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121节

  这一下宋濂等人的脸色也变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羞辱一些读书人了,尤其是那些大儒。

  如果是嫁给皇子等为侧室等倒也罢了,被皇帝纳入后宫也没问题,可是一个国公罢了,正妻肯定没问题,那是门当户对。

  可是直接是小妾,这不就是存心羞辱人吗?

  马寻继续说道,“你们也该为皇后殿下分忧,该明白君臣大义。皇后娘家只有我一独苗,帝后为此常常忧心,唯恐难报先父之恩。”

  刘伯温就淡定的在喝茶,他这个女婿的一系列说辞等,一点都没有超出预料。

  到底是皇帝的小舅子、到底是皇后的亲弟弟,所以有些东西可能真不是后天学的,而是天生的。

  身份随时可以变换,一会儿是文官、一会儿是武将,想是耕读传家的读书人没问题,想要是不懂礼仪的流民无赖也没有心理负担。

  只要对他有利,这个马寻就随时可以变换身份。

  懂一些礼仪,但是更会胡搅蛮缠。你喜欢用道德来约束,他调门更高的用伦理道德进行压制。

  现在这样的局面,就让宋濂等人有些不知如何应对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大家都是饱读诗书,平时都是侃侃而谈,不会说些过分的话。

  可是现在倒好,马寻开始撒野了,开始胡搅蛮缠了。继续这么下去,什么粗鄙的话都有可能说出来。

  这个天是没办法继续聊下去了,这已经不只是秀才遇到兵了,这是一群大儒遇到了一个有恃无恐的无赖!

  偏偏就是这么个无赖的身份特殊、官职还高,而且还固执的厉害听不进去劝。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个无赖有着他认为的情理。

  想要在帝后那边去告状也行不通,主要就是这个无赖在帝后的心中无比重要,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

  想要拉来一个同盟是不可能如愿了,以至于还有一些话题也没办法继续谈及,这一次的‘聚会’只能草草结束。

  不过宋濂、陶凯等人没有放弃,没有拉来马寻这个同盟不要紧,这些文官还会继续去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想要拉来马寻,无非就是希望在一些事情上更有把握罢了,并非是离了他马国舅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刘伯温双手背在身后,叹气说道,“你啊,明明用不着那么说,可是偏偏喜欢得罪人。”

  马寻倒不是很在意,“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李相处不来,和他们也亲近不了。可是偏偏李相也好,这些人也罢,都想要拉拢我。”

  刘伯温沉默片刻才说道,“真要是拉拢你倒也罢了,无非就是看重你的身份,知道你在陛下那里能说得上话,太子殿下也亲近你。”

  马寻也知道这些道理,“我还知道他们骨子里还看不起我,总觉得给我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办事。这些人想多了,这么下去又要多一个魏观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伯温就只能唉声叹气了。

  魏观和他的关系不错,只可惜得罪了马寻,现在‘升任’苏州府知府了。

  可是随即想想看也觉得有道理,马寻要是存心找茬,以他如今在帝后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宋濂等人绝对讨不到什么好处。

  即使让马寻在帝后那里被质疑、被惩处,宋濂等人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马寻看了看刘伯温,说道,“岳丈,还好你现在致仕了。要不然这些事情你又要卷进去了,我看他们没安好心,就是想要党争。”

  “慎言!”刘伯温心惊肉跳的,“哪里是什么党争,只是一心为公,只是理念不同罢了。”

  “卫国公是什么人?他可是淮西勋贵。”马寻就直接说道,“浙东的人一直在和淮西的人斗,我又不是不知道!”

  这一下刘伯温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半天后才说道,“总之这不是党争,没你想的那么奸险。”

  马寻也不置可否,他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没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估计会成为朝堂之上的重点议题了。

  徐达、常遇春等人一不在京城,有些人果然就是活跃了太多!

第180章 老农朱重八

  感觉到自己二外甥要被人针对了,不过马寻现在也不是特别着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因为现在是春分了,这就适合皇帝去亲耕了。

  刘姝宁有些为难,也有些不好意思,“夫君,我不去宫中真的好吗?”

  皇帝亲耕的本质是重农,天子亲耕,后妃亲蚕是邦国之重务。

  马寻就说道,“你还是不去最好,安心在家里歇息。你不过去没人说什么,明年再过去。”

  刘姝宁就说道,“我现在还没那么娇气。”

  “这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马寻直接否定说道,“你现在又害喜,真要是去了宫里反倒是不方便。”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自然也就不再逞强了。

  理论上来说,亲耕的时候大臣是要去观礼,勋贵女眷也要入宫。只不过这也不是绝对,身体不便的话可以允许不去。

  这不只是对刘姝宁的特殊对待,其他的一些勋贵女眷有了身孕或者是生病、年老,不去的话也没什么问题。

  刘伯温看了看刘姝宁,笑着说道,“现在京中不少人都是在传言了,估计也是瞒不住了。”

  刘姝宁俏脸微红,随即埋怨说道,“都怪婉儿几个,她们说的太多了。”

  还真不一定就是常婉等人的大嘴巴,而是马秀英对于娘家侄儿有太多的期待。再加上朱静娴、朱静茹隔三差五的过来,很多人都是在猜测。

  马寻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也没什么可瞒的,知道了就知道了。我也没打算这个时候收礼,也不用担心其他人来打扰。”

  所以知道了也就知道了,确实没什么可担心的。

  刘姝宁看向院子问道,“陛下不会让旺财犁地吧?”

  “不会,它是驴又不是牛。”马寻立刻说道,“拉磨说不定会想着它,耕地肯定不会。”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也放心不少了,“旺财力气不大,是不能犁地。”

  简单的聊了会天,马寻和刘伯温就朝着皇宫走去,先去天农坛行祭农耕之礼。

  等到文武官员出现后,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身冕服的过来了,隆重的举办祭祀先农之礼。

  “小弟,过来。”祭祀结束,朱元璋伸手招了招,“换身衣裳,这是下地干活的样子吗?”

  马寻顿时脸色变了,“姐夫,这是皇帝亲耕。您扶犁就行,要是为了彰显对农耕之重。强调标儿地位,您让他牵牛就行。我一外戚,我能下什么地?”

  对于马寻想要偷懒,朱标说道,“舅舅,此言差矣。此前的亲耕礼也有大臣帮忙,爹扶犁、我牵牛。您就陪着我娘播撒种子、覆土,总不能累着我娘吧!”

  一亩三分地,虽然前期稍微耕作了一下,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种田会轻松不少。

  但是朱元璋不会假手于人,不会是装模作样的扶个犁之后就交给其他人做。这就是他一家人亲自动手,这是要祭祀先农、社稷的作物,那当然要慎重。

  朱元璋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对朱标说道,“我就说了,他不会种田,他怕是想要和其他勋贵大臣在田边喝茶聊天。你姑父都能来帮忙,你舅舅年轻体壮的反倒是想要歇着!”

  朱标也跟着抱怨,“就是啊,还好爹娘有先见之明。我见着舅舅一身朝服,就能猜着他不想下田。还说要回去教老二几个种田呢,逮鱼捕虾舅舅肯定厉害,种田就难说了。”

  马寻一脸苦涩,皇帝和太子一唱一和的在编排他呢。

  到了偏殿,李贞一身朴素的衣裳,这是做好下地的准备了,“小弟,快些换衣裳。”

  “大姐夫,我不会种田。”马寻立刻抱怨起来,“让我下田只能是越帮越忙,还不如让我歇着。”

  话音未落,几件衣裳被马秀英扔了过来,“换上。”

  抱怨戛然而止,马寻只能唉声叹气的脱掉绫罗绸缎的朝服,换上了棉布衣。

  皇后都换上了粗布衣裳,还特意裹着帕,这就是做好了下地种田的准备了。

  “舅舅,一会儿跟着我。”李文忠小声的说道,“他们种地都厉害,我们跟不上趟,用不了两回就要嫌弃我们、给赶走了。”

  别看李文忠平时非常的优秀,这是能文能武的高颜值曹国公。可是干起农活的时候也会偷奸耍滑,这也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

  马寻就小声抱怨说道,“亲耕礼,帝后去亲耕就好。现在弄得好,家里的亲戚都要来帮忙。”

  李贞含笑说道,“早些年的时候就是如此,我家里头的农活忙完了就赶回去帮忙。你姐夫他们要是忙好了,也去帮我做事。”

  李贞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亲戚人家的就是这样。种田是要抢农时的,所以自家的事情忙好了就得赶紧赶去帮亲戚种田。

  这是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应该多出出力,哪能想着偷懒啊。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的富贵惯了,都有些不知道珍惜生活了,连干农活都想着偷懒了。

  换好了粗布衣裳的朱元璋看起来神采飞扬,扛着两把锄头昂首阔步的走在前面,身边跟着挎着篮子的马秀英。

  朱标也不再是那个儒雅温润的太子,换上了粗布衣裳一副农家小子的模样,在陪着喜笑颜开的李贞说话。

  马寻和李文忠就跟在最后,徐国公和曹国公强打精神,不敢有不高兴的神情。不过不管怎么看,那都是不太开心的样子。

  还好刘姝宁没来,要不然可能也要下地干活。而李文忠的妻子,那就是没这个待遇了,关系隔了一层。

  文武百官、勋贵命妇等分别在一亩三分地旁列队观礼,皇帝要是恩典的话,回准许他们下地干活。

  朱元璋熟练的扛起犁,对朱标说道,“看着点,犁要挂好。姐夫,这事情得您教一教标儿。”

  马秀英看着坐在田埂上的马寻,简直没眼看,“不会犁田还不会学啊?过来看着点!”

  马寻立刻起身,结果下一刻朱元璋就骂道,“眼睛长哪了?别踩地头,地垄沟走不得?”

  马秀英也骂道,“就这么耕读传家了?我马家的家风就给你败了!”

  马寻更加无奈了,可是这时候也只能忍气吞声。

  不会是要考虑身份的问题,也是因为自己好像确实是做错了事情。

  “重八,犁头朝下一点。”李贞背着手,心情很好,“得犁深一点,这边的地不算肥。”

  朱元璋立刻就推进犁评,这样可以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

  到底是多少年的农民出身,即使前些年不怎么种地,但是看家的本事没丢。

  马秀英将一把小锄头递给马寻,“去后头,我往窝里丢种子,你给覆上。带着保儿,一种田他不是腰酸就是腿疼。”

  看向旁边的李文忠,舅甥两个是同病相怜。明显都是不喜欢种田,也不会种田,但是给压着必须要来种田,还极度不被信任。

  不少观礼的官员们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包括被请入宫里的一些宿儒、乡老等,看着皇帝熟练的耕地手段,就能知道这是有真功夫在身。

  “标儿,慢一些。”李贞拎着锄头走在前面,笑着说道,“走快了你爹跟不上,犁的土也不够深。”

  朱元璋就抱怨说道,“姐夫,您说这些小子真不成器。他一个劲朝前走,我这哪来得及翻土,差点就给滑过去了。”

  马秀英也跟着抱怨说道,“还是富贵了,咱们那岁数的时候都是干活的好手,现在一个个的都不会做事了。”

  李贞回头看了看凑在一起的马寻和李文忠,怎么看都感觉有点狗狗祟祟的意思。

  保儿也就算了,没有破家前稍微种了点田,只是那会儿岁数太小、不太会种田。

  小弟这可怎么回事,也是吃过苦的人,连锄头都拿不好。

  “我是指望不上这几个了。”朱元璋擦了把汗,说道,“我就等着抱孙儿,等我孙儿长大一点,我教他种地。”

  马秀英就连忙说道,“小弟是指望不上,等着我娘家侄儿出生了,我得多教一教。姐夫,到时候您也帮着指点,小弟学坏了靠不住。”

  李贞乐呵呵的说道,“重八,你们也指望不上我了。你们看看保儿,我要是教的好,他能和小弟凑一块帮不上忙?”

  就连牵牛的朱标都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舅舅和二哥是真的靠不住。

  以后还想着亲耕礼的时候让他们帮忙,照这个趋势看来,以后亲耕礼的时候他们不捣乱就谢天谢地了。

  李贞弯腰将草根捡起来、随手扔到旁边,“景隆也给我惯坏了,衣裳不好不穿、吃的不美味不吃,半点农家子弟的样子都没了。”

  朱元璋就立刻双标起来,“姐夫,景隆用不着吃苦。那孩子我看着就喜欢,白净、斯文,有些书卷气。”

  李贞看向马寻,随即小声说道,“妹子,你娘家侄子以后肯定好看。景隆差在眼睛,小弟和他媳妇眼睛都好看,脸型也好。”

  马秀英心里高兴,不过还是说道,“估计还是比不上保儿和景隆,咱们家这些亲戚里头,就是保儿长的最好。”

  “娘,我长得不差。”朱标就不乐意的说道,“我长的多像爹娘啊,好的全随你们了。”

首节上一节121/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