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20节

  可是刘伯温说的似乎也是有道理,陶凯和王最近这段时间也比较忙,其中的一项公务就是会试,毕竟会试不可能只是让马寻这个主考官忙。

  其他的衙门也都需要负责配合,礼部和国子学就是其中最为忙碌的衙门之一,吏部本质上也不太可能得到清闲。

  宋濂的儿子宋端来茶,汤色嫩绿明亮。

  马寻就问道,“这就是龙井?”

  宋濂颇为骄傲,也颇为开心,“国舅爷不愧是在浙江出身,这就是我浙江名茶。”

  以后的龙井会被人认为是中国名茶之首,这种茶叶甚至可以追溯到两晋。只不过本质上来说龙井茶在北宋才是小有名气,乾隆时期龙井被抬上至高的位置。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龙井本就是有些名气,京城离杭州不远,我倒是听说过。福建那边还有乌龙茶,我觉得也不错。”

  大红袍现在还是没有任何的名气,甚至这种茶现在还没有得名。武夷山的那几株母树现在也就是普通茶树,还没有后世那种地位。

  王就开口说道,“要说茶,我浙江开化、惠明茶都不俗。”

  陶凯则笑着说道,“陆太祝隐居苕溪,撰《茶经》三卷。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一时间马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只是觉得龙井确实不错。

  可是这些有着地域骄傲的人立刻就找到了可以发挥的空间,谈起名茶、谈起历史,他们就太有发言权了。

  刘伯温就笑而不语了,虽然他一开始就试着帮马寻避免一些麻烦。

  只不过有些事情用不着急着去开口,他相信以马寻的油滑,这样的一些场面能应付。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陛下喜欢信阳茶,我觉得他多半是早年流浪到那边,所以喜欢那边的茶了。”

  一下子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开口接话了,信阳茶只是一个统称,毛尖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苏东坡的挑剔认为‘淮南茶信阳第一’,认为信阳茶的品质等不比浙江茶、福建茶差。

  可是有些话臣子不好提啊,怎么能说陛下流浪呢,那是云游、是体察民间疾苦。

  宋濂这时候开口说道,“陛下早年的经历能知民间疾苦,因此罢茶园。”

  这也是朱元璋的功绩之一,元朝的时候有很多茶园、茶农,这些人需要承担很重的税,破产的茶农不胜枚举。

  因此朱元璋一改元朝时候的政策,不许进贡茶团等。

  而贵族享用的茶团需要经历无数道工艺,所以直接下令‘废团兴散’,一改从唐宋就流行的奢靡茶团,直接喝散茶了。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造作茶叶变得简单,很多的百姓也开始喝得起茶。

  虽然依然会有贡茶等,只是相比起以前繁琐的茶团等,那要负担轻不少。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倒是喜欢喝散茶,清香、甘甜,茶团这些还要煮茶、添加好些东西。拙荆其实会煮茶,只是我不大喜欢。”

  刘伯温就笑着不说话,他的女儿自然是会煮茶的,不过现在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徐王府上下都只喝散茶,这不只是因为皇帝的旨意,更是因为马寻的喜好。

  詹同就忽然问道,“国舅爷,听闻对于此次会试,你是不大满意?”

  马寻立刻回答了,“詹尚书从哪里听到的风言风语?我主持的会试,我岂能不满意?这话传出去了士子们寒心不说,陛下都要责罚我。”

  詹同就连忙说道,“是下官失言了,还请国舅爷见谅。”

  詹同算得上是朱元璋眼前的红人,这可是吏部尚书。虽然很多时候都以礼部为六大尚书之首,可是实权方面还是吏部。

  不过现在有着中书省,吏部的职权就没有那么大,正二品的吏部尚书在朝堂上也不算‘位高权重’。

  詹同虽然是婺源人,以后是归江西,但是现在属于徽州府。

  虽然在元朝时当过官,也曾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不过詹同这人操行不错,也严格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在奏章这方面都是明白易懂、精通要领、表达时务。

  而詹同的儿子就是詹徽,历史上以秀才的身份直接入仕,一年多的时间从正七品的监督都御史升任正二品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这就是直接连升十级了!

  简在帝心的可不只是马寻,还有詹家父子,朝堂上还有其他的一些官员只要能力、品行不错,也都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识。

  反倒是一些读书人交口称赞的大儒等,朱元璋未必重用。

  比如说历史上的方孝孺,两次被举荐,朱元璋两次召见、称赞其品行,然后礼送回家。

  黄子澄是会元、探花,但是在朱元璋手里十几年的仕途也就是负责宗族祭祀的正三品太常寺卿。

  齐泰稍微强一点,进士及第后当官九年没犯错,被朱元璋认命为兵部左侍郎。

  马寻继续喝茶就行,好多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看似也不是那么重要。

  这就是陪着刘伯温来会会亲朋故旧罢了,谁让他是女婿呢。

  要不是因为国公、国舅的身份,这就要和宋濂的儿子宋一个级别了,那时候就只能端茶送水,只能站在一边听着长辈们的教育了。

  在闲聊片刻之后,也确实只是谈及风月、文学,几乎是不怎么涉及到一些政治之类的事情。

  不过宋濂忽然看向马寻问道,“国舅,听闻太子殿下指点了学子经义?”

  “是有这么回事。”马寻就说道,“只不过那人的文章我也让人看了,只怕是难以中榜了。”

  詹同就问道,“那人的文章就如此不堪?若是能够取中,也不免是一段佳话。”

  詹同这个说法其实也没问题,太子朱标亲自指点的学子被取中,那确实是佳话了。至于这是不是舞弊,是不是对其他人不公平之类的。

  这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指点的人是太子朱标,是大明的储君,这些士子们想着的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马寻摇头说道,“我倒是想要将那人取中,只是才学不够,真要是取中了不只是害了他,也难以服众。科举取士最重公平,岂能是因一地、一言而取?”

  对于马寻的这些油盐不进,宋濂、詹同等人也觉得非常为难,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能够稍微顺从一下大家的意见。

  宋濂试探了一下没用,自然也就只能偃旗息鼓了,继续说下去就有些不太好了。

  虽然宋濂有不少私心,可是作为朱标最为敬重的大儒、老师,宋濂还是一个坚定的太子党。

  所以在很多的时候马寻也不会主动和宋濂起冲突,大家在一些事情上还是有着一些共识。

  陶凯看向马寻,笑着问道,“国舅过些天又要回返中都?”

  “秦王殿下几个还在中都,我也要奉命回去耕田。”马寻露出苦恼的样子,说道,“虽说我家耕读传家,只是我真不太擅长耕作。”

  听到马寻的话,其他人也都是捧场的笑了起来。

  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一群五六十岁的人在说笑,看起来还是无比的和睦,怎么看也都是有那么一些违和的地方。

  只是大家似乎也都不在意,年龄有些时候确实无比重要,可是身份显然更加的重要。

  陶凯就有些为马寻忧心了,“还好现在国舅年轻体壮,又擅长医术,如此来回奔波实在辛苦。太子殿下即将大婚,国舅到时候还要回来。”

  “几位亲王殿下到时候也会回来,这是我们该做的事。”马寻就笑着说道,“我也不喜欢长期留在一地,四处走走才是最好的事情。”

  马寻说出这些话,大家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反倒是觉得很正常。

  京城这个权力中心是很多人向往的,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陶凯看向马寻,试探着问道,“秦王殿下仅比太子殿下小一岁,是不是也该为秦王殿下选妃了?”

  詹同也立刻说道,“秦王殿下乃宗室诸王之长,秦王妃之选自然当慎重。”

  宋濂也跟进说道,“詹尚书所言极是,秦王殿下选妃事关社稷。当选名家贤女,这才是正道。”

  马寻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这些人没办法在太子妃的事情上说什么,现在就惦记着秦王了!

第179章 无赖只是手段

  自家外甥们被人惦记着,马寻觉得再正常不过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现实情况就是皇子们的婚事,确实是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大事。

  尤其是太子储君的婚事,影响更大。

  只不过现在朱标的婚事定下来了,其他人没有什么发言权。那么朱这个秦王就显得特殊了,毕竟他是大明诸亲王之首。

  自由恋爱之类的显然不可能,不要说朱是秦王了。

  就算是一些大户人家,乃至是普通百姓,也都讲究门当户对,要考虑一系列的利益问题。

  私奔在这个年代是重罪,是被人唾弃的。

  马寻看向陶凯等人,好奇问道,“我想你们也应该听说过秦王殿下和卫国公长女青梅竹马,这件事情还有什么好商议的?”

  这就是陶凯等人觉得必须要商议的地方了,实在是太不将他们文官放在眼里了。

  皇室和勋贵联姻不是新鲜事,可是按照目前的趋势,皇帝很有可能是打算让所有的皇子娶勋贵人家的嫡女为王妃,皇女下嫁勋贵家的世子。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朱元璋的儿子们选王妃就算不是选择勋贵人家的嫡女,也都是一系列军方中高层的将领。

  而他的女儿们,起码在朱元璋的时候,也就是安庆公主朱静娴下嫁了欧阳伦,这是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驸马。

  王妃、驸马都选勋贵或者武将人家的,侧妃以及侍妾才轮的到文官,这对于不少人来说有些难以接受了。

  都是名门闺秀,这都去‘做小’了,实在是太伤人心了。

  陶凯这时候就开口说道,“秦王殿下知慕少艾,这也正常。只是他到底是我大明亲王,有些事情也该以社稷为先。”

  马寻就奇怪了,“卫国公朝廷柱石,与他家结亲就对社稷不好?”

  王赶紧帮忙解围说道,“国公误会了,陶尚书的意思是卫国公嫡女虽是不错人选。只是有更合适的人,这对社稷有利。”

  马寻板着脸说道,“如果是其他事情,我大概会托辞是社稷大事不好多言。只是涉及到秦王殿下,我就不只是大明徐国公,也是诸皇子舅父。”

  这时候特意提起‘父’,自然也就是希望用身份来压人了。

  陶凯就有些奉承的说道,“正是因为国舅身份特殊,素来也是以贤德闻名,下官等方才想要与国舅商议。”

  王也跟着说道,“朝野上下都知国舅一向都以国事为重,天家无小事。下官等也正是觉得这是政事,也是家事,国舅若是仗义执言就最好不过了。”

  这是在给马寻灌迷魂汤呢,或许还是想着将他给架在火上,让他下不来台。

  马寻才不上当,直接说道,“我觉得秦王的亲事没什么可商议的,卫国公嫡女身份合适,卫国公功勋卓著,难道还有人能让他的嫡女为侧妃?”

  看到马寻不上当、不被这些吹捧给迷的五迷三道,陶凯等人有些急,他们可不就是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吗!

  大明的储君和大明的秦王可以说是最不识礼数的,他们都有青梅竹马,而且看似也门当户对,所以很早的时候有些事情看似就没了商量的余地。

  太子妃的人选大家算是只能认了,皇帝皇后都倚重常遇春两口子,太子更是态度坚决,根本不会与大臣们商议太子妃人选的事情。

  而秦王呢,本来大家都觉得事情好像也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可是现在情况有变了,或许大家可以努努力,让这些事情有些变化。

  邓愈这个卫国公的身份特殊,大明开国七国公之一,而且还是排名靠前的。

  文官系统的可不敢得罪这一位,或者说他们希望将风险分摊出去,马寻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毕竟有些事情看起来是政事,可是只要这位国舅爷愿意去劝谏,那也算得上是皇帝的‘家事’。

  陶凯就说道,“卫国公功勋无需多言,他一向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朝野上下皆敬服。”

  王也跟着说道,“当年我等也是卫国公举荐,一向也与他亲近。”

  这么说问题不大,宋濂等人明面上是李善长举荐。不过这些人更多的还是被胡大海首先推荐,这个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大将早年就是喜爱文人,所到之处都访求豪杰。

  而邓愈当初就是跟随胡大海征战徽州府、浙江等地,算起来确实和宋濂等人有些情谊。

  马寻就忍不住笑了起来,“既然如此,为何偏偏要在他镇守襄阳、筹措军资的时候让其蒙受屈辱?”

  宋濂脸色顿时变了,赶紧起身解释说道,“国舅此言差矣,我等并无折辱卫国公之心。”

  詹同也有急忙解释,“国舅误会了,我等商讨的也只是政事。卫国公到底是我大明臣子,自然是要以大义为重?”

  马寻看向詹同,问道,“前些天拙荆还在皇后殿下面前那里求恩典,想要为我纳妾。我觉得不太合适,哪能随随便便纳妾。我是文人,得选大儒嫡女、嫡孙女为妾,你们觉得如何?”

  马寻所说的‘妾’,侧室都谈不上,就是直接在夜里从侧门抬进去的小妾,是最没地位的侍妾!

首节上一节12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