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不起身,坚持磕完三个头,“俺十四那年去滁州投陛下,若非皇后殿下悉心抚育、耐心教导,岂能有今日!”
马寻还是在拽人,说道,“那你去和皇后说,和我说这些做什么!”
旁边的沐英、徐司马等人能够理解李文忠的感受,他们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若非皇后当年收留他们,他们早就成了路边枯骨。
这不只是活命之恩那么简单,皇后殿下不只是收留他们,还非常耐心的教导、培养他们,让他们这些孤儿有了见识、有了本事,才能有今天!
以前觉得没办法报恩,因为他们的义母如今是皇后了,他们只能尽忠尽孝。但是现在不一样,义母有弟弟,那肯定就要对这个舅舅万般感激了。
坚持行完礼的李文忠起身,这才去看常遇春,“常叔,俺就说让你去率前锋,俺率大军。这可倒好,你坠马了,俺还得火急火燎的赶回来。”
常遇春笑着骂道,“跟谁学不好,学你大哥!”
李文忠嘿嘿一笑,他聪颖好学、饱读诗书、能诗善歌,不打仗的时候就穿着儒生服,谁不夸他秀才!
而他的大哥朱文正就是另一个样子,以前和常遇春、汤和、邓愈这些人勾肩搭背、喝酒吹牛,看着像个纨绔、莽夫。
常遇春也不开玩笑,说道,“你舅舅说俺废了。”
马寻立刻解释,“常大哥瞎说了,就是要休养一段时间,我看着你也不像有后遗症。”
李文忠不满的说道,“常叔,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思开玩笑?”
“俺生生死死这么多回,早看开了。”常遇春倒是无所谓的说道,“俺就是怕误了大事,误了陛下的嘱托。”
马寻就赶紧继续劝道,“常大哥,你可得考虑我外甥和婉儿啊。你要是这时候没了,那婉儿可怎么办?”
常遇春瞪眼,“俺没了,你姐夫就不认亲事了?”
虽然朱标和常婉没有定亲,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
马寻就说道,“你这个时候没了,婉儿是不是要守孝?太子天天怕我的婚事耽误他,我今年定亲、明年成亲。我看他的意思,最多两三年内迎娶婉儿。”
常遇春一想有道理,连忙说道,“那俺是不能死,不能耽误了婉儿。”
历史上的常遇春忽然病逝,老朱无限悲痛。虽然朱标和常婉的亲事有政治联姻的属性,但是也没有因为常遇春的暴卒而有变数。
朱标岁数一到,老朱直接夺情。常婉守孝期还没有满,就被朱标风风光光的迎娶进东宫,立刻被册立为太子妃。
常遇春看着李文忠,说道,“现在你率大军驰援庆阳,只是先去大同,打退元鞑子。”
李文忠反应过来,“常叔的意思是元鞑子现在兵分多路,就是想要牵扯咱们援军,让俺们无力去庆阳?”
常遇春点头说道,“你徐叔此前就传信过来,他在各要地派兵驻守。只是大同那边厉害的紧,你需先打退了元鞑子,他才好安心围攻庆阳。”
李文忠点头,随即有些担心,“可是陛下的旨意是俺们去庆阳。”
“靠请示打仗,那全耽误了。”常遇春果决的说道,“一来一回至少七天,兵贵神速的道理你是明白的。必须先解了大同之危,庆阳才能打下来。”
李文忠立刻点头,“俺听常叔的,率兵去大同。”
常遇春笑着开口,“俺是副将军,你听的是俺军令,你舅舅不会怪你。你们也都是一样,俺现在活着,俺的军令你们都得听。”
沐英等人都点头,常遇春这么说没问题,只要他活着,自然是他的军令为准。
常遇春忽然说道,“国舅爷,你率兵去庆阳。”
马寻愣了一下,惊慌失措了,“常大哥,我不行,我没那个本事。”
“你没本事,但是有身份。”常遇春说道,“本该是让你去开平,只是保儿要去大同,大军得带到庆阳。俺让军中诸将听你节制,你身份合适。”
李文忠等人知道这么做有些道理,但是也有些勉强,因为大家都知道马寻能力不足。
常遇春扭头看向沐英,“你去开平镇守,只能给你一卫人马。”
沐英连忙开口,“大将军,俺身上有旨意。陛下和殿下百般嘱托,俺无论如何都得在舅舅身边。”
常遇春就扭头看向其他人,“那你们选一个人出来去开平,一卫人马就行。从俺的军队里选一卫,那边除了清剿流寇,并无危险。”
沐英等人自然也明白开平那边主要是维稳,并没有太大的战争压力。所以派遣一卫人马,这也足够了。
常遇春随即看向马寻说道,“你是陛下小舅子,是皇后的弟弟,身份最合适。把大军带到庆阳就行了,有沐英、蓝玉辅佐你,俺觉得合适。”
马寻无话可说,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那,我就听常大哥的。”
常遇春笑着开口,“有些时候就得用自家人,你那个大外甥率两万人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八十多天。你姐夫心狠,先去救小明王、再去解洪都之围。为何?自家人用着放心,你到时候打出来‘镇国上将军’的旗号就好,俺大明就两个。”
马寻面色凄苦,压力一瞬间就要将他击垮。
李文忠立刻抱怨起来,“常叔,这时候了还吓唬俺舅舅!”
沐英等人也都是在低头偷笑,他们哪里看不出来常遇春是在吓唬马寻呢。
真正危险的是李文忠率军去解大同之围,而马寻率大军主力去庆阳没有什么危险,依然只是负责行军。
军中将校都是老手,都是厉害人物,这没什么难度。
到了庆阳之后,自然有徐达大将军,哪里用得着国舅爷去独当一面呢!
不过看到常遇春这时候还有心思开玩笑,大家的心里就安稳了。
常大将军虽然遭遇意外不能出征,可是局势还是可控,用不着多担心!
第37章 一日三惊
马寻稀里糊涂的就再次踏上了征程,再次走上了奔赴战场的道路。
只不过他这个奔赴战场有些怪,从应天府走到了宣化,眼看着就要到开平了,结果转头走向甘肃庆阳。
我都到了内蒙边上了,调头向西!
基本上只负责行军赶路了,一直都是走在去往战场上的道路上。
平安率领一卫兵马去开平驻守,马寻继续带着羽林卫、飞熊卫,以及常遇春的三万大军,共计四万人去往庆阳。
而李文忠带走两万人,驰援大同、迎头痛击元军。
而常遇春暂时留在宣化休养,身体状况好一点的话或许会追上大军,也可能是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回京城休养。
蓝玉骑着马说道,“国舅爷,你没去过关中吧?”
“俺舅舅可是从福建走到了宿州,就带着旺财!”沐英提醒着说道,“蓝将军,军中有几人比俺舅舅走得远?”
蓝玉连忙说道,“自然是国舅爷厉害,小时候要不是跟着俺姐,俺都活不下去,哪能像国舅爷一般十岁就单枪匹马四处飘零!”
马寻忽然间觉得蓝玉如果不说话挺好,好听点是耿直、没心眼,难听点是没情商。
不过也别指望一个醉酒后敢攻打自家城池、一个敢驱赶殴打监察御史的悍将去懂这些事情。
好在现在的蓝玉还不是历史上那个居功自傲、猖狂跋扈的人,现在的他虽然有军功,不过在大明军中不算拔尖。
马寻安心的继续率军赶往庆阳,他没什么可担心的。
别看有一面‘镇国上将军’和一面‘马’字将旗飘扬,可是马寻两手一摊不管事。
沐英和蓝玉忙的够呛,也心惊胆战的,因为他们没有率领过这么多人马,好在现在关中已定,现在只需要行军,而且军中悍将极多。
在马寻等人赶路的时候,一匹骏马疾驰着闯入应天府,沿途百姓纷纷躲开。
武英殿里的朱元璋继续在批着奏章,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处理。
“陛下,六百里加急!”
朱元璋顿时心惊肉跳起来,用了六百里加急这样级别的传递方式,必然是天大的事情。
骑士被侍卫们搀扶着进了武英殿,捧着密信汇报,“常大将军坠马!”
朱元璋大惊失色,连忙冲过去抢下密信,都来不及检查火漆就拆开了信。
征虏副将军七月七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忽然坠马,国舅施救,副将军未苏醒。
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的朱元璋一时间也慌了神,他不是没有经历过痛失爱将,可是这一切发生的太突然了。
伯仁,那可是要率军去庆阳啊!
“立刻令保儿接管大军!”朱元璋短暂失神后立刻喊道,“传旨啊,令保儿接管军队、率军至庆阳与徐达合兵!”
朱元璋继续下令,“立刻召太医,快些啊!”
侍卫、太监们战战兢兢,不过该传旨的去传旨,该小心服侍的就小心服侍。
有些慌乱的朱元璋在武英殿来回踱步,在思考着如何安排接下来的事情,庆阳那边的战事太关键了。
赢了,王保保在甘肃、宁夏都呆不住,肯定是要被赶走。败了,元廷就能以此为跳板,威胁到关中了。
输不起,大明如今输不起!要是败了,北伐的一些功绩荡然无存。真要是败了,大明北边的隐患极大,没办法与民生息。
武英殿里的气氛说不出的压力,侍女、太监们更为战战兢兢,因为皇帝时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重罚身边人。
马秀英带着侍女来了,只是她敏锐的意识到了不对劲,“重八,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立刻将密信递给马秀英,“伯仁坠马了,只怕是凶多吉少。”
马秀英也大惊失色,她太明白常遇春的重要性了,这是关系着北边战事的中流砥柱之一。
马秀英看完信之后说道,“让保儿领军去庆阳吧,不行,让小弟过去。”
朱元璋连忙说道,“妹子,不能让小弟去。让他去是以身犯险,他还没个血脉。”
“真要是没福气那也怨不得谁。”马秀英面无表情的说道,“俺弟弟是大明国舅,总要担事。北边没了,大明就不安稳。再说他只是去庆阳,又不是让他打仗。”
朱元璋继续劝道,“妹子,让保儿去就行。”
马秀英直接反问,“保儿去庆阳,大同、太原就让元鞑子攻下?关中已定,小弟率军过去还能有事?现在伯仁坠马,小弟的身份适合监军。”
就在两口子还在争论要不要让马寻去庆阳的时候,又一个骑士被扶着跑进了武英殿。
“陛下,国舅急报!”
马秀英一把抢过信直接拆开。
“常大将军应该无事,只是要静养。”
“请陛下派遣太医调治,再派大将接管大军。”
朱元璋和马秀英顿时松了口气,所谓坠马是最隐晦的说法,大将坠马基本上等于没了。
而先前送来的情报也描述的非常凶险,按照常理来判断人基本上是没了。
而现在常遇春没事,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不至于影响朱元璋对于大明军方的一些安排和布置。
朱元璋眉开眼笑说道,“还好派了小弟,也就是他能救下来伯仁。”
马秀英非常骄傲,说道,“俺弟弟能耐会差?”
骄傲之后,马秀英连忙说道,“这事情先别和婉儿说,免得她担忧。过两天让老二、老三去替他们舅舅下聘,回来就成亲。”
朱元璋连忙点头,小弟大概率是没事,因为也就是让他将兵马送到庆阳。
可是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刘伯温的闺女也要为马寻守着!
朱元璋心情好了不少,忽然说道,“妹子,小弟这字怎么能丑成这样?诗书传家,就是这个德行?”
马秀英气的不轻,说道,“他自小没条件读书,能识字就好。”
不过心里也是觉得等到小弟回来,得好好让他练练字,这字已经不是丑,是不堪入目。
这三十来个字用了两张纸,缺笔少画的不说,划掉的错字就十几个。
马寻要是知道了肯定也只能徒呼奈何,繁体字好认不好写,毛笔字更难掌握。
表达完对马寻的字各种嫌弃之后,朱元璋和马秀英也继续在商量着北边的一些事情。