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19节

  马寻小声问道,“那这一科准备少取一点士?”

  大明第一次会试到底取多少人中榜,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也符合大明的一些习惯。

  宋朝时一次会试两三百人中榜是常态,但是大明很有可能一榜只招录十几、二十人,一两百也是有可能。

  朱标就说道,“至少要一百二十人才行,这些人才学虽然不够,但是好歹也算人杰。”

  这么说也没问题,能够到会试的都是举人,在这个世道已经算得上人才了。

  他们只是缺少惊才绝艳的能力而已,比起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太多了。

  既然朝廷现在缺官,先招这批人入仕再说。当不了宰辅、栋梁,去治理地方也行。

  朱标随即开口说道,“今科之后,舅舅要在国子学多教导学子治民的法子。朝廷准备兴修水利,到时候让国子学的学子们去指导。”

  很多人都以为国子学的人只会四书五经,可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国子学的不少人还是有本事的,历史上的朱元璋经常将国子学的这些学子派出去,分赴各地州府指导、组织百姓兴修水利。

  包括朱元璋因为整顿吏治杀了很多官员的时候,也就是在国子学直接任用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马寻心里有数了,说道,“那是好事情,这些人历练一下也好,以后当官了也能造福百姓。”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特点。

  现在大明朝的一些达官显贵真的别说什么出身了,不是只有进士、举人才能进中书省。

  包括一些富户,甚至连吏都谈不上的人,只要有才学、能力,就可以得到官身,甚至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朱标取过一份试卷看着,眉头越来越皱。

  随即看着垂手而站的学子说道,“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马寻看了一眼这个脱口而出经义的储君,心里只能佩服。

  而那学子更是激动、惭愧,“学生才疏学浅,审题有误,还请殿下责罚。”

  看看,这就是大明的储君,看了看学子的试卷就针对性的指出问题了。

  至于声音大了点、看似是提醒了这个考生,那也没什么关系。

  等到这一场考试结束,马寻就要派人满大街的宣扬太子才学卓著,就算是这些举人都远远不及。

第177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朱标真的要下场科举,说不定很难中一个秀才,更别说举人了。

  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的一些才学,有些文章他看得懂、看得明白,指出来一些问题也正常。

  尤其是他的身份特殊,指出来了文章的问题,那自然就是更加的有说服力。

  至于为自家外甥造势等等,马寻心安理得、得心应手,这又不是强捧,自家外甥本身就厉害,做出来了一些成绩当然需要宣扬。

  做了好事就要表扬、夸耀,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事情,用不着藏着掖着。

  监考其实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太子朱标来到了考场。

  会试就这么波澜不惊的结束了,阅卷之类的事情就用不着马寻操心,朱标会组织官员阅卷。

  放榜还需要等些天,正常来说至少需要半个月,到时候才会张榜公布哪些学子可以金榜题名。

  连考九天,士子们估计也都是到了极限。现在需要好好的歇息一下,说不定也会焦虑的等待着放榜的时间。

  看到马寻回来,刘伯温笑着问道,“你真不去组织阅卷?”

  马寻回答的那叫一个理直气壮,“我不擅长文章,太子也知道这事。所以他组织阅卷,我到时候只负责张榜就行。”

  主考官的任务对于马寻来说不算什么,也因为本该是他做的一系列事情被分出去了很多。

  另一方面来说,他这个主考官也做了很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考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他安排的。

  所以现在几乎是算得上功成身退了,这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下一科会试,马寻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再当主考官了,也没必要让他一直都是会试的主考官。

  刘伯温笑盈盈的看着马寻说道,“你是无需当主考官了,只是我觉着会试之后,你恐要为文名所累。”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一首词罢了,用得着如此吗?”

  刘伯温正色说道,“一首词罢了?你自己想想看,我大明还有词比得上《临江仙》?再久远一点,元时又有几首值得传颂的诗词?”

  马寻仔细一琢磨也恍然大悟,怪不得朱元璋一个劲的在推波助澜,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大明看起来不只是武功,现在也要考虑文治。

  “元时还是有不少诗词不错,张养浩、马致远都很不错。”马寻就开口说道,“再说元曲,经典更是不少。”

  刘伯温点头,随即说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朝都是有些文风,我大明现如今不知如何。”

  明小说啊,四大名著当中占了三。

  施耐庵大抵是刚死,不过罗贯中会完成他师父的遗作,还会写出《三国演义》。

  不过刘伯温说的这些也确实有道理,每个朝代都是有着一些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倒不是说元朝、明朝就没有好的诗,只是多一些好的诗词,那也算得上是朝廷在文教这方面取得了成绩。

  刘伯温越看马寻越是觉得满意,“陛下的心意很简单,本来文官、读书人就难以归心,好些事情陛下也只能多用些法子施恩、招揽人心。”

  马寻对此也是有些认知,不管是此前有意拔高衍圣公的位置,还是派出官员四处拜访不愿出仕的大儒等,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招揽民心。

  马寻认真说道,“我知道还有些人想着往北边跑,想要去漠北吃风沙、饮马奶。”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置可否,“那些人去了就知道好歹,总以为到了蒙古人那里就能得到优待。人心呐,最是怕贪婪。”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如果说真的只是读书读傻了,只是一味的认忠君,那也勉强说的过去。

  这个时候谈什么民族大义等等就没必要了,那些人的脑子里有着的只是忠君报国罢了,对于那些人来说朱元璋和大明就是乱臣贼子,只是让他们国破家亡的叛贼。

  可是现实情况是其中的不少人是觉得大明给他们的待遇不够,这些人是觉得在蒙古人的治下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那就有些另当别论了,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不只是在北方、在南方同样有着很多元朝的遗老遗少。

  也就是这些人最难对付,因为这些人是有些身份的。

  要么是地主、读书人,要么是官吏,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因为这些人有一定的诉求,而普通的百姓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安稳的过日子,只是想知道要交的税重不重。

  和刘伯温聊了一会‘天下大势’,接下来自然是该歇息就歇息,这一切自然也都没什么可说的。

  马寻也根本不在意为盛名所累,只要他想躲清闲,一般人还真拿他没办法。

  常茂这小子就不属于一般人,兴冲冲的跑了过来,“舅舅,踏青的场所找好了。”

  马寻问道,“是钟山?”

  “就去紫金山啊。”常茂回答说道,“太子大哥率众人踏青,咱们难道还能出城?”

  这话也没毛病,钟山显然就是最好的去处,这本来就是在历史悠久的名山,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成为有名的‘风景区’了。

  更何况钟山不只是山,山脚下的玄武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三国时期东吴操练水军的地方,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游了之所。

  不过隋文帝灭陈朝,下令将南京城夷平,玄武湖也随之荒废。宋朝王安石宗泄湖得田,玄武湖更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

  也就是在元朝时经过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

  马寻笑着问道,“那你是准备怎么安排?”

  “只是让我找地,没说让我安排啊?”被抓来打黑工的常茂一头雾水,“舅舅,该不会又是让我去安排吧?”

  马寻欣慰的看着常茂,鼓励说道,“你姐就要入宫了,以后很多事情都该你来做。这样吧,一会儿我让人去你府上听你差遣,安排好周边警戒护卫。”

  常茂顿时挺起胸口,声音洪亮,“舅舅放心就是,要是出了差错,我提头来见!”

  “砍了脑袋怎么走路?”马寻没好气的说道,“真要是提着脑袋来见我,我怕是能给吓死。好好的去办事就行,你其他的都还行,就是太马虎。”

  常茂用力点头,这一次肯定还是不能让舅舅失望,这一次的差事也一定要办的漂漂亮亮。

  看着常茂神采飞扬的离开,刘姝宁都看不下去了,“夫君,不能总是让常茂去办事,好些事情本该是你去做的。”

  逮着一只羊在薅,确实有点要将常茂这只大肥羊给薅秃了的趋势。

  “我哪是在欺负他,就是在锻炼他。”马寻笑着开口,“你看看这孩子现在都有干劲,我要是不给他安排些事情,他整天都在闯祸。”

  刘姝宁更加听不下去了,“常茂还好,也没多惹祸。平时就喜欢舞刀弄枪,也没听说他为非作歹、嚣张跋扈,能有什么祸?”

  这好像也有道理,常家三兄弟虽然不算是有才华、能力,也确实不安分。

  可是总体来说还不错,只是贪玩。欺行霸市、嚣张跋扈,这些和他们没关系,这就是一群不爱学习、贪玩的勋二代。

  看着是不求上进了,可是也不违法乱纪。只要对他们的要求不高,这几个简直就是模范勋贵的代表。

  “我喜欢这几个小子也是如此,虽然有身份,好在也不欺凌弱小。”马寻就笑着说道,“贪玩正常,男孩贪玩是天性,只是这几个小子也逍遥不了几年了。”

  刘姝宁就笑着劝道,“那也用不着操心,成年了、长大了,自然就要办事。年少时贪玩,也没人说什么。”

  小两口说话的工夫,刘伯温走了过来,“贤婿,给我把把脉,好似是受了风寒。”

  相比起文名,马寻更害怕的是良医的名声,不会做文章最多是庸才,乱开药可能是要人命。

  偏偏他这个名医是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公认的,想要说自己不懂这些都不行。

  马寻仔细的给刘伯温把了把脉,说道,“是有些风寒,一会去太医院开些药回来。其实也用不着吃药,无非就是前些天赶路累着了。”

  流鼻涕、感冒,不一定就非得吃药,是药三分毒嘛。

  刘伯温就笑着说道,“那也行,煎药也是麻烦事。一会儿我去宋师府上,你要不要一起过去?”

  “我去看他编《元史》?”马寻虽然吐槽,可是还是起身了,“我最头疼的就是宋师,他不是找你就是找太子,我和他不是一路人。”

  刘伯温就笑着说道,“他也心里清楚,无非就是想着你能劝一劝陛下。有些时候陛下对文官太严苛,御下之道也不该一味太严。”

  马寻对此倒是有些不好评价,主要就是因为御下到底是用什么方式,他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翁婿两个牵着驴在散着步,朝着宋濂的府邸走去。

  不用当官、不用管具体的衙门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大明从皇帝到官员都非常的忙碌,马寻偶尔也是要跟着脚不沾地,给安排了很多的差事。

  只不过他偶尔忙里偷闲一点难度都没有,真要是死皮赖脸的强行偷懒,也没什么问题。

  吏部对官员的各种考评,皇帝对百官的严苛,和马寻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178章 心眼多的大儒们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此刻的宋濂府邸就是‘陋室铭’的具象化,他的府邸确实谈不上奢华,不过会让无数读书人向往。

  大儒宋濂、礼部尚书陶凯、吏部尚书詹同、国子学祭酒王,这都是在大明有名的大儒、学者。

  还有带着国舅爷来拜访的刘伯温,这同样是大明读书人的领袖之一。

  马寻对于这样的场合一点都不意外,来之前就猜到了。

  刘伯温笑着开口,“我致仕后就有清闲着,倒是陶兄、王兄忙于国事难得闲暇。今天我们只谈风月、文学,不谈政事,以免他们烦心。”

  对于刘伯温一开始就试图堵住一些人的话题,自然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意。

  这就是‘鸿门宴’啊,大明的文官领袖们、读书人的翘楚,都是想要逮着那个滑不溜丢的国舅爷,毕竟平时都没机会和他对话。

首节上一节119/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