我马家的厉害!”

  虽然这可能是马秀英自卖自夸,不过在场的人没一个人觉得这是在夸大。

  马太公最有说服力的两个作品就在这里,一个是自小就饱读诗书的女诸葛马秀英,一个是所学虽杂、但是不掩才华的马寻。

  李贞也笑着说道,“妹子,重八先前还是惋惜没能见到泰山。这到底是多好的人家,才能教出来你和小弟。”

  “姐夫,您过誉了。”马秀英对李贞就非常的尊重,笑着说道,“要说起来还是朱家、李家好,兄弟和睦、子女孝顺,这才是家和万事兴的样子。”

  马家的人夸朱家,朱家的人夸马家,这才是一团和气。

  朱标觉得好像这是再一次的给他上课了,因为他就要成亲了啊。

  不过对此也没什么意见,他不只是家中长子,更是大明皇储,所以他的一些事情真不只是简单的家事而已。

  好在长辈们都非常的贤明、品行出色,所以也可以有样学样。

  书中的一些引导,长辈们的言行,这都是朱标可以学习的,就算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情,有样学样就好。

  马寻心情很好,对马秀英说道,“姐,主持完会试之后,我回老家一段时间,起码得让老二几个种好了田再回来。”

  “这倒也省了事,本来还担心你们贪欢。”马秀英就笑着开口说道,“你回去一段时间,正好姝宁安心养胎。”

  刘姝宁这时候也开口说道,“姐,我现在身子不便,也有了身孕,是不是该考虑给夫君纳妾了?”

  刘姝宁的话让马秀英非常满意,这才是当家媳妇该有的心胸。

  她这个皇后都不考虑什么独宠,大户人家的很多也都是‘三妻四妾’,马寻自然也是有资格的。

首节上一节115/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