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18节

  运气好一点的可能是向阳,运气差一点的就背阴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座位这东西不可能全都是公平。

  即将开考,马寻自然也不能忘了祭拜孔圣人,随即宣布,“开考。”

  试题等都是朱元璋、朱标等人出的,马寻只是负责考场的秩序等,这个主考官也不是全权负责这次春闱。

  不过好在也不用担心太多,大家也就是在按部就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即可。

  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事情,那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事情会进展的比较顺利。

  双手背在身后的马寻开始在贡院溜达起来,这不是他仗着身份在胡来。

  在科举的时候也会有官员或者差役等巡视考场,这一切也都是合理合规,没有任何的问题。

  取过来一份试卷,马寻立刻自惭形秽。不愧是举人,别的不说,这字写的是真好、卷面也确实是干净整洁。

  怪不得老师都喜欢提醒学生要注意卷面,以前还强调卷面分呢。看着这么整洁的卷子、工整的字迹,阅卷官都会有耐心看下去。

  “好生之德,怡于民心。”马寻微微点头,“这文章不错,我是做不出来了。”

  八股取士不假,只是这绝非是死记硬背就行了,这是要通过《四书》、《五经》去解决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现实难题。

  不仅要有深厚的四书五经功底,还要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才华。

  小老头有些紧张的看着马寻,刚入应天府的时候他就被那位卫国公的长子盘问,也算是见到了马寻。

  算是惊鸿一瞥,感受到了大明顶级外戚的气场和强势。

  这都五十岁的人了,去年才中的解元,今年信心满满的来参加会试,就是希望能够金榜题名。

  “欧阳贞?江西解元?”

  马寻看了一眼,随即转身继续去看其他的士子做出什么样的文章。

  欧阳贞的文章到底怎么样,这是马寻难以评价的。只觉得文章高深、字写的好,内容等等就交给阅卷官等人去评价吧。

  欧阳贞现在算是有些自信了,本来就是解元,而且还是江西的解元,自然对于中进士有些信心。

  虽然现在步入仕途可能晚了点,但是也有可以厚积薄发啊。他在元朝的时候就当过官,只不过对于时局不满就辞官了。

  “忠信所以进德也,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欧阳贞看了看试题,再看看马寻的背影,”《易经》本是我所长,只是我那学生黄子澄更是青出于蓝。”

  欧阳贞在感慨完之后就想着要写一篇投其所好的文章,忠信、仁德等,陛下又是以孝顺、仁善闻名的国舅为主考官,用意很明显啊!

  马寻这个主考官的任务还是比较简单,晒晒太阳、巡视一下考场,这也就足够了。

  学子们还需要继续留在贡院,吃住等都是在这里解决,等到考试结束才能出去,但是马寻到点就可以回家。

  刚回到家马寻就觉得有些惊喜,“小婿拜见泰山。”

  不当官的刘伯温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笑着说道,“用不着如此多礼,都是自家人。”

  “礼多人不怪。”马寻就笑着说道,“再说了,真要是不行礼,那就显得太没有礼数了。”

  刘伯温有些欣慰的看着马寻说道,“我本是不愿子女和勋贵走的太近,更别说外戚了。现如今你和姝宁恩爱,又有了子嗣,我心里头反倒是放心了。”

  马寻就客气说道,“倒是我和姝宁逢年过节的也不能去拜访您老人家,还请海涵。”

  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婿,刘伯温确实觉得非常满意,也觉得挑不出来这么好的女婿了。

  身为权贵全然没有倨傲、跋扈的作风,品行出色的在大明勋贵之中几乎是另类。

  以前还觉得除了医术之外,可能也就是看了几本书、才学不够。

  只不过在路上的时候就听到了那首《临江仙》,刘伯温那叫一个开心和得意,他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是非常出色。

  到了正堂,刘伯温笑着问道,“这一次春闱,你觉得怎么样?”

  “难说。”马寻就实话实说,“此前去国子学那边摸了底,国子学的那些学子才学有些不够。要是外地的学子没有些惊才绝艳的,我大明第一次春闱就那样了。”

  野有遗贤,这看似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想要找到一些栋梁之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太意外,“国子学好多人都是求学求了一半就委以重任,才学不够也正常。”

  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大明缺官了首先就是从国子学选人,这已经不只是揠苗助长了,几乎就是提前透支了大明的一些官员。

  各地州府也差不多,本来就是书读的好要被举荐入国子学,这里本身就是汇聚着全天下的英才。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读书、求学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一两年就行的。

  刘伯温看着马寻,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知道你不喜欢朝堂争斗,只是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有着些隐世的心思呢?”

  这又是给《临江仙》治了,有些时候作品就是能够说明作者的内心和为人。

  偏偏大家还觉得《临江仙》符合马寻的心境,毕竟他不喜欢朝堂争斗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也知道他早年四处流浪,以至于到了现在本性难移,还想着四处跑。

  有苦难言的马寻岔开话题,“泰山现在书修的怎么样了?”

  这一下刘伯温来劲了,他告老后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书籍、文稿,这些也确实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了。

  虽然女婿的才学一般,不过绝非是那种不通文墨的人,这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探讨一番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还都是有文学造诣的,肯定可以聊的更好。

  只可惜马寻‘擅长’的是诗词,而刘伯温擅长的是诗文,不过好歹也是有些共同话题。

第176章 造势

  食不言寝不语,那是讲究的人家才会有的事情。

  刘姝宁早就习惯了吃饭的时候也聊一聊家常,不只是在自家如此,在皇家的时候也会跟着参与一些话题。

  睡觉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老老实实,小两口门一关,说不定就是躺在床上八卦着一些事情呢。

  可以说自从嫁给马寻之后,刘姝宁也算是‘学坏了’,以前家里教的一些规矩在这里不适用。

  刘伯温就觉得很欣慰,在马寻没回来之前也稍微问了一些事情,再看看女儿的神情等,越发觉得女儿是嫁对了。

  “爹,明天您要是进宫的话,我陪着过去。”刘姝宁主动开口说道,“夫君也劝我适量走动,我在陛下那里还是有些颜面。”

  刘伯温好奇起来了,“你在陛下那里能有什么颜面?”

  刘姝宁得意说道,“好歹也是弟媳,陛下爱屋及乌会给些颜面。”

  马寻也笑着开口说道,“岳丈,就听姝宁的。她陪着您进宫就是合适,她也可以去和我姐说说话。”

  刘姝宁肯定是见不到朱元璋,以朱元璋的封建古板,他是从来都不会单独与刘姝宁同处一室,更不会主动找刘姝宁说话。

  至于刘伯温进宫之后,主要还是因为大臣入京要去觐见。

  皇帝见不见是皇帝的事情,大臣要是不去参拜那就不对了。

  刘伯温看向马寻,关心问道,“那些事情暂且不提,亲家是不是说过你出生那会儿是台州那边出的事?”

  算算时间,马寻出生的前后是方国珍在台州起兵,这是比朱元璋资历还要早的反元义军之一。

  当初的刘伯温还是元朝的官,希望元朝政府要及时镇压方国珍。

  “可是找到了?”刘姝宁有些激动,连忙问道,“家婆就是台州那边的人士,打听到了人家?”

  刘伯温有些无奈的说道,“倒是听到了一些,只是不作数。他现在是国舅,好些人现在也是在冒充亲眷,还有些人说是他昔日朋友。”

  马寻顿时笑了起来,“我朋友?真要是朋友的话,早就来京城找我了。岳丈放心就好,自称我朋友的一概打出去,不会有一个错的。”

  一时间刘伯温和刘姝宁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仔细一想心里也不是滋味。

  马寻被帝后找回来两年了,可是很多事情一直都没停下来。

  冒充他朋友的不少,说对他有恩的也会有,据说太子还曾下令收拾了曾经欺负过马寻的人。

  马寻在浙江出生、流浪到福建,这一路不少官府也是派人在查。查马寻的昔日过往,以及最为重要的找到马寻亲娘的遗骸。

  可是马寻这个当事人都没有什么印象,更别提其他人了。

  而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此非常在意,倒不是怀疑马寻的身份。单纯的就是希望马寻不要有遗憾,这也是对马太公的尽孝。

  刘伯温告老之后也不只是编书,回到了浙江自然也可以找一找线索,只可惜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信息。

  这也怪不了其他人,只知道马寻的娘亲林氏是逃难的流民,模糊的信息是她应该是台州那一带的人。

  只能怪乱世,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逃难的人只想活着,哪还能有其他的想法。

  对于一些事情,马寻看似更加没有心结,主要就是因为觉得那些事情确实超出了能力范围。

  即使他现在是位高权重的徐国公,即使是皇帝皇后都在努力的帮助他,那也不一定就能做到。

  有些事情肯定是要去努力的争取,如果能够达成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可是如果还是没办法完成,那也没必要去强求,多一些顺其自然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

  作为主考官的马寻没办法赖床了,他早早的就起床了,只不过刘伯温和刘姝宁显然是起来的更早一些。

  刘姝宁开玩笑说道,“夫君起的这么早,这是有些少见了。”

  马寻反驳说道,“有正事的时候我可是从未赖床,我这段时间肯定不能偷懒了。等到办完了会试,不到中午我就不起来。”

  刘伯温笑着问道,“我现在在京城也没个住处,真要是住在女婿这里,再有亲朋故旧来拜访,会不会打扰你?”

  马寻直接说道,“岳丈放心就是,您的那些朋友爱来就来,我无非就是奉杯茶。为了得个好名声我还能陪着说说话,只要不提及政事就好。”

  刘姝宁有些嗔怪的说道,“夫君,哪能这么说。”

  刘伯温倒是觉得很开心,“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有些亲朋故旧要来拜访,我就来者不拒了。只是你忙着会试,怕是难以来和我们说说话。”

  “这不难,下午来就行了。”马寻就笑着开口,“我给其他兵丁、官员关在贡院,偏偏就是我自己傍晚就直接回家。”

  这样的做法好似是有些不对,但是这也正常,马寻这个主考官没必要事事都是寻求和其他人一样,有些特权也正常。

  对于刘伯温的一些朋友过来,马寻还真的不怎么在意,也确实没什么好在意的。

  说到底那些人是刘伯温的朋友,和他马寻没有什么关系。

  无非就是为了刘伯温、刘姝宁的面子,也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养,稍微过来陪着说几句话罢了。

  其他的实际上用不着多想,谈及到政事的时候,马寻可以直接选择脚底抹油,这个时候就没人能勉强他了。

  而且以刘伯温的谨慎性格也不会让马寻为难,这都已经告老还乡了,自然就更加不愿意提及一些政事方面的事情了,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开开心心的告老。

  马寻继续去监考了,而刘伯温、刘姝宁父女两个则是入宫,各有各的一些事情要忙。

  刚刚监考没多久,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国舅爷,太子殿下来了。”

  马寻立刻起身,带着几名官员匆匆来到贡院门口。

  “参见太子殿下。”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笑着抬手说道,“诸卿免礼,朝廷抡才大典,本宫过来瞧一瞧我大明学子才学如何。”

  对此不少人是觉得比较振奋,尤其是礼部的一些官员更是如此。

  这位太子就是一些人眼里标准的储君模版,而且自幼就跟着宋濂等大儒学习经义,再加上平时都是一副和蔼、温润的样子,天然的让读书人觉得亲近。

  尤其是相比那位越来越霸道、强势的皇帝,很多读书人更加希望的是这位太子能够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

  至于这位太子到底是什么样,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只能说朱标的人设太好了,再加上朱元璋等人也没少为他背锅。

  让其他人离开后,朱标问道,“舅舅,今科学子如何?”

  “我不会做文章,这事情你也知道。”马寻就小声回答,“只是先前听几名副考官言语,怕是觉得这届学子才学一般。”

  朱标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笑着开口,“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此前舅舅摸底考试的时候就知道端倪了。”

首节上一节118/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